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成群》——大院儿里的女人们
《妻妾成群》——大院儿里的女人们
很小的时候知道了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好像挺有名,巩俐穿着红夹袄的样子冷艳而美丽。但是那是还是开开心心看《还珠格格》的年纪,对这剧到底没什么印象。
第二次更深的接触也应该是初中的时候看《鲤》的时候有对苏童的采访,对这部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是觉得那个环境似乎是很有感染力。真正从头到尾并把它仔细看完已经是高三毕业的暑假,突如其来的假期到来有了太多的空闲,以至于所有的肥皂剧或是同学的聚会也都有些索然无味,憋在家里用网络看了很多小说,好像是特意翻找出来的,因为那个采访所以耿耿于怀,但是彼时还是看韩寒的年龄,便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行动。真正把这本书看完,所有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徘徊了很久,在梦里把铅字组成的画面变成现实的景象,好像电影一样一遍一遍的放,和当初看张爱玲的《金琐碎》有一样的印象。
其实一本书的好坏对个人来说很难去评判,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我的意识中,真正的好故事,不在乎长与短,不在乎年代是否久远,只要是能深深地震撼内心,多年不忘,越咀嚼越有滋味,甚至是想把它解读成另外的景象,想把所有的书评都看遍,把所有的周边都了解,想知道每个细节作者留下的深意,想把自己驻扎在故事中。这样的故事,是真正的好故事。
三太太唱的《杜十娘》印象最深:
“叹红颜薄命前生就
美满姻缘付东流
薄幸冤家音信无有
啼花泣月在暗里添愁
枕边泪呀共那阶前雨
隔着窗儿点滴不休
山上复有山”
这首词一直躺在我的笔记本,用2mm的签字笔写行书或许比别有风味,用湛蓝色作底,好像杜十娘在江边幽怨地吟唱。
不只是说梅珊傻或是太过自我,悲剧或许是最应该的下场,理所当然。好像戏子总是有那么一点不羁和傲气,说话也是独具一格。比如梅珊对颂莲说:人跟鬼就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再比如梅珊和颂莲的对话:
“你知道是谁死在这井里吗?”
“还能是谁,一个是你,一个是我。”
最近《甄嬛传》都火到美国去了就说明了无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这是个真理,而在封建了两千多年的国度里,好像众多女人为了取悦一个男人的故事经久不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可以变成一部热播剧,好像从商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各路宫斗剧都有过 ,到了后期姨太太们的战争就变成了妯娌的三国时代,取悦的对象也从她们的老公变成了她们的老公公——为了争家产。
好像到头来强大的家庭伦理剧成就了电视剧市场,喜欢看家长里短的事好像就是所有人的爱好。
一个大院里到底能发生多少的事情,仅仅是四个太太就开始演绎了一场春秋。
苏童倒是觉得每个女人都是值得同情的,所以也无所谓去讨论着几个太太孰是孰非,在那样的大环境,女人到都是卑微的或者,而她们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在得到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要忍受些事情,就比如各个太太为了搏地位而拼了命地生孩子,再比如家里唯一的那个老爷已经老得再也无法勃起时(也有可能是纵欲过度)。作为太太的她们还要去帮他做苟且之事,倒是梅珊和颂莲有些骨气,只有像卓云一样外表温和心机很重的女人好像为达目的不管不顾的劲儿挺有意思。
这样的故事好像男人看了挺过瘾的,诗人丁当说:“哪个男人不想嫔妃三千,妻妾成群。一个被说成是同代作家中最没有嫉妒心的一个写出的充满嫉妒心的故事,不知道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在些写什么,好像是在说所有男人的内心。
看故事的时候心里会有些不舒服,就像是在看色调阴暗的悬疑惊悚片,不敢放下任何一个细节,有些心绞和害怕却还是不想移开视线,只想把整个故事看到骨子里去。而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在一个完全阴暗的环境下进行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小说是个中篇,比起那些所谓连载几百年不完结的小说,我倒是真的挺认同浓缩的才是精华这句话,从这个小说开始关注一些六十年代作家,后来去看写香港的或是台湾的老牌作家心里想的是写得真好,为什么不早有着个觉悟,这些年净被郭敬明之流给耽误了。一直不爱看外国翻译的书是觉得翻译的不是精髓,语气和形容词也没有文学的价值,很像学好外语去看原著,可是古英文的东西不是说着玩的,只好去网上查些大家翻译的版本,总比逐字逐句翻译的有味道。
高中念书的时候时间太少,看书的时间更少,看厕所文学比较多,那时候很觊觎可以窝在大学寝室看一天电视剧的生活,把想看的剧列了一个长单子,想着高考一结束就去找自由。结果大把的时间突然袭来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所列的单子一部也不想看,只好在网上寻些文章来看。倒是有些收获。
话说这么多年把买的小说藏在衣柜直到把衣柜填满的事也干了不少,把小说藏在作业下面被妈妈给撕了事也时常发生,看着衣柜里书的高度在上升的时候觉得很是欣慰,所以觉得把实体书买到手里才算是真正的看了,可是不知不觉中在网上看了更多的书,总觉得有点虚,因为有突然想到再去翻动的习惯,有的书已经被翻了四五遍甚至更多,现在倒是有些释然,可以再图书馆借,网路也是发达。反正每天看着新媒体一点一点的发展,作家收入跟欧美比起来实在是差了太多,全职的作家那么少,因为根本养不活自己。觉得有点可悲。真的真的觉得影视永远代替不了文学。因为有很多小说被改成影视作品,真心觉得几乎没有可以超越原著的。
所以在豆瓣上看了一个网友写的对于《妻妾成群》的书评,觉得很有道理,也是以此来作结:
至于电影里老爷跟谁那过夜就给谁点红灯,弄个洗脚按摩的敲敲打打,第二天上桌还能叫个菜一类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虚张声势多年后终于在《黄金甲》一个个雪胸上得到了彻底体现。四姨太叫的那个菠菜豆腐,被科学证明没这味菜,因为菠菜豆腐食性相冲,吃了要得结石的。小说里没这些虚头巴脑硬吧生涩的流程,人物语言姿态和布景情景就够了。不动声色,流水一样的把风光委屈压抑疯狂冲刷个晶莹透亮。有人说文学要完蛋,大家都看电影打游戏了,我看还不可能,差的远呢。
很小的时候知道了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好像挺有名,巩俐穿着红夹袄的样子冷艳而美丽。但是那是还是开开心心看《还珠格格》的年纪,对这剧到底没什么印象。
第二次更深的接触也应该是初中的时候看《鲤》的时候有对苏童的采访,对这部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是觉得那个环境似乎是很有感染力。真正从头到尾并把它仔细看完已经是高三毕业的暑假,突如其来的假期到来有了太多的空闲,以至于所有的肥皂剧或是同学的聚会也都有些索然无味,憋在家里用网络看了很多小说,好像是特意翻找出来的,因为那个采访所以耿耿于怀,但是彼时还是看韩寒的年龄,便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行动。真正把这本书看完,所有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徘徊了很久,在梦里把铅字组成的画面变成现实的景象,好像电影一样一遍一遍的放,和当初看张爱玲的《金琐碎》有一样的印象。
其实一本书的好坏对个人来说很难去评判,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我的意识中,真正的好故事,不在乎长与短,不在乎年代是否久远,只要是能深深地震撼内心,多年不忘,越咀嚼越有滋味,甚至是想把它解读成另外的景象,想把所有的书评都看遍,把所有的周边都了解,想知道每个细节作者留下的深意,想把自己驻扎在故事中。这样的故事,是真正的好故事。
三太太唱的《杜十娘》印象最深:
“叹红颜薄命前生就
美满姻缘付东流
薄幸冤家音信无有
啼花泣月在暗里添愁
枕边泪呀共那阶前雨
隔着窗儿点滴不休
山上复有山”
这首词一直躺在我的笔记本,用2mm的签字笔写行书或许比别有风味,用湛蓝色作底,好像杜十娘在江边幽怨地吟唱。
不只是说梅珊傻或是太过自我,悲剧或许是最应该的下场,理所当然。好像戏子总是有那么一点不羁和傲气,说话也是独具一格。比如梅珊对颂莲说:人跟鬼就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再比如梅珊和颂莲的对话:
“你知道是谁死在这井里吗?”
“还能是谁,一个是你,一个是我。”
最近《甄嬛传》都火到美国去了就说明了无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这是个真理,而在封建了两千多年的国度里,好像众多女人为了取悦一个男人的故事经久不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可以变成一部热播剧,好像从商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各路宫斗剧都有过 ,到了后期姨太太们的战争就变成了妯娌的三国时代,取悦的对象也从她们的老公变成了她们的老公公——为了争家产。
好像到头来强大的家庭伦理剧成就了电视剧市场,喜欢看家长里短的事好像就是所有人的爱好。
一个大院里到底能发生多少的事情,仅仅是四个太太就开始演绎了一场春秋。
苏童倒是觉得每个女人都是值得同情的,所以也无所谓去讨论着几个太太孰是孰非,在那样的大环境,女人到都是卑微的或者,而她们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在得到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要忍受些事情,就比如各个太太为了搏地位而拼了命地生孩子,再比如家里唯一的那个老爷已经老得再也无法勃起时(也有可能是纵欲过度)。作为太太的她们还要去帮他做苟且之事,倒是梅珊和颂莲有些骨气,只有像卓云一样外表温和心机很重的女人好像为达目的不管不顾的劲儿挺有意思。
这样的故事好像男人看了挺过瘾的,诗人丁当说:“哪个男人不想嫔妃三千,妻妾成群。一个被说成是同代作家中最没有嫉妒心的一个写出的充满嫉妒心的故事,不知道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在些写什么,好像是在说所有男人的内心。
看故事的时候心里会有些不舒服,就像是在看色调阴暗的悬疑惊悚片,不敢放下任何一个细节,有些心绞和害怕却还是不想移开视线,只想把整个故事看到骨子里去。而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在一个完全阴暗的环境下进行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小说是个中篇,比起那些所谓连载几百年不完结的小说,我倒是真的挺认同浓缩的才是精华这句话,从这个小说开始关注一些六十年代作家,后来去看写香港的或是台湾的老牌作家心里想的是写得真好,为什么不早有着个觉悟,这些年净被郭敬明之流给耽误了。一直不爱看外国翻译的书是觉得翻译的不是精髓,语气和形容词也没有文学的价值,很像学好外语去看原著,可是古英文的东西不是说着玩的,只好去网上查些大家翻译的版本,总比逐字逐句翻译的有味道。
高中念书的时候时间太少,看书的时间更少,看厕所文学比较多,那时候很觊觎可以窝在大学寝室看一天电视剧的生活,把想看的剧列了一个长单子,想着高考一结束就去找自由。结果大把的时间突然袭来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所列的单子一部也不想看,只好在网上寻些文章来看。倒是有些收获。
话说这么多年把买的小说藏在衣柜直到把衣柜填满的事也干了不少,把小说藏在作业下面被妈妈给撕了事也时常发生,看着衣柜里书的高度在上升的时候觉得很是欣慰,所以觉得把实体书买到手里才算是真正的看了,可是不知不觉中在网上看了更多的书,总觉得有点虚,因为有突然想到再去翻动的习惯,有的书已经被翻了四五遍甚至更多,现在倒是有些释然,可以再图书馆借,网路也是发达。反正每天看着新媒体一点一点的发展,作家收入跟欧美比起来实在是差了太多,全职的作家那么少,因为根本养不活自己。觉得有点可悲。真的真的觉得影视永远代替不了文学。因为有很多小说被改成影视作品,真心觉得几乎没有可以超越原著的。
所以在豆瓣上看了一个网友写的对于《妻妾成群》的书评,觉得很有道理,也是以此来作结:
至于电影里老爷跟谁那过夜就给谁点红灯,弄个洗脚按摩的敲敲打打,第二天上桌还能叫个菜一类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虚张声势多年后终于在《黄金甲》一个个雪胸上得到了彻底体现。四姨太叫的那个菠菜豆腐,被科学证明没这味菜,因为菠菜豆腐食性相冲,吃了要得结石的。小说里没这些虚头巴脑硬吧生涩的流程,人物语言姿态和布景情景就够了。不动声色,流水一样的把风光委屈压抑疯狂冲刷个晶莹透亮。有人说文学要完蛋,大家都看电影打游戏了,我看还不可能,差的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