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印痕
它就在我对面。我没有急于上前,隔着宽阔马路,静静打量它。初夏午后的阳光将大地万物耀得发白,东大街上的行人匆匆赶路,很少有人将视线投向走过1900年风雨的它。在这座城市中,热闹是本体,静是附加,你习惯了满眼的人流与车辆,轰鸣与喧嚣,对于眼前这处只在广场中散落着几个闲人的静谧所在,倒有了几分惊喜。
在宽阔广场东西两处,分别矗立着两座全木结构牌坊。带有灼热感的太阳直射在头顶,我以手抚额,眯起眼,望见那上面撰写着“金声坊”、“玉振坊”几个大字。目光拂过这两座一眼就看得出来,是现代工艺打造的有着血红坊柱、五色漆就坊顶的牌坊,站在坊下,我听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猎猎风声,如鼓般捶响耳膜。
活了48岁的汉明帝刘庄,在他即位的18年内,不仅将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华大地,于洛阳修建白马寺,还在当时的郑县,如今的郑州修建了这座迄今存在的文庙。历经多次火灾摧毁与岁月洗练,我脚下这片土地中,屹立着的簇新的文庙,虽使人陌生,但风骨依然。只是,你必须要将脚步放慢,凝神远眺,才能看清楚它的魂魄是如何穿透了古今悠悠时光,千年不散。
与广场正对着的是大成门,跨进去,对面就是供奉孔子像及四配十二哲像的大成殿。也只有这座大成殿最接近1900年前的原貌。令人不禁遥想历史上那一把把冲天大火是如何燃起,噼啪作响地将那在元代有着占地37亩,五进院落,东西配房200余间的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在历代王朝中,残垣断壁又经怎样的修葺,始留下那一片绿琉璃瓦保存至今。
站在这第一进院落中,若不是抬头仰望到四周高耸的楼房,自那一扇扇洞开窗户中,透出的城市生活气息,我就有些怀疑身在何处了。呆立在院落中的我,脚步迟缓,明明看到文庙的核心所在——大成殿就在眼前,却只怕就此临登上去,所见无非几个泥塑木雕人像,失却了可想象的深厚意蕴。
在我来之前,就有朋友善意提醒:文庙已经沦落为算命骗人者的庸俗化所在。这在我所走到过的一些如今已是旅游景点的历史古迹中,并不稀奇。古朴宁静的原始神韵,早在摩肩接踵的游客嬉闹声中失落了,这对于一个期望在朽木、荒草、断壁、残阳、寒江中,触摸古人孤独灵魂的寻访者来说,是一种悲哀。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有两个游客坐在大成门槛外石台休息,此时院落中只有我一个人在信步游走。耳边没有嘈杂的人声、左右视线中没有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个意外出现的安静场所,使得站在1900年的历史面前的我,心跳开始加快。
工作人员拎水桶接水的哗哗声,打破了宁静,随着他的身影,我走向西庑房。这里收藏托管的许多明清家具,俱从各地收藏爱好者那里所来。“这里放的是私人藏品,都不属于文庙。”他边说边用水瓢将水泼向青砖地面,顷刻间,青砖被水浸透,地面变得濡湿。
一股浸着历史尘埃的潮湿味道扑鼻而来,那一块块横匾上所雕刻如“正学行端”的文字背后,有着怎样一段故事?那一张张八仙桌旁,曾煮上一壶香茗围桌高谈阔论的都是谁?他们的人生是苍白或是曲折?那雕花的梳妆台前,曾坐立过的女子,有着怎样迂回缠绕的心事?立在栅栏外的我,竟没来由地鼻子泛酸,眼泪似要被这遗留着古人痕迹的空间钩了出来。这感觉来的迅猛,也实在怪异,扭头望着艳阳中的天地,轻吁一口气,稳定心神,从房沿下退了出来。
抬望眼处是大成殿,殿前香火炉落满香灰,看来此处与诸多庙宇一样,也是常有香客祭拜的。大殿正中,身着龙袍,头戴帝冕的至圣孔子端坐在巨大的神龛之内。在后人想象中,孔子应是黑须肥鼻圆眼阔额,庄重威仪,木雕像也果真是“万世师表”之相十足。孔子两侧,分别是“四配”(孟子、曾子、颜子、子思),两侧“四配”之后又是“十二哲”(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尊卑有序,先后有别,突出表现了儒家的纲常伦序观念。
听在大殿内十元即可抽签算卦的摆摊女子说,来这里烧香祭拜孔圣人的香客,多是即将考学的学子,也有些是为生计某学的人。正说话间,见有一女子站在孔子塑像前,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或是在为自家临近高考的孩子祈福罢。
我想,无论汉人对于偶像的崇拜看来如何滑稽,在低头谦卑,升起恭敬心的一刻,也算是与悠远的历史做了连接。这就像孤独的文庙所传承的,是在寂寞中寻道,却不得不在闹市街头招摇。作为后人,若感应不到有着几千年幽深历史的脉搏,将根深扎在广袤山河中,贴近大地,既不知晓自己的来处,也对定向何处漠不关心,终归是如轻飘浮萍,有着孤儿般的凄惶。
在文庙内寻索,昔日古迹早已灰飞烟灭,唯有那一脉千古不散的国学魂魄,悠然飘荡在中华五千年同一片天空中。当我从那里离开后,走在夕阳下商铺林立的东西大街,走着走着,我越来越迷惑:刚才经历的,太像一个梦。
2010年5月25日
在宽阔广场东西两处,分别矗立着两座全木结构牌坊。带有灼热感的太阳直射在头顶,我以手抚额,眯起眼,望见那上面撰写着“金声坊”、“玉振坊”几个大字。目光拂过这两座一眼就看得出来,是现代工艺打造的有着血红坊柱、五色漆就坊顶的牌坊,站在坊下,我听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猎猎风声,如鼓般捶响耳膜。
活了48岁的汉明帝刘庄,在他即位的18年内,不仅将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华大地,于洛阳修建白马寺,还在当时的郑县,如今的郑州修建了这座迄今存在的文庙。历经多次火灾摧毁与岁月洗练,我脚下这片土地中,屹立着的簇新的文庙,虽使人陌生,但风骨依然。只是,你必须要将脚步放慢,凝神远眺,才能看清楚它的魂魄是如何穿透了古今悠悠时光,千年不散。
与广场正对着的是大成门,跨进去,对面就是供奉孔子像及四配十二哲像的大成殿。也只有这座大成殿最接近1900年前的原貌。令人不禁遥想历史上那一把把冲天大火是如何燃起,噼啪作响地将那在元代有着占地37亩,五进院落,东西配房200余间的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在历代王朝中,残垣断壁又经怎样的修葺,始留下那一片绿琉璃瓦保存至今。
站在这第一进院落中,若不是抬头仰望到四周高耸的楼房,自那一扇扇洞开窗户中,透出的城市生活气息,我就有些怀疑身在何处了。呆立在院落中的我,脚步迟缓,明明看到文庙的核心所在——大成殿就在眼前,却只怕就此临登上去,所见无非几个泥塑木雕人像,失却了可想象的深厚意蕴。
在我来之前,就有朋友善意提醒:文庙已经沦落为算命骗人者的庸俗化所在。这在我所走到过的一些如今已是旅游景点的历史古迹中,并不稀奇。古朴宁静的原始神韵,早在摩肩接踵的游客嬉闹声中失落了,这对于一个期望在朽木、荒草、断壁、残阳、寒江中,触摸古人孤独灵魂的寻访者来说,是一种悲哀。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有两个游客坐在大成门槛外石台休息,此时院落中只有我一个人在信步游走。耳边没有嘈杂的人声、左右视线中没有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个意外出现的安静场所,使得站在1900年的历史面前的我,心跳开始加快。
工作人员拎水桶接水的哗哗声,打破了宁静,随着他的身影,我走向西庑房。这里收藏托管的许多明清家具,俱从各地收藏爱好者那里所来。“这里放的是私人藏品,都不属于文庙。”他边说边用水瓢将水泼向青砖地面,顷刻间,青砖被水浸透,地面变得濡湿。
一股浸着历史尘埃的潮湿味道扑鼻而来,那一块块横匾上所雕刻如“正学行端”的文字背后,有着怎样一段故事?那一张张八仙桌旁,曾煮上一壶香茗围桌高谈阔论的都是谁?他们的人生是苍白或是曲折?那雕花的梳妆台前,曾坐立过的女子,有着怎样迂回缠绕的心事?立在栅栏外的我,竟没来由地鼻子泛酸,眼泪似要被这遗留着古人痕迹的空间钩了出来。这感觉来的迅猛,也实在怪异,扭头望着艳阳中的天地,轻吁一口气,稳定心神,从房沿下退了出来。
抬望眼处是大成殿,殿前香火炉落满香灰,看来此处与诸多庙宇一样,也是常有香客祭拜的。大殿正中,身着龙袍,头戴帝冕的至圣孔子端坐在巨大的神龛之内。在后人想象中,孔子应是黑须肥鼻圆眼阔额,庄重威仪,木雕像也果真是“万世师表”之相十足。孔子两侧,分别是“四配”(孟子、曾子、颜子、子思),两侧“四配”之后又是“十二哲”(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尊卑有序,先后有别,突出表现了儒家的纲常伦序观念。
听在大殿内十元即可抽签算卦的摆摊女子说,来这里烧香祭拜孔圣人的香客,多是即将考学的学子,也有些是为生计某学的人。正说话间,见有一女子站在孔子塑像前,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或是在为自家临近高考的孩子祈福罢。
我想,无论汉人对于偶像的崇拜看来如何滑稽,在低头谦卑,升起恭敬心的一刻,也算是与悠远的历史做了连接。这就像孤独的文庙所传承的,是在寂寞中寻道,却不得不在闹市街头招摇。作为后人,若感应不到有着几千年幽深历史的脉搏,将根深扎在广袤山河中,贴近大地,既不知晓自己的来处,也对定向何处漠不关心,终归是如轻飘浮萍,有着孤儿般的凄惶。
在文庙内寻索,昔日古迹早已灰飞烟灭,唯有那一脉千古不散的国学魂魄,悠然飘荡在中华五千年同一片天空中。当我从那里离开后,走在夕阳下商铺林立的东西大街,走着走着,我越来越迷惑:刚才经历的,太像一个梦。
2010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