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巢阿速军全灭事件
公元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宋两国的殊死搏杀在长江沿线持续进行着。是年四月,新附元朝的镇巢军【今安徽巢湖市】南宋降将洪福,突然发动兵变,全歼了戍守镇巢军的近千名来自欧洲高加索地区的元朝阿速军,归正南宋朝廷,在战争前线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一事件在后世记载中,多有舛误,如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韩儒林《元朝史》的记载,在时间、人物等细节上,多与事实不符。现稍作考究,细述辨明。
事件的开始,还要从当年年初讲起。1275年正月,元军在攻占鄂州【今武汉武昌】后,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沿长江东进。二月二十一日,元军在丁家洲大败宋军,乘胜进击沿江城邑,镇巢军守官在这一战场形势下,投降了元朝。按《国朝名臣事略》卷二《丞相淮安忠武王》条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丁家洲战败后,“太平、宁国、建康、无为、镇巢皆送筦籥,请城主。”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之《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庙碑铭》,亦载“二月己巳【二十八日】,无为军、太平州、和州降。”结合上文无为、镇巢同时请降,则镇巢军应即此日前后降元。又据《元史·忙兀台传》,至元十二年正月之后,忙兀台“与宋降将范文虎以兵五百,谕降和州及无为、镇巢二军。”可知招降的实际操作者为宋将范文虎。此君为贾似道女婿,原任安庆知府,二月初一降元,被授予两浙大都督、中书右丞等职,依借旧日人脉专门招降或攻战沿江州军。【范文虎后来参加二次征日,为新附军主将。遇飓风弃将士而遁,所领十万汉军全军覆没】
镇巢军二月降附后,因其地扼交通,元廷专门派出一支特殊的精锐部队前往镇守,这就是元军中有名的阿速军。阿速,史籍亦称之为阿思、阿宿、阿速惕、阿速特、阿兰,是古代中亚奄蔡【Alans,或作阖苏、阿兰聊】人的后裔,讲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白种人。他们原居高加索以北,顿河下游的库班和捷别克,后移居到捷尔宾特伏尔加河口,建立起西至黑海的王国,其主要活动地点以今俄罗斯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为中心,与拜占庭【今土耳其大部】、谷儿只【今格鲁吉亚】、斡罗思【今俄罗斯东欧地区】关系密切,因拜占庭传教士阿速人普遍皈依基督教东正教派【来华后,部分人改宗天主教方济各会】其中一支曾在西欧的民族大迁移中,随同匈奴大帝阿提拉西征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后来成为加泰隆尼亚人族源之一。蒙古二次西征时,亲王蒙哥率师征服了留居高加索山北部一带的阿速部落。他们因信仰基督教,因而受到亲基督教的蒙哥的喜爱,【蒙哥母亲唆鲁禾帖尼太后,是一位虔诚的克烈部景教徒,即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宪宗蒙哥汗即位之后,陆续搜括抽调阿速人户东迁中原从军作战,组成了专门的阿速卫军,兵力达三万之众,在元时的中国服役。由于他们卷发碧眼,在汉文文献中常被称为“碧眼回回”或“绿睛回回”,当时属于色目诸族之一。
阿速军进驻镇巢军后甫及一月,镇巢军南宋降军的兵变就爆发了,事件过程散见于多处史料中。据《元史·阿塔赤传》记载,阿塔赤,是阿速国主杭忽思之子,后充宪宗蒙哥汗宿卫,累功至金符千户,统领一支主要由阿速人组成的军队。至元十一年,“从下沿江诸郡。戍镇巢,民不堪命,宋降将洪福以计乘醉而杀之。” 又据《元史·玉哇失传》,玉哇失之父也烈拔都儿【拔都儿当是赐号】,阿速人。“从其国主【阿速国主杭忽思】来归,太宗命充宿卫。”其人勇悍无比,“尝出猎遇虎于隘,下马搏虎,虎张吻欲噬之,以手探虎口,抉其舌,拔所佩刀剌而杀之。” 军中简括阿速人户,“别立阿速一军,使领其众。”亦“赐金符,授本军千户。”后随军南征,“从下沿江诸城,宋洪安抚既降复叛,诱其入城宴,乘醉杀之。” 《元史·昂吉儿传》亦载,“丞相伯颜渡江,留阿术定淮南东道,其西道则属之昂吉儿,驻兵和州。”昂吉儿与淮西宋军夏贵部相峙时,有“镇巢军降,阿速军戍之,人不堪其横,都统洪福尽杀戍者以叛。”由上可知,元军阿速军应该有两支千户军进驻镇巢军,其中也烈拔都儿所部驻扎城外。两支部队首官被洪福设宴诓醉杀死,所部军兵也被“尽杀”无遗。这里要解释的是,一是千户所部并非整整一千人,人数时有变动,往往只有数百人而已。二是阿速军并非就是由阿速人组成,其他各民族人户都可以被编入阿速军服役作战。
总之,转战大半个欧亚大陆的阿速精锐竟然被南宋降兵设计全歼,两个金符千户内有阿速王子一员双双毙命,这一事件在西来诸人中影响极大,连马可·波罗都曾耳闻。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从镇江府城发足,东南向骑行三日,抵镇巢军 【原注:今江苏常州。实误,应为安徽巢湖市】......先是蛮子大州略定之时,军帅伯颜遣一队名称阿兰之人往取此城。诸阿兰皆是基督教徒,取此城入据之,在城中见有美酒,饮之醉, 酣睡如同猪豚。及夜,居民尽杀之,无能脱者。” 这一事件之起因,综上可知盖由戍守阿速军之残暴使然,新得宋土之子女玉帛为军人劫掠,故而引发民愤。是时镇巢之民,地处两淮,自唐末动乱之后俗尚勇悍,又经宋金南北对峙,为战地多年,民众率从军果敢者,故而不堪其辱,暗生起兵之意。
按照史书记载,起事者洪福为镇巢军降将,降而复叛貌似太过反覆。不过依据史料,洪福可能并非当初主导投降的镇巢军守将。按《宋史·姜才传附洪福》,记载“有洪福者,夏贵家僮也,从贵积劳为镇巢雄江左军统制,镇江北。降,福与子大渊、大源、下班祗候彭元亮结贵军复之,加右武大夫、知镇巢。”可见洪福初时只是镇巢之雄江左军统制,并非镇巢军主官知军事。【原文“降”字,只一字独立,可能失漏降将名字,只略为此。亦或应为“镇江(将)北降”,句读错误】又按上文所述,谕降镇巢军者可能为原宋降将范文虎,洪福为夏贵家僮出身,与范文虎并无旧部关系,不应当依从范文虎投降。因此,他可能只是在大形势下,被迫随同镇巢军的守卫主官投降,但心有不甘暗图恢复。于是才与二子、部下谋事起兵,恰好借助民众对新戍阿速军的愤怒情绪,设计用酒灌醉全体阿速戍兵,一举成功。
起事的具体时间,据《宋史·瀛国公纪》,德祐元年四月壬寅【初一】,“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复镇巢军。” 五月乙亥【初五】,“以洪福知镇巢军。”《元史·兵志》亦载,至元十二年五月,正阳万户刘复亨上疏称:“新下江南三十余城,俱守以兵,及江北、淮南、润、扬等处未降,军力分散,调度不给,以致镇巢军、滁州两处复叛。乞签河西等户为军,并力剿除,庶无后患。” 由上可知镇巢军兵变应在三月底,四月初一朝廷接报镇巢军已复,四天后下令洪福知军事。刘复亨五月上疏已言镇巢复叛变。则镇巢军以二月底城降,后一月即被收复。
洪福反正后,重归夏贵麾下。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临安陷落后夏贵携淮西军民降元,同时派人晓喻洪福,洪福拒绝随同。其原因除所谓“大义”之外,镇巢军民害怕元军清算旧账也应是重要原因。夏贵以洪福为家人易制,又派自己的侄儿前往劝降,却被洪福斩首。此时淮西元军昂吉儿部、炮手军薛四家奴部,攻城多次都未能如愿【《元史·薛塔剌海传附薛四家奴传》,薛四家奴于至元十三年,“攻镇巢。”】于是再派夏贵亲自到城下招降。夏贵好言诱骗洪福,说自己愿“单骑入城”显示诚意,与洪福商谈降顺事宜。“福信之,” 结果城门一开,埋伏在城门附近的夏贵伏兵就冲进城内,抓获了洪福父子。【由此可知洪福等人原有降意,但顾忌阿速军被杀后元军报复所以不敢轻易投降,因此才会答应放夏贵入城商谈以保万全。否则既已杀其侄儿决意抗元,又何必谈判图费口舌】
不过据《元史·昂吉儿传》,洪福“尽杀戍者以叛”后,“昂吉儿攻拔其城,擒福及董统制、谭正将。” 之后挥军进攻夏贵,将攻占镇巢军的功劳归功于昂吉儿。我暂未查到《昂吉儿传》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不知其可信度如何。不过在《新元史·昂吉儿传》中,昂吉儿攻占镇巢军的这段史料被删去不表,可见柯氏亦以之为伪故而舍去。按史料记载,昂吉儿驻扎和州与夏贵争夺淮西时,曾被夏贵议和欺骗。当时夏贵派人与其约和:“公毋吾攻为也。吾主降,吾即降矣。” 昂吉儿因此未对夏贵采取进攻态势。其实此时的夏贵为博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早已携军自重待价而沽,不听从宋廷命令消极避战,同时四处联系元廷高层,等待最佳时机投降元朝。据元人《至大金陵新志》,“夏贵绐元帅昂吉尔,遣使间道驰入燕京,献淮西诸郡。”《国朝名臣事略》卷二《丞相河南武定王》条也记载,至元十三年二月,“夏贵举淮西诸城来附。”则夏贵所部最后投靠的,应是专掠淮东,官位也比昂吉儿高一等的中书左丞相阿朮,而他事先又早已打通元廷中枢门路,于是降后立即被授予行省参知政事一职,把原本指望大功一件的昂吉儿白白诓耍一通。事后昂吉儿率军进驻夏贵老巢庐州,【今安徽合肥】担任淮西宣慰使。夏贵平定洪福后,还擒获了可能自他处投奔洪福一同抗元的宋将董统制、谭正将,而《昂吉儿传》将此功绩都纳入昂吉儿战功中,应该是史料原文为尊者讳所致。
洪福被捕后,据《元史·世祖本纪六》,至元十三年二月戊午,“淮西制置夏贵以淮西诸郡来降。唯镇巢军复叛,贵遣使招之,守将洪福杀其使。贵亲至城下,福始降,阿术斩之军中。” 该段文字应本自元廷《实录》,只将大略述明细节未清。而据《宋史·姜才传附洪福传》,洪福为夏贵亲自监杀【涖杀,可能为报杀侄之仇并向元廷表忠心】,是时阿朮为两淮主帅,故而《实录》写记其名而不书夏贵。临难时,洪福二子洪大源、洪大渊喊道:“法止诛首谋,何至举家为戮?” 仍有我爹是主谋要杀杀他别杀我们侥幸求生的意思。洪福叱曰:“以一命报宋朝,何至告人求活邪?” 二子相继被杀,轮到洪福受刑,洪福大骂夏贵不忠降元,并要求“身南向死,以明不背国也。闻者流涕。”壮烈牺牲。
史书记载,是时元军有“屠城中”之举,现代史书解释为全城屠灭,与事实不符。“屠”有攻掠之意,此处有杀劫的意思却并非意指屠杀一空。《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元十四年也就是城陷后第二年,镇巢军就被升为镇巢府,可见当地人口众多因而升格为府来治理。又如《元史·阿塔赤传》,阿塔赤殁于王事,“世祖悯其死,赐其家白金五百两、钞三千五百贯,并镇巢降民一千五百三十九户。”《元史·玉哇失传》亦载,“玉哇失袭父职,为阿速军千户。从丞相伯颜平宋,赐巢县二千五十二户。”可见此地百姓尚众,因而在战后被颁赏功臣做食邑。又《元史·兵志》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为阿速军南攻镇巢,残伤者众,遂以镇巢七百户属之。” 元朝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属下,还设有“镇巢县达鲁花赤二员,主簿一员”的官职,就是专门管理这一部分阿速卫军户的。这部分被赐予阿速军官和阿速军卫的汉族民户,以后就变成了阿速军卫的军户,换句话说,他们摇身一变成了阿速军人,负责当兵服役屯田戍边,之后部分人更融合到蒙古阿苏特部里,成为蒙古族的一员。而因为户口被分拨减少,镇巢府在至元二十三年被“降为巢州。二十八年,复为县。”
附: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元廷设立左、右阿速两卫,主要屯垦于大都以北、古北口内的潮河川以及云中【今山西大同】等地。阿速军权贵居住大都,在意大利传教士孟特戈维诺的努力下,部分人改奉天主教。后至元二年(1336),顺帝遣拂朗人【Frank,元人对欧洲人的称呼,沿用阿拉伯人习称】安德烈、阿速人托盖及其他十四人出使欧洲阿维农教廷,致书罗马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知枢密院事福定【阿塔赤孙】、左阿速卫都指挥使香山【谢廖沙?】曾与其他阿速族显贵,代表大都地区信仰天主教的各族教徒上书教皇,报告中国教区大主教孟特戈维诺已去世八年,请求速派才高德隆的继任者前来主持教务。
入明以后,留居内地的阿速人被汉、回等族融合,而残余的阿速军余部,作为蒙古大汗的亲军,随之远遁漠北,形成蒙古阿苏特部落,依然坚持元朝正统。部落首领阿鲁台曾先后拥立鬼立赤、本雅失里、阿台为汗,因此被明成祖称赞为“孤忠”义士。北元中期以后,该部分为两部,一部活动区域在今张家口以北地区,隶属蒙古永谢布部。另一部游牧于克鲁伦河、呼伦湖一带,与科尔沁部关系密切。明末阿苏特部落溃散,先后归附并被编入了蒙古各部以及满洲蒙古八旗中,所以蒙古族、满族中都有阿苏特姓氏存在。元时继续留居高加索地区的阿速人,之后历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奥赛梯人,格鲁吉亚闹独立的南奥塞梯既是其一。
事件的开始,还要从当年年初讲起。1275年正月,元军在攻占鄂州【今武汉武昌】后,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沿长江东进。二月二十一日,元军在丁家洲大败宋军,乘胜进击沿江城邑,镇巢军守官在这一战场形势下,投降了元朝。按《国朝名臣事略》卷二《丞相淮安忠武王》条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丁家洲战败后,“太平、宁国、建康、无为、镇巢皆送筦籥,请城主。”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之《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庙碑铭》,亦载“二月己巳【二十八日】,无为军、太平州、和州降。”结合上文无为、镇巢同时请降,则镇巢军应即此日前后降元。又据《元史·忙兀台传》,至元十二年正月之后,忙兀台“与宋降将范文虎以兵五百,谕降和州及无为、镇巢二军。”可知招降的实际操作者为宋将范文虎。此君为贾似道女婿,原任安庆知府,二月初一降元,被授予两浙大都督、中书右丞等职,依借旧日人脉专门招降或攻战沿江州军。【范文虎后来参加二次征日,为新附军主将。遇飓风弃将士而遁,所领十万汉军全军覆没】
镇巢军二月降附后,因其地扼交通,元廷专门派出一支特殊的精锐部队前往镇守,这就是元军中有名的阿速军。阿速,史籍亦称之为阿思、阿宿、阿速惕、阿速特、阿兰,是古代中亚奄蔡【Alans,或作阖苏、阿兰聊】人的后裔,讲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白种人。他们原居高加索以北,顿河下游的库班和捷别克,后移居到捷尔宾特伏尔加河口,建立起西至黑海的王国,其主要活动地点以今俄罗斯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为中心,与拜占庭【今土耳其大部】、谷儿只【今格鲁吉亚】、斡罗思【今俄罗斯东欧地区】关系密切,因拜占庭传教士阿速人普遍皈依基督教东正教派【来华后,部分人改宗天主教方济各会】其中一支曾在西欧的民族大迁移中,随同匈奴大帝阿提拉西征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后来成为加泰隆尼亚人族源之一。蒙古二次西征时,亲王蒙哥率师征服了留居高加索山北部一带的阿速部落。他们因信仰基督教,因而受到亲基督教的蒙哥的喜爱,【蒙哥母亲唆鲁禾帖尼太后,是一位虔诚的克烈部景教徒,即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宪宗蒙哥汗即位之后,陆续搜括抽调阿速人户东迁中原从军作战,组成了专门的阿速卫军,兵力达三万之众,在元时的中国服役。由于他们卷发碧眼,在汉文文献中常被称为“碧眼回回”或“绿睛回回”,当时属于色目诸族之一。
![]() |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捷列克河盆地菲亚格东河谷。 |
阿速军进驻镇巢军后甫及一月,镇巢军南宋降军的兵变就爆发了,事件过程散见于多处史料中。据《元史·阿塔赤传》记载,阿塔赤,是阿速国主杭忽思之子,后充宪宗蒙哥汗宿卫,累功至金符千户,统领一支主要由阿速人组成的军队。至元十一年,“从下沿江诸郡。戍镇巢,民不堪命,宋降将洪福以计乘醉而杀之。” 又据《元史·玉哇失传》,玉哇失之父也烈拔都儿【拔都儿当是赐号】,阿速人。“从其国主【阿速国主杭忽思】来归,太宗命充宿卫。”其人勇悍无比,“尝出猎遇虎于隘,下马搏虎,虎张吻欲噬之,以手探虎口,抉其舌,拔所佩刀剌而杀之。” 军中简括阿速人户,“别立阿速一军,使领其众。”亦“赐金符,授本军千户。”后随军南征,“从下沿江诸城,宋洪安抚既降复叛,诱其入城宴,乘醉杀之。” 《元史·昂吉儿传》亦载,“丞相伯颜渡江,留阿术定淮南东道,其西道则属之昂吉儿,驻兵和州。”昂吉儿与淮西宋军夏贵部相峙时,有“镇巢军降,阿速军戍之,人不堪其横,都统洪福尽杀戍者以叛。”由上可知,元军阿速军应该有两支千户军进驻镇巢军,其中也烈拔都儿所部驻扎城外。两支部队首官被洪福设宴诓醉杀死,所部军兵也被“尽杀”无遗。这里要解释的是,一是千户所部并非整整一千人,人数时有变动,往往只有数百人而已。二是阿速军并非就是由阿速人组成,其他各民族人户都可以被编入阿速军服役作战。
总之,转战大半个欧亚大陆的阿速精锐竟然被南宋降兵设计全歼,两个金符千户内有阿速王子一员双双毙命,这一事件在西来诸人中影响极大,连马可·波罗都曾耳闻。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从镇江府城发足,东南向骑行三日,抵镇巢军 【原注:今江苏常州。实误,应为安徽巢湖市】......先是蛮子大州略定之时,军帅伯颜遣一队名称阿兰之人往取此城。诸阿兰皆是基督教徒,取此城入据之,在城中见有美酒,饮之醉, 酣睡如同猪豚。及夜,居民尽杀之,无能脱者。” 这一事件之起因,综上可知盖由戍守阿速军之残暴使然,新得宋土之子女玉帛为军人劫掠,故而引发民愤。是时镇巢之民,地处两淮,自唐末动乱之后俗尚勇悍,又经宋金南北对峙,为战地多年,民众率从军果敢者,故而不堪其辱,暗生起兵之意。
![]() |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夏玛德村庄景象。 |
按照史书记载,起事者洪福为镇巢军降将,降而复叛貌似太过反覆。不过依据史料,洪福可能并非当初主导投降的镇巢军守将。按《宋史·姜才传附洪福》,记载“有洪福者,夏贵家僮也,从贵积劳为镇巢雄江左军统制,镇江北。降,福与子大渊、大源、下班祗候彭元亮结贵军复之,加右武大夫、知镇巢。”可见洪福初时只是镇巢之雄江左军统制,并非镇巢军主官知军事。【原文“降”字,只一字独立,可能失漏降将名字,只略为此。亦或应为“镇江(将)北降”,句读错误】又按上文所述,谕降镇巢军者可能为原宋降将范文虎,洪福为夏贵家僮出身,与范文虎并无旧部关系,不应当依从范文虎投降。因此,他可能只是在大形势下,被迫随同镇巢军的守卫主官投降,但心有不甘暗图恢复。于是才与二子、部下谋事起兵,恰好借助民众对新戍阿速军的愤怒情绪,设计用酒灌醉全体阿速戍兵,一举成功。
起事的具体时间,据《宋史·瀛国公纪》,德祐元年四月壬寅【初一】,“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复镇巢军。” 五月乙亥【初五】,“以洪福知镇巢军。”《元史·兵志》亦载,至元十二年五月,正阳万户刘复亨上疏称:“新下江南三十余城,俱守以兵,及江北、淮南、润、扬等处未降,军力分散,调度不给,以致镇巢军、滁州两处复叛。乞签河西等户为军,并力剿除,庶无后患。” 由上可知镇巢军兵变应在三月底,四月初一朝廷接报镇巢军已复,四天后下令洪福知军事。刘复亨五月上疏已言镇巢复叛变。则镇巢军以二月底城降,后一月即被收复。
洪福反正后,重归夏贵麾下。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临安陷落后夏贵携淮西军民降元,同时派人晓喻洪福,洪福拒绝随同。其原因除所谓“大义”之外,镇巢军民害怕元军清算旧账也应是重要原因。夏贵以洪福为家人易制,又派自己的侄儿前往劝降,却被洪福斩首。此时淮西元军昂吉儿部、炮手军薛四家奴部,攻城多次都未能如愿【《元史·薛塔剌海传附薛四家奴传》,薛四家奴于至元十三年,“攻镇巢。”】于是再派夏贵亲自到城下招降。夏贵好言诱骗洪福,说自己愿“单骑入城”显示诚意,与洪福商谈降顺事宜。“福信之,” 结果城门一开,埋伏在城门附近的夏贵伏兵就冲进城内,抓获了洪福父子。【由此可知洪福等人原有降意,但顾忌阿速军被杀后元军报复所以不敢轻易投降,因此才会答应放夏贵入城商谈以保万全。否则既已杀其侄儿决意抗元,又何必谈判图费口舌】
不过据《元史·昂吉儿传》,洪福“尽杀戍者以叛”后,“昂吉儿攻拔其城,擒福及董统制、谭正将。” 之后挥军进攻夏贵,将攻占镇巢军的功劳归功于昂吉儿。我暂未查到《昂吉儿传》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不知其可信度如何。不过在《新元史·昂吉儿传》中,昂吉儿攻占镇巢军的这段史料被删去不表,可见柯氏亦以之为伪故而舍去。按史料记载,昂吉儿驻扎和州与夏贵争夺淮西时,曾被夏贵议和欺骗。当时夏贵派人与其约和:“公毋吾攻为也。吾主降,吾即降矣。” 昂吉儿因此未对夏贵采取进攻态势。其实此时的夏贵为博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早已携军自重待价而沽,不听从宋廷命令消极避战,同时四处联系元廷高层,等待最佳时机投降元朝。据元人《至大金陵新志》,“夏贵绐元帅昂吉尔,遣使间道驰入燕京,献淮西诸郡。”《国朝名臣事略》卷二《丞相河南武定王》条也记载,至元十三年二月,“夏贵举淮西诸城来附。”则夏贵所部最后投靠的,应是专掠淮东,官位也比昂吉儿高一等的中书左丞相阿朮,而他事先又早已打通元廷中枢门路,于是降后立即被授予行省参知政事一职,把原本指望大功一件的昂吉儿白白诓耍一通。事后昂吉儿率军进驻夏贵老巢庐州,【今安徽合肥】担任淮西宣慰使。夏贵平定洪福后,还擒获了可能自他处投奔洪福一同抗元的宋将董统制、谭正将,而《昂吉儿传》将此功绩都纳入昂吉儿战功中,应该是史料原文为尊者讳所致。
![]() |
格鲁吉亚军用道路奥塞梯段,唯一穿越高加索山脉通往俄罗斯的路。 |
洪福被捕后,据《元史·世祖本纪六》,至元十三年二月戊午,“淮西制置夏贵以淮西诸郡来降。唯镇巢军复叛,贵遣使招之,守将洪福杀其使。贵亲至城下,福始降,阿术斩之军中。” 该段文字应本自元廷《实录》,只将大略述明细节未清。而据《宋史·姜才传附洪福传》,洪福为夏贵亲自监杀【涖杀,可能为报杀侄之仇并向元廷表忠心】,是时阿朮为两淮主帅,故而《实录》写记其名而不书夏贵。临难时,洪福二子洪大源、洪大渊喊道:“法止诛首谋,何至举家为戮?” 仍有我爹是主谋要杀杀他别杀我们侥幸求生的意思。洪福叱曰:“以一命报宋朝,何至告人求活邪?” 二子相继被杀,轮到洪福受刑,洪福大骂夏贵不忠降元,并要求“身南向死,以明不背国也。闻者流涕。”壮烈牺牲。
史书记载,是时元军有“屠城中”之举,现代史书解释为全城屠灭,与事实不符。“屠”有攻掠之意,此处有杀劫的意思却并非意指屠杀一空。《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元十四年也就是城陷后第二年,镇巢军就被升为镇巢府,可见当地人口众多因而升格为府来治理。又如《元史·阿塔赤传》,阿塔赤殁于王事,“世祖悯其死,赐其家白金五百两、钞三千五百贯,并镇巢降民一千五百三十九户。”《元史·玉哇失传》亦载,“玉哇失袭父职,为阿速军千户。从丞相伯颜平宋,赐巢县二千五十二户。”可见此地百姓尚众,因而在战后被颁赏功臣做食邑。又《元史·兵志》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为阿速军南攻镇巢,残伤者众,遂以镇巢七百户属之。” 元朝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属下,还设有“镇巢县达鲁花赤二员,主簿一员”的官职,就是专门管理这一部分阿速卫军户的。这部分被赐予阿速军官和阿速军卫的汉族民户,以后就变成了阿速军卫的军户,换句话说,他们摇身一变成了阿速军人,负责当兵服役屯田戍边,之后部分人更融合到蒙古阿苏特部里,成为蒙古族的一员。而因为户口被分拨减少,镇巢府在至元二十三年被“降为巢州。二十八年,复为县。”
![]() |
现代北奥塞梯族,阿速人后裔一支。取自该国历史文化学院网站。 |
附: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元廷设立左、右阿速两卫,主要屯垦于大都以北、古北口内的潮河川以及云中【今山西大同】等地。阿速军权贵居住大都,在意大利传教士孟特戈维诺的努力下,部分人改奉天主教。后至元二年(1336),顺帝遣拂朗人【Frank,元人对欧洲人的称呼,沿用阿拉伯人习称】安德烈、阿速人托盖及其他十四人出使欧洲阿维农教廷,致书罗马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知枢密院事福定【阿塔赤孙】、左阿速卫都指挥使香山【谢廖沙?】曾与其他阿速族显贵,代表大都地区信仰天主教的各族教徒上书教皇,报告中国教区大主教孟特戈维诺已去世八年,请求速派才高德隆的继任者前来主持教务。
入明以后,留居内地的阿速人被汉、回等族融合,而残余的阿速军余部,作为蒙古大汗的亲军,随之远遁漠北,形成蒙古阿苏特部落,依然坚持元朝正统。部落首领阿鲁台曾先后拥立鬼立赤、本雅失里、阿台为汗,因此被明成祖称赞为“孤忠”义士。北元中期以后,该部分为两部,一部活动区域在今张家口以北地区,隶属蒙古永谢布部。另一部游牧于克鲁伦河、呼伦湖一带,与科尔沁部关系密切。明末阿苏特部落溃散,先后归附并被编入了蒙古各部以及满洲蒙古八旗中,所以蒙古族、满族中都有阿苏特姓氏存在。元时继续留居高加索地区的阿速人,之后历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奥赛梯人,格鲁吉亚闹独立的南奥塞梯既是其一。
![]() |
-
芒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3 08:00:44
-
安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2 22:52:26
-
一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0 11:14:21
-
在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22:58:28
-
安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22:34:05
-
西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22:19:42
-
秋水文章不染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9:17:36
-
张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8:55:23
-
放|乱室家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7:44:21
-
狸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6:38:53
-
花的力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6:26:26
-
天下和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5:49:16
-
woodfr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5:43:40
-
༺ཌ男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5:42:37
-
北庭小白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