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城四月,一夜风雨酝酿了次日的晴光和花香。待到清晨晴好时,携一本好书闲坐在昙华林的香樟树下,预备细细读来。不及翻开封面,眼前却无端涌来各种思绪。许是多年以前的春日清晨也是这般氤氲的香气,许是这香气也如此层层渗入微凉的水汽里,随着阳光沉浮,许是这气味和颜色在记忆里篆刻得太过鲜明,使我每每回想,都仿佛近在咫尺,却恍若隔世。
那是推起来会咿呀作响的木门,砖红色的漆剥落成一片斑驳。雨后的晨光跃动在梧桐青葱的新叶上,门前石阶的狭缝中窸窸窣窣冒出许多脆嫩的木耳,偶有一只蚂蚁在这湿滑的丛林里穿过,却总是行迹匆忙。每在这白昼最静寂的时刻,倏然听见布谷的歌声,遥远而悠长。回忆里的一切,顿时羽化成一片虚灵,使人虽不肯轻信却徒增几分怀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是小女孩婉转而稚嫩的童声,如同诗中牧童和他的牧歌。一个皮肤老得起了褶皱的老头倚在木门上,静静听着布谷和小外孙女的诗歌,一脸沾满笑意的严肃。每遇念错的诗句,他不打手心,也不喝止,只是自顾自轻声低吟。女孩也轻轻应和,世界满满的都是纯净的诗。村里同龄的小孩偶尔也会比试比试,女孩儿总是头筹,这时老头的笑容便像涟漪一般荡漾开来,皱纹里都是深深的得意。
我的外公笃信诗歌是最好的启蒙,所以我的启蒙书籍,不是小人画儿,也不是《三字经》而是《唐诗三百首》。那时的我才识得几个汉字,诗歌却背得流水般顺畅。虽对诗歌的背景和意思朦朦胧胧,可在反复吟咏中,也懵懵懂懂熏染出几分此时此景的难言情愫。年岁稍长时,诗没记得几首,那本《唐诗三百首》的封面和插图却依旧栩栩如生,连同儿时搅扰起的莫名忧伤,一并撰写在记忆里,此生永难磨灭。今时,外公已回归尘土,岁月里他的影像却同夹在日记里的干花一般,兀自诗意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只灰喜鹊欢鸣着划破混沌的香气,忽然间风起,忽然间春天的落叶翻飞。树的影子明明灭灭,摇曳生姿。思绪不肯停歇,踽踽前行。
许是童年的诗味太过浓重,我小小的心从此被诗词紧紧攫住,盘虬成对文字篇章的执着偏好。依稀记得小学结束时,各种书籍已霸占了收纳棉被的衣柜,成了父母整理和搬迁时最头疼的问题。仲夏午后,蝉鸣和空调嗡嗡作响的时候,房间里只有电视独自聒噪,在一片慵懒的气息中,倚靠着墙壁,享受着阅读的纯粹乐趣。读《绿野仙踪》,读《爱丽丝梦游仙境》,读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在这凝滞的静默中,时光随着阳光一同流转,我随着想象在故事里穿梭,时悲时喜。
十四五岁,于我和我的同龄人而言,是怎样璀璨的年代啊。未曾沾染风霜的面庞,闪耀着对美和真理的渴望。或许是出于某种虚荣吧,我们崇尚名著,我们痴迷哲学,我们热衷创作,我们争论不休。即使是出于虚荣吧,回想起来总有潸然落泪的冲动--毕竟那是那个年龄独享的勇敢和执着,锋芒尽管灼眼,棱角尽管分明。生命最明媚的时刻,却偏爱忧伤——倾慕尼采和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迷恋亚特兰蒂斯和玛雅的传说,惆怅红楼梦的曲终人散——爱幻想,也爱幻灭。
接下来便是寻寻觅觅的时代。独自背着包踏着单车去图书馆,拣了靠窗的位置坐下。升学的压力倾轧了读书的闲情,那么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疯狂的弥补回来吧。是的,当命运将不如意不偏不倚扣在自己头上时,才体味到无法排遣的痛苦和绝望。书籍,像往常任何失意的时候一样,包容我的固执,化解我的郁结,载着我的心灵穿越洪流,去往一片心神宁静的土地。我默诵着《道德经》和《周易》,直到心平气和的接受事实。那时与其说杂乱地看过许多著作,不如说繁杂地阅览过许多已逝的人生——读鲁迅,读川端康成,读叔本华,读老舍,读他们所有的作品,读研究他们的作品,读他们的坎坷和悲喜——然后开始阅读自己和有关自己的贫乏历史,然后开始明白“在一个人降生和死亡之前,无人有权断定他的成败和幸福”。书籍,开启了一个融化了自我却无处不是自我的空间,低语人类沉积的智慧,收纳不平凡的人生。
而今,那个曾在窗前冥茫遐思的少年,跨越了属于她的崎岖,步履越发清晰地走下她所向往的学者之路。书籍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似乎不仅仅是朋友,也不仅仅是导师,却更像是某种从文明诞生以来亘古不变的召唤。昙华林沉默着,不回答我的疑惑。我膝上的书页,却被风翻开,落满香樟花了。
二零一二年三月于昙华林
江城四月,一夜风雨酝酿了次日的晴光和花香。待到清晨晴好时,携一本好书闲坐在昙华林的香樟树下,预备细细读来。不及翻开封面,眼前却无端涌来各种思绪。许是多年以前的春日清晨也是这般氤氲的香气,许是这香气也如此层层渗入微凉的水汽里,随着阳光沉浮,许是这气味和颜色在记忆里篆刻得太过鲜明,使我每每回想,都仿佛近在咫尺,却恍若隔世。
那是推起来会咿呀作响的木门,砖红色的漆剥落成一片斑驳。雨后的晨光跃动在梧桐青葱的新叶上,门前石阶的狭缝中窸窸窣窣冒出许多脆嫩的木耳,偶有一只蚂蚁在这湿滑的丛林里穿过,却总是行迹匆忙。每在这白昼最静寂的时刻,倏然听见布谷的歌声,遥远而悠长。回忆里的一切,顿时羽化成一片虚灵,使人虽不肯轻信却徒增几分怀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是小女孩婉转而稚嫩的童声,如同诗中牧童和他的牧歌。一个皮肤老得起了褶皱的老头倚在木门上,静静听着布谷和小外孙女的诗歌,一脸沾满笑意的严肃。每遇念错的诗句,他不打手心,也不喝止,只是自顾自轻声低吟。女孩也轻轻应和,世界满满的都是纯净的诗。村里同龄的小孩偶尔也会比试比试,女孩儿总是头筹,这时老头的笑容便像涟漪一般荡漾开来,皱纹里都是深深的得意。
我的外公笃信诗歌是最好的启蒙,所以我的启蒙书籍,不是小人画儿,也不是《三字经》而是《唐诗三百首》。那时的我才识得几个汉字,诗歌却背得流水般顺畅。虽对诗歌的背景和意思朦朦胧胧,可在反复吟咏中,也懵懵懂懂熏染出几分此时此景的难言情愫。年岁稍长时,诗没记得几首,那本《唐诗三百首》的封面和插图却依旧栩栩如生,连同儿时搅扰起的莫名忧伤,一并撰写在记忆里,此生永难磨灭。今时,外公已回归尘土,岁月里他的影像却同夹在日记里的干花一般,兀自诗意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只灰喜鹊欢鸣着划破混沌的香气,忽然间风起,忽然间春天的落叶翻飞。树的影子明明灭灭,摇曳生姿。思绪不肯停歇,踽踽前行。
许是童年的诗味太过浓重,我小小的心从此被诗词紧紧攫住,盘虬成对文字篇章的执着偏好。依稀记得小学结束时,各种书籍已霸占了收纳棉被的衣柜,成了父母整理和搬迁时最头疼的问题。仲夏午后,蝉鸣和空调嗡嗡作响的时候,房间里只有电视独自聒噪,在一片慵懒的气息中,倚靠着墙壁,享受着阅读的纯粹乐趣。读《绿野仙踪》,读《爱丽丝梦游仙境》,读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在这凝滞的静默中,时光随着阳光一同流转,我随着想象在故事里穿梭,时悲时喜。
十四五岁,于我和我的同龄人而言,是怎样璀璨的年代啊。未曾沾染风霜的面庞,闪耀着对美和真理的渴望。或许是出于某种虚荣吧,我们崇尚名著,我们痴迷哲学,我们热衷创作,我们争论不休。即使是出于虚荣吧,回想起来总有潸然落泪的冲动--毕竟那是那个年龄独享的勇敢和执着,锋芒尽管灼眼,棱角尽管分明。生命最明媚的时刻,却偏爱忧伤——倾慕尼采和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迷恋亚特兰蒂斯和玛雅的传说,惆怅红楼梦的曲终人散——爱幻想,也爱幻灭。
接下来便是寻寻觅觅的时代。独自背着包踏着单车去图书馆,拣了靠窗的位置坐下。升学的压力倾轧了读书的闲情,那么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疯狂的弥补回来吧。是的,当命运将不如意不偏不倚扣在自己头上时,才体味到无法排遣的痛苦和绝望。书籍,像往常任何失意的时候一样,包容我的固执,化解我的郁结,载着我的心灵穿越洪流,去往一片心神宁静的土地。我默诵着《道德经》和《周易》,直到心平气和的接受事实。那时与其说杂乱地看过许多著作,不如说繁杂地阅览过许多已逝的人生——读鲁迅,读川端康成,读叔本华,读老舍,读他们所有的作品,读研究他们的作品,读他们的坎坷和悲喜——然后开始阅读自己和有关自己的贫乏历史,然后开始明白“在一个人降生和死亡之前,无人有权断定他的成败和幸福”。书籍,开启了一个融化了自我却无处不是自我的空间,低语人类沉积的智慧,收纳不平凡的人生。
而今,那个曾在窗前冥茫遐思的少年,跨越了属于她的崎岖,步履越发清晰地走下她所向往的学者之路。书籍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似乎不仅仅是朋友,也不仅仅是导师,却更像是某种从文明诞生以来亘古不变的召唤。昙华林沉默着,不回答我的疑惑。我膝上的书页,却被风翻开,落满香樟花了。
二零一二年三月于昙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