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到达又很难离开的地方
我年轻时候一直讨厌看名著。无论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大部分都不喜欢。
但是我喜欢看书,杂书和各种类型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亦舒的言情小说,宋宜昌的战争小说和科幻小说,福赛斯的政治惊险小说,凡尔纳的科幻探险小说,总之就是那种故事性很强的畅销书。
至于名著,小时候看过《西游记》、《水浒传》。很喜欢《西游记》的神仙老虎妖。《水浒传》是绿皮的三本,扉页上印着毛主席语录,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主要看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一段,也没有多喜欢,反倒不如电台里播的王丽堂版的评书。
那时候老师不给学生推荐课外书,而且对课外书采取的都是赶尽杀绝的政策。
直到大学才开始接触世界名著,看过又真正喜欢的是傅雷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朱雯译的雷马克作品,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后来又喜欢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胜过《百年孤独》。而对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这一批文学奥林波斯山上赫赫有名的众神,我都是敬而远之。有次硬着头皮想啃一下托马斯曼700多页的《魔山》,结果到了半山腰就没有力气了,折起来的书角一直停留在436页,至今宛然。
时间会改变一个人,也会加深一个人。当成为一个老男人的时候,我发现了老书的魅力。年少轻狂时因为不懂不了解而不喜欢的东西,如今却熠熠生光。那些埋藏黑暗、苦难、混乱而隐秘的人性、伟大的人格和奇迹的洞窟和深渊,如今深深吸引着我。
借着各大购书网站促销的时机,开始大批量补课。对于国外名著来说,翻译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傅雷的翻译,很难想象我会那么热爱《约翰克里斯多夫》;而朱雯译的《凯旋门》,我想再无人能用那么美丽的文字传达出那么深刻缠绵而绝望的感情了。在下单之前,我会反复比较译本,到各种读书网站搜索评论,难以取舍之间,干脆都买了。《安娜卡列尼娜》我就买了高惠群石国生和周扬谢素台两个译本,后者把书名译作《安娜卡列宁娜》。
年轻时热爱金庸小说,和同好的朋友喝酒时曾戏谈,真希望金庸突然家道败落一贫如洗,然后重出江湖再写武侠小说,又或是像老顽童周伯通忘掉《九阴真经》一般,有什么本事能把看过三五六七遍的金庸小说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我想,那时候把这么多的名著忽略了对现在的我来说也许是好事。我做好了准备,从思想、心灵、阅历都有了足够的深度广度可以容纳它们,可以攀登那些必须经由枯燥、繁复、磨练耐心的路程才能到达的巅峰。
我在看刚买来的雨果的《海上劳工》,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的版本,陈乐翻译。书的第二部第一章第一小节,题目叫“不容易到达又很难离开的地方”。这本书写的是事物的宿命,而内在的、至高无上的宿命,是人的心。
但是我喜欢看书,杂书和各种类型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亦舒的言情小说,宋宜昌的战争小说和科幻小说,福赛斯的政治惊险小说,凡尔纳的科幻探险小说,总之就是那种故事性很强的畅销书。
至于名著,小时候看过《西游记》、《水浒传》。很喜欢《西游记》的神仙老虎妖。《水浒传》是绿皮的三本,扉页上印着毛主席语录,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主要看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一段,也没有多喜欢,反倒不如电台里播的王丽堂版的评书。
那时候老师不给学生推荐课外书,而且对课外书采取的都是赶尽杀绝的政策。
直到大学才开始接触世界名著,看过又真正喜欢的是傅雷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朱雯译的雷马克作品,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后来又喜欢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胜过《百年孤独》。而对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这一批文学奥林波斯山上赫赫有名的众神,我都是敬而远之。有次硬着头皮想啃一下托马斯曼700多页的《魔山》,结果到了半山腰就没有力气了,折起来的书角一直停留在436页,至今宛然。
时间会改变一个人,也会加深一个人。当成为一个老男人的时候,我发现了老书的魅力。年少轻狂时因为不懂不了解而不喜欢的东西,如今却熠熠生光。那些埋藏黑暗、苦难、混乱而隐秘的人性、伟大的人格和奇迹的洞窟和深渊,如今深深吸引着我。
借着各大购书网站促销的时机,开始大批量补课。对于国外名著来说,翻译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傅雷的翻译,很难想象我会那么热爱《约翰克里斯多夫》;而朱雯译的《凯旋门》,我想再无人能用那么美丽的文字传达出那么深刻缠绵而绝望的感情了。在下单之前,我会反复比较译本,到各种读书网站搜索评论,难以取舍之间,干脆都买了。《安娜卡列尼娜》我就买了高惠群石国生和周扬谢素台两个译本,后者把书名译作《安娜卡列宁娜》。
年轻时热爱金庸小说,和同好的朋友喝酒时曾戏谈,真希望金庸突然家道败落一贫如洗,然后重出江湖再写武侠小说,又或是像老顽童周伯通忘掉《九阴真经》一般,有什么本事能把看过三五六七遍的金庸小说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我想,那时候把这么多的名著忽略了对现在的我来说也许是好事。我做好了准备,从思想、心灵、阅历都有了足够的深度广度可以容纳它们,可以攀登那些必须经由枯燥、繁复、磨练耐心的路程才能到达的巅峰。
我在看刚买来的雨果的《海上劳工》,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的版本,陈乐翻译。书的第二部第一章第一小节,题目叫“不容易到达又很难离开的地方”。这本书写的是事物的宿命,而内在的、至高无上的宿命,是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