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里尔克《沉重的时刻》
反复读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心头仿佛被沉重的东西击中了——或许并非有人站在某处,而是里尔克自己正站在某处反观自己,此刻,他的命运,变成了人类的命运。诗里不仅有一种沉重的悲喜情绪,又有对众生的怜悯之情。诗人想到人的痛苦生死,便不由自主产生怜悯与焦虑。陌生的人、欢笑或流泪、走路或衰亡、在某处。他虽是,无缘无故,落花无意;我却是,辗转反侧,流水有情。“无缘无故”、“某处”两个词,道尽人生迷茫,人仿佛是置身于浓雾中;从笑到哭到走到死,诗人清醒地注视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沉重的痛苦,无法被超越的鸿沟与冷漠。哀伤触目惊心。
第一遍读诗,我自然首先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陌生人的哭,笑,生,死,才会是朝向“我”的;这些沉重的情绪才会幻化为“我”的责任。朋友问我:“既然是陌生人,为何他会感到压抑和难过呢?”这时我突然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某种幼稚情怀——我幻想自己是孤立于人群之外、行走在暗处的人。我以为自己的牺牲是为了某种超越的目标,是为了将那永恒的真理找寻,是为了人类,为了给一切赋予一种伟大的美学的意义——我简直就是新时代的圣子。
但事实上,如果精神的长河真的存在,反而是那些甘为水滴的人更知人间冷暖。而对于有的人,他的心里有一片纯洁静止的水域,那里静水流深,像一面只能照见自己的镜子。人们哭了,人们笑了,人们活着,人们死了——无缘无故、宿命般的循环往复,谁又能瞥见这世界的全部真相?猛然间,我看到了自己无助的脸,她向我叹息:“你是谁,为什么要折磨我?”此情此景,最让人崩溃。
看到有人讨论自己最恨的人是哪几种,他们列举了一长串讨厌的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末了思忖片刻,加上一句:“当然了,这也都是我需要克服的东西。”我们所憎恨的人,有时候就像背包里的黑色煤块,我们只觉得它莫名的丑陋、难以摆脱、如影随形。但是它到底是被谁放到我们的背包里的?黑色的煤块,其实曾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为了减轻灼烧自己的痛苦,我们狠心将那一部分躯体砍斫。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长,人必须为自己所有的情绪与状态负责——该去医院的去医院,该吃药的吃药,该旅行的旅行,该学习的学习,该成长的成长,该隐藏的隐藏。那些煤块,其实是我们一路成长的见证,它来自我们内心最黑暗,最残酷,最隐晦的部分。每次触碰,手都会被弄脏。
这大概就是人最深最深的沉重了。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就是这样把对诗意的理解把握由“见他”上升为“自见”的。
擦干眼泪,回过神来,仿佛思绪做了一次指向自己的长途旅行,很享受。
后来我给一位朋友发了这首诗,他对此诗评价不高,对里尔克诗的建筑美也存在偏见。他对我说:“我说你写的东西写自己的感受,写的唯美,感伤,凄惨……那些看似精心雕琢的语句……你根本不是在写诗,你是在画油画。” 他宁愿去读写实的诗,比如写绿皮火车有人向窗外伸出脑袋:“一条生满铜锈的藤蔓上竞相绽放出黑色的花朵。” 至于这句是否也有“画油画”嫌疑,我认为这需要继续讨论讨论……因为美术作品也是有时期和风格的区分的。
他举了一个反例:“这是荒凉的梦境/我沉入蓝色的大海/目睹他们溺死在深红的血里/我祈盼微弱的奇迹/幻想瞬时被狂风带走/他们诡异地像青烟般散去" (另一个朋友写的现代诗)像这般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毁灭或者超越情怀的、挣扎的诗作,都是他所不喜欢的。我们不妨这样想:有些人讨厌挣扎,是因为他们真正经历过一段挣扎的、难堪的岁月,所以才如此讨厌这段情愫被他人用他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旁人的”表现方式,只能给他们一种“超现实”的不适感。有些人讨厌无知,其实是因为在他积累了大量经验,建构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之后,猛然想起自己曾经放过的嘴炮是多么的让人难为情。这都是人成长的见证。
继续反思,我为何喜欢里尔克呢,大概是因为我,此刻,正沉浸在这首诗的状态里吧。里尔克一生悲惨,因为“他与我一样的悲惨”所以“有一天我说不定也可以成为他那样的诗人呢”。这个逻辑是倒退性的、天真的,这也是我为何十分憎恨天真以及幼稚的原因了。首先我未必就如里尔克一样悲惨;其次,我的年龄与经历必然导致我的某些方面还处在难以克服的幼稚里的时候、有些方面却又走的太超前。此时我期待有一天自己剩余的幼稚被燃尽,最后一朵火焰熄灭时,暗沉深邃的煤块开始释放金属的光芒。
一首诗给人的慰藉力量竟然如此强大,其中的美的力量着实让我震颤了。
一位失踪很久的老朋突然问我:“你的美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足足思考了一天。我并没有倒错的美学,在这个问题上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平凡。我爱人的世俗美,爱神的神圣美,也爱自然的繁盛美——我简直是贪得无厌了。曾想过,与众不同的精神疾病大概就是我最大的财富吧,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它,我一定就不是我了。面对美的问题时,我却是一个“贫困”到一无所有的人,只能通过房间里那扇位置固定的窗户瞥见自己与人的不自由。然而我已经不再把他人当做地狱了,也再不相信人生而自由的鬼话。我清清楚楚的看到那一张张哭的、笑的、走路的、衰颓的脸,有一种从容赴死的平静祥和感推动着我。生命力的洪流竟是如此强大,人只有处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的时候才是不死的。
-------------------------------------------------------------------------❤-------------------------------------------------------------------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沉重的时刻》·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
--------------------------------------------------------------------------❤------------------------------------------------------------------
2013/5/31
清澈
写于午夜
第一遍读诗,我自然首先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陌生人的哭,笑,生,死,才会是朝向“我”的;这些沉重的情绪才会幻化为“我”的责任。朋友问我:“既然是陌生人,为何他会感到压抑和难过呢?”这时我突然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某种幼稚情怀——我幻想自己是孤立于人群之外、行走在暗处的人。我以为自己的牺牲是为了某种超越的目标,是为了将那永恒的真理找寻,是为了人类,为了给一切赋予一种伟大的美学的意义——我简直就是新时代的圣子。
但事实上,如果精神的长河真的存在,反而是那些甘为水滴的人更知人间冷暖。而对于有的人,他的心里有一片纯洁静止的水域,那里静水流深,像一面只能照见自己的镜子。人们哭了,人们笑了,人们活着,人们死了——无缘无故、宿命般的循环往复,谁又能瞥见这世界的全部真相?猛然间,我看到了自己无助的脸,她向我叹息:“你是谁,为什么要折磨我?”此情此景,最让人崩溃。
看到有人讨论自己最恨的人是哪几种,他们列举了一长串讨厌的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末了思忖片刻,加上一句:“当然了,这也都是我需要克服的东西。”我们所憎恨的人,有时候就像背包里的黑色煤块,我们只觉得它莫名的丑陋、难以摆脱、如影随形。但是它到底是被谁放到我们的背包里的?黑色的煤块,其实曾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为了减轻灼烧自己的痛苦,我们狠心将那一部分躯体砍斫。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长,人必须为自己所有的情绪与状态负责——该去医院的去医院,该吃药的吃药,该旅行的旅行,该学习的学习,该成长的成长,该隐藏的隐藏。那些煤块,其实是我们一路成长的见证,它来自我们内心最黑暗,最残酷,最隐晦的部分。每次触碰,手都会被弄脏。
这大概就是人最深最深的沉重了。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就是这样把对诗意的理解把握由“见他”上升为“自见”的。
擦干眼泪,回过神来,仿佛思绪做了一次指向自己的长途旅行,很享受。
后来我给一位朋友发了这首诗,他对此诗评价不高,对里尔克诗的建筑美也存在偏见。他对我说:“我说你写的东西写自己的感受,写的唯美,感伤,凄惨……那些看似精心雕琢的语句……你根本不是在写诗,你是在画油画。” 他宁愿去读写实的诗,比如写绿皮火车有人向窗外伸出脑袋:“一条生满铜锈的藤蔓上竞相绽放出黑色的花朵。” 至于这句是否也有“画油画”嫌疑,我认为这需要继续讨论讨论……因为美术作品也是有时期和风格的区分的。
他举了一个反例:“这是荒凉的梦境/我沉入蓝色的大海/目睹他们溺死在深红的血里/我祈盼微弱的奇迹/幻想瞬时被狂风带走/他们诡异地像青烟般散去" (另一个朋友写的现代诗)像这般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毁灭或者超越情怀的、挣扎的诗作,都是他所不喜欢的。我们不妨这样想:有些人讨厌挣扎,是因为他们真正经历过一段挣扎的、难堪的岁月,所以才如此讨厌这段情愫被他人用他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旁人的”表现方式,只能给他们一种“超现实”的不适感。有些人讨厌无知,其实是因为在他积累了大量经验,建构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之后,猛然想起自己曾经放过的嘴炮是多么的让人难为情。这都是人成长的见证。
继续反思,我为何喜欢里尔克呢,大概是因为我,此刻,正沉浸在这首诗的状态里吧。里尔克一生悲惨,因为“他与我一样的悲惨”所以“有一天我说不定也可以成为他那样的诗人呢”。这个逻辑是倒退性的、天真的,这也是我为何十分憎恨天真以及幼稚的原因了。首先我未必就如里尔克一样悲惨;其次,我的年龄与经历必然导致我的某些方面还处在难以克服的幼稚里的时候、有些方面却又走的太超前。此时我期待有一天自己剩余的幼稚被燃尽,最后一朵火焰熄灭时,暗沉深邃的煤块开始释放金属的光芒。
一首诗给人的慰藉力量竟然如此强大,其中的美的力量着实让我震颤了。
一位失踪很久的老朋突然问我:“你的美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足足思考了一天。我并没有倒错的美学,在这个问题上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平凡。我爱人的世俗美,爱神的神圣美,也爱自然的繁盛美——我简直是贪得无厌了。曾想过,与众不同的精神疾病大概就是我最大的财富吧,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它,我一定就不是我了。面对美的问题时,我却是一个“贫困”到一无所有的人,只能通过房间里那扇位置固定的窗户瞥见自己与人的不自由。然而我已经不再把他人当做地狱了,也再不相信人生而自由的鬼话。我清清楚楚的看到那一张张哭的、笑的、走路的、衰颓的脸,有一种从容赴死的平静祥和感推动着我。生命力的洪流竟是如此强大,人只有处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的时候才是不死的。
-------------------------------------------------------------------------❤-------------------------------------------------------------------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沉重的时刻》·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
--------------------------------------------------------------------------❤------------------------------------------------------------------
![]() |
2013/5/31
清澈
写于午夜
-
藍氏甲地鞭毛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30 11:30:01
-
7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29 01:05:47
-
139****225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14 23:49:41
-
木头马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1-10 08:00:37
-
红色的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31 0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