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g
结婚一年,顾明岐生下儿子张秋和。公婆非常高兴,照顾得很周到。丈夫张元朗也几乎天天守着她。明岐在研究所上班,工资不高,但待遇不错。产假给得足,没人有意见,反正上班也闲。小孩子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初为人母的恍惚喜悦感动很快就过去,接下来是无尽的操劳。养儿方知父母恩,此言不假。明岐情绪常有低落,张元朗说:“你妈妈上次过来没呆几天,你是不高兴了吧?父母之恩是还不尽的,他们也没想着要儿女还。父母应该有这种觉悟。父母恩是要还到自己儿女身上的,这样才是代代流传不息。”明岐认为丈夫这番高论不乏道理。虽然被请来的阿姨照料得很妥当,但明岐身体一直不太好,此前还流过一次产,总有些这里那里的小毛病,令她心情无法彻底轻松,总觉得哪里悬着什么,睡眠也不安稳。儿子也常生病,每每令她焦头烂额。她的婆婆不是张元朗的亲生母亲,张元朗父母离婚,继母没有生育过,对带小孩同样不在行。张家上下都信赖大夫,有什么去医院好了。所以产后好长一段时间,明岐成了医院的常客。婆婆对养生很感兴趣,常找中医开调养的方子。连带得明岐也一起跟着喝些又苦又甜的浓汤汁或吃些稠得化不开的药膏。婆婆一番好心,亲自送上门监督她吃药,也不好拒绝。婆婆年过半百,看来雍容富贵。喜戴珍珠翡翠,愈衬得她气质高华。婆婆送过明岐一些首饰,有串淡水珍珠项链,粒粒饱满光润,拿在手里非常漂亮,但挂到明岐脖子上就不像。明岐本偏瘦,生产后又胖在不该胖的地方,肤色一直不好,被这美妙的珍珠衬得很黯淡。明岐当着婆婆的面戴过一回,表示收到长辈礼物的欢喜,第二天就再没戴过。
婴儿作息不定,半夜必然会醒,又哭又闹,尿片湿了、饿了都还好,最怕没有缘由的大哭,哭得气断声噎,满脸通红,且容易发烧——这样就又该去医院了。张元朗公司很忙,经不起这样折腾,自然是明岐照顾孩子。她很想请住家保姆,但婆婆和张元朗都不同意。“哪能放心外人住家呢?带孩子都是辛苦的,有经验就好了。”婆婆很温柔地劝说,又建议,“你知道,你们爸爸那边,我是走不开的——不然我也多想帮你们带秋和呢。要不然,请你妈妈过来住一段时间?她也应该特别想你们。”张元朗很同意继母的建议,恨不得立刻就要买机票请明岐母亲上京。明岐不是不想念母亲,只是近来父亲身体也算不上康健,老家事情又多,不好意思麻烦妈妈。只好继续摸索“经验”。老友钱浣君的儿子已经上托儿所了,明岐很羡慕。她们虽然都在北京,但一个住北五环一个住通州,其实很少见面,偶尔也就打电话发短信。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明岐深深感慨。她再也不抱怨那些结婚生子日渐疏远的朋友了。一旦有了家庭孩子,哪有余暇顾及朋友?
儿子周岁,张家在酒店摆宴席,来客甚多。有张元朗爸爸生意上的朋友,也有张元朗自己生意圈的朋友,排场做得很足。明岐父母本也是要来的,但最终未成行。明岐爸爸心脏不好,不想坐飞机。火车只有一趟,要走十个小时,实在吃不消。他们快递了一大盒给外孙的礼物,有各种小衣服小鞋帽,还有各种婴儿用品、书籍,藉此表达心意。散席后,张元朗说要带妻儿去个地方。明岐不知吃坏了东西还是着了凉,肚子很不舒服。去了两趟厕所,仍是肠鸣不已。她面露倦色:“去哪儿?明天不行么?”张元朗也不说话,只顾把车开出去。她又问了句。正好遇上堵车,张元朗脸色不善。想了想她问:“是去南边家里?”指的是元朗住在城南的生母。他们平时以住处区分两位母亲,继母和父亲住在海淀,就叫“海淀家”。但这回不知怎么触怒了张元朗,他冷冷道:“什么南边,那是我亲妈。”明岐一面忍着腹痛,一面忍着堵车的无聊,还要照看怀里的孩子,心情总也不好,遂也冷下脸来。一直到南边婆婆家,才换了笑脸。南边婆婆对前夫痴心不改,一直未再嫁。她分到不少财产,生活无忧,养了一只小叭儿狗。逢年过节前夫还会来看她,送点节令物品。这也令她充满感慨,认为前夫顾念旧恩,毕竟是好的。这点明岐很不以为然,也觉得可悲。她还没结婚时,就因为和张元朗议论此事而吵过一大架。张元朗说:“我妈就觉得我爸好,怎么了?碍着你什么了?”当时他们为了这事闹到要分手的地步。钱浣君劝她:“这虽然是价值观的问题,但确实和你们两个人没什么本质联系。何苦为了这点事就分手呢?”分手确实痛苦,吵架也痛苦,不如磕磕绊绊在一起,都会磨平的。明岐这样说服自己。事情就过去了。
南边婆婆给秋和红包,小孩子还不会说话,只会动来动去咿咿呀呀,发些单音节。这已足够令老人兴奋。她留儿子一家吃晚饭,张元朗温声说好。他在母亲跟前很温顺。明岐望着丈夫,心头一软。自己最初就是被他这种温柔的声音与神情打动的吧。
当晚回家,明岐安置秋和睡下,准备翻会儿闲书也睡觉。张元朗推门进来,在婴儿床边看了会熟睡的儿子。明岐便也侧过身去看。小孩子不吵闹的时候确实很可爱,何况是自己生养的骨肉呢。明岐突然发现丈夫正含笑看着自己。“今天我睡这儿吧。”他说着就挨上床。明岐迟疑:“你明天一早得出门,他晚上要醒好几次……”话未落音,丈夫的吻已经过来了。他吻得很细,很认真,几乎让明岐觉得陌生。这才想起儿子出生后,他们还没有过。有一瞬,明岐惊异地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的妇女了。好像青春期还没过完,二十多岁的日子还不远,时间怎么可以这么快。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像一页纸轻轻翻过去了。她还记得当初一起租住的小屋,经常吵架,总是哭。而他只要温柔起来,她就能原谅。她好像没有真正记恨过他,所以也谈不上原谅。吵架很消耗体力,她渐渐体会到沉默和冷战的好处。他的吻很漫长,她看见他微闭着眼睛。床头灯在他脸上投下阴影,他的样子还算好看。然而不知为什么,她的身体迟迟没有任何反应,她很努力地配合,抱紧他。他也意识到她干涩的身体,很抱歉似的停下来,又抱抱她:“你太累了,我们睡吧。”
2
明岐回研究所上班后,家里终于请了位阿姨。是海淀婆婆找来的,张元朗也放心。阿姨是河北人,行事利索干净,很有带孩子的经验,开的工资也不低。早上七点四十五来家里,明岐八点上班。中午明岐回来一趟,一起吃中饭。晚上明岐五点下班,最快六点到家,阿姨在这之后就离开,不和他们吃晚饭。不久,明岐中午也不回来,就在单位吃饭。阿姨为人可靠,很让大家放心。明岐终于可以回过神,找一找单位的工作节奏。
后来夜里,他们又努力过几次。但都不理想。有一回张元朗突然看到明岐扭曲隐忍的神情,顿时兴味索然,也有些心疼:“很痛么?”明岐抱歉极了,也很沮丧,伸手抚了抚丈夫的脸。他躺下来,揽着她的腰,似是安慰。她想再试一次,但他已经困了。半夜秋和当然还会哭,他也醒了,见明岐已经抱着孩子在屋内轻轻走动。窗外是无边的深夜,星火灯光,明亮的马路。天的一边微微发红。那么静。“你还是睡那间吧。”明岐小声道,“明天你要起早。”他拥了拥她,走出房间。
一日上班时,明岐手机和办公室电话一时作响。手机是小区保安打来,说家里的阿姨跟别人打了一架,闹得不可开交,要主人回去处理。问怎么打的架,那边闹哄哄,还有孩子的哭声,是秋和无疑。保安急道:“嗨,您就快回来吧!”座机是张元朗的,说的是同样的事情。他道:“我在开会,现在回不去。你赶快请假回去看看。”又吩咐她多取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别坐地铁了,打车回去吧,这个点儿路上也不堵。”
她急忙跟所里请了假,路上打阿姨手机也不接。孰料车也不好打,等了二十多分钟竟没打到。心浮气躁中要走到下个路口去,结果又来了车,被一群年轻人抢了先。出租车久候不至时切忌东跑西跑,一定要有耐心。若在平时,她不至于此。这时丈夫的电话又来了,问她到哪里了。怕他担心,只说刚上车。他仍嫌太慢,抱怨了一句“早让你学车你不学,又不是没车给你开”。说话间终于有辆车到了,她赶紧开门上去,吩咐师傅到某某花苑。那边丈夫听见,突然很生气:“这点小事你犯得着哄我么?这不才上车么?你怎么说就在路上了?”她也怒道:“我不想早点走?这不就是在路上了么?你有车怎么不回去看?”他冷笑道:“好,你行。”就挂了电话。她还是不知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又打阿姨电话,仍不接。再打保安电话,也不接。这时丈夫电话又来了,已换了平静的口吻,问她现在走到哪里,跟她讲了事件大概,说阿姨抱孩子在小区草坪里学步,被谁家的狗冲撞了,阿姨遂跟人起了争执。孩子应该不要紧,也没有摔着。明岐终于松了口气,要继续问细节,他语气又烦躁起来:“我也就知道这么多。你这不马上就到家了么?我还等着你告诉我呢。”
总算到小区保安值班室,老远就听见阿姨的声音,略带河北腔调,很愤怒。还有另外一个女人的声音,尖锐的京腔。这种腔调平时也听不到,只有吵架时才有,特别有杀伤力。明岐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外地人。一见主人,阿姨立刻上来,怀里抱着秋和,意思是孩子没事。接着说事件始末:“我和宝宝好好的在草地上呢,她的狗就冲过来了!这么大一只狗,也不栓栓好!我怎么拦也来不及,宝宝就跌了一跤。还好是在草地上!要在水泥地上怎么办?非得磕破不可。我说她两句,让她看好她的狗,她居然说我没有看好宝宝。你说这人怎么说话呢?她把她的狗和宝宝说得一样!”
那位妇女厉声打断:“你这人怎么说话呢?怎么这么会搬弄是非?也就是给人家当保姆的,就这么会嚼舌头根儿,主人家能放心你么?”说着很客气地跟明岐道了歉:“您是孩子妈吧?真对不住。我家宝贝儿没小心,把他给吓着了。不过真没事儿,就是坐了个屁股蹲儿。当时还有别人瞧见的,有人作证呢。孩子的事儿,您要我怎么道歉都行。可是您瞧瞧,我这衣服,我这脸,都给您这保姆挠破了。您说这事儿该怎么结?”
还没待明岐发话,阿姨怒不可遏,又要上前理论:“我当时让你管好狗,你却让我管好孩子,有你这么说话的么?我是挠你了,你就没还手么?”说着挽起自己的袖子,把胳膊上几道抓痕亮给大家看。
“好了好了。”保安调停,“孩子没事最好。现在孩子妈妈也来了,就说说这事儿该怎么办,都是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要伤了和气。”
最后明岐给狗主人道歉赔不是。那妇女也颇讲理,同样道歉不迭,末了说:“您孩子真招人疼。”
所里反正无事,下午半天就不去了。阿姨仍气愤难平,说那女人太不讲理。明岐被闹了半天,也觉头痛,反过来安慰她。手机响时才想起没给丈夫电话,他先打来了。问了细节与善后,他突然道:“你带秋和去趟医院吧。”
“为什么?孩子没事啊。”
“你怎么知道没事?孩子这么小,跌到哪里你知道么?”明岐很意外他居然发这么大火,“有你这么当妈的么?去趟医院怎么了就?外人说孩子没事,你就这么放心?你知道那是怎么摔的?回头出了事后悔来得及么?”
阿姨见明岐脸色有异,多少也听到电话那头只言片语。待她挂电话后,低声道:“顾老师,咱们还是去医院瞧瞧吧。”明岐神色有些黯然,强作笑脸道:“那你今天早点回去吧,也怪累的。”
明岐抱着秋和,走在北京初秋的街头。尚有槐花开着。花圃里颜色丰富的月季并不美,像假花。灰很大,天发乌。白茫茫一只太阳,照得人发晕。她打车去医院,挂了专家号——若挂普通号丈夫也是要生气的,他相信权威。大夫问,孩子怎么了?她答,两个钟头前摔了一跤。摔哪了?跌在草地上,不太放心。大夫做了基础检查,又询问了几句,道:“没事儿,孩子很好。学步时稍有磕碰也难免,家长一定要多注意。”明岐终于松了口气,小心问道:“真没事儿?要不要再看看?”大夫很慈祥:“孩子很健康,您放心吧。现在换季,倒是要注意别感冒。”明岐朝他感激地笑了,低头看见秋和,乌亮的眼睛,嘴嘟着笑。
从医院回家天已全黑,明岐累得不像话,还要做饭。等张元朗夜里回家,她连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了。
3
张元朗想换个阿姨,明岐不同意,说现在的阿姨挺好的,带孩子有经验,也没出过错。他只摇头,说不能再用她:“居然跟人打架,天知道还会做什么出格的事儿。这个人太不稳妥。”明岐道:“她也就是跟人理论,拉扯几下。”他皱眉:“这不是泼妇么,你放心让个泼妇在家?”明岐道:“一时半会也没找到新人,等找到了再说不迟。”“要找还不就明天的事。”“那你去跟阿姨说,我不好开口。”
“你怎么不好开口?”他眉头一紧,“多大的事儿?我这么忙,出门时她还没来呢,难道你要我给她打电话?你就不能和她当面交代?”
“怎么最近火气这么大?”明岐也冷冷道,“不能好好说话么?”
他遂不语,径自饮酒吃饭。饭毕只把自己碗筷收拾了,躺在沙发里听唱片。大耳机把他罩得很严实,一副不与外界沟通的样子。后来接了个电话,似乎是公司的事,谈了很久,间用法语。明岐不通法文,听不懂。哄孩子睡下,她也洗澡收拾。他电话已经完了,人陷在沙发里,抱着电脑看邮件。她的视线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她认为他肯定知道自己在看他。但他没有任何反应。她想朝前走,想开口,但整个人像被浓厚的胶水封死了,只有转身,一步一步退开胶着的时空。
那河北阿姨到底还是辞了,不过是海淀婆婆出面。婆婆办事周到漂亮,过了半个月才提,说有个远方亲戚要到北京谋事,就请她来带孩子。阿姨离开后,并没有传说中的远房亲戚。张家迁入北京都是百来年前的事了,一门上下不是从政就是经商,虽无了不起的业绩,但都过得不错,哪有什么要谋保姆之职的人。孩子还得明岐自己带,又要上班,实在不可能忙得过来。不得不再提找阿姨的话。张元朗答应了,说这个得慢慢来,急不得。现在人心太坏,哪里放心随随便便找个人进家门。明岐说,既不放心,那不如再请妈去物色? 他也是答应得好好的,但人选迟未出现。明岐自己动手去找,又问所里同事有无可以介绍的人。张元朗总是不满意,答案只是“不稳妥”。明岐无心争吵,只想早日解决此事,只好又求助海淀婆婆。婆婆话说得很温暖,让她别着急。可明岐已经焦头烂额。她想请婆婆带孩子,但婆婆不可能住到他们这里,孩子送过去也不太方便。请南城婆婆?也许对方很希望带孩子,但海淀这边肯定不高兴。南城婆婆为人谦卑恭谨,再喜欢秋和,也从未开过这个口。明岐又怎么好意思开口?
和母亲电话,烦乱的情绪一下被看穿,母亲问她怎么了。她不想让妈妈担心,只说带孩子太累。妈妈当然会安慰她。结婚生子后更想起自家父母的恩情,而天南地北,说交通方便,但实际一年又真能见几面?明岐很想念母亲,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顺着妈妈的话搭两句。妈妈忽道,要不你把秋和送到我这里来?我和你爸爸都不忙。
此事再好不过,明岐夜里和丈夫商量,他说好,但又说担心麻烦爸妈。明岐道:“他们都退休了,肯定愿意带的。”他道:“妈妈最好还是住到北京来方便。”明岐摇头:“我爸爸离不开她,还是把秋和送回去一段时间吧。等孩子大点,可以进托儿所就轻松了。”他道:“那把爸妈一起接来。”明岐道:“让他们住哪里?我们家地方不大,我妈当时一个人就不太方便。总不能让他们住宾馆吧。”他站在窗边,一时没有接话。她又道:“请阿姨,或者请你家帮忙,还是请我家,总该选一个。”他似是漫不经心,回身道:“要不然你换个更轻松的工作?研究所的时间太死了,朝九晚五。”她没想到解决方法最后落到自己身上,愣道:“朝九晚五还不够?换什么工作?”又冷笑道:“你是不是希望我不工作,就呆在家里?”不料他认真答道:“自由职业挺好的,人家夫妻两个都出去工作,那是生活所迫,没办法。既然不需要挣钱,倒是可以选择更自由的方式。”明岐声音高起来:“本来找个阿姨是多简单的事,哪里不稳妥了?我找,你们不放心。让你们找,你们拖着。请我爸妈带,你又不愿。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你怎么不换更轻松的工作,夜里也起来换尿片喂奶?你要我怎么样?”
张元朗拍拍她的背:“别闹,别吵。对身体不好。我也就一说,你别急。”她当然急。见她情绪仍不佳,便来吻她耳垂,又至脖颈,手从上衣下摆伸进去。事情悬而未决,他却有心求欢。但性又何尝不是解决之一途,恩爱可暂浇怒火。他揽她的腰,抚她的肩,喉咙里道:“辛苦你了。”安慰女人真是容易,再大的怨气,有这一句多少也平了。他们是夫妻。他们很久没做爱,她认真地回应着,示意他可以了。可她的身体仍似封冻,她不知欲望在哪里。但幕布已拉开,不可以没有音乐。台上台下都寂寞。错了调的曲子,乐谱不知该翻到哪一页。要把这支奏完,才好唱下一章。她非常努力。他问她,还是痛?她连连摇头,很渴望的神情,不,快,快一点。他观察她的表情,叹了口气,缓缓离开她,只是吻而已。又把她扶到沙发里坐下,径自去洗手间。她呆呆坐着,把解开的扣子一粒一粒纽好。哗啦,马桶冲水的声音。他走出来,拍拍她的手。她说不出是抱歉还是恶心,要回房间。他道:“我带你去找大夫看看吧。”
“不去。”
“听话,问问怎么回事。”
她回房休息了。
4
春节后,明岐妈妈来北京,小住了几天,把秋和带回南边去了。海淀婆婆非常客气,送了很多礼物,说了很多抱歉辛苦之类的话。送母亲去火车站,孩子本来是张元朗抱着的,明岐又抱了会儿。待进车厢时交给母亲。秋和已经会说话,见换了怀抱,立刻大哭,喊“妈妈”,小身体直往明岐那边挣。骨肉亲情确非一般,明岐伸手就要去抱。母亲很果断,不让她碰。哄着秋和,直往车内去:“你们别进来,孩子反而要哭。过会儿就好了。快回去吧。”
“妈说得对。”张元朗安慰明岐,“你在外面等一下,我进去帮妈放好东西就出来。”
火车开动,隔着玻璃看见母亲抱着秋和朝他们挥手。秋和一张哭脸,很快就远去了。
头几天寂寞极了,恨不得时时要跟母亲联系。妈妈让明岐放心:“你们都安心工作,孩子好得很。”又道:“对他好一点,你们也该好好重温二人世界。”明岐好像被戳穿似的,不想继续说了。
两岁的小孩子每天的变化都很惊人,学说话非常快。每次母亲都要在电话里让明岐听。有时秋和刚好肯说,大部分时候不配合。明岐很喜悦,也让张元朗听。
有一回,张元朗问明岐:“有没有觉得咱们儿子说话有口音?”
明岐一愣,旋道:“才会说些单词,哪听得出口音。我爸妈都会说普通话,跟咱们不一直都说么。我以前在家也不怎么讲方言的。”
张元朗道:“南方普通话还是挺明显的,听咱们儿子后鼻音发的不很标准。”
明岐道:“我也发得不准,但知道是后鼻音不就行了么。”
张元朗笑:“咱们儿子毕竟是要长在北京的。”
他们为此事又吵了一架。海淀婆婆也暗示明岐早点把孩子接回来,说是婴儿成长期最好还是跟着父母,等大了有些习惯就改不过来了。明岐非常生气,张元朗觉得她无理取闹。“我不是说你爸妈带得不好,可有口音就是有口音,我也没说有口音不好。你怎么这么敏感?咱们还能不能说话了?我妈哪里说错了?隔代培养孩子就是不好。”吵的结果,春节时明岐一个人回了家,把秋和带回北京。幸好张元朗爸爸给他们联系到合适的保育园,是张家熟识的朋友开的,价格不菲,条件优良,属于“稳妥”范畴。
孩子的问题终于暂告段落,而明岐还是被丈夫带到医院,挂的心理科专家号。大夫慢条斯理,询问详尽。最后宽慰说没事,慢慢调整状态就好。张元朗不放心,请大夫好歹开些药。明岐不同意,大夫也道,这不属药物解决的范畴,实在要开,只能推荐多用润滑剂,耐心点,不要急。
回家路上,明岐没有坐副驾,而是歪在后座休息。初春的天是苍黄的,无尽的堵车,一大只白茫茫的太阳,隔着茶色玻璃看,仅一个圆点。她伸手摸了摸那个冰凉的光斑,瞧见自己瘦削的脸,略乱的头发。想起春节参加丈夫公司的跨年酒会,穿多璀璨的晚礼服,化多浓的妆也还是托不出她这张脸。她本来就长得不怎么样,产后更谈不上身材,连笑容都迟钝。丈夫倒是挽着她,呵护备至,领她去见这个那个朋友。别人喊她张太太。她有些羞赧,不知说什么,只是微笑,身体微微倾向他,仿佛稍一远离就不知怎么走路。孩子大一点就好了,很多人都这样安慰她。婆婆,母亲,钱浣君,单位同事。过来人的经验,她理应相信。
她看见丈夫的后脑勺,还有后视镜中的眼睛。他也在看她,她只看见这双眼睛,其余表情皆不知。但知道那脸上有微笑,好像是安慰她。她知道他们正走在越来越远的路上,太清楚了。只是竟然都还在努力。至少还有孩子。他很爱孩子,她当然也爱。张家人也爱。她没有道理不习惯这种生活,习惯隔阂、距离、争吵、冷淡,无法调和的不满,不知所踪的欲望。
(完)
婴儿作息不定,半夜必然会醒,又哭又闹,尿片湿了、饿了都还好,最怕没有缘由的大哭,哭得气断声噎,满脸通红,且容易发烧——这样就又该去医院了。张元朗公司很忙,经不起这样折腾,自然是明岐照顾孩子。她很想请住家保姆,但婆婆和张元朗都不同意。“哪能放心外人住家呢?带孩子都是辛苦的,有经验就好了。”婆婆很温柔地劝说,又建议,“你知道,你们爸爸那边,我是走不开的——不然我也多想帮你们带秋和呢。要不然,请你妈妈过来住一段时间?她也应该特别想你们。”张元朗很同意继母的建议,恨不得立刻就要买机票请明岐母亲上京。明岐不是不想念母亲,只是近来父亲身体也算不上康健,老家事情又多,不好意思麻烦妈妈。只好继续摸索“经验”。老友钱浣君的儿子已经上托儿所了,明岐很羡慕。她们虽然都在北京,但一个住北五环一个住通州,其实很少见面,偶尔也就打电话发短信。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明岐深深感慨。她再也不抱怨那些结婚生子日渐疏远的朋友了。一旦有了家庭孩子,哪有余暇顾及朋友?
儿子周岁,张家在酒店摆宴席,来客甚多。有张元朗爸爸生意上的朋友,也有张元朗自己生意圈的朋友,排场做得很足。明岐父母本也是要来的,但最终未成行。明岐爸爸心脏不好,不想坐飞机。火车只有一趟,要走十个小时,实在吃不消。他们快递了一大盒给外孙的礼物,有各种小衣服小鞋帽,还有各种婴儿用品、书籍,藉此表达心意。散席后,张元朗说要带妻儿去个地方。明岐不知吃坏了东西还是着了凉,肚子很不舒服。去了两趟厕所,仍是肠鸣不已。她面露倦色:“去哪儿?明天不行么?”张元朗也不说话,只顾把车开出去。她又问了句。正好遇上堵车,张元朗脸色不善。想了想她问:“是去南边家里?”指的是元朗住在城南的生母。他们平时以住处区分两位母亲,继母和父亲住在海淀,就叫“海淀家”。但这回不知怎么触怒了张元朗,他冷冷道:“什么南边,那是我亲妈。”明岐一面忍着腹痛,一面忍着堵车的无聊,还要照看怀里的孩子,心情总也不好,遂也冷下脸来。一直到南边婆婆家,才换了笑脸。南边婆婆对前夫痴心不改,一直未再嫁。她分到不少财产,生活无忧,养了一只小叭儿狗。逢年过节前夫还会来看她,送点节令物品。这也令她充满感慨,认为前夫顾念旧恩,毕竟是好的。这点明岐很不以为然,也觉得可悲。她还没结婚时,就因为和张元朗议论此事而吵过一大架。张元朗说:“我妈就觉得我爸好,怎么了?碍着你什么了?”当时他们为了这事闹到要分手的地步。钱浣君劝她:“这虽然是价值观的问题,但确实和你们两个人没什么本质联系。何苦为了这点事就分手呢?”分手确实痛苦,吵架也痛苦,不如磕磕绊绊在一起,都会磨平的。明岐这样说服自己。事情就过去了。
南边婆婆给秋和红包,小孩子还不会说话,只会动来动去咿咿呀呀,发些单音节。这已足够令老人兴奋。她留儿子一家吃晚饭,张元朗温声说好。他在母亲跟前很温顺。明岐望着丈夫,心头一软。自己最初就是被他这种温柔的声音与神情打动的吧。
当晚回家,明岐安置秋和睡下,准备翻会儿闲书也睡觉。张元朗推门进来,在婴儿床边看了会熟睡的儿子。明岐便也侧过身去看。小孩子不吵闹的时候确实很可爱,何况是自己生养的骨肉呢。明岐突然发现丈夫正含笑看着自己。“今天我睡这儿吧。”他说着就挨上床。明岐迟疑:“你明天一早得出门,他晚上要醒好几次……”话未落音,丈夫的吻已经过来了。他吻得很细,很认真,几乎让明岐觉得陌生。这才想起儿子出生后,他们还没有过。有一瞬,明岐惊异地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的妇女了。好像青春期还没过完,二十多岁的日子还不远,时间怎么可以这么快。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像一页纸轻轻翻过去了。她还记得当初一起租住的小屋,经常吵架,总是哭。而他只要温柔起来,她就能原谅。她好像没有真正记恨过他,所以也谈不上原谅。吵架很消耗体力,她渐渐体会到沉默和冷战的好处。他的吻很漫长,她看见他微闭着眼睛。床头灯在他脸上投下阴影,他的样子还算好看。然而不知为什么,她的身体迟迟没有任何反应,她很努力地配合,抱紧他。他也意识到她干涩的身体,很抱歉似的停下来,又抱抱她:“你太累了,我们睡吧。”
2
明岐回研究所上班后,家里终于请了位阿姨。是海淀婆婆找来的,张元朗也放心。阿姨是河北人,行事利索干净,很有带孩子的经验,开的工资也不低。早上七点四十五来家里,明岐八点上班。中午明岐回来一趟,一起吃中饭。晚上明岐五点下班,最快六点到家,阿姨在这之后就离开,不和他们吃晚饭。不久,明岐中午也不回来,就在单位吃饭。阿姨为人可靠,很让大家放心。明岐终于可以回过神,找一找单位的工作节奏。
后来夜里,他们又努力过几次。但都不理想。有一回张元朗突然看到明岐扭曲隐忍的神情,顿时兴味索然,也有些心疼:“很痛么?”明岐抱歉极了,也很沮丧,伸手抚了抚丈夫的脸。他躺下来,揽着她的腰,似是安慰。她想再试一次,但他已经困了。半夜秋和当然还会哭,他也醒了,见明岐已经抱着孩子在屋内轻轻走动。窗外是无边的深夜,星火灯光,明亮的马路。天的一边微微发红。那么静。“你还是睡那间吧。”明岐小声道,“明天你要起早。”他拥了拥她,走出房间。
一日上班时,明岐手机和办公室电话一时作响。手机是小区保安打来,说家里的阿姨跟别人打了一架,闹得不可开交,要主人回去处理。问怎么打的架,那边闹哄哄,还有孩子的哭声,是秋和无疑。保安急道:“嗨,您就快回来吧!”座机是张元朗的,说的是同样的事情。他道:“我在开会,现在回不去。你赶快请假回去看看。”又吩咐她多取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别坐地铁了,打车回去吧,这个点儿路上也不堵。”
她急忙跟所里请了假,路上打阿姨手机也不接。孰料车也不好打,等了二十多分钟竟没打到。心浮气躁中要走到下个路口去,结果又来了车,被一群年轻人抢了先。出租车久候不至时切忌东跑西跑,一定要有耐心。若在平时,她不至于此。这时丈夫的电话又来了,问她到哪里了。怕他担心,只说刚上车。他仍嫌太慢,抱怨了一句“早让你学车你不学,又不是没车给你开”。说话间终于有辆车到了,她赶紧开门上去,吩咐师傅到某某花苑。那边丈夫听见,突然很生气:“这点小事你犯得着哄我么?这不才上车么?你怎么说就在路上了?”她也怒道:“我不想早点走?这不就是在路上了么?你有车怎么不回去看?”他冷笑道:“好,你行。”就挂了电话。她还是不知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又打阿姨电话,仍不接。再打保安电话,也不接。这时丈夫电话又来了,已换了平静的口吻,问她现在走到哪里,跟她讲了事件大概,说阿姨抱孩子在小区草坪里学步,被谁家的狗冲撞了,阿姨遂跟人起了争执。孩子应该不要紧,也没有摔着。明岐终于松了口气,要继续问细节,他语气又烦躁起来:“我也就知道这么多。你这不马上就到家了么?我还等着你告诉我呢。”
总算到小区保安值班室,老远就听见阿姨的声音,略带河北腔调,很愤怒。还有另外一个女人的声音,尖锐的京腔。这种腔调平时也听不到,只有吵架时才有,特别有杀伤力。明岐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外地人。一见主人,阿姨立刻上来,怀里抱着秋和,意思是孩子没事。接着说事件始末:“我和宝宝好好的在草地上呢,她的狗就冲过来了!这么大一只狗,也不栓栓好!我怎么拦也来不及,宝宝就跌了一跤。还好是在草地上!要在水泥地上怎么办?非得磕破不可。我说她两句,让她看好她的狗,她居然说我没有看好宝宝。你说这人怎么说话呢?她把她的狗和宝宝说得一样!”
那位妇女厉声打断:“你这人怎么说话呢?怎么这么会搬弄是非?也就是给人家当保姆的,就这么会嚼舌头根儿,主人家能放心你么?”说着很客气地跟明岐道了歉:“您是孩子妈吧?真对不住。我家宝贝儿没小心,把他给吓着了。不过真没事儿,就是坐了个屁股蹲儿。当时还有别人瞧见的,有人作证呢。孩子的事儿,您要我怎么道歉都行。可是您瞧瞧,我这衣服,我这脸,都给您这保姆挠破了。您说这事儿该怎么结?”
还没待明岐发话,阿姨怒不可遏,又要上前理论:“我当时让你管好狗,你却让我管好孩子,有你这么说话的么?我是挠你了,你就没还手么?”说着挽起自己的袖子,把胳膊上几道抓痕亮给大家看。
“好了好了。”保安调停,“孩子没事最好。现在孩子妈妈也来了,就说说这事儿该怎么办,都是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要伤了和气。”
最后明岐给狗主人道歉赔不是。那妇女也颇讲理,同样道歉不迭,末了说:“您孩子真招人疼。”
所里反正无事,下午半天就不去了。阿姨仍气愤难平,说那女人太不讲理。明岐被闹了半天,也觉头痛,反过来安慰她。手机响时才想起没给丈夫电话,他先打来了。问了细节与善后,他突然道:“你带秋和去趟医院吧。”
“为什么?孩子没事啊。”
“你怎么知道没事?孩子这么小,跌到哪里你知道么?”明岐很意外他居然发这么大火,“有你这么当妈的么?去趟医院怎么了就?外人说孩子没事,你就这么放心?你知道那是怎么摔的?回头出了事后悔来得及么?”
阿姨见明岐脸色有异,多少也听到电话那头只言片语。待她挂电话后,低声道:“顾老师,咱们还是去医院瞧瞧吧。”明岐神色有些黯然,强作笑脸道:“那你今天早点回去吧,也怪累的。”
明岐抱着秋和,走在北京初秋的街头。尚有槐花开着。花圃里颜色丰富的月季并不美,像假花。灰很大,天发乌。白茫茫一只太阳,照得人发晕。她打车去医院,挂了专家号——若挂普通号丈夫也是要生气的,他相信权威。大夫问,孩子怎么了?她答,两个钟头前摔了一跤。摔哪了?跌在草地上,不太放心。大夫做了基础检查,又询问了几句,道:“没事儿,孩子很好。学步时稍有磕碰也难免,家长一定要多注意。”明岐终于松了口气,小心问道:“真没事儿?要不要再看看?”大夫很慈祥:“孩子很健康,您放心吧。现在换季,倒是要注意别感冒。”明岐朝他感激地笑了,低头看见秋和,乌亮的眼睛,嘴嘟着笑。
从医院回家天已全黑,明岐累得不像话,还要做饭。等张元朗夜里回家,她连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了。
3
张元朗想换个阿姨,明岐不同意,说现在的阿姨挺好的,带孩子有经验,也没出过错。他只摇头,说不能再用她:“居然跟人打架,天知道还会做什么出格的事儿。这个人太不稳妥。”明岐道:“她也就是跟人理论,拉扯几下。”他皱眉:“这不是泼妇么,你放心让个泼妇在家?”明岐道:“一时半会也没找到新人,等找到了再说不迟。”“要找还不就明天的事。”“那你去跟阿姨说,我不好开口。”
“你怎么不好开口?”他眉头一紧,“多大的事儿?我这么忙,出门时她还没来呢,难道你要我给她打电话?你就不能和她当面交代?”
“怎么最近火气这么大?”明岐也冷冷道,“不能好好说话么?”
他遂不语,径自饮酒吃饭。饭毕只把自己碗筷收拾了,躺在沙发里听唱片。大耳机把他罩得很严实,一副不与外界沟通的样子。后来接了个电话,似乎是公司的事,谈了很久,间用法语。明岐不通法文,听不懂。哄孩子睡下,她也洗澡收拾。他电话已经完了,人陷在沙发里,抱着电脑看邮件。她的视线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她认为他肯定知道自己在看他。但他没有任何反应。她想朝前走,想开口,但整个人像被浓厚的胶水封死了,只有转身,一步一步退开胶着的时空。
那河北阿姨到底还是辞了,不过是海淀婆婆出面。婆婆办事周到漂亮,过了半个月才提,说有个远方亲戚要到北京谋事,就请她来带孩子。阿姨离开后,并没有传说中的远房亲戚。张家迁入北京都是百来年前的事了,一门上下不是从政就是经商,虽无了不起的业绩,但都过得不错,哪有什么要谋保姆之职的人。孩子还得明岐自己带,又要上班,实在不可能忙得过来。不得不再提找阿姨的话。张元朗答应了,说这个得慢慢来,急不得。现在人心太坏,哪里放心随随便便找个人进家门。明岐说,既不放心,那不如再请妈去物色? 他也是答应得好好的,但人选迟未出现。明岐自己动手去找,又问所里同事有无可以介绍的人。张元朗总是不满意,答案只是“不稳妥”。明岐无心争吵,只想早日解决此事,只好又求助海淀婆婆。婆婆话说得很温暖,让她别着急。可明岐已经焦头烂额。她想请婆婆带孩子,但婆婆不可能住到他们这里,孩子送过去也不太方便。请南城婆婆?也许对方很希望带孩子,但海淀这边肯定不高兴。南城婆婆为人谦卑恭谨,再喜欢秋和,也从未开过这个口。明岐又怎么好意思开口?
和母亲电话,烦乱的情绪一下被看穿,母亲问她怎么了。她不想让妈妈担心,只说带孩子太累。妈妈当然会安慰她。结婚生子后更想起自家父母的恩情,而天南地北,说交通方便,但实际一年又真能见几面?明岐很想念母亲,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顺着妈妈的话搭两句。妈妈忽道,要不你把秋和送到我这里来?我和你爸爸都不忙。
此事再好不过,明岐夜里和丈夫商量,他说好,但又说担心麻烦爸妈。明岐道:“他们都退休了,肯定愿意带的。”他道:“妈妈最好还是住到北京来方便。”明岐摇头:“我爸爸离不开她,还是把秋和送回去一段时间吧。等孩子大点,可以进托儿所就轻松了。”他道:“那把爸妈一起接来。”明岐道:“让他们住哪里?我们家地方不大,我妈当时一个人就不太方便。总不能让他们住宾馆吧。”他站在窗边,一时没有接话。她又道:“请阿姨,或者请你家帮忙,还是请我家,总该选一个。”他似是漫不经心,回身道:“要不然你换个更轻松的工作?研究所的时间太死了,朝九晚五。”她没想到解决方法最后落到自己身上,愣道:“朝九晚五还不够?换什么工作?”又冷笑道:“你是不是希望我不工作,就呆在家里?”不料他认真答道:“自由职业挺好的,人家夫妻两个都出去工作,那是生活所迫,没办法。既然不需要挣钱,倒是可以选择更自由的方式。”明岐声音高起来:“本来找个阿姨是多简单的事,哪里不稳妥了?我找,你们不放心。让你们找,你们拖着。请我爸妈带,你又不愿。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你怎么不换更轻松的工作,夜里也起来换尿片喂奶?你要我怎么样?”
张元朗拍拍她的背:“别闹,别吵。对身体不好。我也就一说,你别急。”她当然急。见她情绪仍不佳,便来吻她耳垂,又至脖颈,手从上衣下摆伸进去。事情悬而未决,他却有心求欢。但性又何尝不是解决之一途,恩爱可暂浇怒火。他揽她的腰,抚她的肩,喉咙里道:“辛苦你了。”安慰女人真是容易,再大的怨气,有这一句多少也平了。他们是夫妻。他们很久没做爱,她认真地回应着,示意他可以了。可她的身体仍似封冻,她不知欲望在哪里。但幕布已拉开,不可以没有音乐。台上台下都寂寞。错了调的曲子,乐谱不知该翻到哪一页。要把这支奏完,才好唱下一章。她非常努力。他问她,还是痛?她连连摇头,很渴望的神情,不,快,快一点。他观察她的表情,叹了口气,缓缓离开她,只是吻而已。又把她扶到沙发里坐下,径自去洗手间。她呆呆坐着,把解开的扣子一粒一粒纽好。哗啦,马桶冲水的声音。他走出来,拍拍她的手。她说不出是抱歉还是恶心,要回房间。他道:“我带你去找大夫看看吧。”
“不去。”
“听话,问问怎么回事。”
她回房休息了。
4
春节后,明岐妈妈来北京,小住了几天,把秋和带回南边去了。海淀婆婆非常客气,送了很多礼物,说了很多抱歉辛苦之类的话。送母亲去火车站,孩子本来是张元朗抱着的,明岐又抱了会儿。待进车厢时交给母亲。秋和已经会说话,见换了怀抱,立刻大哭,喊“妈妈”,小身体直往明岐那边挣。骨肉亲情确非一般,明岐伸手就要去抱。母亲很果断,不让她碰。哄着秋和,直往车内去:“你们别进来,孩子反而要哭。过会儿就好了。快回去吧。”
“妈说得对。”张元朗安慰明岐,“你在外面等一下,我进去帮妈放好东西就出来。”
火车开动,隔着玻璃看见母亲抱着秋和朝他们挥手。秋和一张哭脸,很快就远去了。
头几天寂寞极了,恨不得时时要跟母亲联系。妈妈让明岐放心:“你们都安心工作,孩子好得很。”又道:“对他好一点,你们也该好好重温二人世界。”明岐好像被戳穿似的,不想继续说了。
两岁的小孩子每天的变化都很惊人,学说话非常快。每次母亲都要在电话里让明岐听。有时秋和刚好肯说,大部分时候不配合。明岐很喜悦,也让张元朗听。
有一回,张元朗问明岐:“有没有觉得咱们儿子说话有口音?”
明岐一愣,旋道:“才会说些单词,哪听得出口音。我爸妈都会说普通话,跟咱们不一直都说么。我以前在家也不怎么讲方言的。”
张元朗道:“南方普通话还是挺明显的,听咱们儿子后鼻音发的不很标准。”
明岐道:“我也发得不准,但知道是后鼻音不就行了么。”
张元朗笑:“咱们儿子毕竟是要长在北京的。”
他们为此事又吵了一架。海淀婆婆也暗示明岐早点把孩子接回来,说是婴儿成长期最好还是跟着父母,等大了有些习惯就改不过来了。明岐非常生气,张元朗觉得她无理取闹。“我不是说你爸妈带得不好,可有口音就是有口音,我也没说有口音不好。你怎么这么敏感?咱们还能不能说话了?我妈哪里说错了?隔代培养孩子就是不好。”吵的结果,春节时明岐一个人回了家,把秋和带回北京。幸好张元朗爸爸给他们联系到合适的保育园,是张家熟识的朋友开的,价格不菲,条件优良,属于“稳妥”范畴。
孩子的问题终于暂告段落,而明岐还是被丈夫带到医院,挂的心理科专家号。大夫慢条斯理,询问详尽。最后宽慰说没事,慢慢调整状态就好。张元朗不放心,请大夫好歹开些药。明岐不同意,大夫也道,这不属药物解决的范畴,实在要开,只能推荐多用润滑剂,耐心点,不要急。
回家路上,明岐没有坐副驾,而是歪在后座休息。初春的天是苍黄的,无尽的堵车,一大只白茫茫的太阳,隔着茶色玻璃看,仅一个圆点。她伸手摸了摸那个冰凉的光斑,瞧见自己瘦削的脸,略乱的头发。想起春节参加丈夫公司的跨年酒会,穿多璀璨的晚礼服,化多浓的妆也还是托不出她这张脸。她本来就长得不怎么样,产后更谈不上身材,连笑容都迟钝。丈夫倒是挽着她,呵护备至,领她去见这个那个朋友。别人喊她张太太。她有些羞赧,不知说什么,只是微笑,身体微微倾向他,仿佛稍一远离就不知怎么走路。孩子大一点就好了,很多人都这样安慰她。婆婆,母亲,钱浣君,单位同事。过来人的经验,她理应相信。
她看见丈夫的后脑勺,还有后视镜中的眼睛。他也在看她,她只看见这双眼睛,其余表情皆不知。但知道那脸上有微笑,好像是安慰她。她知道他们正走在越来越远的路上,太清楚了。只是竟然都还在努力。至少还有孩子。他很爱孩子,她当然也爱。张家人也爱。她没有道理不习惯这种生活,习惯隔阂、距离、争吵、冷淡,无法调和的不满,不知所踪的欲望。
(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