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自传》书摘
甘地自传
63)第1部•求学英国/ 21神灵助我力量
一个人当他经受着考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帮助他,他是意识不到的更别说事先有什么预兆了。如果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一定会将自己的安全归功于运气。如果是一个信仰神灵的人,他就会说这是神灵拯救了他。他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在他困难的时候,或是在他受到考验的时候,给她以精神力量的是他对于宗教的研究,或他的精神力量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他获得帮助的时候,它实际上并不知道是宗教的信仰还是别的东西援助了他。那些对自己的精神力量十分自信的人,不是也对它盲目崇拜吗?
(疑惑)
70)第1部•求学英国/ 23 参加大博览会
我至今还对巴黎古老的教堂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最让你怀念的是它们的宏伟和安宁。巴黎圣母院的宏伟建筑和内部的华丽雕塑与精致装饰,让人流连忘返。当时我由衷感到,人们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来建造这座神圣宏伟的大教堂,完全是出于人们心中对神灵的无上崇敬和热爱。
很早以前,我就读过关于巴黎的繁华和时尚的描写及轶闻,正如我在巴黎时所亲眼见到的,随处都能表现出来。然而,那些教堂却似乎是独立于这些繁华逸乐的情景之外而存在的。人们只要一走进这些教堂,立刻就会忘掉人问的喧嚣和繁杂。当你从跪在圣母像前的人旁边走过,你的神色就不山地变得庄严、虔敬和肃穆。在这样庄严神圣的环境中,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情感也得到了净化。我相信这些虔诚地跪着祷告的人绝非出于迷信。跪在圣母像前的灵魂绝不仅仅是为了膜拜那块大理石。他们都是怀着真诚的、虔敬的、对自己的信仰的热忱的心灵,膜拜象征的神灵。我觉得,他们的行动不仅仅没有损害、而且增添了上帝的荣耀。
159)第2部•南非生活/ 27 参加孟买集会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贝斯敦吉•巴德夏先生。自从我留学英国以来,我们之间的友谊一直未曾间断。我是在伦敦的一家素食馆里第一次见到他的。我还听说过他的兄弟巴若吉•巴德夏先生,他以“怪人”的称号闻名。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朋友们都说他脾气很古怪。他因为怜悯马匹而不坐马车;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却不愿意考取学位;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且他虽然是个波希人,但一直食素。贝斯敦吉没有他兄弟的名气大,但是早在他求学伦敦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过如果说我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素食主义而不是学识,论学识我是远远比不上他的。
我在孟买又见到了他。他那时是高等法院的书记长。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忙着编纂古遮拉特文高级字典。当时,我对与我交往的每一个朋友,都要劝说他们协助我在南非的工作。可是贝斯敦吉•巴德夏不但不愿意帮助我,反倒劝我不要回南非去了。
“我是不可能帮助你的,”他说,“而且说心里话,我都不赞成你到南非去。难道我们国内没有工作吗?你看看现在,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我要找出一些科学用字。但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工作罢了。你想想我们国家目前是多么的穷啊。虽然说我们在南非的人非常困难,这是不用说的,但是我不希望你这样的人为那种工作作牺牲。让我们先在这里争取自治吧,然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我们在南非的同胞。虽然我知道不能把你说服,但是我决不鼓励像你这样的人和你一块去牺牲。”
我虽然听不进这种劝告,但是我却因此对贝斯敦吉•巴德夏先生更加敬重了。他对自己国家以及对本国语言的热爱,使我深受感动。这次谈话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我对他的观点表示理解和感激,但是我决不能放弃我在南非的工作。恰恰相反,我更加坚定了去南非的信心。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能看轻能为祖国服务的任何工作。我认为,(纪达经)中的几句话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当中:
尽己之责,虽败犹可;
为人尽责,虽成犹失。
尽责而终,非由于疾;
别谋他途,仿徨无所。
173)第3部•体验真理/ 3 突破重围
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继续纠缠不休,一定要论个对错,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可能的话,好好分析一下其中值得吸取的教训,以此作为借鉴,倒是十分有益的。要判定一个人在某种具体的环境里会作出什么反应是十分困难的。由此类推,仅仅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所得出的结论,无疑是不可靠的。因为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之前,是无法作出全面而正确的判断的。
177)第3部•体验真理/ 4 放弃控告产生的影响
在我离开南非以后才发生了上述这种不幸的情况,但是在这种分歧发生以前,我最初那种以永久基金维持公众团体的想法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已经有了许多经营不同公众团体的经验。现在我认为,以永久基金来维持公众团体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永久基金本身就给团体道德没落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而一个公众团体是依靠公众的赞成和基金的支持而存在的;一旦失去了公众的支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但是依靠永久基金的维持而存在的团体,常常忽视公众的意见,而且往往出现一些违背公众意见的行为。在国内,我们在采取每一个行动方案时都有这种体会。有一些所谓宗教性的托管会根本不公开账目,受托管的人反倒成为业主,对谁也不负责。得不到公众支持的团体当然不可能生存下去。而一个团体是否受公众欢迎,它的内部管理是否廉洁有序,可以从这个团体每年所能筹集到的会费中看出来。我认为一个团体必须经受这种考验。然而我希望人们不要对我产生误解。我的意见对那些由于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没有永久性资产就无法经营的团体并不适用。我的观点是,日常的开支应该靠每年志愿捐献的会费维持。
233)第4部•非暴力运动/ 6 因为素食的牺牲
随着牺牲和简朴的理想在我的生活中逐渐实现,对宗教的信念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我对素食充满了使命感和难以遏制的热情。我只懂得一种传教的方法,那就是“言传身教”。
239)第4部•非暴力运动/9 与权势抗争
评价人和行为的好坏有不同的标准。善的行为应该受到赞扬,恶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人是行为的执行者,因此我们总是习惯用某种行为的善恶就判断它的执行者的善恶,总是因为他的行为的好坏而受到尊敬或怜恤。有一句话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反对:不能因为他做错了事,就说他是一个坏人。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照其中的真义去做。那也难怪我们会生活在一个仇恨的世界。
248) 第4部•非暴力运动/13 《印度舆论》
在《印度舆论》创刊的第一个月,我就意识到服务才是新闻出版工作的惟一目的。新闻报纸是一支巨大的力量,但是正如汹涌的大潮也可能冲毁农田庄稼,不加任何控制的文字也是有害的。我的意思可不是说应该对新闻写作进行外在的控制。外部环境强加的控制只能是比不加控制更加有害。只有靠内在的监督进行控制,才能使新闻出版工作发挥最大的用处。依这一观点来评判,真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报刊能经受这一考验?但是,谁又能阻止这么多的没有用处的报刊的存在呢?谁才有权利对它们做出这种有用还是无用的评判?就像这世上永远是善恶并存一样,有用的和无用的报刊椒令并存下去。作为读者,必须自己做出选择。
264) 第4部•非暴力运动/22 上帝庇佑的人
我请波拉克过来和我一起住,我们开始像自家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波拉克有一个女友,已经订婚好几年了,却一直拖着没结婚。我猜想,波拉克是想先攒一些钱。他对鲁斯金学说的理解比我更透彻,但他的西方文化的背景却让他不能将鲁斯金的学说即时地付诸实行。他说:“如果两个人像你们这样相爱,却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把婚事耽搁下来,这是不理智的。如果贫穷是一道藩篱,那么穷人岂不是永远不能结婚了。现在你同我住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家庭开支。你还是尽快结婚吧。”
274) 第4部•非暴力运动/27 更多饮食实验
现在,绝食和节制饮食对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常来说,人的情欲和食欲总是相伴相生的。
282) 第4部•非暴力运动/30 自制
这里我必须警告奉行“节欲”的人。我虽然在饮食和节欲之间找到了密切的联系,但心灵仍是首位的。一个人如果心灵有意识地不洁净,即使绝食他也不能洁净。单纯地改变饮食没有用处。纵情情欲的人,除非积极自省,向上帝忏悔,得到上帝的恩典,否则心灵是无法洁净的。同时,心灵和肉体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色欲的心灵往往耽于口腹之欲或者贪恋华服。要摆脱这种倾向,节制饮食和绝食显然是必要的。肉体需要清洁的没有刺激性的食物和定期的绝食,否则色欲的心灵不但不能控制情感,还将成为情感的奴隶。
就我的经验来说,单靠轻微的节制饮食和绝食来自制与完全依靠节食和绝食都是错误的。对于一心想要自制的人来说,节食和绝食是很有帮助的。没有它们的帮助,色欲的心灵无法完全消除。
284) 第4部•非暴力运动/31 绝食
绝食并非总是行之有效的,必须以自制为目的,才是有效的。一般来说,绝食有助于控制性欲,这也只有以自我控制为目的时才能达到。我的一些朋友在经历绝食以后,性欲和食欲反而增强了。因此要想绝食行之有效,就必须在绝食同时不断地严格约束自己。《薄伽梵歌》第二章中有这样妙冬言:自制之人,尚有欲望,得不到解脱,没有欲望,就得到了自由。
所以,绝食以严此类的规定,并非万能,只不过是达到自我控制的一种手段罢了。光做到肉体上的的绝食还不够,如果同时不能做到精神绝食,必然是要失败的。
286) 第4部•非暴力运动/32 校长生活
在托尔斯泰农场,我们立了一条规矩:凡是老师没有做的事,就不能叫青年人去做,让孩子们做的小,总会有个老师合作并且和他们一起来做。正因为这个,无论他们学什么,都很高兴。
288) 第4部•非暴力运动/34 精神训练
比起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训练来,孩子们的精神训练要难得多。在精神训练上,我不大依靠宗教书籍。我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宗教。都该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对于他自己宗教的经典,也应该知道一些基础知识,我尽量教给他们。可是在我看来,这只是精神训练的一部分。在斯泰农场的儿童以前,我早知道精神训练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个人的精神发展就是形成性格、认识上帝和自我实现。精神训练是青年自身发展的一个基本部分,如果其他训练中没有精神上的陶冶,单纯的精神训练不但无用,甚至有害。
我知道有些人固执地认为,自我实现只有在人生的第四个时期,即遁世期,才有可能。可谁都知道凡是把这种阶段的准备工作拖到人生最后的人,得到的不是自我实现,而只能是暮年,好像再次经历可悲的儿童生活一样,成为别人的一种负累。我清楚记得我在教书的时候(1911~1912年),就有这种观点,虽然当时并没有用同样的话表述出来。
299) 第4部•非暴力运动/39 艰难的选择
追寻真理的人,必须要考虑到他人的惯常想法,他必须永远谦虚,一旦发现是自己错了,还能毫不犹豫地承认错误,并努力采取补救之策。
63)第1部•求学英国/ 21神灵助我力量
一个人当他经受着考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帮助他,他是意识不到的更别说事先有什么预兆了。如果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一定会将自己的安全归功于运气。如果是一个信仰神灵的人,他就会说这是神灵拯救了他。他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在他困难的时候,或是在他受到考验的时候,给她以精神力量的是他对于宗教的研究,或他的精神力量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他获得帮助的时候,它实际上并不知道是宗教的信仰还是别的东西援助了他。那些对自己的精神力量十分自信的人,不是也对它盲目崇拜吗?
(疑惑)
70)第1部•求学英国/ 23 参加大博览会
我至今还对巴黎古老的教堂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最让你怀念的是它们的宏伟和安宁。巴黎圣母院的宏伟建筑和内部的华丽雕塑与精致装饰,让人流连忘返。当时我由衷感到,人们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来建造这座神圣宏伟的大教堂,完全是出于人们心中对神灵的无上崇敬和热爱。
很早以前,我就读过关于巴黎的繁华和时尚的描写及轶闻,正如我在巴黎时所亲眼见到的,随处都能表现出来。然而,那些教堂却似乎是独立于这些繁华逸乐的情景之外而存在的。人们只要一走进这些教堂,立刻就会忘掉人问的喧嚣和繁杂。当你从跪在圣母像前的人旁边走过,你的神色就不山地变得庄严、虔敬和肃穆。在这样庄严神圣的环境中,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情感也得到了净化。我相信这些虔诚地跪着祷告的人绝非出于迷信。跪在圣母像前的灵魂绝不仅仅是为了膜拜那块大理石。他们都是怀着真诚的、虔敬的、对自己的信仰的热忱的心灵,膜拜象征的神灵。我觉得,他们的行动不仅仅没有损害、而且增添了上帝的荣耀。
159)第2部•南非生活/ 27 参加孟买集会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贝斯敦吉•巴德夏先生。自从我留学英国以来,我们之间的友谊一直未曾间断。我是在伦敦的一家素食馆里第一次见到他的。我还听说过他的兄弟巴若吉•巴德夏先生,他以“怪人”的称号闻名。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朋友们都说他脾气很古怪。他因为怜悯马匹而不坐马车;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却不愿意考取学位;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且他虽然是个波希人,但一直食素。贝斯敦吉没有他兄弟的名气大,但是早在他求学伦敦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过如果说我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素食主义而不是学识,论学识我是远远比不上他的。
我在孟买又见到了他。他那时是高等法院的书记长。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忙着编纂古遮拉特文高级字典。当时,我对与我交往的每一个朋友,都要劝说他们协助我在南非的工作。可是贝斯敦吉•巴德夏不但不愿意帮助我,反倒劝我不要回南非去了。
“我是不可能帮助你的,”他说,“而且说心里话,我都不赞成你到南非去。难道我们国内没有工作吗?你看看现在,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我要找出一些科学用字。但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工作罢了。你想想我们国家目前是多么的穷啊。虽然说我们在南非的人非常困难,这是不用说的,但是我不希望你这样的人为那种工作作牺牲。让我们先在这里争取自治吧,然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我们在南非的同胞。虽然我知道不能把你说服,但是我决不鼓励像你这样的人和你一块去牺牲。”
我虽然听不进这种劝告,但是我却因此对贝斯敦吉•巴德夏先生更加敬重了。他对自己国家以及对本国语言的热爱,使我深受感动。这次谈话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我对他的观点表示理解和感激,但是我决不能放弃我在南非的工作。恰恰相反,我更加坚定了去南非的信心。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能看轻能为祖国服务的任何工作。我认为,(纪达经)中的几句话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当中:
尽己之责,虽败犹可;
为人尽责,虽成犹失。
尽责而终,非由于疾;
别谋他途,仿徨无所。
173)第3部•体验真理/ 3 突破重围
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继续纠缠不休,一定要论个对错,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可能的话,好好分析一下其中值得吸取的教训,以此作为借鉴,倒是十分有益的。要判定一个人在某种具体的环境里会作出什么反应是十分困难的。由此类推,仅仅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所得出的结论,无疑是不可靠的。因为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之前,是无法作出全面而正确的判断的。
177)第3部•体验真理/ 4 放弃控告产生的影响
在我离开南非以后才发生了上述这种不幸的情况,但是在这种分歧发生以前,我最初那种以永久基金维持公众团体的想法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已经有了许多经营不同公众团体的经验。现在我认为,以永久基金来维持公众团体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永久基金本身就给团体道德没落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而一个公众团体是依靠公众的赞成和基金的支持而存在的;一旦失去了公众的支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但是依靠永久基金的维持而存在的团体,常常忽视公众的意见,而且往往出现一些违背公众意见的行为。在国内,我们在采取每一个行动方案时都有这种体会。有一些所谓宗教性的托管会根本不公开账目,受托管的人反倒成为业主,对谁也不负责。得不到公众支持的团体当然不可能生存下去。而一个团体是否受公众欢迎,它的内部管理是否廉洁有序,可以从这个团体每年所能筹集到的会费中看出来。我认为一个团体必须经受这种考验。然而我希望人们不要对我产生误解。我的意见对那些由于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没有永久性资产就无法经营的团体并不适用。我的观点是,日常的开支应该靠每年志愿捐献的会费维持。
233)第4部•非暴力运动/ 6 因为素食的牺牲
随着牺牲和简朴的理想在我的生活中逐渐实现,对宗教的信念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我对素食充满了使命感和难以遏制的热情。我只懂得一种传教的方法,那就是“言传身教”。
239)第4部•非暴力运动/9 与权势抗争
评价人和行为的好坏有不同的标准。善的行为应该受到赞扬,恶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人是行为的执行者,因此我们总是习惯用某种行为的善恶就判断它的执行者的善恶,总是因为他的行为的好坏而受到尊敬或怜恤。有一句话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反对:不能因为他做错了事,就说他是一个坏人。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照其中的真义去做。那也难怪我们会生活在一个仇恨的世界。
248) 第4部•非暴力运动/13 《印度舆论》
在《印度舆论》创刊的第一个月,我就意识到服务才是新闻出版工作的惟一目的。新闻报纸是一支巨大的力量,但是正如汹涌的大潮也可能冲毁农田庄稼,不加任何控制的文字也是有害的。我的意思可不是说应该对新闻写作进行外在的控制。外部环境强加的控制只能是比不加控制更加有害。只有靠内在的监督进行控制,才能使新闻出版工作发挥最大的用处。依这一观点来评判,真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报刊能经受这一考验?但是,谁又能阻止这么多的没有用处的报刊的存在呢?谁才有权利对它们做出这种有用还是无用的评判?就像这世上永远是善恶并存一样,有用的和无用的报刊椒令并存下去。作为读者,必须自己做出选择。
264) 第4部•非暴力运动/22 上帝庇佑的人
我请波拉克过来和我一起住,我们开始像自家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波拉克有一个女友,已经订婚好几年了,却一直拖着没结婚。我猜想,波拉克是想先攒一些钱。他对鲁斯金学说的理解比我更透彻,但他的西方文化的背景却让他不能将鲁斯金的学说即时地付诸实行。他说:“如果两个人像你们这样相爱,却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把婚事耽搁下来,这是不理智的。如果贫穷是一道藩篱,那么穷人岂不是永远不能结婚了。现在你同我住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家庭开支。你还是尽快结婚吧。”
274) 第4部•非暴力运动/27 更多饮食实验
现在,绝食和节制饮食对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常来说,人的情欲和食欲总是相伴相生的。
282) 第4部•非暴力运动/30 自制
这里我必须警告奉行“节欲”的人。我虽然在饮食和节欲之间找到了密切的联系,但心灵仍是首位的。一个人如果心灵有意识地不洁净,即使绝食他也不能洁净。单纯地改变饮食没有用处。纵情情欲的人,除非积极自省,向上帝忏悔,得到上帝的恩典,否则心灵是无法洁净的。同时,心灵和肉体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色欲的心灵往往耽于口腹之欲或者贪恋华服。要摆脱这种倾向,节制饮食和绝食显然是必要的。肉体需要清洁的没有刺激性的食物和定期的绝食,否则色欲的心灵不但不能控制情感,还将成为情感的奴隶。
就我的经验来说,单靠轻微的节制饮食和绝食来自制与完全依靠节食和绝食都是错误的。对于一心想要自制的人来说,节食和绝食是很有帮助的。没有它们的帮助,色欲的心灵无法完全消除。
284) 第4部•非暴力运动/31 绝食
绝食并非总是行之有效的,必须以自制为目的,才是有效的。一般来说,绝食有助于控制性欲,这也只有以自我控制为目的时才能达到。我的一些朋友在经历绝食以后,性欲和食欲反而增强了。因此要想绝食行之有效,就必须在绝食同时不断地严格约束自己。《薄伽梵歌》第二章中有这样妙冬言:自制之人,尚有欲望,得不到解脱,没有欲望,就得到了自由。
所以,绝食以严此类的规定,并非万能,只不过是达到自我控制的一种手段罢了。光做到肉体上的的绝食还不够,如果同时不能做到精神绝食,必然是要失败的。
286) 第4部•非暴力运动/32 校长生活
在托尔斯泰农场,我们立了一条规矩:凡是老师没有做的事,就不能叫青年人去做,让孩子们做的小,总会有个老师合作并且和他们一起来做。正因为这个,无论他们学什么,都很高兴。
288) 第4部•非暴力运动/34 精神训练
比起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训练来,孩子们的精神训练要难得多。在精神训练上,我不大依靠宗教书籍。我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宗教。都该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对于他自己宗教的经典,也应该知道一些基础知识,我尽量教给他们。可是在我看来,这只是精神训练的一部分。在斯泰农场的儿童以前,我早知道精神训练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个人的精神发展就是形成性格、认识上帝和自我实现。精神训练是青年自身发展的一个基本部分,如果其他训练中没有精神上的陶冶,单纯的精神训练不但无用,甚至有害。
我知道有些人固执地认为,自我实现只有在人生的第四个时期,即遁世期,才有可能。可谁都知道凡是把这种阶段的准备工作拖到人生最后的人,得到的不是自我实现,而只能是暮年,好像再次经历可悲的儿童生活一样,成为别人的一种负累。我清楚记得我在教书的时候(1911~1912年),就有这种观点,虽然当时并没有用同样的话表述出来。
299) 第4部•非暴力运动/39 艰难的选择
追寻真理的人,必须要考虑到他人的惯常想法,他必须永远谦虚,一旦发现是自己错了,还能毫不犹豫地承认错误,并努力采取补救之策。
-
L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9: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