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玻璃大师:欧文·亦许
文/吴沙
为庆祝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50周年,2012年3月15日到2013年2月3日,美国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举办欧文·亦许(ErwinEisch)作品展。欧文·亦许1927年出生于德国,是欧洲工作室玻璃的创始人之一,他突破传统的琉璃创作对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与美国琉璃先驱哈维·立特顿(HarveyK.Littleton)的友谊是欧洲与美国工作室玻璃艺术家的重要联系。本次展览的展品包括器皿和雕塑共22件,涵盖亦许1964年到2004年40年的艺术生涯。均为康宁博物馆的藏品。
展品中最早期的是1964年的作品,代表了亦许为瓦伦丁·亦许琉璃工厂所设计的流行物品。一个是彩绘圣经故事“圣乔治与龙”和“进入埃及”的琉璃花瓶,一个粘花装饰的小琉璃杯,让人想起巴伐利亚森林琉璃制作的悠久传统。这些不仅仅是普通的商业或旅游产品,而是具有亦许个性的作品。1968年的一个琉璃杯,是亦许美国之行与立特顿会面、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学的纪念,使用的是当时美国工作室玻璃艺术家常用的原料。
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初期,亦许表现主义风格的雕塑都是表现人体和人体局部,大多没有命名的。作品《手》尺寸相当大,总的高度有 67.5 厘米,象征了创新和人性。
金色的电话,形状扭曲而卡通,表现出亦许的幽默感,也说明了他与琉璃的复杂情感。对他来说,无色透明的琉璃完全没有吸引力。
1962年,哈维立·特顿和多米尼克·拉比诺领导的两个玻璃工作室,让琉璃成为艺术创作的材质和表现形式,强调艺术家既是设计师也是制作者,这是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开始。这年夏天,立特顿巡游欧洲的玻璃工作室,在德国见到了亦许的作品,这种完全自由的创作带给他极大的震撼。之后,立特顿和亦许成为朋友和工作伙伴,作为美国和欧洲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先驱,两人都鼓励年轻艺术家使用琉璃进行艺术创作。本次展览的主要作品是亦许1976年创作的《哈维·立特顿的8个头像》。每个头像展现了立特顿性格的不同侧面,我们看到立特顿作为绅士、诗人、教师、弗劳恩奥人、工人,看到他头痛、脆弱,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精神。作为亦许和立特顿共同的信念,在“教师立特顿”的头像的嘴边有一个气泡框,上面写着立特顿的众所周知而有争议的名言“Techniqueischeap(技术不值钱)”。
在向立特顿致敬的头像之后,头像成为亦许占主导地位的雕塑创作主题,其中包括许多自塑像,以及对他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头像,如佛像、毕加索。1964年,亦许首次参观康宁玻璃博物馆,见到了博物馆首任馆长汤姆·比克纳(Tom Buechner)。1982年,在华盛顿州的皮尔查克玻璃学校,亦许和比克纳熟悉起来,他们两人建立了长久而有影响力的友谊。展品中最新的雕塑是2004年创作的头像《汤姆·比克纳:审视内心》中刻着“OpenMind(开放思想)”,这可能是亦许对他的最高赞美。
对于艺术,亦许强调人文主义和创作的自然直觉。他认为艺术创作源自内心。 对于琉璃创作,亦许以他一贯的样子提倡个性。他说:“琉璃艺术不能倒退到实用主义和完美主义的1920年代。工作室玻璃要反映独一无二的个性,反映整个人类。”
亦许的琉璃展品有着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与德国表现主义相联系,有民俗文化的元素,有对不定形艺术隐约的怀旧,以及对卡通式幽默和夸张的兴趣,如现代的Pop和Funk艺术。对所有这些风格的认识,亦许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点和表现方式:个人主义、人文主义、打破传统观念。由此突破传统工艺的界线,进行当代艺术的创作。
亦许的琉璃作品对美国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深暗的色彩和不透明的装饰,有意识地摒弃传统推崇的琉璃特色。一批1980年代的作品,如名为《琉璃之诗》的瓶子,黑色豆荚状的碗,绘有植物图案的花瓶,表明了亦许对于不规则形状以及不透明表面的持续兴趣。
亦许是最早摒弃实用性创作琉璃作品的艺术家之一。亦许自由地使用琉璃材质,为了表达意境,完全不顾及功能。几个世纪以来,琉璃以它的纯净来模仿无色水晶,以及其它宝石、半宝石的美丽奢华,琉璃最有特点的是透明和光线折射。亦许对这些没有兴趣,他更喜欢表现神秘、探索、发掘、情感。亦许认为透明是肤浅的美,他更爱有挑战性的美,让“完美”的琉璃变得不完美,以此表现体验的全部。
对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家来说,亦许关于艺术创作以及人性的观点与他的作品同样重要。亦许的讲话至今都充满启迪,他的创作激动人心。
为庆祝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50周年,2012年3月15日到2013年2月3日,美国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举办欧文·亦许(ErwinEisch)作品展。欧文·亦许1927年出生于德国,是欧洲工作室玻璃的创始人之一,他突破传统的琉璃创作对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与美国琉璃先驱哈维·立特顿(HarveyK.Littleton)的友谊是欧洲与美国工作室玻璃艺术家的重要联系。本次展览的展品包括器皿和雕塑共22件,涵盖亦许1964年到2004年40年的艺术生涯。均为康宁博物馆的藏品。
展品中最早期的是1964年的作品,代表了亦许为瓦伦丁·亦许琉璃工厂所设计的流行物品。一个是彩绘圣经故事“圣乔治与龙”和“进入埃及”的琉璃花瓶,一个粘花装饰的小琉璃杯,让人想起巴伐利亚森林琉璃制作的悠久传统。这些不仅仅是普通的商业或旅游产品,而是具有亦许个性的作品。1968年的一个琉璃杯,是亦许美国之行与立特顿会面、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学的纪念,使用的是当时美国工作室玻璃艺术家常用的原料。
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初期,亦许表现主义风格的雕塑都是表现人体和人体局部,大多没有命名的。作品《手》尺寸相当大,总的高度有 67.5 厘米,象征了创新和人性。
金色的电话,形状扭曲而卡通,表现出亦许的幽默感,也说明了他与琉璃的复杂情感。对他来说,无色透明的琉璃完全没有吸引力。
1962年,哈维立·特顿和多米尼克·拉比诺领导的两个玻璃工作室,让琉璃成为艺术创作的材质和表现形式,强调艺术家既是设计师也是制作者,这是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开始。这年夏天,立特顿巡游欧洲的玻璃工作室,在德国见到了亦许的作品,这种完全自由的创作带给他极大的震撼。之后,立特顿和亦许成为朋友和工作伙伴,作为美国和欧洲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先驱,两人都鼓励年轻艺术家使用琉璃进行艺术创作。本次展览的主要作品是亦许1976年创作的《哈维·立特顿的8个头像》。每个头像展现了立特顿性格的不同侧面,我们看到立特顿作为绅士、诗人、教师、弗劳恩奥人、工人,看到他头痛、脆弱,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精神。作为亦许和立特顿共同的信念,在“教师立特顿”的头像的嘴边有一个气泡框,上面写着立特顿的众所周知而有争议的名言“Techniqueischeap(技术不值钱)”。
在向立特顿致敬的头像之后,头像成为亦许占主导地位的雕塑创作主题,其中包括许多自塑像,以及对他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头像,如佛像、毕加索。1964年,亦许首次参观康宁玻璃博物馆,见到了博物馆首任馆长汤姆·比克纳(Tom Buechner)。1982年,在华盛顿州的皮尔查克玻璃学校,亦许和比克纳熟悉起来,他们两人建立了长久而有影响力的友谊。展品中最新的雕塑是2004年创作的头像《汤姆·比克纳:审视内心》中刻着“OpenMind(开放思想)”,这可能是亦许对他的最高赞美。
对于艺术,亦许强调人文主义和创作的自然直觉。他认为艺术创作源自内心。 对于琉璃创作,亦许以他一贯的样子提倡个性。他说:“琉璃艺术不能倒退到实用主义和完美主义的1920年代。工作室玻璃要反映独一无二的个性,反映整个人类。”
亦许的琉璃展品有着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与德国表现主义相联系,有民俗文化的元素,有对不定形艺术隐约的怀旧,以及对卡通式幽默和夸张的兴趣,如现代的Pop和Funk艺术。对所有这些风格的认识,亦许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点和表现方式:个人主义、人文主义、打破传统观念。由此突破传统工艺的界线,进行当代艺术的创作。
亦许的琉璃作品对美国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深暗的色彩和不透明的装饰,有意识地摒弃传统推崇的琉璃特色。一批1980年代的作品,如名为《琉璃之诗》的瓶子,黑色豆荚状的碗,绘有植物图案的花瓶,表明了亦许对于不规则形状以及不透明表面的持续兴趣。
亦许是最早摒弃实用性创作琉璃作品的艺术家之一。亦许自由地使用琉璃材质,为了表达意境,完全不顾及功能。几个世纪以来,琉璃以它的纯净来模仿无色水晶,以及其它宝石、半宝石的美丽奢华,琉璃最有特点的是透明和光线折射。亦许对这些没有兴趣,他更喜欢表现神秘、探索、发掘、情感。亦许认为透明是肤浅的美,他更爱有挑战性的美,让“完美”的琉璃变得不完美,以此表现体验的全部。
对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家来说,亦许关于艺术创作以及人性的观点与他的作品同样重要。亦许的讲话至今都充满启迪,他的创作激动人心。
-
琉璃工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11: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