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雨
纽约的雨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暴雨欲来风满楼,昨天坐在家里窗户边看东西,目睹着窗外Teacher College楼顶的天边儿开始攒起大朵大朵的乌云卷儿,翻滚着叠落到一起,雨是怎么也没下下来一滴,偏要积攒到黄昏时分的晚高峰给匆匆往家赶的工作族一点颜色。等到大家被浇得七淋八落地踏进家门儿或是跟朋友约定的餐厅酒吧,“砰的”一声上帝就把大伞撑了起来,雨停了。
滴滴答答中,纽约又悄然进入第二场雨,这场雨不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的房檐儿、棚子顶儿、树梢儿⋯⋯上砸下来的。甚至,是从起起伏伏的曼哈顿街道的“上游”涌下来的。刚收起伞的同胞们会不小心一只脚踏入马路牙子边儿的水坑里,同时被红绿灯上掉下来的那些迟钝的雨珠子砸个一溜儿歪斜,一转弯拐进上坡的xx street,更要迎着涓涓细流上行,鞋袜尽湿,暗叫倒霉。踏进地铁者同样暗暗叫苦,因为向地下延伸坑坑洼洼的台阶上早就挤满了欢闹的雨水,争相被鲁莽的行人撩拨起来钻到哪个无辜美人的裙摆里去。就算是到了地下仍不得安宁,纽约的地铁简直是现代西式渣滓洞,比渣滓洞更差的在于其冬冻夏闷的好属性。由于和地面有不少通气孔,街道的酷暑或寒冬在地下被放大了三倍,乘客不时被雨水砸着,被尾气熏着。夏天最是恐怖,庞大的纽约地铁系统像是横卧在地下的蒸“龙”,冒着腾腾热气,头顶Bronx, 脚踩downtown华尔街,尾巴扫荡到Brooklyn, long island… 车厢内为了平衡车厢外的酷暑只得开足冷气,纽约客们习惯了每天从火海里汗流浃背地进入冰窖,再从冰窖里哆哆嗦嗦地回到火海。像我这种不抗冻的亚洲体质只有随身带上件薄外套,需要换乘线路的话就得在车厢内外来来回回地上演着笨拙的脱衣穿衣秀。雨天更是加重烦恼,小心绕过漏雨的顶洞、大步流星的上班族,还得在上了车厢以后警惕地擦擦座位上的雨滴,哆哆嗦嗦披上外套才算能安稳地坐上一程。
而这,仅仅是一部分带着伞的群众的烦恼。几日前的一次出行,着实让我当了一回没伞的纽约客。纽约的雨说来就来,就体现在这儿。十分钟前在上西区进地铁还是阳光普照,在中城出站时发现已然是出不去了。哗哗的滂沱大雨正上演好戏,左右的人们一个个捅开或大或小的雨伞,踌躇满志地冲进雨海。当下无事,倒也心安,干脆抱起胳膊站在狭窄灰暗的地铁过道里静等。凭经验,这种大雨,长不了。往往很快雨过天晴就能享受到城市里的奢侈好空气。左边一个老妇,摇摇晃晃出得站来,见此雨景,不慌不忙撑起木头长柄的大黑伞,一级一级台阶地向上挪。后头一个年轻后生,没伞,把帽衫往头上一套,两手一叠挡住胸口,小跑着超过老妇冲了出去。右头也来了几个没带伞的倒霉人儿,抱着胳膊对着我笑笑,大家心照不宣,配合着给出站的人们让道。过道里已经开始积攒出一条小溪,跐溜跐溜地流进地下道,不少积极分子不愿意束手就擒,抱成一团顽固地霸占了过道正中央,被行人噼噼啪啪地踢来碾去。一个戴眼镜的老头站到身边,笑眯眯地冲我念叨,it’s getting better! 看看还是出不去,只有冲他笑笑。又等了一会,我走进雨里,以为小雨可以抵挡。发现不妙,只得冲进离得最近的一个健身房门口的顶棚底下站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得站在这里躲雨,观察起来往的行人。纽约客们对付起雨来果然颇有经验,女孩子们大多脚蹬着五颜六色的雨靴,人们撑着伞或是穿着雨衣行走自如,身体健壮的小伙子即使没伞也大大方方地走在雨里,即使穿着笔管条直的西服也自岿然不动,仿佛没有感觉到小雨的存在似的,一路引得不少姑娘行注目礼。不管是一米六的秀气女孩、弯腰驼背的老头儿还是行色匆匆的公文包男,纽约客们的伞大多是长柄的黑伞,撑起来又大又结实,走在街上对面来的人都恨不得要让路不可。想到我那把躺在家里缩在小壳子里文静的小伞,不由为其叹气。另外一种颇为流行的是双层大伞,从外面看有两层叠在一起的伞沿,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不过看着有种难以寻摸的圆润弹力,雨水从上层滑落到下层,再从下层滑落地面,优雅地坐了两通滑楼梯,看得我心痒不已。第一次由衷感叹雨伞真是个伟大的发明,能如此轻松地化解人与自然的一大矛盾,竟还衍生出不少美感。没等我感叹完,脚边的小水坑里已经重归平静,悠悠然地,上路。
今早出门,又乘雨中地铁,不禁皱眉。进到地下以后,发现叮叮咚咚的雨声和地铁里卖艺人的吉他竟呼应到一起,心头一下松快许多。习惯性地往车头走去,侧头瞥见躺在车轨里形形色色的垃圾们开始探头探脑地接受从通气孔里落下来的水滴,洗起欢快的小澡。外面的倾盆大作变身为温柔的淅沥小雨,轻快地落在乌黑的铁轨上,一眼望过去,竟似一弯落魄却也颇为潇洒的池塘,间隔在其中乌黑发亮的现代铁轨不但不减其诗意,反而相得益彰。这是纽约版的荷塘春色?我对着自己暗笑,于是忘了像往常一样抬头去看下一站火车进站的时刻表。就这样,被呼啸着驶进车站的1号线吓了一跳。
2013/6/7 22:23
滴滴答答中,纽约又悄然进入第二场雨,这场雨不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的房檐儿、棚子顶儿、树梢儿⋯⋯上砸下来的。甚至,是从起起伏伏的曼哈顿街道的“上游”涌下来的。刚收起伞的同胞们会不小心一只脚踏入马路牙子边儿的水坑里,同时被红绿灯上掉下来的那些迟钝的雨珠子砸个一溜儿歪斜,一转弯拐进上坡的xx street,更要迎着涓涓细流上行,鞋袜尽湿,暗叫倒霉。踏进地铁者同样暗暗叫苦,因为向地下延伸坑坑洼洼的台阶上早就挤满了欢闹的雨水,争相被鲁莽的行人撩拨起来钻到哪个无辜美人的裙摆里去。就算是到了地下仍不得安宁,纽约的地铁简直是现代西式渣滓洞,比渣滓洞更差的在于其冬冻夏闷的好属性。由于和地面有不少通气孔,街道的酷暑或寒冬在地下被放大了三倍,乘客不时被雨水砸着,被尾气熏着。夏天最是恐怖,庞大的纽约地铁系统像是横卧在地下的蒸“龙”,冒着腾腾热气,头顶Bronx, 脚踩downtown华尔街,尾巴扫荡到Brooklyn, long island… 车厢内为了平衡车厢外的酷暑只得开足冷气,纽约客们习惯了每天从火海里汗流浃背地进入冰窖,再从冰窖里哆哆嗦嗦地回到火海。像我这种不抗冻的亚洲体质只有随身带上件薄外套,需要换乘线路的话就得在车厢内外来来回回地上演着笨拙的脱衣穿衣秀。雨天更是加重烦恼,小心绕过漏雨的顶洞、大步流星的上班族,还得在上了车厢以后警惕地擦擦座位上的雨滴,哆哆嗦嗦披上外套才算能安稳地坐上一程。
而这,仅仅是一部分带着伞的群众的烦恼。几日前的一次出行,着实让我当了一回没伞的纽约客。纽约的雨说来就来,就体现在这儿。十分钟前在上西区进地铁还是阳光普照,在中城出站时发现已然是出不去了。哗哗的滂沱大雨正上演好戏,左右的人们一个个捅开或大或小的雨伞,踌躇满志地冲进雨海。当下无事,倒也心安,干脆抱起胳膊站在狭窄灰暗的地铁过道里静等。凭经验,这种大雨,长不了。往往很快雨过天晴就能享受到城市里的奢侈好空气。左边一个老妇,摇摇晃晃出得站来,见此雨景,不慌不忙撑起木头长柄的大黑伞,一级一级台阶地向上挪。后头一个年轻后生,没伞,把帽衫往头上一套,两手一叠挡住胸口,小跑着超过老妇冲了出去。右头也来了几个没带伞的倒霉人儿,抱着胳膊对着我笑笑,大家心照不宣,配合着给出站的人们让道。过道里已经开始积攒出一条小溪,跐溜跐溜地流进地下道,不少积极分子不愿意束手就擒,抱成一团顽固地霸占了过道正中央,被行人噼噼啪啪地踢来碾去。一个戴眼镜的老头站到身边,笑眯眯地冲我念叨,it’s getting better! 看看还是出不去,只有冲他笑笑。又等了一会,我走进雨里,以为小雨可以抵挡。发现不妙,只得冲进离得最近的一个健身房门口的顶棚底下站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得站在这里躲雨,观察起来往的行人。纽约客们对付起雨来果然颇有经验,女孩子们大多脚蹬着五颜六色的雨靴,人们撑着伞或是穿着雨衣行走自如,身体健壮的小伙子即使没伞也大大方方地走在雨里,即使穿着笔管条直的西服也自岿然不动,仿佛没有感觉到小雨的存在似的,一路引得不少姑娘行注目礼。不管是一米六的秀气女孩、弯腰驼背的老头儿还是行色匆匆的公文包男,纽约客们的伞大多是长柄的黑伞,撑起来又大又结实,走在街上对面来的人都恨不得要让路不可。想到我那把躺在家里缩在小壳子里文静的小伞,不由为其叹气。另外一种颇为流行的是双层大伞,从外面看有两层叠在一起的伞沿,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不过看着有种难以寻摸的圆润弹力,雨水从上层滑落到下层,再从下层滑落地面,优雅地坐了两通滑楼梯,看得我心痒不已。第一次由衷感叹雨伞真是个伟大的发明,能如此轻松地化解人与自然的一大矛盾,竟还衍生出不少美感。没等我感叹完,脚边的小水坑里已经重归平静,悠悠然地,上路。
今早出门,又乘雨中地铁,不禁皱眉。进到地下以后,发现叮叮咚咚的雨声和地铁里卖艺人的吉他竟呼应到一起,心头一下松快许多。习惯性地往车头走去,侧头瞥见躺在车轨里形形色色的垃圾们开始探头探脑地接受从通气孔里落下来的水滴,洗起欢快的小澡。外面的倾盆大作变身为温柔的淅沥小雨,轻快地落在乌黑的铁轨上,一眼望过去,竟似一弯落魄却也颇为潇洒的池塘,间隔在其中乌黑发亮的现代铁轨不但不减其诗意,反而相得益彰。这是纽约版的荷塘春色?我对着自己暗笑,于是忘了像往常一样抬头去看下一站火车进站的时刻表。就这样,被呼啸着驶进车站的1号线吓了一跳。
2013/6/7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