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颖卿:教养,饮食生活里的经验传承
“‘教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也都看得很重,但我非常反对把‘教养’时时放在心上,我们只要放‘生活’就好了。一旦太注重教养,家长就会处于督导者的位置,连自己的生活都忘记。所谓的教养,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把孩子照顾好,这是一整个经验的传承,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命题。所以,我在进行的工作其实是一种说服,说服父母们在饮食生活里重拾家庭的关怀。”看上去十分柔弱的蔡颖卿,用轻柔的语调说起教养和生活,流露着始终如一的坚定和热情。
自2007年第一本书《妈妈是最初的老师》(简称为“妈妈书”)大获好评,蔡颖卿反复分享、传递、强调的是“教养就是生活的实践”,她期待在教养问题上饱受困扰的父母们,不要再去想所谓的解决方法,而是踏踏实实地回归到生活本身,在扎实的实践里履行教养。
教养经验的分享
“妈妈书”出版时,蔡颖卿46岁,大女儿在美国念大学,小女儿在读高中。到了这个年龄,她才愿意也能够让教养从自家走向社会,此前她只是很专心、认真地在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她说,“我的工作与教育并无任何关系,如果是十年,或是二十年前,即使深信某些想法值得分享,还是会先把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好好完成再谈其他。”
因为先生工作的关系,有12年的时间,她与孩子随先生往返泰国、台湾,新加坡、台湾,孩子的学习在泰、新两国国际学校的全英文环境和台湾的中文环境间切换。带着孩子学习中文的心得,在海外发行的台湾杂志《光华》上刊出,文章被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于是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里绝大部分文章是她过往十年里日记的整理结集。
“妈妈书”出版后叫好又叫座,出版社希望出第二本,但蔡颖卿拒绝了,在她的观念里,教养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被讲述。“如果我们不能把父母变得更深刻一点,即使书卖得再好,也不能够改变社会什么。既然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很不错的妈妈,为什么不会有人想知道我是怎么样被养育大的?所以我只愿意去回答这个问题。”同样是散文随笔,第二本书《厨房之歌》的目标非常明确,书里讲述母亲是怎样用食物把自己养大,在食物里、在繁忙的身影里,母亲又是如何管理时间,表达对家人的爱意。这样的答案也是希望带给读者更多的触动及思考。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养孩子,多半有两个结果。一是他的童年没有,一是他的童年有。没有的,很正向的人会想,我不喜欢父母用那样的方式教育我,所以要提供另外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这种人已经不需要被说服了,因为他也不会去问,我的原生家庭没有这些我应该怎么做,他从反向寻找答案。但是多数人是维持自己所获得的经验然后扩展。也许我的方法真的对读者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他们不要我讲A就是A,而是自己推想出答案。我们都是有生活经验的人,看到一个气息很宁静的孩子,很自然就可以推想出,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所以我的书很少会直接告诉读者,我建议你怎么做。”
在厨房里,从基础练习开始
从第一次出书到现在五年半的时间里,因为演讲、经营部落格、举办“小厨师活动”和“读书会”,蔡颖卿接触了无数年轻父母、准父母、以及未生养的年轻人,她看到落实到的生活能力上,他们存在的问题。“我想到用比较逻辑、理解性的方法,让这些年轻人看到,饮食生活原来有那么多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也许这是可以重新吸引他们与生活再度接近的机会,能促使他们动手成为生活里的主角而不是观众。”这也是第十本书《厨房剧场》撰写的初衷。
这本非常基础的食谱书,200多页厚,大开本,手工装帧——为了让使用的人,在操作时可以完全打开。最初构思这本食谱书的时候,蔡颖卿有一个困扰,经营餐厅也是大厨的自己,出一本食谱书怎能让别人说,“你出的食谱书也就只有这样样子啊!”、“你到底够不够厉害?”可是问了自己“到底是要展示自己的厨艺有多厉害,还是说明整个事情对于读者的重要性,以及回应看到多数年轻人在这个部分的不足”之后,这个困扰就复存在。为了更好的传递自己的想法,撰写和拍照的过程一再被推翻重来。
理论部分通过烹饪的基本原理让大家知道做事情的工序。因为只有当了解任何一件事都有工序的时候,才不会道听途说,轻易相信所谓的秘方,知道背后的原理。“概念篇”——基础烹饪的知识,包括如何选用工具、如何用刀、如何清理厨房,都做了基础性的介绍,写了将近两万五千字。如同其他几本书,逼着读者“推想”的想法在这个部分表露无遗。在提供基础原理之后,具体知识的掌握需要读者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图片部分的返工则是不让读者有自我限制的借口。最初食物都是放在漂亮的餐具上摆拍,但她担心这样的图片效果会让读者觉得,是因为有这些漂亮的餐具,菜才能变成那么好看,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无法做好饭菜。最终呈现的图片没有过分的衬托,没有强调餐具的美感。“一定要把大家逼到一个尽头,让父母知道只要有心也可以做到。”蔡颖卿坚定的说。
实作篇则开宗明义,引用了梵高给弟弟提奥家书里的一段话:“我努力写生,这就是我能够想象我的创作可能会到来的理由。可是要说明习作在哪里结束,创作从哪里开始,是不容易的。”从厨事分享出发,蔡颖卿希望年轻的读者举一反三,学到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变成只负责吸收而不思考的人,他们的学习成本就会变得很高。本来我们会做一件事情,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就可以依据这个经验推想其他事情。过去我们的学习是没有范本的,那就使得在做事情的时候会非常警觉,很珍惜自己得到的每个经验。可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很多年轻人的这个能力已经退化了。现在的人不管学什么,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找一把这个事情做完整的人,请他来讲述做的整个过程。这其实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途径,因为窄化了一个人自我伸展的能力。”
以厨事分享,给年轻人掌控生活的能力
写《厨房剧场》真正支持蔡颖卿的是“爱”,那个“爱”不是她对食物的,也不是她对生活的,而是她对年轻人的。那个爱,使她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把自己的经验用他们可以理解、接受的方法传递给他们。
“你们这一代人一直被灌输谋生很重要,可是好的谋生能力是为了过好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赚到或者没赚到钱,都觉得自己的人生是糟糕的,除了金钱以外,他不知道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活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年轻人是经不起实际生活碰触的考验的。他们接触生活太少了,对自己的信心是不足的,可能学历很高,但只能靠着知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可那种‘强’是虚假的,只要把他拉到生活里,碰触他的生活,一切就不言而喻,他的自信也会跟着垮掉。”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蔡颖卿看到身边许多不同类型的年轻人,有些人从礼拜一到礼拜五天天都吃便当,到了周末就犒劳自己吃大餐,在她看来,吃什么东西看似是自己的做主,但烹饪的方法、营养的搭配还是由别人决定。这些年轻人,从饮食开始一点点与生活产生疏离,对于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更无所谓特色。他们完全被消费所控制,听从消费行为的宣导,从思想到实际生活的执行都像是别人的市场。这种消费购买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反射的动作,时间一到就一定要去买点什么,那么的自然,以至于很难会对此有任何反省。
“我很少看到一个年轻人,对营养的成分非常清楚,对生活的平衡非常清楚,对生活形式的稳定非常清楚。这种对生活的主控权是我想要给年轻人的,如果没有这种主控权,他们的精神只能寄托在别的事情上。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能力,才能完整地表达出他的生活?我记得台湾有个留学美国的女生,她是台湾第一个拿到核能厂执照的人。她的公公称赞她是有‘新的知识和旧的道德’的女性,换作今天的话就是‘上得厅堂入得厨房’,不能说这是很完美的状态,但是她在其中穿梭自如。女性穿梭自如就会有自信,现在的女性慢慢就偏向于对外强的部分,对内的部分则变弱,如果她们能够对这样的状态很满意那也没问题,可事实是,当别人碰触她们的实际生活,她们会畏缩,因为害怕别人看到她进厨房的样子,害怕别人看到她操持家务的样子,害怕别人看到家里一团乱的样子。我所谓的掌控,就是如果我做到了,我不怕你进入我的生活。这无关富与贫而是一种稳定。年轻人一旦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对生活的想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同创安定、稳定的生活
在蔡颖卿自我介绍上,有这样一段话:期待能透过书籍、专栏、部落格及习作与大家共创安静、稳定的生活。她眼中安静、稳定的生活很简单,无论孩子年龄多少,第一要使他吃得饱,第二要使他的生活环境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生活里的一种安宁。而安定呢,是父母情绪的安定、价值观的稳定。
“现在的父母很容易落入一个盲点,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有各方面的能力。而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过得更好。如果父母没有自我认识的连贯性的话,就等于说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替孩子决定舍弃什么,很多孩子最后只得到了‘谋生的能力’而没有‘生活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这个观念直接打破了‘家庭’这一人类经过世代传承的组织单位的意义。”
在自己成长的年代,孩子和家庭的关系非常紧密;可是现在的小孩大半时间都不在家里了。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进门,孩子成长阶段的饮食生活里完全没有家庭味。“我常常取笑年轻的父母,OK你们买便当我可以了解,因为很忙,一周吃五天也没关系,但起码两天周末,要在家里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还有,如果买了便当也麻烦你们把便当盒盖剪掉。”“为什么?”父母们问。蔡颖卿笑着回答,“因为大家只顾着埋头吃饭,彼此之间都没有互相看对方一眼。”大家一起心领神会地大笑起来。
“现在的父母很忙,没有时间做饭,我不忍告诉他们,这些理由在我看来都是借口。”家境优渥也是职业女性的她,从来不给自己借口,即使再忙碌仍坚持自己做家务,为家人做饭,这样长年累月坚持实作,她并不否认“很辛苦”,但是几十年的经验,也让她可以很自信也很坚定地说:“这个方法,体力一旦付出,精神就有回馈。”她反问年轻的父母,何必要去做亲子关系的维护,去做教育的维护,何不回归到更传统的方法——家人一起好好地生活,体会彼此的贡献,在同桌共食里,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爱。有一天,他们也要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从自己被照顾的过程中,自然就懂得如何去照顾下一代。
在新书的料理分享会上,有读者问她,在家吃饭也都是这么美吗?“我不好意思说其实更美。那个美不在于料理的高级,而是因为在家里有一种更稳定的气息,也更可以注意细节。每个人都喜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和一个好的氛围,这种安静和安定最大的影响是,孩子不再只想着往外跑,从外界去追求这种美好,因为家里已经尽可能地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蔡颖卿笃定地说。
看蔡颖卿的书,听她的演讲,参加她的活动,你会发现,她完全不给读者任何借口。
“不能给。”她语气坚定。“为了孩子,父母不能有任何的借口。现在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父母们不重视家庭生活,又怎么给孩子一个纯然安全的环境?年轻父母的问题是: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各种各样的担心上,我当母亲的时候,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我的用意不在于安慰他们,一旦安慰,他们就会软弱下来,我要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几天前,蔡颖卿带领几个大学生做一顿烛光晚餐给父母吃。现在,她从各个层面在进行说服,说服年轻的父母,同时也说服年轻人,让他们看重并掌握自己生活里的主动权。
(刊登于《书香两岸》总第45期2012年七月号·封面人物)
自2007年第一本书《妈妈是最初的老师》(简称为“妈妈书”)大获好评,蔡颖卿反复分享、传递、强调的是“教养就是生活的实践”,她期待在教养问题上饱受困扰的父母们,不要再去想所谓的解决方法,而是踏踏实实地回归到生活本身,在扎实的实践里履行教养。
教养经验的分享
“妈妈书”出版时,蔡颖卿46岁,大女儿在美国念大学,小女儿在读高中。到了这个年龄,她才愿意也能够让教养从自家走向社会,此前她只是很专心、认真地在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她说,“我的工作与教育并无任何关系,如果是十年,或是二十年前,即使深信某些想法值得分享,还是会先把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好好完成再谈其他。”
因为先生工作的关系,有12年的时间,她与孩子随先生往返泰国、台湾,新加坡、台湾,孩子的学习在泰、新两国国际学校的全英文环境和台湾的中文环境间切换。带着孩子学习中文的心得,在海外发行的台湾杂志《光华》上刊出,文章被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于是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里绝大部分文章是她过往十年里日记的整理结集。
“妈妈书”出版后叫好又叫座,出版社希望出第二本,但蔡颖卿拒绝了,在她的观念里,教养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被讲述。“如果我们不能把父母变得更深刻一点,即使书卖得再好,也不能够改变社会什么。既然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很不错的妈妈,为什么不会有人想知道我是怎么样被养育大的?所以我只愿意去回答这个问题。”同样是散文随笔,第二本书《厨房之歌》的目标非常明确,书里讲述母亲是怎样用食物把自己养大,在食物里、在繁忙的身影里,母亲又是如何管理时间,表达对家人的爱意。这样的答案也是希望带给读者更多的触动及思考。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养孩子,多半有两个结果。一是他的童年没有,一是他的童年有。没有的,很正向的人会想,我不喜欢父母用那样的方式教育我,所以要提供另外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这种人已经不需要被说服了,因为他也不会去问,我的原生家庭没有这些我应该怎么做,他从反向寻找答案。但是多数人是维持自己所获得的经验然后扩展。也许我的方法真的对读者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他们不要我讲A就是A,而是自己推想出答案。我们都是有生活经验的人,看到一个气息很宁静的孩子,很自然就可以推想出,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所以我的书很少会直接告诉读者,我建议你怎么做。”
在厨房里,从基础练习开始
从第一次出书到现在五年半的时间里,因为演讲、经营部落格、举办“小厨师活动”和“读书会”,蔡颖卿接触了无数年轻父母、准父母、以及未生养的年轻人,她看到落实到的生活能力上,他们存在的问题。“我想到用比较逻辑、理解性的方法,让这些年轻人看到,饮食生活原来有那么多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也许这是可以重新吸引他们与生活再度接近的机会,能促使他们动手成为生活里的主角而不是观众。”这也是第十本书《厨房剧场》撰写的初衷。
这本非常基础的食谱书,200多页厚,大开本,手工装帧——为了让使用的人,在操作时可以完全打开。最初构思这本食谱书的时候,蔡颖卿有一个困扰,经营餐厅也是大厨的自己,出一本食谱书怎能让别人说,“你出的食谱书也就只有这样样子啊!”、“你到底够不够厉害?”可是问了自己“到底是要展示自己的厨艺有多厉害,还是说明整个事情对于读者的重要性,以及回应看到多数年轻人在这个部分的不足”之后,这个困扰就复存在。为了更好的传递自己的想法,撰写和拍照的过程一再被推翻重来。
理论部分通过烹饪的基本原理让大家知道做事情的工序。因为只有当了解任何一件事都有工序的时候,才不会道听途说,轻易相信所谓的秘方,知道背后的原理。“概念篇”——基础烹饪的知识,包括如何选用工具、如何用刀、如何清理厨房,都做了基础性的介绍,写了将近两万五千字。如同其他几本书,逼着读者“推想”的想法在这个部分表露无遗。在提供基础原理之后,具体知识的掌握需要读者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图片部分的返工则是不让读者有自我限制的借口。最初食物都是放在漂亮的餐具上摆拍,但她担心这样的图片效果会让读者觉得,是因为有这些漂亮的餐具,菜才能变成那么好看,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无法做好饭菜。最终呈现的图片没有过分的衬托,没有强调餐具的美感。“一定要把大家逼到一个尽头,让父母知道只要有心也可以做到。”蔡颖卿坚定的说。
实作篇则开宗明义,引用了梵高给弟弟提奥家书里的一段话:“我努力写生,这就是我能够想象我的创作可能会到来的理由。可是要说明习作在哪里结束,创作从哪里开始,是不容易的。”从厨事分享出发,蔡颖卿希望年轻的读者举一反三,学到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变成只负责吸收而不思考的人,他们的学习成本就会变得很高。本来我们会做一件事情,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就可以依据这个经验推想其他事情。过去我们的学习是没有范本的,那就使得在做事情的时候会非常警觉,很珍惜自己得到的每个经验。可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很多年轻人的这个能力已经退化了。现在的人不管学什么,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找一把这个事情做完整的人,请他来讲述做的整个过程。这其实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途径,因为窄化了一个人自我伸展的能力。”
以厨事分享,给年轻人掌控生活的能力
写《厨房剧场》真正支持蔡颖卿的是“爱”,那个“爱”不是她对食物的,也不是她对生活的,而是她对年轻人的。那个爱,使她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把自己的经验用他们可以理解、接受的方法传递给他们。
“你们这一代人一直被灌输谋生很重要,可是好的谋生能力是为了过好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赚到或者没赚到钱,都觉得自己的人生是糟糕的,除了金钱以外,他不知道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活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年轻人是经不起实际生活碰触的考验的。他们接触生活太少了,对自己的信心是不足的,可能学历很高,但只能靠着知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可那种‘强’是虚假的,只要把他拉到生活里,碰触他的生活,一切就不言而喻,他的自信也会跟着垮掉。”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蔡颖卿看到身边许多不同类型的年轻人,有些人从礼拜一到礼拜五天天都吃便当,到了周末就犒劳自己吃大餐,在她看来,吃什么东西看似是自己的做主,但烹饪的方法、营养的搭配还是由别人决定。这些年轻人,从饮食开始一点点与生活产生疏离,对于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更无所谓特色。他们完全被消费所控制,听从消费行为的宣导,从思想到实际生活的执行都像是别人的市场。这种消费购买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反射的动作,时间一到就一定要去买点什么,那么的自然,以至于很难会对此有任何反省。
“我很少看到一个年轻人,对营养的成分非常清楚,对生活的平衡非常清楚,对生活形式的稳定非常清楚。这种对生活的主控权是我想要给年轻人的,如果没有这种主控权,他们的精神只能寄托在别的事情上。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能力,才能完整地表达出他的生活?我记得台湾有个留学美国的女生,她是台湾第一个拿到核能厂执照的人。她的公公称赞她是有‘新的知识和旧的道德’的女性,换作今天的话就是‘上得厅堂入得厨房’,不能说这是很完美的状态,但是她在其中穿梭自如。女性穿梭自如就会有自信,现在的女性慢慢就偏向于对外强的部分,对内的部分则变弱,如果她们能够对这样的状态很满意那也没问题,可事实是,当别人碰触她们的实际生活,她们会畏缩,因为害怕别人看到她进厨房的样子,害怕别人看到她操持家务的样子,害怕别人看到家里一团乱的样子。我所谓的掌控,就是如果我做到了,我不怕你进入我的生活。这无关富与贫而是一种稳定。年轻人一旦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对生活的想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同创安定、稳定的生活
在蔡颖卿自我介绍上,有这样一段话:期待能透过书籍、专栏、部落格及习作与大家共创安静、稳定的生活。她眼中安静、稳定的生活很简单,无论孩子年龄多少,第一要使他吃得饱,第二要使他的生活环境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生活里的一种安宁。而安定呢,是父母情绪的安定、价值观的稳定。
“现在的父母很容易落入一个盲点,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有各方面的能力。而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过得更好。如果父母没有自我认识的连贯性的话,就等于说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替孩子决定舍弃什么,很多孩子最后只得到了‘谋生的能力’而没有‘生活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这个观念直接打破了‘家庭’这一人类经过世代传承的组织单位的意义。”
在自己成长的年代,孩子和家庭的关系非常紧密;可是现在的小孩大半时间都不在家里了。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进门,孩子成长阶段的饮食生活里完全没有家庭味。“我常常取笑年轻的父母,OK你们买便当我可以了解,因为很忙,一周吃五天也没关系,但起码两天周末,要在家里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还有,如果买了便当也麻烦你们把便当盒盖剪掉。”“为什么?”父母们问。蔡颖卿笑着回答,“因为大家只顾着埋头吃饭,彼此之间都没有互相看对方一眼。”大家一起心领神会地大笑起来。
“现在的父母很忙,没有时间做饭,我不忍告诉他们,这些理由在我看来都是借口。”家境优渥也是职业女性的她,从来不给自己借口,即使再忙碌仍坚持自己做家务,为家人做饭,这样长年累月坚持实作,她并不否认“很辛苦”,但是几十年的经验,也让她可以很自信也很坚定地说:“这个方法,体力一旦付出,精神就有回馈。”她反问年轻的父母,何必要去做亲子关系的维护,去做教育的维护,何不回归到更传统的方法——家人一起好好地生活,体会彼此的贡献,在同桌共食里,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爱。有一天,他们也要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从自己被照顾的过程中,自然就懂得如何去照顾下一代。
在新书的料理分享会上,有读者问她,在家吃饭也都是这么美吗?“我不好意思说其实更美。那个美不在于料理的高级,而是因为在家里有一种更稳定的气息,也更可以注意细节。每个人都喜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和一个好的氛围,这种安静和安定最大的影响是,孩子不再只想着往外跑,从外界去追求这种美好,因为家里已经尽可能地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蔡颖卿笃定地说。
看蔡颖卿的书,听她的演讲,参加她的活动,你会发现,她完全不给读者任何借口。
“不能给。”她语气坚定。“为了孩子,父母不能有任何的借口。现在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父母们不重视家庭生活,又怎么给孩子一个纯然安全的环境?年轻父母的问题是: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各种各样的担心上,我当母亲的时候,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我的用意不在于安慰他们,一旦安慰,他们就会软弱下来,我要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几天前,蔡颖卿带领几个大学生做一顿烛光晚餐给父母吃。现在,她从各个层面在进行说服,说服年轻的父母,同时也说服年轻人,让他们看重并掌握自己生活里的主动权。
(刊登于《书香两岸》总第45期2012年七月号·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