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 一座被不断深挖的富矿
文字整理/TAOTAO
19世纪的英国有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撰写了大量流传后世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又被纷纷搬上了银幕:《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双城记》《圣诞颂歌》《小杜丽》《老古董店》等等,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他就是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2012年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2月7日的纪念仪式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嘉宾们纷纷诵读狄更斯的作品,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参加了纪念活动,他评价狄更斯:“尽管许多年过去,查尔斯·狄更斯依然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他以创造性天赋为(实现)社会正义而激情斗争。”从去年开始直至今年年底,一系列的关于纪念狄更斯的演讲、展览、舞台表演、画展等活动将陆续在英国和世界各地举行。今年3月底,由狄更斯小说改编的话剧《大卫·科波菲尔》将在北京上演。
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是英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善于描述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自从发明了电影,他的大部分代表作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在不同年代被翻拍过许多版本。
在狄更斯之前,在英国,没人看得起小说家,人们直觉地认为小说是愚蠢、淫荡、有毒、粗俗的东西。狄更斯是个写小说的天才,他既能吸引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士,也能让底层人士喜欢读他的小说。少年时期迫于生计,狄更斯曾频繁跳槽,他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鞋店学徒、法院速记员,戏剧表演者、记者。这也为他日后创作小说中的场景和塑造各种人物铺垫了基础。他在《雾都孤儿》中塑造的大量人物是人们衡量道德的试金石。《圣诞颂歌》中描述伦敦圣诞飘雪的景象,成为100多年来人们过圣诞节最期许的图景⋯⋯
狄更斯的伟大不容置疑。他使写作成为了职业,他用一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和小说家职业的看法。在他之后,写小说成了一门有文化的工作,在有趣和教养之间得到了平衡。他通过小说与读者交流,认真地回复读者的来信,与他们一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狄更斯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几位仅靠写作就能过上富有生活的写作者,可以不依赖于赞助者而独立写作和思考。在狄更斯的带动下,19世纪英国文学的繁荣直接催生了两大文化现象。一是文学评奖的兴起,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1917年普利策文学奖创办。二是文学批评登上学术殿堂,在纷繁的选择过程中,大众需要专家帮助他们决定哪些小说值得一读。
虽然狄更斯在社会上获得了不少赞誉,但对于家庭来说他并不是完美的。传记作家克莱尔·托玛琳这样描述他:“狄更斯更是人格分裂的个体—他受着折磨、傲慢、怀恨在心、没有慰藉,而且还犯下了错误。他忠于朋友,慷慨施舍,可性格又十分霸道。”狄更斯的女儿凯特回忆,虽然她热爱父亲,但父亲也确实是个混蛋。狄更斯在45岁时爱上了只有18岁的女演员艾伦·特南,最后特南成了狄更斯的情妇。他的后半生抛弃妻子凯瑟琳,残忍地阻止孩子们去看望前妻。1870年狄更斯去世,享年58岁,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他去世后,读者们的鲜花摆满他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
称狄更斯为“电影之父”实不为过。直至今日,全世界已经有大约400部电影和电视剧受惠于狄更斯的原著。今天很多戏剧都受到狄更斯在19世纪使用的创作方式的影响。虽然那个年代还没有电影,但通过他的描写,狄更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以及镜头特定。一旦电影出现,他的作品就启发了大量的早期电影。所以在无声电影的时代,狄更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就有约100个版本。
狄更斯也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英国小说家。他在中国的历程,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了林纾和魏易联袂翻译的狄更斯小说。那时虽距他辞世不足四十年,但狄更斯小说已经在中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据国立编译馆《英国小说发展史》记载,截止到1935年12月,总共翻译出版了7部狄更斯小说。第一次以“选集”方式出版狄更斯小说是在1945年,吴朗西和巴金共同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迭更司选集》。之后,虽然其中经历过曲折的文化发展,但因为马克思把狄更斯归于“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而得以在中国持续传播,到今天,他的全部著作在中国的译本基本上可以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狄更斯是一个世纪里所曾见到过的唯一的一个天才”。今天,他的作品仍然被时常提及,并成为导演、编剧和学者们不断深挖的灵感宝藏;现在,世界各地仍有许多狄更斯小说迷和自发的读者会在纪念着他;狄更斯位于伦敦的旧居,已经成为一处世界知名的博物馆,1925年对外开放至今,依旧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来此感受狄更斯遗留下来的文学之风。
19世纪的英国有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撰写了大量流传后世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又被纷纷搬上了银幕:《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双城记》《圣诞颂歌》《小杜丽》《老古董店》等等,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他就是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2012年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2月7日的纪念仪式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嘉宾们纷纷诵读狄更斯的作品,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参加了纪念活动,他评价狄更斯:“尽管许多年过去,查尔斯·狄更斯依然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他以创造性天赋为(实现)社会正义而激情斗争。”从去年开始直至今年年底,一系列的关于纪念狄更斯的演讲、展览、舞台表演、画展等活动将陆续在英国和世界各地举行。今年3月底,由狄更斯小说改编的话剧《大卫·科波菲尔》将在北京上演。
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是英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善于描述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自从发明了电影,他的大部分代表作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在不同年代被翻拍过许多版本。
在狄更斯之前,在英国,没人看得起小说家,人们直觉地认为小说是愚蠢、淫荡、有毒、粗俗的东西。狄更斯是个写小说的天才,他既能吸引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士,也能让底层人士喜欢读他的小说。少年时期迫于生计,狄更斯曾频繁跳槽,他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鞋店学徒、法院速记员,戏剧表演者、记者。这也为他日后创作小说中的场景和塑造各种人物铺垫了基础。他在《雾都孤儿》中塑造的大量人物是人们衡量道德的试金石。《圣诞颂歌》中描述伦敦圣诞飘雪的景象,成为100多年来人们过圣诞节最期许的图景⋯⋯
狄更斯的伟大不容置疑。他使写作成为了职业,他用一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和小说家职业的看法。在他之后,写小说成了一门有文化的工作,在有趣和教养之间得到了平衡。他通过小说与读者交流,认真地回复读者的来信,与他们一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狄更斯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几位仅靠写作就能过上富有生活的写作者,可以不依赖于赞助者而独立写作和思考。在狄更斯的带动下,19世纪英国文学的繁荣直接催生了两大文化现象。一是文学评奖的兴起,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1917年普利策文学奖创办。二是文学批评登上学术殿堂,在纷繁的选择过程中,大众需要专家帮助他们决定哪些小说值得一读。
虽然狄更斯在社会上获得了不少赞誉,但对于家庭来说他并不是完美的。传记作家克莱尔·托玛琳这样描述他:“狄更斯更是人格分裂的个体—他受着折磨、傲慢、怀恨在心、没有慰藉,而且还犯下了错误。他忠于朋友,慷慨施舍,可性格又十分霸道。”狄更斯的女儿凯特回忆,虽然她热爱父亲,但父亲也确实是个混蛋。狄更斯在45岁时爱上了只有18岁的女演员艾伦·特南,最后特南成了狄更斯的情妇。他的后半生抛弃妻子凯瑟琳,残忍地阻止孩子们去看望前妻。1870年狄更斯去世,享年58岁,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他去世后,读者们的鲜花摆满他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
称狄更斯为“电影之父”实不为过。直至今日,全世界已经有大约400部电影和电视剧受惠于狄更斯的原著。今天很多戏剧都受到狄更斯在19世纪使用的创作方式的影响。虽然那个年代还没有电影,但通过他的描写,狄更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以及镜头特定。一旦电影出现,他的作品就启发了大量的早期电影。所以在无声电影的时代,狄更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就有约100个版本。
狄更斯也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英国小说家。他在中国的历程,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了林纾和魏易联袂翻译的狄更斯小说。那时虽距他辞世不足四十年,但狄更斯小说已经在中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据国立编译馆《英国小说发展史》记载,截止到1935年12月,总共翻译出版了7部狄更斯小说。第一次以“选集”方式出版狄更斯小说是在1945年,吴朗西和巴金共同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迭更司选集》。之后,虽然其中经历过曲折的文化发展,但因为马克思把狄更斯归于“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而得以在中国持续传播,到今天,他的全部著作在中国的译本基本上可以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狄更斯是一个世纪里所曾见到过的唯一的一个天才”。今天,他的作品仍然被时常提及,并成为导演、编剧和学者们不断深挖的灵感宝藏;现在,世界各地仍有许多狄更斯小说迷和自发的读者会在纪念着他;狄更斯位于伦敦的旧居,已经成为一处世界知名的博物馆,1925年对外开放至今,依旧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来此感受狄更斯遗留下来的文学之风。
-
琉璃工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11: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