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读书,就老了
慢慢整理这三年读的1000多本书,发现觉得还需要再读一遍,对我有影响和启发的,梳理罗列出来,也算作为自己这几年的私阅读史,这些书并不是从谁那里推荐得来,也不是排行榜得里的,更不是什么大师的书单,而是自己从一本书转移到另一本书,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的,之间可以因循找到一种轨迹,有前后或并列的关系,这里列出来,仅作个人梳理之用。另:读书太多未必有用,但无用,有时胜过有用。以下所列都是实体书,所有书籍包括台版英文版的,都会放在杭州联邦走马艺术空间的ALEPHTU图书馆。
2014年的书单在这里:点击
1、韩少功译的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以及《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
2、蓋瑞·施耐德《水面波紋 : 蓋瑞·施耐德詩選》(港版):就像水面波纹,因风吹的,还有波下青鱼游的
3、《WORDS & THE WORLD 詞與世界 :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1 • 當代國際及漢語詩人詩歌集》(港版)
4、约翰·阿什贝利《约翰·阿什贝利诗选》
5、伊丽莎白·毕肖普《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一首迷迭香就能迷住所有人
6、马雁《马雁诗集》: 2010年前作品特别好,不过死太早了
7、宇向《宇向诗选》:中国毕肖普
8、乌青《天上的白云真白啊》:唐朝的人读唐朝的诗,就像现在读乌青的诗那样自然
9、乌青《撞击变》(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关于爱,我又想起了你
10、庞培《谢阁兰中国书简》(阿米巴独立出版)有几首仙来之笔
11、张羞《瀑布\\》(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废话到了一定高度,就不是废话,是分行。这个只和看过瀑布1的人可以谈,但瀑布1大家看不到了。
12、Elizabeth Bishop《Geography III : Poems (FSG Classics)》:而星期五,我亲爱的朋友,死于十七年前三月流行的麻疹
13、比利珍《江东旅馆》(副本独立出版):同作者名字一样利用音调突然的坠落或升高,沉稳地将镜头拉远
小说
14、罗贝托·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他只叙述,不描述,我觉得和他卡车司机兼业余拳击手的父亲有关,叙述快而准。
15、圣埃克苏佩里《人的大地》《夜航》:夜航就像生病,得有人陪夜。否则不是迷失到天空里,而是孤独里。
16、圣埃克苏佩里《南方邮航》《要塞》:飞到一定高度后的人写小说,不在乎地面的灯光,他有月亮,而在AB之间不停邮航的飞行员,在落地的时候去找女人,那只是找女人寻乐子吗?那是寻找一种存在,一种事物内部的运动及生命的落地感,飞过沙漠、山峦和海峡,也飞过女人的肉体。
17、张大春《我妹妹》(台版):神经质的女孩和妈妈,写得太好了
18、张大春《野孩子》(台版):写起青少年混江湖都是那么信手拈来
19、村上春树《夜半蜘蛛猴》:微型东京奇谭记,语言简单,想象力超群,貌似小品文,但足见功底
20、张羞《散装麻雀》(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张羞是危险的。我的意思是,他的危险之处恰好在于,他是一个不自觉的先锋。
21、雪莉·杰克逊 《摸彩》:打动我倒不是小说,而是提到了那本燕卜逊的朦胧的七种类型,想起情境和小说中类似,高中攒了零用钱买的
22、赵志明《1997年,我们买了螺蛳,却没有牙签 :》(联邦走马独立出版):中国卡佛
23、村上龙《孤独美食家》:信手拈来的食、色、性,是小说不是小品
24、毛姆《刀锋》:毛姆笔下的拉里就是塞林格笔下没写全的西摩,但还是塞林格技高一筹,留了一手,毛姆一写全反而就失去了点神秘。
25、爱德华•勒维《自杀》:你和妻子走到门口,你说等等,折回去拿个球拍,但是到了放球拍的地方,你又莫名走到了地下室,往自己嘴巴里开了一枪。这个小说如果觉得枯燥,那说明你不理解作者的古典风格,窗帘紧闭,享受寂静。
26、西蒙·范·布伊《爱,始于冬季》:翻译不错,有味道。“这把琴是一七二三年在西西里的一个半山腰上雕刻的。那片海很宁静。琴弓靠近琴身时,琴弦就会颤抖,似乎预料了情人的到来。”
27、Iyer, Lars 《Spurious》作者虚拟了一个w,和自己对话关于卡夫卡和文学的各种事情
28、劳伦斯·布洛克《黑暗之刺》:比钱德勒还好玩,会在探案过程中和女客户睡觉的酒鬼,文采也好,这不能算推理或严格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是黑色犯罪小说
29、斯台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一口气读完的小故事
30、安德烈·布勒东《娜嘉》:每次作者用文字勾勒出形象的时候就有意打破它或者插入一张照片,从文字到视觉的转换总被搁置,而只想文字讲文字的,视觉的让照片来说话
31、迈克尔·翁达杰 《英国病人》:有意思的书,对于一种特别空间下的迷人叙事,制造了类似林中阳台的背景
32、胡利奥·科塔萨尔《游戏的终结》:技巧派的牛人
33、胡利奥·科塔萨尔《万火归一》:想象和技巧都高超,只是还是能看出花样,《正午的岛屿》最好看
34、长嶋有《夕子的近道》:换作欧洲,那就是菲利普图森的笔力,只是东西方对个人和世界位置的不同,无剧情,一切都是半透明的微妙关系
35、恶鸟《Shining4》(不是基金出版):关于节奏不只是形式、韵律、情节的节奏,还有意象的节奏。关于提到马鸡、獐子、淋巴癌、芬达、消失、冥视的意象是有一种内在秩序的,在和读者初次见面的预谋之后,它们都将成为我的韵脚,弥漫在文本里。意象出现的节奏外,还有插入两个意象之间的东西(填充物),也有一种节奏,它是分节的节奏。而填充物中涉及的东西,如果没有被归入我的节奏,那它本身会具有唤起读者想象力的作用,异域的风景、专有的术语、传说轶事,它们开辟的是另一个空间,只是在我的形成意象的语言结构之外,但它们也帮我阻挡了不少有害的东西进入我的文本,我希望它是纯净的。
36、恶鸟《邪恶三部曲》(联邦走马独立出版):纪念自己那个过去的时代和过去的恶
37、戚开源译《低俗小说:剧本》(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关于昆汀鬼才,只能用bang~bang的枪声来开始,抢劫。
38、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旅》:这个才是我今天最关心的问题,理查德·耶茨戳我的刀子,我能拿什么来抵抗,frank在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里有解吗?耶茨这样的小说里的命题本身是有出路的吗?我试着去梳理美国那个时期的这些小说,一类是耶茨、卡佛这样的,在生活里焦虑,内心企求一种革命来满足那点小自我的折磨,另一类是如凯鲁亚克类的,把自我给流放出去,到路上去晃荡,晃荡到禅和宗教的奶奶的胸里去,或者布考斯基那样从小是被他爸揍大的,沉沦放荡进生活琐碎里,他写的都是既没有文化又没有道德和自尊心的人物。他只专注到自己的擅长上去 :喝酒、找女人、写诗、赌马,他的生活。那我们拿什么来反抗,frank反抗了吗?还是他并没有反抗对象,当虚无增值,反抗对象变成空无的时候,他是否就如1961年尼采说的,其实,革命者的本质并不在于实施革命本身,而在于把革命所包含的决定性和特殊性因素显示出来。frank是否也是这样?我们是否明白我们自己在这样的生活里要反抗什么,要革什么命,谁的命。我们只有那点遥控器在手上换台的自由吗?这点自由显示出了什么优越性,我们的小自我何以来那么得瑟。
39、JD.塞林格《弗兰妮和祖伊》:更高级的还有走出了中产阶级的塞林格这样的,进入自我膨胀到宗教神秘主义之后,对自己的反观,写起高智商家族小说来,franny and zooey,有点超脱,可以玩玩香蕉鱼和西摩自杀。
40、JD.塞林格《九故事》:短篇小说的九种最迷人方式。
41、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和塞林格、耶茨、布考斯基几个刚好组成了一副美国阶级版图,烂人,底层,中层,精英知识分子的每个阶层的最好的小说家。
42、保罗·奥斯特《红色笔记本 : 真实的故事》:我认为这是奥斯特最好的东西,那些小说反而一般,太自我。
43、佚名《俄罗斯朝圣者之旅与朝圣者的再出发》:这就是franny and zooey 里的那两本小书合体本.也叫朝圣者之路,朝圣者继续前行,它能让你知道一种信仰或祷告是如何和自己身体的呼吸节奏结合一起。
44、阿澜·卢 《我是个年轻人 我心情不太好》:挪威的嘻哈屁青年,有关时间、宇宙、打地鼠、扔球、女朋友等事情
45、阿兰·罗伯-格里耶《桃色与黑色剧·骰子》《桃色与黑色剧·玩火》:第一个欧洲快车剧本超赞,有人会喜欢读上N遍,有人一遍也读不下去,这是欧洲的先锋
46、阿兰·罗伯-格里耶《旅行者》:精彩的是格里耶化名马修写的关于自己的评论
4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荣耀》:马丁在地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一次堂吉柯德旅行,大师文笔
48、里克·法伊 《长崎》:法国人写得像日本人那么克制,在中国,这样的作品得不了大奖
49、陈俊志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同性恋家庭的罗曼史,很私人化的记忆
50、达尼·拉费里埃《还乡之谜》:这个文本里诗歌和小说没有边界,有点像中国戏曲中的说和唱结合的戏本。
51、拉迪盖《魔鬼附身》:十七岁写的爱情故事,汗颜,有些东西少年时代没有读到,在青年还是要读回来的
52、乌青《逃跑家 : 一生中总该会有一次没心没肺的逃跑》:放在厕所读,不要太爽
53、莫理斯‧布朗修 《黑暗托馬》:这是越渡叙述的代表
54、查尔斯·布考斯基《样样干》:这是一个烂人写的牛逼书
55、马克斯·弗里施《蒙托克》《蓝胡子》《人类出现于全新世》《彬,北京之行》:另一个版本的菲利普·图森的《逃跑》
56、罗伯特·M·波西格《万里任禅游》:一段横跨美国大陆的摩托车之旅,一场拥有两个主讲的哲学肖陶扩
57、高原、马晖《软体动物》(阿米巴独立出版):"高原"的隧道非常好看
58、让-路易·傅尼叶《爸爸,我们去哪儿?》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59、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这是我深爱的大鱼和被遗忘的池塘
60、莱昂纳德·科恩 《美丽失败者》:放浪不羁的叙事
61、弗雷德里克·瑞肯 《奇异海》:这是近些年来比较喜欢的作品,奇异海,我的仙霞(发现已经从欧洲小说转移到美国小说上来)
62、黃碧雲《末日酒店》:我读完一页就进入了那种阴翳的葡萄牙酒店,而且像迷宫一样的空间里,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房间
63、Charles Bukowski《鎮上最美麗的女人》(台版):真鸡巴洒脱淫荡
64、Charles Bukowski《進去.出來.結束》《布考斯基煮了七十年的一鍋東西》(台版)
65、E.L.多克托罗《纽约兄弟》:这一对窝在家里的兄弟,准备办一张可以永远阅读、准确叙述任何一天生活的终极报纸。为此他收集各种报纸,并进而扩展至各种物件:汽车,打字机,防毒面具,电视机,蜡烛…
66、菲利普·图森全系小说《迟疑》《逃跑》《做爱》《浴室》《先生》《照相机》:压轴的!
67、讓-菲利浦‧圖森《瑪麗的真相》(台版):叙事到一定境界进入可雕塑的立体几何式
随笔哲学
68、怀特《重游缅湖》:老是看成重游缅甸,看过之后,容易使人翘班
69、阿城《威尼斯日记》:一本比有用的书好看的无用之书,看似写威尼斯,其实是烟花扬州,这个写70、法还真比一般大师的小品文好,素雅好看
71、朱迪思·瑞安《里尔克,现代主义与诗歌传统》前三章精彩:指涉马尔特手记的东西很多。在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光环下解释也不一定合适。
72、热拉尔•热奈特《转喻 : 从修辞格到虚构》:虽然没有《隐迹稿本》的晦涩和深度,但对于转喻讲解非常地道了,一切虚构都是由转述编织而成,而一切真实,只有放置在虚构状态下,它才显真
73、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闲谈和书信方式谈译文的边角料也许是解决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问题
74、九鬼周造《日本意气》:讲日本色道,也就是艺妓调教之道
75、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的“阴翳”和九鬼周造的“粹”异曲同工
76、冈仓天心《茶之书·“粹”的构造》:九鬼周造的“粹的构造”比冈仓的“茶”更厉害,有时候我们追随的是莫名的色调,不是颜色,只是色调,和美学和道德都无关,只和一些事物的倾向性有关,经常它们会带着色情的意味,但是迷人
77、茨维坦·托多罗夫《日常生活颂歌 : 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这个沉入日常生活的荷兰绘画很有一种诗意,小写的诗
78、茨维坦·托多罗夫《启蒙的精神》:启蒙的精神只有通过批判它本身,你才能真正忠实于启蒙精神
79、让·斯塔罗宾斯基《镜中的忧郁 : 关于波德莱尔的三篇阐释》:让·斯塔罗宾斯基 的作品应该多引进一些,都是精品
80、林南、恶鸟、路东《守望空地 : 《稿本》第一期》(泼先生独立出版):关于一种新型文学写作的探讨,还在“机前”
81、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地质和记忆的一种新写法
82、约翰·伯格《约定》看图说话本事真强
8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诗艺》:讲隐喻类型那里可以和燕卜逊的朦胧七型媲美
84、波伏瓦 《要焚毁萨德吗》:讲萨德那篇真好,到萨特那里,就开始把庞帝的吊诡和过度表意扯进来了,太绕了。
85、阿贝尔·加缪 《反与正·婚礼集·夏天集 : 加缪文集3》:夏天发生的事情总是很无序
86、A. E. 哈奇納《海明威的十個關鍵詞》(台版):海明威老爹的忘年交写的
8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独抒己见》:大师怎么写文艺评论的
88、濱野智史《架構的生態系 : 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台版):中国人写不出来的关于互联网的生态报告
89、莱恩•考斯基马《数字文学 : 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这个领域内算比较系统的,懂文学、超文本、电子游戏等,未来在这里,豆瓣死一边
90、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放到现在看,就是豆瓣、微博、微信是怎么把你时间杀掉的
91、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故事形态学》:这本书变态之处在于,它把所有讲故事的模式都列出来了,而且还是可以用元素周期表一样查询归类的
92、斯蒂芬·金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恐怖小说畅销王写的创作论,没有花招,没有玄乎的东西,连修辞都不会用上那种美轮美奂的,但是就是踏实的告诉你,他的小说怎么写的,点子从哪里来,他的生活状态如何
93、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我在超螺旋文本实验中有一个厚描述,就是这里学来的,虽然他是应用在人类学上
94、Clifford Geertz《後事實追尋 : 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异象世界的知识地图,都在各种互相拉扯的非对比关系中,海量的排比和追问带来的张力
95、克利弗德‧紀爾茲《地方知識 : 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版):一个人类学家的修辞达到了文艺评批家的水平时,学术著作堪比文学作品,福柯以外,就属紀爾茲了
96、馬修.柯勞佛 Crawford, Matthew B.《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 通往美好生活的手工精神與趨勢》(台版,压轴的!!):修车改车都存在「道」,那就是遵从机械本身的内在逻辑'每个零件都有其极限,但有时失控也不失为另一种迷人的艺术
独特风格的文本:
彼得·汉德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他的语言推土机一直制造描述有序的土,谋杀是第一次降97、临的无序,真相大白是第二次,最终谋杀不存在,又可以一一描述日常性了
98、彼得·汉德克《骂观众》 :一台酣畅淋漓的语言推土机
99、米歇尔•莫拉《莱比锡之旅(附谱例别册) :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发掘与探索》这是诗学、数学和音乐的结合
100、康拉德•洛伦茨《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所罗门王的指环》 :喜欢动物世界的,一定要看。比如喜欢水的鸟经常整理羽毛,并不是为了干净,而是为了产生静电,让羽毛具有防水性。
101、萨利·贝恩斯《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 : 先锋派表演和欢乐的身体》:在“跨掉的一代”之后,还必须有一个能让年轻大众惬意地参与“局外人”文化的阶段:先锋派艺术必须容易为人接受,先锋派艺术家必须参与所有波普文化而不是从中退却。
102、大卫·林奇《钓大鱼 : 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很迷恋大卫的电影,也迷恋创作时的超觉静坐,这种创意的发生,非常迷人。
103、蝼冢 /贾勤 / 恶鸟 《乌力波1号》:复杂的事物让一切呈现出了迷惘的局面,语言只是一切事物的开头,而乌力波文本向我们的心象(那是一种多么类似于天象的图景)提供了共时、叠置、螺旋的,以极为迅速甚至看起来像是同时喷涌而出的思想(比如卡尔维诺的迅速、简洁、轻盈)或者使心智浮游于丰富的思想(跳跃的非线性、考古谱系式)、形象或者精神的感受之中;当然乌力波文本不能把这一切中的每一项都全然拥抱,语言言说的总要比形式化的语言多,开放的文本也总是带有影响信息本体的些许的噪音(比如信息屏蔽缺失带来的噪音,而噪音何尝又不是一种新的语言),乌力波的文本在表现我们周围世界的密度和延续性,褶皱和越渡时会显出它的缺陷和片断性:但它所言说的总会挑战你的虚构和想象界限。
104、米歇尔·福柯 《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福柯的文论写作方式深深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这是唯一一个非文学作者给我文学启发的人。他在哲学层面贡献无须赘述,在文本写作上,也是开创了一种独特风格,至今无人望其背。
105、吉尔·德勒兹 《福柯·褶子》:读懂福柯全靠他了,关于褶子,从巴洛克开始,到灵魂的,到文本的,解说的流光溢彩。
106、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年纪轻轻,就把英国批判文学的里程碑写出来了,汗颜。七种朦胧在于诗意和形式的两种朦胧组合上,加上作者想超越两者的新朦胧。
107、托多罗夫《散文诗学 : 叙事研究论文选》:纯叙事学研究的典范,多读几遍需要。
108、莱布尼茨、克拉克《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关于神的辩论,一开始3个问题然后开始滚雪球,滚到后面,变成300个问题,设置两件无法分辨的事物,就是在两个名称下设置同一件事物。因此,说宇宙当初会有过和它实际所处不同的另一个时间和地点的位置,而宇宙中的各部分彼此间又有和它们实际所接受的同样的位置关系,这种假设是一种不可能的虚构。
109、莱布尼茨 《新系统及其说明》:论实体的本性和交互,兼论灵魂和形体之间的联系的新系统,哲学精髓,相对来说,牛顿显得如此无聊。
110、华裔作者哈金的《落地》
111、林涛(Taolin)小说《床》:华裔的黑色幽默
艺术:
112、藤本壮介《建筑诞生的时刻》喜欢他对建筑概念的有意模糊,对衍生出的新秩序给了很多思路
113、约翰•安德森《杨德昌》:台北,要么爱,要么离开。
114、藤森照信《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建筑的好文章
115、中村拓志《恋爱中的建筑》:以日常生活方式的“美”谈建筑
116、马丁·盖福特《更大的信息 : 戴维·霍克尼谈艺录》 :最接近原画质感的插图,装帧也很好
117、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前三章
118、巫鸿《美术史十议》大视野下的美术史梳理
119、米歇尔·福柯 《马奈的绘画 : 米歇尔·福柯,一种目光》:自文艺复兴以来就被强调的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世界的理论在马奈的画中被击溃,福柯其实还是从目光的凝视来解构绘画的。
120、让·克莱尔《论美术的现状 : 现代性之批判》:也是对美术的大概念梳理,纵横开阖
121、让•热内《贾科梅蒂的画室 : 热内论艺术》:绘画、雕塑、走钢丝三种艺术评论,走钢丝的艺术魅力第一次被了解
122、Boswell, D.、Foucher, T.《编写可读代码的艺术》:虽然婆妈,但很有用,程序员必看
123、森山大道 《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 : 森山大道論攝影》(台版):喜歡可疑、猥褻、複雜、哀愁、惡德渾然天生的地方
124、Giovanni Chiaramonte 《Instant Light : Tarkovsky Polaroids》:每一张图都跟真的宝丽来照片一样
125、塚本由晴、黑田潤三、貝島桃代 《東京製造 : Made in ToKyo》(台版):东京的一场建筑冒险,它们只在东京
126、美国建筑院校联盟 《建筑教育》:阐述了装置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区别
127、普林斯顿建筑《城市限界》:最后有几篇很奇特 ,如何在建筑的角度和图像思维上考虑建立一个有苏联背景的黑市
128、原研哉《原研哉设计》:台湾雄狮的书真漂亮
129、西沢立衛《西澤立衛對談集》:建筑对谈中的精品,小开本,适合放口袋
130、彼得·卒姆托 《建筑氛围》《思考建筑》:他和你谈建筑的时候从儿时外婆家的后门门把手开始,绒面精装,手感很好
131、雷姆.庫哈斯《建築的危險 : 庫哈斯的未來宣言》:吊诡,一边fuck context,一边做城市的研究,一边给世界带来惊奇的建筑,当你开始着手发现它会是什么的时候,生命的狂野让它危险起来,比如给中央电视台建一个大裤衩!
132、隈研吾 《反造型 : 与自然连接的建筑》:可以不当建筑书看,如果柯布西耶式的建筑是方向性、目的明确的“波”,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种暧昧、扩散性的“粒子”?
133、保罗·克利《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太迷人了,对于线条和色彩运作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134、原研哉《原研哉。Ex-formation植物:視覺藝術聯想集》:有些东西你想到就想到,想不到永远想不到,比如这些设计,这是顿悟式的,而不是渐悟的。
135、Gunter, Veronika Alice《500 Figures in Clay : 500 figures in clay》:每个雕塑都是一种空间的叙事和意识的冒险
136、张为平《隐形逻辑 : 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把都市压缩成一种高密度文本来研究,稍微浅了点,可以更展开,或者像《东京制造》那样会更有意思
137、卜正民 《維梅爾的帽子 : 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台版):史学价值不敢恭维,但文学价值,我觉得可以超越史景迁。
138、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 : 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第一篇足以让感伤成河,后面的灵魂都是潮湿的
139、德‧克雷宏波《德‧克雷宏波的眼睛》(台版):这是一个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的文学报告,关于对看待世界的眼睛手术前后的形状色彩的变化描写
140、格雷尔·马库斯 《神秘列车 : 摇滚乐中的美国形象》:让你知道摇滚不是像中国这样滚的,也不是汪峰这样的工人摇滚或凤凰传奇这样的农民摇滚,也不是文化苦旅那样的装逼之旅,这是一趟真正的了解美国文化,美国摇滚的神秘列车。
141、格雷尔·马库斯《老美国志异 : 鲍勃·迪伦《地下录音带》的世界》:喜欢鲍勃·迪伦不能错过,喜欢美国摇滚文化,不能错过。
142、尚.呂克.馬希翁 Marion, Jean Luc 《視線的交錯》:迷倒我的是关于圣像画的视觉阐释,影响了我《邪恶三部曲》之《机械夺权主宰的无名史》的创作。
图文书:
143、荒木经惟《东京日和》:下午,日和,在咖啡馆拿错了一杯调酒,但是太好喝了,浑身舒服,出去,在拐弯的一个老虎机玩了两把,输了十元钱,还碰到一个老头拿相机拍天上的云,拍了半天。回家,放马勒的音乐,熨起一条亚麻的裤子
144、荒木经惟《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荒诞不羁的老头子,徘徊生死欲望,和服美女作伴,好色的东西。
145、朱迪丝·莎兰斯基《岛屿书》:很有意思,地理、文本、叙事、空间、历史、想象
146、安倍夜郎《深夜食堂1、2》:在夜晚,总有个像爱德华·霍普的名画《夜鹰》里的空间在等你,在这里展开了一幅日本的故事形态学
147、Slinkachu 《Little People in the City : The Street Art of Slinkachu》:换个方向思考超现实
148、Nobuyoshi Araki《Araki by Araki : The Photographer's Personal Selection》:不可错过荒木的自选集,朋友戚开源送的
Miquel Barceló《Miquel Barcelo : Terra Mare》:给我做CULT装置作品很多启发
149、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說吧,記憶》台版
150、保羅策蘭 《策蘭詩選》台版
151、TaoLi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AIPEI》
152、Richard Brautigan《Richard Brautigan's Trout Fishing in America, The Pill versus The Springhill Mine Disaster, and In Watermelon Sugar》布劳提跟文集
……
……
2014年的书单在这里:点击
1、韩少功译的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以及《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
2、蓋瑞·施耐德《水面波紋 : 蓋瑞·施耐德詩選》(港版):就像水面波纹,因风吹的,还有波下青鱼游的
3、《WORDS & THE WORLD 詞與世界 :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1 • 當代國際及漢語詩人詩歌集》(港版)
4、约翰·阿什贝利《约翰·阿什贝利诗选》
5、伊丽莎白·毕肖普《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一首迷迭香就能迷住所有人
6、马雁《马雁诗集》: 2010年前作品特别好,不过死太早了
7、宇向《宇向诗选》:中国毕肖普
8、乌青《天上的白云真白啊》:唐朝的人读唐朝的诗,就像现在读乌青的诗那样自然
9、乌青《撞击变》(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关于爱,我又想起了你
10、庞培《谢阁兰中国书简》(阿米巴独立出版)有几首仙来之笔
11、张羞《瀑布\\》(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废话到了一定高度,就不是废话,是分行。这个只和看过瀑布1的人可以谈,但瀑布1大家看不到了。
12、Elizabeth Bishop《Geography III : Poems (FSG Classics)》:而星期五,我亲爱的朋友,死于十七年前三月流行的麻疹
13、比利珍《江东旅馆》(副本独立出版):同作者名字一样利用音调突然的坠落或升高,沉稳地将镜头拉远
小说
14、罗贝托·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他只叙述,不描述,我觉得和他卡车司机兼业余拳击手的父亲有关,叙述快而准。
15、圣埃克苏佩里《人的大地》《夜航》:夜航就像生病,得有人陪夜。否则不是迷失到天空里,而是孤独里。
16、圣埃克苏佩里《南方邮航》《要塞》:飞到一定高度后的人写小说,不在乎地面的灯光,他有月亮,而在AB之间不停邮航的飞行员,在落地的时候去找女人,那只是找女人寻乐子吗?那是寻找一种存在,一种事物内部的运动及生命的落地感,飞过沙漠、山峦和海峡,也飞过女人的肉体。
17、张大春《我妹妹》(台版):神经质的女孩和妈妈,写得太好了
18、张大春《野孩子》(台版):写起青少年混江湖都是那么信手拈来
19、村上春树《夜半蜘蛛猴》:微型东京奇谭记,语言简单,想象力超群,貌似小品文,但足见功底
20、张羞《散装麻雀》(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张羞是危险的。我的意思是,他的危险之处恰好在于,他是一个不自觉的先锋。
21、雪莉·杰克逊 《摸彩》:打动我倒不是小说,而是提到了那本燕卜逊的朦胧的七种类型,想起情境和小说中类似,高中攒了零用钱买的
22、赵志明《1997年,我们买了螺蛳,却没有牙签 :》(联邦走马独立出版):中国卡佛
23、村上龙《孤独美食家》:信手拈来的食、色、性,是小说不是小品
24、毛姆《刀锋》:毛姆笔下的拉里就是塞林格笔下没写全的西摩,但还是塞林格技高一筹,留了一手,毛姆一写全反而就失去了点神秘。
25、爱德华•勒维《自杀》:你和妻子走到门口,你说等等,折回去拿个球拍,但是到了放球拍的地方,你又莫名走到了地下室,往自己嘴巴里开了一枪。这个小说如果觉得枯燥,那说明你不理解作者的古典风格,窗帘紧闭,享受寂静。
26、西蒙·范·布伊《爱,始于冬季》:翻译不错,有味道。“这把琴是一七二三年在西西里的一个半山腰上雕刻的。那片海很宁静。琴弓靠近琴身时,琴弦就会颤抖,似乎预料了情人的到来。”
27、Iyer, Lars 《Spurious》作者虚拟了一个w,和自己对话关于卡夫卡和文学的各种事情
28、劳伦斯·布洛克《黑暗之刺》:比钱德勒还好玩,会在探案过程中和女客户睡觉的酒鬼,文采也好,这不能算推理或严格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是黑色犯罪小说
29、斯台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一口气读完的小故事
30、安德烈·布勒东《娜嘉》:每次作者用文字勾勒出形象的时候就有意打破它或者插入一张照片,从文字到视觉的转换总被搁置,而只想文字讲文字的,视觉的让照片来说话
31、迈克尔·翁达杰 《英国病人》:有意思的书,对于一种特别空间下的迷人叙事,制造了类似林中阳台的背景
32、胡利奥·科塔萨尔《游戏的终结》:技巧派的牛人
33、胡利奥·科塔萨尔《万火归一》:想象和技巧都高超,只是还是能看出花样,《正午的岛屿》最好看
34、长嶋有《夕子的近道》:换作欧洲,那就是菲利普图森的笔力,只是东西方对个人和世界位置的不同,无剧情,一切都是半透明的微妙关系
35、恶鸟《Shining4》(不是基金出版):关于节奏不只是形式、韵律、情节的节奏,还有意象的节奏。关于提到马鸡、獐子、淋巴癌、芬达、消失、冥视的意象是有一种内在秩序的,在和读者初次见面的预谋之后,它们都将成为我的韵脚,弥漫在文本里。意象出现的节奏外,还有插入两个意象之间的东西(填充物),也有一种节奏,它是分节的节奏。而填充物中涉及的东西,如果没有被归入我的节奏,那它本身会具有唤起读者想象力的作用,异域的风景、专有的术语、传说轶事,它们开辟的是另一个空间,只是在我的形成意象的语言结构之外,但它们也帮我阻挡了不少有害的东西进入我的文本,我希望它是纯净的。
36、恶鸟《邪恶三部曲》(联邦走马独立出版):纪念自己那个过去的时代和过去的恶
37、戚开源译《低俗小说:剧本》(联邦走马独立出版):关于昆汀鬼才,只能用bang~bang的枪声来开始,抢劫。
38、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旅》:这个才是我今天最关心的问题,理查德·耶茨戳我的刀子,我能拿什么来抵抗,frank在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里有解吗?耶茨这样的小说里的命题本身是有出路的吗?我试着去梳理美国那个时期的这些小说,一类是耶茨、卡佛这样的,在生活里焦虑,内心企求一种革命来满足那点小自我的折磨,另一类是如凯鲁亚克类的,把自我给流放出去,到路上去晃荡,晃荡到禅和宗教的奶奶的胸里去,或者布考斯基那样从小是被他爸揍大的,沉沦放荡进生活琐碎里,他写的都是既没有文化又没有道德和自尊心的人物。他只专注到自己的擅长上去 :喝酒、找女人、写诗、赌马,他的生活。那我们拿什么来反抗,frank反抗了吗?还是他并没有反抗对象,当虚无增值,反抗对象变成空无的时候,他是否就如1961年尼采说的,其实,革命者的本质并不在于实施革命本身,而在于把革命所包含的决定性和特殊性因素显示出来。frank是否也是这样?我们是否明白我们自己在这样的生活里要反抗什么,要革什么命,谁的命。我们只有那点遥控器在手上换台的自由吗?这点自由显示出了什么优越性,我们的小自我何以来那么得瑟。
39、JD.塞林格《弗兰妮和祖伊》:更高级的还有走出了中产阶级的塞林格这样的,进入自我膨胀到宗教神秘主义之后,对自己的反观,写起高智商家族小说来,franny and zooey,有点超脱,可以玩玩香蕉鱼和西摩自杀。
40、JD.塞林格《九故事》:短篇小说的九种最迷人方式。
41、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和塞林格、耶茨、布考斯基几个刚好组成了一副美国阶级版图,烂人,底层,中层,精英知识分子的每个阶层的最好的小说家。
42、保罗·奥斯特《红色笔记本 : 真实的故事》:我认为这是奥斯特最好的东西,那些小说反而一般,太自我。
43、佚名《俄罗斯朝圣者之旅与朝圣者的再出发》:这就是franny and zooey 里的那两本小书合体本.也叫朝圣者之路,朝圣者继续前行,它能让你知道一种信仰或祷告是如何和自己身体的呼吸节奏结合一起。
44、阿澜·卢 《我是个年轻人 我心情不太好》:挪威的嘻哈屁青年,有关时间、宇宙、打地鼠、扔球、女朋友等事情
45、阿兰·罗伯-格里耶《桃色与黑色剧·骰子》《桃色与黑色剧·玩火》:第一个欧洲快车剧本超赞,有人会喜欢读上N遍,有人一遍也读不下去,这是欧洲的先锋
46、阿兰·罗伯-格里耶《旅行者》:精彩的是格里耶化名马修写的关于自己的评论
4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荣耀》:马丁在地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一次堂吉柯德旅行,大师文笔
48、里克·法伊 《长崎》:法国人写得像日本人那么克制,在中国,这样的作品得不了大奖
49、陈俊志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同性恋家庭的罗曼史,很私人化的记忆
50、达尼·拉费里埃《还乡之谜》:这个文本里诗歌和小说没有边界,有点像中国戏曲中的说和唱结合的戏本。
51、拉迪盖《魔鬼附身》:十七岁写的爱情故事,汗颜,有些东西少年时代没有读到,在青年还是要读回来的
52、乌青《逃跑家 : 一生中总该会有一次没心没肺的逃跑》:放在厕所读,不要太爽
53、莫理斯‧布朗修 《黑暗托馬》:这是越渡叙述的代表
54、查尔斯·布考斯基《样样干》:这是一个烂人写的牛逼书
55、马克斯·弗里施《蒙托克》《蓝胡子》《人类出现于全新世》《彬,北京之行》:另一个版本的菲利普·图森的《逃跑》
56、罗伯特·M·波西格《万里任禅游》:一段横跨美国大陆的摩托车之旅,一场拥有两个主讲的哲学肖陶扩
57、高原、马晖《软体动物》(阿米巴独立出版):"高原"的隧道非常好看
58、让-路易·傅尼叶《爸爸,我们去哪儿?》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59、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这是我深爱的大鱼和被遗忘的池塘
60、莱昂纳德·科恩 《美丽失败者》:放浪不羁的叙事
61、弗雷德里克·瑞肯 《奇异海》:这是近些年来比较喜欢的作品,奇异海,我的仙霞(发现已经从欧洲小说转移到美国小说上来)
62、黃碧雲《末日酒店》:我读完一页就进入了那种阴翳的葡萄牙酒店,而且像迷宫一样的空间里,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房间
63、Charles Bukowski《鎮上最美麗的女人》(台版):真鸡巴洒脱淫荡
64、Charles Bukowski《進去.出來.結束》《布考斯基煮了七十年的一鍋東西》(台版)
65、E.L.多克托罗《纽约兄弟》:这一对窝在家里的兄弟,准备办一张可以永远阅读、准确叙述任何一天生活的终极报纸。为此他收集各种报纸,并进而扩展至各种物件:汽车,打字机,防毒面具,电视机,蜡烛…
66、菲利普·图森全系小说《迟疑》《逃跑》《做爱》《浴室》《先生》《照相机》:压轴的!
67、讓-菲利浦‧圖森《瑪麗的真相》(台版):叙事到一定境界进入可雕塑的立体几何式
随笔哲学
68、怀特《重游缅湖》:老是看成重游缅甸,看过之后,容易使人翘班
69、阿城《威尼斯日记》:一本比有用的书好看的无用之书,看似写威尼斯,其实是烟花扬州,这个写70、法还真比一般大师的小品文好,素雅好看
71、朱迪思·瑞安《里尔克,现代主义与诗歌传统》前三章精彩:指涉马尔特手记的东西很多。在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光环下解释也不一定合适。
72、热拉尔•热奈特《转喻 : 从修辞格到虚构》:虽然没有《隐迹稿本》的晦涩和深度,但对于转喻讲解非常地道了,一切虚构都是由转述编织而成,而一切真实,只有放置在虚构状态下,它才显真
73、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闲谈和书信方式谈译文的边角料也许是解决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问题
74、九鬼周造《日本意气》:讲日本色道,也就是艺妓调教之道
75、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的“阴翳”和九鬼周造的“粹”异曲同工
76、冈仓天心《茶之书·“粹”的构造》:九鬼周造的“粹的构造”比冈仓的“茶”更厉害,有时候我们追随的是莫名的色调,不是颜色,只是色调,和美学和道德都无关,只和一些事物的倾向性有关,经常它们会带着色情的意味,但是迷人
77、茨维坦·托多罗夫《日常生活颂歌 : 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这个沉入日常生活的荷兰绘画很有一种诗意,小写的诗
78、茨维坦·托多罗夫《启蒙的精神》:启蒙的精神只有通过批判它本身,你才能真正忠实于启蒙精神
79、让·斯塔罗宾斯基《镜中的忧郁 : 关于波德莱尔的三篇阐释》:让·斯塔罗宾斯基 的作品应该多引进一些,都是精品
80、林南、恶鸟、路东《守望空地 : 《稿本》第一期》(泼先生独立出版):关于一种新型文学写作的探讨,还在“机前”
81、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地质和记忆的一种新写法
82、约翰·伯格《约定》看图说话本事真强
8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诗艺》:讲隐喻类型那里可以和燕卜逊的朦胧七型媲美
84、波伏瓦 《要焚毁萨德吗》:讲萨德那篇真好,到萨特那里,就开始把庞帝的吊诡和过度表意扯进来了,太绕了。
85、阿贝尔·加缪 《反与正·婚礼集·夏天集 : 加缪文集3》:夏天发生的事情总是很无序
86、A. E. 哈奇納《海明威的十個關鍵詞》(台版):海明威老爹的忘年交写的
8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独抒己见》:大师怎么写文艺评论的
88、濱野智史《架構的生態系 : 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台版):中国人写不出来的关于互联网的生态报告
89、莱恩•考斯基马《数字文学 : 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这个领域内算比较系统的,懂文学、超文本、电子游戏等,未来在这里,豆瓣死一边
90、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放到现在看,就是豆瓣、微博、微信是怎么把你时间杀掉的
91、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故事形态学》:这本书变态之处在于,它把所有讲故事的模式都列出来了,而且还是可以用元素周期表一样查询归类的
92、斯蒂芬·金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恐怖小说畅销王写的创作论,没有花招,没有玄乎的东西,连修辞都不会用上那种美轮美奂的,但是就是踏实的告诉你,他的小说怎么写的,点子从哪里来,他的生活状态如何
93、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我在超螺旋文本实验中有一个厚描述,就是这里学来的,虽然他是应用在人类学上
94、Clifford Geertz《後事實追尋 : 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异象世界的知识地图,都在各种互相拉扯的非对比关系中,海量的排比和追问带来的张力
95、克利弗德‧紀爾茲《地方知識 : 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版):一个人类学家的修辞达到了文艺评批家的水平时,学术著作堪比文学作品,福柯以外,就属紀爾茲了
96、馬修.柯勞佛 Crawford, Matthew B.《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 通往美好生活的手工精神與趨勢》(台版,压轴的!!):修车改车都存在「道」,那就是遵从机械本身的内在逻辑'每个零件都有其极限,但有时失控也不失为另一种迷人的艺术
独特风格的文本:
彼得·汉德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他的语言推土机一直制造描述有序的土,谋杀是第一次降97、临的无序,真相大白是第二次,最终谋杀不存在,又可以一一描述日常性了
98、彼得·汉德克《骂观众》 :一台酣畅淋漓的语言推土机
99、米歇尔•莫拉《莱比锡之旅(附谱例别册) :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发掘与探索》这是诗学、数学和音乐的结合
100、康拉德•洛伦茨《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所罗门王的指环》 :喜欢动物世界的,一定要看。比如喜欢水的鸟经常整理羽毛,并不是为了干净,而是为了产生静电,让羽毛具有防水性。
101、萨利·贝恩斯《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 : 先锋派表演和欢乐的身体》:在“跨掉的一代”之后,还必须有一个能让年轻大众惬意地参与“局外人”文化的阶段:先锋派艺术必须容易为人接受,先锋派艺术家必须参与所有波普文化而不是从中退却。
102、大卫·林奇《钓大鱼 : 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很迷恋大卫的电影,也迷恋创作时的超觉静坐,这种创意的发生,非常迷人。
103、蝼冢 /贾勤 / 恶鸟 《乌力波1号》:复杂的事物让一切呈现出了迷惘的局面,语言只是一切事物的开头,而乌力波文本向我们的心象(那是一种多么类似于天象的图景)提供了共时、叠置、螺旋的,以极为迅速甚至看起来像是同时喷涌而出的思想(比如卡尔维诺的迅速、简洁、轻盈)或者使心智浮游于丰富的思想(跳跃的非线性、考古谱系式)、形象或者精神的感受之中;当然乌力波文本不能把这一切中的每一项都全然拥抱,语言言说的总要比形式化的语言多,开放的文本也总是带有影响信息本体的些许的噪音(比如信息屏蔽缺失带来的噪音,而噪音何尝又不是一种新的语言),乌力波的文本在表现我们周围世界的密度和延续性,褶皱和越渡时会显出它的缺陷和片断性:但它所言说的总会挑战你的虚构和想象界限。
104、米歇尔·福柯 《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福柯的文论写作方式深深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这是唯一一个非文学作者给我文学启发的人。他在哲学层面贡献无须赘述,在文本写作上,也是开创了一种独特风格,至今无人望其背。
105、吉尔·德勒兹 《福柯·褶子》:读懂福柯全靠他了,关于褶子,从巴洛克开始,到灵魂的,到文本的,解说的流光溢彩。
106、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年纪轻轻,就把英国批判文学的里程碑写出来了,汗颜。七种朦胧在于诗意和形式的两种朦胧组合上,加上作者想超越两者的新朦胧。
107、托多罗夫《散文诗学 : 叙事研究论文选》:纯叙事学研究的典范,多读几遍需要。
108、莱布尼茨、克拉克《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关于神的辩论,一开始3个问题然后开始滚雪球,滚到后面,变成300个问题,设置两件无法分辨的事物,就是在两个名称下设置同一件事物。因此,说宇宙当初会有过和它实际所处不同的另一个时间和地点的位置,而宇宙中的各部分彼此间又有和它们实际所接受的同样的位置关系,这种假设是一种不可能的虚构。
109、莱布尼茨 《新系统及其说明》:论实体的本性和交互,兼论灵魂和形体之间的联系的新系统,哲学精髓,相对来说,牛顿显得如此无聊。
110、华裔作者哈金的《落地》
111、林涛(Taolin)小说《床》:华裔的黑色幽默
艺术:
112、藤本壮介《建筑诞生的时刻》喜欢他对建筑概念的有意模糊,对衍生出的新秩序给了很多思路
113、约翰•安德森《杨德昌》:台北,要么爱,要么离开。
114、藤森照信《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建筑的好文章
115、中村拓志《恋爱中的建筑》:以日常生活方式的“美”谈建筑
116、马丁·盖福特《更大的信息 : 戴维·霍克尼谈艺录》 :最接近原画质感的插图,装帧也很好
117、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前三章
118、巫鸿《美术史十议》大视野下的美术史梳理
119、米歇尔·福柯 《马奈的绘画 : 米歇尔·福柯,一种目光》:自文艺复兴以来就被强调的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世界的理论在马奈的画中被击溃,福柯其实还是从目光的凝视来解构绘画的。
120、让·克莱尔《论美术的现状 : 现代性之批判》:也是对美术的大概念梳理,纵横开阖
121、让•热内《贾科梅蒂的画室 : 热内论艺术》:绘画、雕塑、走钢丝三种艺术评论,走钢丝的艺术魅力第一次被了解
122、Boswell, D.、Foucher, T.《编写可读代码的艺术》:虽然婆妈,但很有用,程序员必看
123、森山大道 《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 : 森山大道論攝影》(台版):喜歡可疑、猥褻、複雜、哀愁、惡德渾然天生的地方
124、Giovanni Chiaramonte 《Instant Light : Tarkovsky Polaroids》:每一张图都跟真的宝丽来照片一样
125、塚本由晴、黑田潤三、貝島桃代 《東京製造 : Made in ToKyo》(台版):东京的一场建筑冒险,它们只在东京
126、美国建筑院校联盟 《建筑教育》:阐述了装置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区别
127、普林斯顿建筑《城市限界》:最后有几篇很奇特 ,如何在建筑的角度和图像思维上考虑建立一个有苏联背景的黑市
128、原研哉《原研哉设计》:台湾雄狮的书真漂亮
129、西沢立衛《西澤立衛對談集》:建筑对谈中的精品,小开本,适合放口袋
130、彼得·卒姆托 《建筑氛围》《思考建筑》:他和你谈建筑的时候从儿时外婆家的后门门把手开始,绒面精装,手感很好
131、雷姆.庫哈斯《建築的危險 : 庫哈斯的未來宣言》:吊诡,一边fuck context,一边做城市的研究,一边给世界带来惊奇的建筑,当你开始着手发现它会是什么的时候,生命的狂野让它危险起来,比如给中央电视台建一个大裤衩!
132、隈研吾 《反造型 : 与自然连接的建筑》:可以不当建筑书看,如果柯布西耶式的建筑是方向性、目的明确的“波”,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种暧昧、扩散性的“粒子”?
133、保罗·克利《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太迷人了,对于线条和色彩运作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134、原研哉《原研哉。Ex-formation植物:視覺藝術聯想集》:有些东西你想到就想到,想不到永远想不到,比如这些设计,这是顿悟式的,而不是渐悟的。
135、Gunter, Veronika Alice《500 Figures in Clay : 500 figures in clay》:每个雕塑都是一种空间的叙事和意识的冒险
136、张为平《隐形逻辑 : 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把都市压缩成一种高密度文本来研究,稍微浅了点,可以更展开,或者像《东京制造》那样会更有意思
137、卜正民 《維梅爾的帽子 : 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台版):史学价值不敢恭维,但文学价值,我觉得可以超越史景迁。
138、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 : 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第一篇足以让感伤成河,后面的灵魂都是潮湿的
139、德‧克雷宏波《德‧克雷宏波的眼睛》(台版):这是一个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的文学报告,关于对看待世界的眼睛手术前后的形状色彩的变化描写
140、格雷尔·马库斯 《神秘列车 : 摇滚乐中的美国形象》:让你知道摇滚不是像中国这样滚的,也不是汪峰这样的工人摇滚或凤凰传奇这样的农民摇滚,也不是文化苦旅那样的装逼之旅,这是一趟真正的了解美国文化,美国摇滚的神秘列车。
141、格雷尔·马库斯《老美国志异 : 鲍勃·迪伦《地下录音带》的世界》:喜欢鲍勃·迪伦不能错过,喜欢美国摇滚文化,不能错过。
142、尚.呂克.馬希翁 Marion, Jean Luc 《視線的交錯》:迷倒我的是关于圣像画的视觉阐释,影响了我《邪恶三部曲》之《机械夺权主宰的无名史》的创作。
图文书:
143、荒木经惟《东京日和》:下午,日和,在咖啡馆拿错了一杯调酒,但是太好喝了,浑身舒服,出去,在拐弯的一个老虎机玩了两把,输了十元钱,还碰到一个老头拿相机拍天上的云,拍了半天。回家,放马勒的音乐,熨起一条亚麻的裤子
144、荒木经惟《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荒诞不羁的老头子,徘徊生死欲望,和服美女作伴,好色的东西。
145、朱迪丝·莎兰斯基《岛屿书》:很有意思,地理、文本、叙事、空间、历史、想象
146、安倍夜郎《深夜食堂1、2》:在夜晚,总有个像爱德华·霍普的名画《夜鹰》里的空间在等你,在这里展开了一幅日本的故事形态学
147、Slinkachu 《Little People in the City : The Street Art of Slinkachu》:换个方向思考超现实
148、Nobuyoshi Araki《Araki by Araki : The Photographer's Personal Selection》:不可错过荒木的自选集,朋友戚开源送的
Miquel Barceló《Miquel Barcelo : Terra Mare》:给我做CULT装置作品很多启发
149、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說吧,記憶》台版
150、保羅策蘭 《策蘭詩選》台版
151、TaoLi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AIPEI》
152、Richard Brautigan《Richard Brautigan's Trout Fishing in America, The Pill versus The Springhill Mine Disaster, and In Watermelon Sugar》布劳提跟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