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位思考,可以理清许多问题
现在不少人都自己在淘宝上卖东西,或平时至少也卖过东西。每个人作为卖家,自然是希望价格能越高越好,虽然这只是希望,实际上价格肯定不是自己希望的结果。但如果某样东西明明1000块有人要,一项政策却规定你不得高于800出售,作为卖家你是高兴不起来的。但政府对各种产品出台限价政策的时候,很多人却忘记了这一点,以为这对自己是利好消息。但其实该政策的结果是打击生产,让东西更少,价签上的价格可能被限制住了,只是要付出更多看不见的成本得到它。或者干脆就买不到了。举个极端的例子,政府强势规定每辆车的售价不得超过1000块,谁有信心自己能买到?
还有一种限价政策是对买家的限制,必须不能低于某个价位购买。大家都是消费者,假设你在市场上买东西,一样东西原本市场价格也就800或1000不等,现在政府规定最低不得低于1500购买。你作为买家肯定气炸了吧。最低工资制度这是这么回事,它规定了企业聘用员工时,开出的工资最低不得低于某个价位。这时候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欢呼,从不曾想过这其中的强买强卖逻辑也就罢了,更惨的是,这样的政策对自己并不利。
一个能为最低工资制度欢呼的人通常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处于底层的应聘者。对那些找份高薪不是问题的人而言,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政策。而用人单位在无法规避最低工资制度的情况下,只能在预算范围内削减招聘人数。也就是说本来企业可以花3000招两名某职位员工,现在最低工资是3000,企业也就只能雇佣一名了。对这份工作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从入职门槛到工作内容。那个为之欢呼的大学毕业生也就只能继续在家待业欢呼了。
如果可以通过规定价格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最低工资订到年薪百万,我看也不算过分。携全国人民一步跨入衣食无忧。有人说这太极端,总有个合适的价格。是有合适的价格,知道它的是市场,而不是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的公务人员。当初改革开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国家统一定价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如今的那些干预价格的政策都是在走回头路。可以说,一切所谓的价格听证会都不过是马戏团的演出而已,还没后者精彩。
除了价格问题,另一个学会换位思考的是歧视问题。某单位需要个图书仓库管理员,工作内容涉及到搬运以及图书安全。因此招聘上更为详细地指出需要一个精壮男。有些笨蛋因此受不了了,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凭什么认为女性就干不了这份工作!如果政策强硬不得如此招聘,要用人单不得要求性别,结果只不过是让很多女性应聘者去为这份永远得不到的工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做准备,也让用人单位耗费更多时间去面试女性走个形式应付一下。
某咖啡店招聘服务员强调谢绝新疆人,熟知先进的美国文化的人就得意地跳出来要求法律管一管了,一口一个民权法案。民权法案在我看来根本就是无厘头的恶法。一个公司招聘前台要求有姿色的女性对其他女性和所有男性是不是歧视?你是老板你会招个凶神恶煞的黑人当前台吗?人不能总站在应聘者的角度看问题,试着假设自己的用人单位,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找工作是个自愿的过程,谁也没比谁弱势。而且歧视是权利不代表这么做对企业而言就是正确的选择。咖啡店无缘无故公开歧视新疆人,结果可能就会遭到很多人的唾骂,甚至是抵制。这对企业形象是灾难性的影响。但如果法律出面强制力量干涉任何企业的招聘条件,这就不对了。如上所说,一个执意不想招聘新疆人的老板,招聘上不强调,只不过让新疆人白跑一趟,企业多走走形式罢了,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除非法律无耻到硬性规定,企业必须要有若干个民族的员工。
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节约判断成本,会有各种自动形成的粗暴印象归类。比如地域上的,河南人XXX!东北人XXX!福建人XXX!还有学历长相收入等等归类,这都是无法杜绝的现象,也是有成本的。会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改善。因为信息越畅通,人们交流越密集,每个个体受到的约束越大,不会胡乱透支自己的信誉。强制出来的表面公平,侵犯公民财产权,且结果徒增成本激化矛盾,不会有什么大进步。
还有一种限价政策是对买家的限制,必须不能低于某个价位购买。大家都是消费者,假设你在市场上买东西,一样东西原本市场价格也就800或1000不等,现在政府规定最低不得低于1500购买。你作为买家肯定气炸了吧。最低工资制度这是这么回事,它规定了企业聘用员工时,开出的工资最低不得低于某个价位。这时候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欢呼,从不曾想过这其中的强买强卖逻辑也就罢了,更惨的是,这样的政策对自己并不利。
一个能为最低工资制度欢呼的人通常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处于底层的应聘者。对那些找份高薪不是问题的人而言,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政策。而用人单位在无法规避最低工资制度的情况下,只能在预算范围内削减招聘人数。也就是说本来企业可以花3000招两名某职位员工,现在最低工资是3000,企业也就只能雇佣一名了。对这份工作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从入职门槛到工作内容。那个为之欢呼的大学毕业生也就只能继续在家待业欢呼了。
如果可以通过规定价格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最低工资订到年薪百万,我看也不算过分。携全国人民一步跨入衣食无忧。有人说这太极端,总有个合适的价格。是有合适的价格,知道它的是市场,而不是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的公务人员。当初改革开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国家统一定价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如今的那些干预价格的政策都是在走回头路。可以说,一切所谓的价格听证会都不过是马戏团的演出而已,还没后者精彩。
除了价格问题,另一个学会换位思考的是歧视问题。某单位需要个图书仓库管理员,工作内容涉及到搬运以及图书安全。因此招聘上更为详细地指出需要一个精壮男。有些笨蛋因此受不了了,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凭什么认为女性就干不了这份工作!如果政策强硬不得如此招聘,要用人单不得要求性别,结果只不过是让很多女性应聘者去为这份永远得不到的工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做准备,也让用人单位耗费更多时间去面试女性走个形式应付一下。
某咖啡店招聘服务员强调谢绝新疆人,熟知先进的美国文化的人就得意地跳出来要求法律管一管了,一口一个民权法案。民权法案在我看来根本就是无厘头的恶法。一个公司招聘前台要求有姿色的女性对其他女性和所有男性是不是歧视?你是老板你会招个凶神恶煞的黑人当前台吗?人不能总站在应聘者的角度看问题,试着假设自己的用人单位,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找工作是个自愿的过程,谁也没比谁弱势。而且歧视是权利不代表这么做对企业而言就是正确的选择。咖啡店无缘无故公开歧视新疆人,结果可能就会遭到很多人的唾骂,甚至是抵制。这对企业形象是灾难性的影响。但如果法律出面强制力量干涉任何企业的招聘条件,这就不对了。如上所说,一个执意不想招聘新疆人的老板,招聘上不强调,只不过让新疆人白跑一趟,企业多走走形式罢了,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除非法律无耻到硬性规定,企业必须要有若干个民族的员工。
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节约判断成本,会有各种自动形成的粗暴印象归类。比如地域上的,河南人XXX!东北人XXX!福建人XXX!还有学历长相收入等等归类,这都是无法杜绝的现象,也是有成本的。会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改善。因为信息越畅通,人们交流越密集,每个个体受到的约束越大,不会胡乱透支自己的信誉。强制出来的表面公平,侵犯公民财产权,且结果徒增成本激化矛盾,不会有什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