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书(二)——那些悠长的岁月#1
小鱼儿,你的姥爷出生在甘肃天水西和县石堡镇,妈妈到目前为止只去过一次,那一次只待了一天半,所以姥爷的老家对妈妈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可是姥爷在那里生长到16岁才去西藏当兵,对人影响最大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姥爷是在那片土地上度过的。
过去的农村完全不是现在意义上半城市半乡镇的农村,在没有经历剥削农民的城镇化进程,没有经历反人类的文革,没有经历三年人为的大饥荒,没有经历恐怖的反右和荒谬的大跃进,没有经历杀人无数的土改的农村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丧失殆尽了。那里其实是中华文化真正的渊源和血脉。我无法回望,更无法追溯与还原。
现在我仅仅在姥爷的描述中,想留下几分半个世界以前农村的吉光片羽,想留下几分姥爷的童年,想留下过往悠长岁月中的点滴片段。想让你知道原来还有过那样一份岁月,在日复一日的生火做饭中,在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中,曾经他们那样生活。
我:“爸,再给我讲讲你们老家的事儿,罐罐茶、二月二、七夕什么的事儿。”
姥爷先推托了,在我的盛情邀约下才开讲了:“罐罐茶你看就是很小的罐罐,直径大概3、4公分吧,高最多5公分,三个指头抓一点茶,把开水倒上,里头有木棍,就这样搅着,滚两下,就把茶倒出来,倒在小小的酒盅里,只能喝一口。这茶倒出来很烫,稍微凉一下,分两口喝了。把这罐茶早上就着馍馍喝了,条件好的人家切点肉,就这是男人一天的早餐。”
我:“那你喝吗?”
姥爷:“我没有。”
我:“大伯家喝吗?”
姥爷:“那农村二十多岁的男人都这样。”
我:“堂哥喝吗?”
姥爷:“他不喝,他很早就出来上学了。在外头工作的人都不喝。”
我:“二月二是炒豆子?那个年代什么豆子算是很值钱的?”
姥爷:“有条件的家就炒蚕豆、黄豆、苞谷粒,炒在一起。没钱的人家就炒苞谷粒,蚕豆也没有,黄豆也没有,豌豆也没有。我记得我小时候你奶奶给我炒好了以后,给我们几个小孩一人分一碗,我就把这一碗装在裤子的裤兜中,一碗慢慢吃攒着吃上两三天。晚上睡觉把裤兜解下压在枕头底下,怕别的人偷我的。”
我:“你怕大伯、三叔和四叔偷你的吗?”
姥爷:“大伯那时大了,主要是你三叔、四叔呀,还有我二叔家的,××他爸,我们都在一个炕上住着。这就是二月二炒豆。”
我:“五月五呢?”
姥爷:“五月五吃花馍馍。不吃粽子。有条件的人家用白面烙饼,上面压的花儿。”
我:“做很大的饼吗?”
姥爷:“嗯,那直径要100多公分呢。”
我:“一米多呢?”
姥爷:“对。我这一辈子大概吃过两三回花馍馍。”
我:“为什么呀?”
姥爷:“没条件啊。条件最好的还是我小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时候,58年以后就完了,59年差点没饿死。”
我:“现在还有人做吗?”
姥爷:“还有。花儿的压缝里放苦豆子、姜黄什么的。”
我:“那是饼还是馒头?是蒸的还是烙的?”
姥爷:“烙的呀,是饼啊,比较厚的。”
我:“那再讲讲乞巧节。”
姥爷:“乞巧节就是人间的少女求天上的七仙女教给她们各种做饭的技巧,各种针线活绣花什么的。”
我:“我特别需要求个乞巧。她们怎么祭祀七仙女啊?”
姥爷:“在某个人家扎纸的七仙女的头像,里面用竹子编,外头用纸糊好脸,做好乞巧的头像,供在桌子上。几十个少女就在那家里唱,唱到第七天就把这头像放在河里,烧了漂走。”
我:“唱七天?唱秦腔吗?”
姥爷:“少女唱的乞求七仙女赐给她们手艺的歌。”
我:“有专门这样的曲调?”
姥爷:“有,有领唱的。我们镇子到了那个季节大概有六七家供着七仙女,都是大姑娘,结了婚的不祭拜。到了第七天,农历的七月七,就把这乞巧搬到河边,顺着水流走。这时很多少女就大哭起来。”
我:“她们为什么哭呢?”
姥爷:“舍不得啊。”
我:“真心的、虔诚的相信。那糊的是七个仙女的头像吗?”
姥爷:“一个。是天上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姑娘。”
我:“那现在还这样吗?”
姥爷:“西和是全国七夕乞巧之乡,到现在差不多举办了十次。”
我:“那也献点心水果什么的吗?”
姥爷:“那多的很,就像寺庙里的一样。”
我:“多可爱的节日啊,那我绝对需要求个乞巧。”
过去的农村完全不是现在意义上半城市半乡镇的农村,在没有经历剥削农民的城镇化进程,没有经历反人类的文革,没有经历三年人为的大饥荒,没有经历恐怖的反右和荒谬的大跃进,没有经历杀人无数的土改的农村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丧失殆尽了。那里其实是中华文化真正的渊源和血脉。我无法回望,更无法追溯与还原。
现在我仅仅在姥爷的描述中,想留下几分半个世界以前农村的吉光片羽,想留下几分姥爷的童年,想留下过往悠长岁月中的点滴片段。想让你知道原来还有过那样一份岁月,在日复一日的生火做饭中,在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中,曾经他们那样生活。
我:“爸,再给我讲讲你们老家的事儿,罐罐茶、二月二、七夕什么的事儿。”
姥爷先推托了,在我的盛情邀约下才开讲了:“罐罐茶你看就是很小的罐罐,直径大概3、4公分吧,高最多5公分,三个指头抓一点茶,把开水倒上,里头有木棍,就这样搅着,滚两下,就把茶倒出来,倒在小小的酒盅里,只能喝一口。这茶倒出来很烫,稍微凉一下,分两口喝了。把这罐茶早上就着馍馍喝了,条件好的人家切点肉,就这是男人一天的早餐。”
我:“那你喝吗?”
姥爷:“我没有。”
我:“大伯家喝吗?”
姥爷:“那农村二十多岁的男人都这样。”
我:“堂哥喝吗?”
姥爷:“他不喝,他很早就出来上学了。在外头工作的人都不喝。”
我:“二月二是炒豆子?那个年代什么豆子算是很值钱的?”
姥爷:“有条件的家就炒蚕豆、黄豆、苞谷粒,炒在一起。没钱的人家就炒苞谷粒,蚕豆也没有,黄豆也没有,豌豆也没有。我记得我小时候你奶奶给我炒好了以后,给我们几个小孩一人分一碗,我就把这一碗装在裤子的裤兜中,一碗慢慢吃攒着吃上两三天。晚上睡觉把裤兜解下压在枕头底下,怕别的人偷我的。”
我:“你怕大伯、三叔和四叔偷你的吗?”
姥爷:“大伯那时大了,主要是你三叔、四叔呀,还有我二叔家的,××他爸,我们都在一个炕上住着。这就是二月二炒豆。”
我:“五月五呢?”
姥爷:“五月五吃花馍馍。不吃粽子。有条件的人家用白面烙饼,上面压的花儿。”
我:“做很大的饼吗?”
姥爷:“嗯,那直径要100多公分呢。”
我:“一米多呢?”
姥爷:“对。我这一辈子大概吃过两三回花馍馍。”
我:“为什么呀?”
姥爷:“没条件啊。条件最好的还是我小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时候,58年以后就完了,59年差点没饿死。”
我:“现在还有人做吗?”
姥爷:“还有。花儿的压缝里放苦豆子、姜黄什么的。”
我:“那是饼还是馒头?是蒸的还是烙的?”
姥爷:“烙的呀,是饼啊,比较厚的。”
我:“那再讲讲乞巧节。”
姥爷:“乞巧节就是人间的少女求天上的七仙女教给她们各种做饭的技巧,各种针线活绣花什么的。”
我:“我特别需要求个乞巧。她们怎么祭祀七仙女啊?”
姥爷:“在某个人家扎纸的七仙女的头像,里面用竹子编,外头用纸糊好脸,做好乞巧的头像,供在桌子上。几十个少女就在那家里唱,唱到第七天就把这头像放在河里,烧了漂走。”
我:“唱七天?唱秦腔吗?”
姥爷:“少女唱的乞求七仙女赐给她们手艺的歌。”
我:“有专门这样的曲调?”
姥爷:“有,有领唱的。我们镇子到了那个季节大概有六七家供着七仙女,都是大姑娘,结了婚的不祭拜。到了第七天,农历的七月七,就把这乞巧搬到河边,顺着水流走。这时很多少女就大哭起来。”
我:“她们为什么哭呢?”
姥爷:“舍不得啊。”
我:“真心的、虔诚的相信。那糊的是七个仙女的头像吗?”
姥爷:“一个。是天上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姑娘。”
我:“那现在还这样吗?”
姥爷:“西和是全国七夕乞巧之乡,到现在差不多举办了十次。”
我:“那也献点心水果什么的吗?”
姥爷:“那多的很,就像寺庙里的一样。”
我:“多可爱的节日啊,那我绝对需要求个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