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你是女人的名字
从锦州开车五十公里送客到东街的士司机说,义县,一直没发展起来。说完,耸耸鼻子:路边飘来不雅味道,在化肥主宰农田的国度,有人坚持使用鸡屎堆肥。
相比遍布祖国大地仿佛同个模子克隆而得的呆板县城,义县,多少保留了未被公权力绑架的自然业态。奉国寺对面衰老的牌楼,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三轮斗车和"除我们没有游客"的心头窃喜,合力组成"哇,这才是北方小县城"的喟叹!
在庙口早餐。牌楼里,有临时出摊的点心车,卖些豆浆、面饼。街面上两列馆子,刚刚开门。随意选家进去,点汤面和白菜炒黑木耳。菜份大,用老抽调味,面条汤也重色重口。热心女店主问,"来旅游啊?"我们答,"是啊。""哪儿来的?""铁岭。"
义县人讲话,尾音微微上扬。
这里曾是辽西中心,出产北方大国一代女政治家。辽国太后萧绰,与北宋签署了奠定南北格局的"澶渊之盟"。
从小听评书<杨家将>,杨门忠烈和萧太后恶斗,打到只剩杨六和祖孙两代寡妇。侥幸存活的老四最悲情,父兄战死金沙滩,自己被俘,心怀家国血债又娶了敌国公主,还要千方百计夜奔探母。关于人性复杂和世事两难的初体验,正来自童年收音机里的杨四郎。
自打能听懂说书人口中故事,便毫不迟疑以宋国立场自居,觉得入侵中原屠杀帅哥的契丹人真是残酷野蛮。谁成想,铁血手腕的萧太后恰恰是家乡特产。
萧绰小字燕燕,所在萧氏家族,发祥于义县。因出身贵族,萧姑娘16岁被辽国第五代皇帝耶律贤封为皇后,开启辅佐皇帝的政治生涯;14年后丈夫去世,她以幼主母后身份摄政国事。据说,在其摄政期间,选用汉人,开科取士,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签盟约,得岁币,使辽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
公元1020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在母亲归葬祖陵十年后为其修建了供奉七尊大佛的咸熙寺,也就是今天义县的奉国寺。作为中国现存辽代三大寺之一(另两座是天津蓟县独乐寺和山西大同善化寺)的奉国寺,精华部分正是安置在高大台基上的大雄宝殿。
义县之旅之前,因对家乡历史的兴味,也算积攒了点旅历,尽管看过的辽代建筑和文物两手数得完:山西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善化寺、锦州辽塔、辽宁省博物馆的辽代佛像,少量来自墓葬的壁画和石版画,些许瓷器。以我观察,辽代建筑最大特点是朴素和大气,以奉国寺大殿为例,屋檐翘角并不夸张,显得厚重肃穆,用料粗大,柱础简洁,巨大斗拱勾连古拙,匾额金漆落去,尽显朴实正气,殿内虽未使用减柱法,却也空间宽大。端立殿中的七尊佛像身量高巍,比例适中、线条圆融,虽因时代久远肩披灰尘,但眼角眉梢手指衣角反而更显柔和与优美。
每尊大佛还配有两尊袅娜的肋侍。
建筑和雕塑华美交错,惊得人心慌意乱。
美得让人透不过气。
由奉国寺殿堂恢宏可遥想当年契丹人对信仰的忠诚,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与中原宋国为争夺土地肥沃、出产丰厚、军事意义重大的燕云十六州展开较量。我曾到过宋辽交战的金沙滩,那里离山西大同不远。沙场对决带来的惨痛,悲伤的汉人许久许久不能忘怀。京剧《四郎探母》中,佘太君对舍命从敌营赶来相会的四儿唱道:"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儿大哥长枪来刺坏;儿二哥短剑下他命赴泉台;儿三哥马踏如泥块;我的儿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回来;惟有儿五弟把性情改,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最可叹儿七弟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乱箭攒身死无葬埋。娘只说我的儿难得见……"
真是字字血泪。
成年以后的我,立场已悄然变化。山西之旅,雁门关附近的鹿蹄涧村本不在计划之中,听说有座供奉杨门忠烈的祠堂,决定亲往,带着北方人的血和内心隐隐的骄傲。记得,祠堂里有组雕像,和丈夫生离的铁镜公主赫然其中,头戴双绦垂向肩头的兽皮帽子,神情哀戚。
战争中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要看怎样理解和界定。对个体而言,没有人能赢。
正史中,宋国输了:"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文字颇麻木,佘太君死了那么多儿子,民间数百年哀怨不散,还纠结什么国威。只能说,谈判中,萧燕燕对宋国人拿不走燕云十六州这事很自信。关于这段历史,不妨听听写<中国大历史>的史学家黄仁宇的看法:“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国与国的恩怨,究竟是体制之争还是利益之争,可有办法达成共赢共存,从来考验人类智慧。除了这些重大命题,作为女性,我还对萧燕燕本人深有兴趣。
她嫁了两任丈夫。第一任是契丹人耶律贤,拥有整个国家的男人,尽管体弱多病。第二任是汉人韩德让,是她格外倚重的大臣,儿子耶律隆绪也视其为父。可见北方游牧民族对女性再嫁不以为忤,有母系社会遗风。但国母再嫁并没有完成华美转身,传说萧燕燕派人毒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我不能理解一位女性在绝对处于优势的景况下还要杀人,她应该有机会和对方达成共识,让情敌签署"下岗"协议。不知道韩大人是怎样跨越杀妻的心理障碍,转投最有权势的女人怀抱。或许,升官发财死老婆早已是男人千百年不变的三大喜。抑或,双方合作是当时的唯一选择,为确保彼此信任,采用了古老而简易的方式,性。
1009年,萧燕燕病逝,一代太后次年归葬位于医巫闾山的乾陵,先夫耶律贤早已安葬于此。不久后,韩德让病亡,也被允许陪葬在她的身边,成为唯一进入皇陵的汉族人。至此萧燕燕真正实现一女二夫。
因种种历史的悬疑和矛盾,使人更想细细端详大殿中高高在上的佛祖面庞。可惜无法静静欣赏。
殿中上岗的和尚们可谓"敬业",声音恢宏鼓罄念经,号召信徒下拜,保佑你合家健康全体发财,自愿随喜多少不限。搞得咱这种专程来欣赏艺术的,都不好意思上前,一上前就递个红布带子,请你献给佛祖。
<一代宗师>里的宫二,不是默默佛前祈愿的么?那一盏摇曳的蜡烛出现得多么富有智慧和天地唯一。试想,若电影中女主正内心痛苦地向佛祖祷告,此刻忽然迈出个袈裟和尚,念段般若波罗蜜保佑您合家发财,估计早被宫家二小姐八卦掌外加连环脚,踢到广东那么远,就算宇宙无敌梁朝伟出现,也只会加入"揍他"的局面。
脑补过"宫二问佛",绕着大殿慢慢转了两圈,把淡得只能略见形影的壁画盯住几分钟,又用手摩娑了光滑无漆的木柱。然后,还是舍不得离开。又到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寻高质量的雕塑画册,也遍寻不得。
只好带着遗憾,和记载着丰功、也默写着血泪的大庙,和近千年前的伟大女性,默默作别。
相比遍布祖国大地仿佛同个模子克隆而得的呆板县城,义县,多少保留了未被公权力绑架的自然业态。奉国寺对面衰老的牌楼,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三轮斗车和"除我们没有游客"的心头窃喜,合力组成"哇,这才是北方小县城"的喟叹!
在庙口早餐。牌楼里,有临时出摊的点心车,卖些豆浆、面饼。街面上两列馆子,刚刚开门。随意选家进去,点汤面和白菜炒黑木耳。菜份大,用老抽调味,面条汤也重色重口。热心女店主问,"来旅游啊?"我们答,"是啊。""哪儿来的?""铁岭。"
义县人讲话,尾音微微上扬。
这里曾是辽西中心,出产北方大国一代女政治家。辽国太后萧绰,与北宋签署了奠定南北格局的"澶渊之盟"。
从小听评书<杨家将>,杨门忠烈和萧太后恶斗,打到只剩杨六和祖孙两代寡妇。侥幸存活的老四最悲情,父兄战死金沙滩,自己被俘,心怀家国血债又娶了敌国公主,还要千方百计夜奔探母。关于人性复杂和世事两难的初体验,正来自童年收音机里的杨四郎。
自打能听懂说书人口中故事,便毫不迟疑以宋国立场自居,觉得入侵中原屠杀帅哥的契丹人真是残酷野蛮。谁成想,铁血手腕的萧太后恰恰是家乡特产。
萧绰小字燕燕,所在萧氏家族,发祥于义县。因出身贵族,萧姑娘16岁被辽国第五代皇帝耶律贤封为皇后,开启辅佐皇帝的政治生涯;14年后丈夫去世,她以幼主母后身份摄政国事。据说,在其摄政期间,选用汉人,开科取士,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签盟约,得岁币,使辽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
公元1020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在母亲归葬祖陵十年后为其修建了供奉七尊大佛的咸熙寺,也就是今天义县的奉国寺。作为中国现存辽代三大寺之一(另两座是天津蓟县独乐寺和山西大同善化寺)的奉国寺,精华部分正是安置在高大台基上的大雄宝殿。
义县之旅之前,因对家乡历史的兴味,也算积攒了点旅历,尽管看过的辽代建筑和文物两手数得完:山西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善化寺、锦州辽塔、辽宁省博物馆的辽代佛像,少量来自墓葬的壁画和石版画,些许瓷器。以我观察,辽代建筑最大特点是朴素和大气,以奉国寺大殿为例,屋檐翘角并不夸张,显得厚重肃穆,用料粗大,柱础简洁,巨大斗拱勾连古拙,匾额金漆落去,尽显朴实正气,殿内虽未使用减柱法,却也空间宽大。端立殿中的七尊佛像身量高巍,比例适中、线条圆融,虽因时代久远肩披灰尘,但眼角眉梢手指衣角反而更显柔和与优美。
每尊大佛还配有两尊袅娜的肋侍。
建筑和雕塑华美交错,惊得人心慌意乱。
美得让人透不过气。
由奉国寺殿堂恢宏可遥想当年契丹人对信仰的忠诚,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与中原宋国为争夺土地肥沃、出产丰厚、军事意义重大的燕云十六州展开较量。我曾到过宋辽交战的金沙滩,那里离山西大同不远。沙场对决带来的惨痛,悲伤的汉人许久许久不能忘怀。京剧《四郎探母》中,佘太君对舍命从敌营赶来相会的四儿唱道:"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儿大哥长枪来刺坏;儿二哥短剑下他命赴泉台;儿三哥马踏如泥块;我的儿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回来;惟有儿五弟把性情改,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最可叹儿七弟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乱箭攒身死无葬埋。娘只说我的儿难得见……"
真是字字血泪。
成年以后的我,立场已悄然变化。山西之旅,雁门关附近的鹿蹄涧村本不在计划之中,听说有座供奉杨门忠烈的祠堂,决定亲往,带着北方人的血和内心隐隐的骄傲。记得,祠堂里有组雕像,和丈夫生离的铁镜公主赫然其中,头戴双绦垂向肩头的兽皮帽子,神情哀戚。
战争中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要看怎样理解和界定。对个体而言,没有人能赢。
正史中,宋国输了:"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文字颇麻木,佘太君死了那么多儿子,民间数百年哀怨不散,还纠结什么国威。只能说,谈判中,萧燕燕对宋国人拿不走燕云十六州这事很自信。关于这段历史,不妨听听写<中国大历史>的史学家黄仁宇的看法:“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国与国的恩怨,究竟是体制之争还是利益之争,可有办法达成共赢共存,从来考验人类智慧。除了这些重大命题,作为女性,我还对萧燕燕本人深有兴趣。
她嫁了两任丈夫。第一任是契丹人耶律贤,拥有整个国家的男人,尽管体弱多病。第二任是汉人韩德让,是她格外倚重的大臣,儿子耶律隆绪也视其为父。可见北方游牧民族对女性再嫁不以为忤,有母系社会遗风。但国母再嫁并没有完成华美转身,传说萧燕燕派人毒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我不能理解一位女性在绝对处于优势的景况下还要杀人,她应该有机会和对方达成共识,让情敌签署"下岗"协议。不知道韩大人是怎样跨越杀妻的心理障碍,转投最有权势的女人怀抱。或许,升官发财死老婆早已是男人千百年不变的三大喜。抑或,双方合作是当时的唯一选择,为确保彼此信任,采用了古老而简易的方式,性。
1009年,萧燕燕病逝,一代太后次年归葬位于医巫闾山的乾陵,先夫耶律贤早已安葬于此。不久后,韩德让病亡,也被允许陪葬在她的身边,成为唯一进入皇陵的汉族人。至此萧燕燕真正实现一女二夫。
因种种历史的悬疑和矛盾,使人更想细细端详大殿中高高在上的佛祖面庞。可惜无法静静欣赏。
殿中上岗的和尚们可谓"敬业",声音恢宏鼓罄念经,号召信徒下拜,保佑你合家健康全体发财,自愿随喜多少不限。搞得咱这种专程来欣赏艺术的,都不好意思上前,一上前就递个红布带子,请你献给佛祖。
<一代宗师>里的宫二,不是默默佛前祈愿的么?那一盏摇曳的蜡烛出现得多么富有智慧和天地唯一。试想,若电影中女主正内心痛苦地向佛祖祷告,此刻忽然迈出个袈裟和尚,念段般若波罗蜜保佑您合家发财,估计早被宫家二小姐八卦掌外加连环脚,踢到广东那么远,就算宇宙无敌梁朝伟出现,也只会加入"揍他"的局面。
脑补过"宫二问佛",绕着大殿慢慢转了两圈,把淡得只能略见形影的壁画盯住几分钟,又用手摩娑了光滑无漆的木柱。然后,还是舍不得离开。又到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寻高质量的雕塑画册,也遍寻不得。
只好带着遗憾,和记载着丰功、也默写着血泪的大庙,和近千年前的伟大女性,默默作别。
-
萃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5 07: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