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意见与建议:一、关于在上杭路建设“商贸高级会所”的反对意见及解决方案商讨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意见与建议
关于在上杭路建设“商贸高级会所”的反对意见及解决方案商讨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www.fzcuo.com)志愿者 张继州(新浪微博:红衣棒糖人)
反对意见阐述
在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下简称《规划》)草案公示中,http://ghj.fuzhou.gov.cn/cxghj/ghgs/ghcagg/201305/t20130527_684448.htm,我们关注到七大“功能结构”中,有这样的表述:
“上杭路商贸会所区:延续上杭路传统商业商贸功能,结合会馆和传统院落,建设适应现代生活的商贸高级会所。”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及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福州老建筑群的各位志愿者提出异议。现阐述理由如下:
反对利用公共资源进行商贸经营、甚至高级化私人化的会所
之前由清华规划院编制保护规划的福州三坊七巷老街区出现了一些禁止非会员入内的高端会所,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在今年年初被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点名批评,见:
新华网《福州历史文化街变豪华会所 三坊七巷被称酒肉巷》http://news.xinhuanet.com/yzyd/travel/20130128/c_114525497.htm
新华网引用人民日报海外版《三坊七巷 文保与商业能否兼得?》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08/c_114651389.htm
大公报《福州三坊七巷成权贵会所区 沦为酒肉坊巷》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focus/2013-01/1384806.html
在以上官方媒体的批评声下,《规划》中却将原本违反租赁合同(“根据租赁合同约定,三坊七巷内的商家都不允许搞私密会所,要求至少前厅范围对外开放。”)的行为写入规划文本,从规划上默许。这一点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如果利用源于纳税人的文保资金修缮历史建筑,却将其用于少数人享用、公众不得入内的高级会所,这违反了文物保护的初衷及公平原则,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和对整个保护工作的质疑。
在《规划》公示后,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了解,《规划》的关注者特别是老建筑爱好者们对于“会所”部分很不认同。他们认为这是掠夺城市的公有财富给少数人享乐,甚至腐败的温床。我们也认为,规划工作者应当对这一规划文本造成的后果有清楚的认识。
上杭路现有会馆建筑不应改为会所
我们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福州老建筑群的志愿者在新浪微博上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后,微博@清华同衡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给出的初步答复中有如下内容:“上下杭是以闽商为代表的福州商业金融业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上杭路历史上商会林立,有着悠久的会馆文化。但变迁至今,上杭路以居住功能为主,遗留会馆建筑保存现状堪忧,并不利于文化传承。因此,规划提出在上杭路利用现存会馆建筑、历史上记载的会馆等来传承闽商文化,希望未来能成为有底蕴,有文化的面对公众的展示、接待、洽商的窗口。”
这段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会所”二字,同时强调了“面对公众”,我们希望这能够体现清华规划院方面对于规划文本方面的看法改变。但是,由于《规划》公示中相关的细节可以说是完全缺失,我们无法确定,到底哪些历史建筑是原拟规划为会所的。就清华规划院方面的答复看,姑且认为是将现有的会馆建筑改为会所。
我们认为,现有的会馆建筑若改为会所,在文物保护、空间利用、文化内涵三方面,都是不宜的。
首先要明确一下上杭路现存会馆的情况及福州会馆建筑的特色。
上下杭现存两座格局尚在的会馆,一是浦城会馆,二是建宁会馆。
浦城会馆分为并排的天后宫、祭祀浦城同乡(祭业)部分及上杭路对侧的议事、居住(公业)部分。据杨济亮《明清福州会馆概介》,浦城会馆位于上杭路83号,系清末浦城县商帮集资建造。馆坐背朝南,依山而建,成阶梯式递进,四周砌风火墙,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前面临街,正墙上嵌“天后宫”石刻直匾,两边门门额分刻“河清”、“海晏”,大门内为门头房,二进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祀天后。殿后有石阶,上建梳妆楼,楼下三间排,中为厅堂,楼上4间10房,梳妆楼边门辟小径通大庙山。该馆曾是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地点。民国27年至民国28年,何思贤、卢懋榘、王一平组织的“战友社”,曾在此出版《战友》周刊。
而建宁会馆,据同文“位于上杭路63号,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前临上杭街,后背彩气山,依山势而建。正面红砖清水门墙。进入大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正殿。殿后花园,有鱼池、假山、花坛、石椅桌,环境清幽雅致。园中建有文昌阁,原作为书斋。阁呈八角形,直径5米,双层,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木构件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造型粗犷、雕刻豪放,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文革”中,花园被拆改为民居,文昌阁幸存,基本保持原貌。”
由上述可知,两处会馆均有庙宇祭祀功能,同时兼具议事及娱乐功能,这也是福州会馆的特色之一。
福建地区民间信仰氛围浓厚,在省城的各地士商为祈求平安兴旺,多耗巨资建立祭祀场所,并以此作为会馆的主体。从平面结构看,这些会馆与福州传统的宫庙建筑并无不同:牌楼式的砖砌庙门之后是带有藻井的歇山戏台,戏台两侧是二层回廊式的走楼(一称酒楼),作为女眷儿童看戏地点,相隔天井、面对戏台的是可能同样拥有华丽藻井的拜亭(或无),两侧可能有钟鼓楼,而后是主体神殿。整个会馆建筑都是敞开式的神人共乐的空间,气势恢宏而开阔,
从文物保护及空间利用的角度来看,修复会馆建筑后,必然要以原有的空间尺度为重,不宜在内部添加、改造,搭建天棚以适应会所较为私密的需要。从文化内涵方面,这些会馆自古均为公共空间,若将其私密化,是对传统的摒弃破坏。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会馆建筑现在仍然存有一部分宗教功能,浦城会馆天后宫左侧现在仍有神龛,信众长期进行奉祀,如果这些建筑改为会所这样的享乐设施,必然也会因此招致非议。
此外,现存会馆建筑不宜改为会所还有两点原因。一是木结构古建筑中经营餐饮,使用明火,可能威胁到文物安全。二是上杭路宽度仅容一辆轿车通过,若改为会所,交通问题很难解决。
另外,上杭路还有一处公共空间为福州总商会,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且进行过部分的修复,将其改为高端会所的不可行性无须赘述了。
上杭路的商铺亦不宜改为会所
清华规划院的答复中称“变迁至今,上杭路以居住功能为主”,这点我们没有异议。但是同样提出一点,上杭路在初时就是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并行的,许多商户第一进是门面,后面是货栈及住宅,时至今日全部变为居住功能,但居住者中,仍有一部分是原来商户经营业主的后人。如果改为会所,这一部分原住民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对于闽商文化的传承有不利影响。
解决方案探讨
我们同样根据对自己城市的了解及调研,向规划编制方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将上杭路的会馆建筑改为改为民俗、戏剧相关表演或闽商文化博物馆
据前述上杭路现存会馆的情况及福州会馆建筑的特色,戏台及开阔空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
在以往的经验中,会馆建筑改为民俗、戏剧相关展示或闽商文化博物馆的例子很多。如上海三山会馆(纯粹福州风格的会馆,可以优先参考)现为上海民间收藏品陈列馆,也进行文化演出;苏州全晋会馆(格局相似)现为昆曲博物馆;福州高爷庙(非会馆,格局相同)现为民俗文化活动中心;福州八旗(奉直)会馆现为福州曲艺团闽剧表演场所;福州石塔会馆(格局相同,原为五帝庙)有现为福州曲艺团地方评话(伬唱)表演场所,而福州郎官巷绥安会馆天后宫现恢复为道教宫庙。这些会馆都因此得到了新生,特别是戏台及看戏的走楼得到了极好的利用,可谓再现当年风华。
我们非常希望规划方能够考虑这些会馆建筑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将其改为一个表演及展示相融合的平台。特别是浦城会馆本身天后宫、祭业两部分相邻,不妨同时考虑表演及展示,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上杭路其他的商铺建筑,也可以考虑改为文化创意产业区,而不仅仅囿于单纯的商业体验和文化展示。
临近历史街区的中平路的酒楼及书寓老建筑可以考虑保护并改为餐饮娱乐场所
现在《规划》风貌缓冲区的中平路,曾经是上下杭地区的餐饮娱乐功能的核心区域,曾有的新紫銮书寓(中平路61号)、嘉宾洋菜馆(中平旅社)(中平路65号)、杏花天书寓(状元弄15号,区级优秀近现代建筑)、浣花庄西菜馆(中平路与青年横路交叉口)等诸多餐饮娱乐场所均保留完好,其立面具有浓郁的近代福州特色,内部装修也别具一格,既有带转盘楼梯大堂,又有包厢,雕工精雅,富丽堂皇,完全具备恢复原有的餐饮娱乐功能的条件,若能够恢复也是对原有文化的继承。
中平路本身有着非常完好的近代风貌及历史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一直希望它能进入保护规划,否则这些没有文物保护身份的历史建筑极有可能毁于一旦。若有可能的话,将其作为规划的外围加以保护和利用,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
关于在上杭路建设“商贸高级会所”的反对意见及解决方案商讨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www.fzcuo.com)志愿者 张继州(新浪微博:红衣棒糖人)
反对意见阐述
在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下简称《规划》)草案公示中,http://ghj.fuzhou.gov.cn/cxghj/ghgs/ghcagg/201305/t20130527_684448.htm,我们关注到七大“功能结构”中,有这样的表述:
“上杭路商贸会所区:延续上杭路传统商业商贸功能,结合会馆和传统院落,建设适应现代生活的商贸高级会所。”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及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福州老建筑群的各位志愿者提出异议。现阐述理由如下:
反对利用公共资源进行商贸经营、甚至高级化私人化的会所
之前由清华规划院编制保护规划的福州三坊七巷老街区出现了一些禁止非会员入内的高端会所,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在今年年初被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点名批评,见:
新华网《福州历史文化街变豪华会所 三坊七巷被称酒肉巷》http://news.xinhuanet.com/yzyd/travel/20130128/c_114525497.htm
新华网引用人民日报海外版《三坊七巷 文保与商业能否兼得?》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08/c_114651389.htm
大公报《福州三坊七巷成权贵会所区 沦为酒肉坊巷》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focus/2013-01/1384806.html
在以上官方媒体的批评声下,《规划》中却将原本违反租赁合同(“根据租赁合同约定,三坊七巷内的商家都不允许搞私密会所,要求至少前厅范围对外开放。”)的行为写入规划文本,从规划上默许。这一点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如果利用源于纳税人的文保资金修缮历史建筑,却将其用于少数人享用、公众不得入内的高级会所,这违反了文物保护的初衷及公平原则,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和对整个保护工作的质疑。
在《规划》公示后,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了解,《规划》的关注者特别是老建筑爱好者们对于“会所”部分很不认同。他们认为这是掠夺城市的公有财富给少数人享乐,甚至腐败的温床。我们也认为,规划工作者应当对这一规划文本造成的后果有清楚的认识。
上杭路现有会馆建筑不应改为会所
我们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福州老建筑群的志愿者在新浪微博上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后,微博@清华同衡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给出的初步答复中有如下内容:“上下杭是以闽商为代表的福州商业金融业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上杭路历史上商会林立,有着悠久的会馆文化。但变迁至今,上杭路以居住功能为主,遗留会馆建筑保存现状堪忧,并不利于文化传承。因此,规划提出在上杭路利用现存会馆建筑、历史上记载的会馆等来传承闽商文化,希望未来能成为有底蕴,有文化的面对公众的展示、接待、洽商的窗口。”
这段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会所”二字,同时强调了“面对公众”,我们希望这能够体现清华规划院方面对于规划文本方面的看法改变。但是,由于《规划》公示中相关的细节可以说是完全缺失,我们无法确定,到底哪些历史建筑是原拟规划为会所的。就清华规划院方面的答复看,姑且认为是将现有的会馆建筑改为会所。
我们认为,现有的会馆建筑若改为会所,在文物保护、空间利用、文化内涵三方面,都是不宜的。
首先要明确一下上杭路现存会馆的情况及福州会馆建筑的特色。
上下杭现存两座格局尚在的会馆,一是浦城会馆,二是建宁会馆。
浦城会馆分为并排的天后宫、祭祀浦城同乡(祭业)部分及上杭路对侧的议事、居住(公业)部分。据杨济亮《明清福州会馆概介》,浦城会馆位于上杭路83号,系清末浦城县商帮集资建造。馆坐背朝南,依山而建,成阶梯式递进,四周砌风火墙,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前面临街,正墙上嵌“天后宫”石刻直匾,两边门门额分刻“河清”、“海晏”,大门内为门头房,二进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祀天后。殿后有石阶,上建梳妆楼,楼下三间排,中为厅堂,楼上4间10房,梳妆楼边门辟小径通大庙山。该馆曾是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地点。民国27年至民国28年,何思贤、卢懋榘、王一平组织的“战友社”,曾在此出版《战友》周刊。
而建宁会馆,据同文“位于上杭路63号,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前临上杭街,后背彩气山,依山势而建。正面红砖清水门墙。进入大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正殿。殿后花园,有鱼池、假山、花坛、石椅桌,环境清幽雅致。园中建有文昌阁,原作为书斋。阁呈八角形,直径5米,双层,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木构件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造型粗犷、雕刻豪放,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文革”中,花园被拆改为民居,文昌阁幸存,基本保持原貌。”
由上述可知,两处会馆均有庙宇祭祀功能,同时兼具议事及娱乐功能,这也是福州会馆的特色之一。
福建地区民间信仰氛围浓厚,在省城的各地士商为祈求平安兴旺,多耗巨资建立祭祀场所,并以此作为会馆的主体。从平面结构看,这些会馆与福州传统的宫庙建筑并无不同:牌楼式的砖砌庙门之后是带有藻井的歇山戏台,戏台两侧是二层回廊式的走楼(一称酒楼),作为女眷儿童看戏地点,相隔天井、面对戏台的是可能同样拥有华丽藻井的拜亭(或无),两侧可能有钟鼓楼,而后是主体神殿。整个会馆建筑都是敞开式的神人共乐的空间,气势恢宏而开阔,
从文物保护及空间利用的角度来看,修复会馆建筑后,必然要以原有的空间尺度为重,不宜在内部添加、改造,搭建天棚以适应会所较为私密的需要。从文化内涵方面,这些会馆自古均为公共空间,若将其私密化,是对传统的摒弃破坏。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会馆建筑现在仍然存有一部分宗教功能,浦城会馆天后宫左侧现在仍有神龛,信众长期进行奉祀,如果这些建筑改为会所这样的享乐设施,必然也会因此招致非议。
此外,现存会馆建筑不宜改为会所还有两点原因。一是木结构古建筑中经营餐饮,使用明火,可能威胁到文物安全。二是上杭路宽度仅容一辆轿车通过,若改为会所,交通问题很难解决。
另外,上杭路还有一处公共空间为福州总商会,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且进行过部分的修复,将其改为高端会所的不可行性无须赘述了。
上杭路的商铺亦不宜改为会所
清华规划院的答复中称“变迁至今,上杭路以居住功能为主”,这点我们没有异议。但是同样提出一点,上杭路在初时就是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并行的,许多商户第一进是门面,后面是货栈及住宅,时至今日全部变为居住功能,但居住者中,仍有一部分是原来商户经营业主的后人。如果改为会所,这一部分原住民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对于闽商文化的传承有不利影响。
解决方案探讨
我们同样根据对自己城市的了解及调研,向规划编制方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将上杭路的会馆建筑改为改为民俗、戏剧相关表演或闽商文化博物馆
据前述上杭路现存会馆的情况及福州会馆建筑的特色,戏台及开阔空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
在以往的经验中,会馆建筑改为民俗、戏剧相关展示或闽商文化博物馆的例子很多。如上海三山会馆(纯粹福州风格的会馆,可以优先参考)现为上海民间收藏品陈列馆,也进行文化演出;苏州全晋会馆(格局相似)现为昆曲博物馆;福州高爷庙(非会馆,格局相同)现为民俗文化活动中心;福州八旗(奉直)会馆现为福州曲艺团闽剧表演场所;福州石塔会馆(格局相同,原为五帝庙)有现为福州曲艺团地方评话(伬唱)表演场所,而福州郎官巷绥安会馆天后宫现恢复为道教宫庙。这些会馆都因此得到了新生,特别是戏台及看戏的走楼得到了极好的利用,可谓再现当年风华。
我们非常希望规划方能够考虑这些会馆建筑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将其改为一个表演及展示相融合的平台。特别是浦城会馆本身天后宫、祭业两部分相邻,不妨同时考虑表演及展示,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上杭路其他的商铺建筑,也可以考虑改为文化创意产业区,而不仅仅囿于单纯的商业体验和文化展示。
临近历史街区的中平路的酒楼及书寓老建筑可以考虑保护并改为餐饮娱乐场所
现在《规划》风貌缓冲区的中平路,曾经是上下杭地区的餐饮娱乐功能的核心区域,曾有的新紫銮书寓(中平路61号)、嘉宾洋菜馆(中平旅社)(中平路65号)、杏花天书寓(状元弄15号,区级优秀近现代建筑)、浣花庄西菜馆(中平路与青年横路交叉口)等诸多餐饮娱乐场所均保留完好,其立面具有浓郁的近代福州特色,内部装修也别具一格,既有带转盘楼梯大堂,又有包厢,雕工精雅,富丽堂皇,完全具备恢复原有的餐饮娱乐功能的条件,若能够恢复也是对原有文化的继承。
中平路本身有着非常完好的近代风貌及历史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一直希望它能进入保护规划,否则这些没有文物保护身份的历史建筑极有可能毁于一旦。若有可能的话,将其作为规划的外围加以保护和利用,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