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的范式 (paradigm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最近在看定性研究的文章,对于其中屡次提到范式很不理解。今天在上班的路上有了一些思考。
在Sandelowski M的文章中指出通常的调查研究中存在着四种范式:1)ontological 本体论;2)epistemological 认识论;3)methodological 方法论和4)axiological 价值论。在另一本书中则将定量研究归为实证主义,而将定性研究归为建构主义。我虽然对”主义“有些排斥,不喜欢在科研领域中分派系,尤其是主义。然而,细想这样的区分也是有道理的。实证主义(postitivism)指的是先提出研究假设,然后用数据、实验加以验证(confirmatory)。也就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当然这里的理论并不一定是成型的理论,而是研究者创造性思考或是经验性总结提出的一个研究假设。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指的是先采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提出理论,所以其性质是探索性的(exploratory)。也就是一个实践指导理论的过程,最经典的方法就是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定量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已经蓬勃发展了很多年,视为主流。然而,在疾病谱变化至今,定量研究的缺陷也更为突出。在传染病流行的年代,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统计方法探索病原体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人类与疾病的抗争书写了胜利的一笔。然而到今天,慢性疾病和肿瘤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谱,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模式似乎再难以提供one for all似的锦囊妙计。环境、社会因素、个体行为等对慢性疾病和肿瘤发生、诊疗和预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社会因素、个体行为的定量研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干预时,定量研究往往难以真正触及个体行为的复杂模式。
定性研究则成为了定量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尽管有学者认为定性研究自成学派,有自己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其本身就具有发展理论的功能,补充定量调查有些屈才。然而,研究中无所谓高低贵贱,研究者更多的思考应该是如何让方法唯我所用,更好地帮助我们去认知、探索和改变。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小组讨论、观察等多种方法,可以获得很多详实的口述资料(narratives),然后通过一定的分析技术(如内容分析等)探索其中的规律。定性研究可以突破定量研究在某些维度上难以量化的瓶颈,通过被调查者的叙述,了解what,拓宽在某一个问题上的广度,也可以回答why来深入了解一个问题。
因此,范式的提出,我的理解,并不是把定性研究拔高到哲学的高度,显得它那么高不可攀,而是从认知上帮助像我这样接受定量研究训练为主的研究者,更好地去理解定性研究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社会学领域甚至在商业领域,定性调查或者是定量和定性调查混合的研究方法(mix methods) 已经运用非常广泛。然而,在医学领域,对于定性调查的应用才刚刚萌芽。去年一篇中国学者做的一篇纯定性调查的文章发表在了WHO Bulletin上,对于致力于开展定性调查的研究者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只是由于学界对此了解甚少,或者对于定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所误解,认为只能是一个初步的研究工具,目前单纯依赖定性调查申请课题和发表文章可能还有些难度。其实,定性调查对研究者的研究更高,无论是从访谈技巧、整理和分析数据对时间和思维能力的高要求,做一个好的定性研究难度更大。
未来也许还会有对于定性和定量的争论,对于模糊的正确和精确的错误之间的争论,不过就像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写过的“我不会为我的信念去死,因为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对的。”争论归争论,以包容和自省的心态去看就好。说白了就是别太当回事!
在Sandelowski M的文章中指出通常的调查研究中存在着四种范式:1)ontological 本体论;2)epistemological 认识论;3)methodological 方法论和4)axiological 价值论。在另一本书中则将定量研究归为实证主义,而将定性研究归为建构主义。我虽然对”主义“有些排斥,不喜欢在科研领域中分派系,尤其是主义。然而,细想这样的区分也是有道理的。实证主义(postitivism)指的是先提出研究假设,然后用数据、实验加以验证(confirmatory)。也就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当然这里的理论并不一定是成型的理论,而是研究者创造性思考或是经验性总结提出的一个研究假设。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指的是先采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提出理论,所以其性质是探索性的(exploratory)。也就是一个实践指导理论的过程,最经典的方法就是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定量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已经蓬勃发展了很多年,视为主流。然而,在疾病谱变化至今,定量研究的缺陷也更为突出。在传染病流行的年代,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统计方法探索病原体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人类与疾病的抗争书写了胜利的一笔。然而到今天,慢性疾病和肿瘤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谱,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模式似乎再难以提供one for all似的锦囊妙计。环境、社会因素、个体行为等对慢性疾病和肿瘤发生、诊疗和预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社会因素、个体行为的定量研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干预时,定量研究往往难以真正触及个体行为的复杂模式。
定性研究则成为了定量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尽管有学者认为定性研究自成学派,有自己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其本身就具有发展理论的功能,补充定量调查有些屈才。然而,研究中无所谓高低贵贱,研究者更多的思考应该是如何让方法唯我所用,更好地帮助我们去认知、探索和改变。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小组讨论、观察等多种方法,可以获得很多详实的口述资料(narratives),然后通过一定的分析技术(如内容分析等)探索其中的规律。定性研究可以突破定量研究在某些维度上难以量化的瓶颈,通过被调查者的叙述,了解what,拓宽在某一个问题上的广度,也可以回答why来深入了解一个问题。
因此,范式的提出,我的理解,并不是把定性研究拔高到哲学的高度,显得它那么高不可攀,而是从认知上帮助像我这样接受定量研究训练为主的研究者,更好地去理解定性研究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社会学领域甚至在商业领域,定性调查或者是定量和定性调查混合的研究方法(mix methods) 已经运用非常广泛。然而,在医学领域,对于定性调查的应用才刚刚萌芽。去年一篇中国学者做的一篇纯定性调查的文章发表在了WHO Bulletin上,对于致力于开展定性调查的研究者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只是由于学界对此了解甚少,或者对于定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所误解,认为只能是一个初步的研究工具,目前单纯依赖定性调查申请课题和发表文章可能还有些难度。其实,定性调查对研究者的研究更高,无论是从访谈技巧、整理和分析数据对时间和思维能力的高要求,做一个好的定性研究难度更大。
未来也许还会有对于定性和定量的争论,对于模糊的正确和精确的错误之间的争论,不过就像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写过的“我不会为我的信念去死,因为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对的。”争论归争论,以包容和自省的心态去看就好。说白了就是别太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