华丽的暴力,打正义的擦边球
动画《猫汤》看了三遍,关于它的意义我还是一知半解。于是在百度上找到了一些关于它的资料,攫取我认为重要的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暴力与成长是《猫汤》的主题。成长的旅程出发点是拯救,就像孩子们成长的开端总是伴随着美好的愿望。然而旅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充斥着暴力:在马戏团,暴力是人类的集体乐趣,弟弟只是个充满好奇的从众者。当上帝用一场洪水洗涤了人类之后,暴力并没有消失,而是随同幸存者一同登上了诺亚方舟,此时的猫弟弟已经成为了冲动的施暴者,但他对猪如此残忍,是因为对姐姐的爱。在巨人的城堡中逃脱时,弟弟用剪刀剪断了巨人的四肢,此时的猫弟弟已经能够有智慧的运用暴力了,暴力是为了生存。从这段历程中,我们依稀看见了猫弟弟的成长轨迹。其实,这一切发生的还要更早。一条肥鱼被一群全副武装的人有秩序的分割,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鱼骨架在大海中畅游,穿越了时光,搁浅在猫弟弟童年玩耍的海滩。猫弟弟取下了骨架上的鱼眼睛吞进了肚子,原来,从幼年起猫弟弟就已经从暴力的果实里分得一杯羹了。不仅仅是猫弟弟,善良而愚蠢的猪在被鞭打时终于一改憨态可掬的形象咬掉了猫弟弟的手,暴力是无奈的反抗;痴呆的猫姐姐几乎什么都不会做,却懂得和猫弟弟一起鞭打猪,在作者看来,暴力行为和吃喝睡一样是最基本的本能。(内容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5183.htm#6)
小孩子为什么会打架?或许原因是他弄坏了我的游戏机,他偷吃了我的面包,他欺负了我同桌的女孩子,他用恶心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又或是他什么都没做,只是我看他不爽。无论什么原因,原因不是本质,归根结底的暴力才是本质。我们对自我的保护,所谓的正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就是残忍的暴力。可是我们不能不自我保护,因为我们要生存。所以,暴力是必然存在的东西,伴随着人的成长以及人类的成长,在各个方面施展拳脚。
社会却常教导人们不要选择暴力,而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都是运用暴力来维护统治的。 所谓的感化,也不过是在取得政权,一切稳定后才采取的措施。感化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如此看来,一切柔软的行为,都是暴力的附庸和装饰。最初的以暴制暴,还是最快捷和有效的方式。
日本电影《告白》将成长的暴力以及以暴制暴表现的淋漓尽致。成长的暴力定位于十几岁的、受少年法保护的初中生及被利用的寺田良辉老师,以暴制暴定位于痛失爱女及丈夫却因为少年法而无法使犯人受到惩罚的森口悠子老师。渡边修哉,一个可怜的恋母少年,同时是个手段毒辣的杀人犯。下村直树,一个渴望友情的孩子,同时是个被怂恿的凶手,最后为了自我保护,手刃了自己的母亲。北原美月,崇拜着毒杀全家L的少女,青春期的暴力心里在她身上映射出一个角,只因一句话才去追崇。L,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真正的我。或许,暴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暴力是人格的本真。下村优子,直树的母亲,不明真相的一味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说这是每一个母亲的本性,也不为过。可是,为什么听她那样为直树辩护,观者会觉得心痛,会鄙夷她的言行呢?正是因为,自我辩护的本质就是批判他人,践踏他人,对他人暴力。寺田良辉,一个开朗的维特,被森口悠子老师操纵的傀儡,执着的家访,不明所以的坚持,看似善意的行为,却招来嫌恶,不为自己的行为反省,听任怂恿之词,让自己的行为成为下村优子和直树的噩梦,最终把他们逼往绝境。森口悠子,一个失去爱女的母亲是疯狂的,她的疯狂,从开头至结尾,像是操纵师一般,设下每一个局,让棋子们走她想让他们最终归去的路。可是,平静的惩罚,把自己装饰成局外人一般,最大的施暴者,战胜了一切。但观者并不特别憎恨她,不觉她是杀人魔,为什么。是因为没有直接执行吗?我想,是因为有痛失爱女这个前提在,让我们对她产生怜悯。或者,我们更憎恨修哉,所以我们希望有人来惩罚他,我们对森口老师灌注了一种希望,让她成为希望的执行者,因此,暴力,也有了正义的一抹。
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同样讲述了一个痛失爱女的母亲的复仇。 完美的计划,一丝不苟,连杀7人,5人死亡,2人未遂。2人未遂,并非不想杀他们,而是,要利用这2人,利用媒体,形成自己精神有问题、是个可怜的母亲的形象。当然,这不是为了脱罪。而是为了,就算被判终身监禁,也有机会成为精神病人去精神病院,手刃那个奸杀6岁女儿却被无良律师辩护脱罪舒舒服服在精神病院活着的凶手。
一个母亲的暴力,手段残忍,可因为她的某种无辜,因此暴力,在施暴者的手中,变成了观者对她的怜悯以及默许和期待。华丽的暴力,打了正义的擦边球。
不仅如此。《复仇的金子》 ,一群人的集体暴力。惩罚的仪式,刺杀的狂欢。观者唏嘘,只为可怜的正义,以及华丽的暴力。
暴力与成长是《猫汤》的主题。成长的旅程出发点是拯救,就像孩子们成长的开端总是伴随着美好的愿望。然而旅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充斥着暴力:在马戏团,暴力是人类的集体乐趣,弟弟只是个充满好奇的从众者。当上帝用一场洪水洗涤了人类之后,暴力并没有消失,而是随同幸存者一同登上了诺亚方舟,此时的猫弟弟已经成为了冲动的施暴者,但他对猪如此残忍,是因为对姐姐的爱。在巨人的城堡中逃脱时,弟弟用剪刀剪断了巨人的四肢,此时的猫弟弟已经能够有智慧的运用暴力了,暴力是为了生存。从这段历程中,我们依稀看见了猫弟弟的成长轨迹。其实,这一切发生的还要更早。一条肥鱼被一群全副武装的人有秩序的分割,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鱼骨架在大海中畅游,穿越了时光,搁浅在猫弟弟童年玩耍的海滩。猫弟弟取下了骨架上的鱼眼睛吞进了肚子,原来,从幼年起猫弟弟就已经从暴力的果实里分得一杯羹了。不仅仅是猫弟弟,善良而愚蠢的猪在被鞭打时终于一改憨态可掬的形象咬掉了猫弟弟的手,暴力是无奈的反抗;痴呆的猫姐姐几乎什么都不会做,却懂得和猫弟弟一起鞭打猪,在作者看来,暴力行为和吃喝睡一样是最基本的本能。(内容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5183.htm#6)
小孩子为什么会打架?或许原因是他弄坏了我的游戏机,他偷吃了我的面包,他欺负了我同桌的女孩子,他用恶心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又或是他什么都没做,只是我看他不爽。无论什么原因,原因不是本质,归根结底的暴力才是本质。我们对自我的保护,所谓的正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就是残忍的暴力。可是我们不能不自我保护,因为我们要生存。所以,暴力是必然存在的东西,伴随着人的成长以及人类的成长,在各个方面施展拳脚。
社会却常教导人们不要选择暴力,而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都是运用暴力来维护统治的。 所谓的感化,也不过是在取得政权,一切稳定后才采取的措施。感化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如此看来,一切柔软的行为,都是暴力的附庸和装饰。最初的以暴制暴,还是最快捷和有效的方式。
日本电影《告白》将成长的暴力以及以暴制暴表现的淋漓尽致。成长的暴力定位于十几岁的、受少年法保护的初中生及被利用的寺田良辉老师,以暴制暴定位于痛失爱女及丈夫却因为少年法而无法使犯人受到惩罚的森口悠子老师。渡边修哉,一个可怜的恋母少年,同时是个手段毒辣的杀人犯。下村直树,一个渴望友情的孩子,同时是个被怂恿的凶手,最后为了自我保护,手刃了自己的母亲。北原美月,崇拜着毒杀全家L的少女,青春期的暴力心里在她身上映射出一个角,只因一句话才去追崇。L,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真正的我。或许,暴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暴力是人格的本真。下村优子,直树的母亲,不明真相的一味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说这是每一个母亲的本性,也不为过。可是,为什么听她那样为直树辩护,观者会觉得心痛,会鄙夷她的言行呢?正是因为,自我辩护的本质就是批判他人,践踏他人,对他人暴力。寺田良辉,一个开朗的维特,被森口悠子老师操纵的傀儡,执着的家访,不明所以的坚持,看似善意的行为,却招来嫌恶,不为自己的行为反省,听任怂恿之词,让自己的行为成为下村优子和直树的噩梦,最终把他们逼往绝境。森口悠子,一个失去爱女的母亲是疯狂的,她的疯狂,从开头至结尾,像是操纵师一般,设下每一个局,让棋子们走她想让他们最终归去的路。可是,平静的惩罚,把自己装饰成局外人一般,最大的施暴者,战胜了一切。但观者并不特别憎恨她,不觉她是杀人魔,为什么。是因为没有直接执行吗?我想,是因为有痛失爱女这个前提在,让我们对她产生怜悯。或者,我们更憎恨修哉,所以我们希望有人来惩罚他,我们对森口老师灌注了一种希望,让她成为希望的执行者,因此,暴力,也有了正义的一抹。
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同样讲述了一个痛失爱女的母亲的复仇。 完美的计划,一丝不苟,连杀7人,5人死亡,2人未遂。2人未遂,并非不想杀他们,而是,要利用这2人,利用媒体,形成自己精神有问题、是个可怜的母亲的形象。当然,这不是为了脱罪。而是为了,就算被判终身监禁,也有机会成为精神病人去精神病院,手刃那个奸杀6岁女儿却被无良律师辩护脱罪舒舒服服在精神病院活着的凶手。
一个母亲的暴力,手段残忍,可因为她的某种无辜,因此暴力,在施暴者的手中,变成了观者对她的怜悯以及默许和期待。华丽的暴力,打了正义的擦边球。
不仅如此。《复仇的金子》 ,一群人的集体暴力。惩罚的仪式,刺杀的狂欢。观者唏嘘,只为可怜的正义,以及华丽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