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的文字之 给我的刘玲老师
她叫刘玲,我初中的英语老师,明艳不可方物。
那是20年前,刘老师20多岁,师范刚毕业应该没多久吧,瘦瘦高高,最一开始好像是短发,说话细声细气,有着北京女孩普遍的骄傲,也有着北京女孩普遍没有的矜持。有时候刘老师会很凶,但其实都是装的。那会儿英语专业出来的都是人才,眼界也的确不同于寻常老师,毕竟有意无意都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入学前妈妈教过我一段时间英语,占着这个便宜,我成了英语课代表,其实不要说王芳,赵优、戎冬冬、赵菁、黄蕾、高彦生、姚睿、何浩,都比我学得好。
英语课大概是那时唯一需要电教设备的一门课。说是设备,其实也就是一双卡(或者单卡?)录音机,用来放那些惨不忍闻英不英美不美的中式洋泾浜白痴对话。但是这台机器,终究为我们人生第一次大面积接触英文歌曲,做出了贡献。印象中,每堂课前,刘老师会为我们放上几首卡朋特兄妹的歌,当然还有四兄弟,似乎偶尔也有披头士,当然还没有鲍勃·迪伦,其中放的最多的,就是这首Yesterday Once More。
在我的回忆中,这首歌和别的英文歌不同,每次播放,刘老师明显有感情倾注其中,那是真正的陶醉。我们当时都问她抄了歌词,我也曾细细研究过,就此奠定我对时间流逝还没人老珠黄就喜欢不断回忆的乐趣。但是,歌里那种朴素的感情,我还要到十几年后,才终有所体会。难得的是,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傻乎乎地毫无品位地对所有大众流行的玩意弃之如敝履,而这首Yesterday Once More在日益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不可避免地烂大街时,我仍然喜欢哼唱。
20年前,我还不知道“御姐”是个什么玩意,现在想来,刘老师就是御姐,当然我称不上正太,一米四六的身高,也就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仔细分辨分辨内衣肩带的印痕。当时学校还有一位英语男老师,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更是一表人材,里外都透着西化的味道。我们,男生女生,都觉得刘老师和他,真是一对璧人。两人相互之间似乎也有好感,后来如何再难回忆起来,应该也就是不知所终吧。
那年春夏之交,英语课上没放歌直接上课。我们一帮小屁孩随着时代的巨变而群情激昂,拿铅笔钢笔圆珠笔当旗杆做了好多小旗子在刘老师背后挥舞,老师回头看到,把课停了,我们一哄而出直奔小西单扯了好几米白布上了街。
那个著名夜晚前的下午,我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偷书,书没偷成差点被堵在长安街上回不了家。好不容易坐上“巴黎最后一班地铁”,车厢里遇到了那位男老师,胸前挂一相机。当时我跟个大人似的问他看到那座雕像了吗怎么样?他的回答我至今不忘,他说,美极了。
初中毕业发榜之后,我给每个教过我的老师送了件小礼物,雨伞什么的,那是我最后一次和刘玲老师说话,上了高中,虽然还在一所学校,却基本见不到,也好像没什么话可说。现在想来,我当时应该吻一下我的老师。
前几年初中同学聚会,谈到刘玲老师,大家都不甚了了。前两天看到戎冬冬转的一个帖子,大意是,朋友们许久不联系不是因为不怀念你们而是因为大家生活的环境有了巨大的不同,当时心下就一阵蠢动。今天我给睡前洗好澡的麦兜哼唱Yesterday Once More,蓦地想起她。我知道我的很多记忆都已成了碎片,刘老师很有可能没有我回忆中那般明艳不可方物,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是20年前,刘老师20多岁,师范刚毕业应该没多久吧,瘦瘦高高,最一开始好像是短发,说话细声细气,有着北京女孩普遍的骄傲,也有着北京女孩普遍没有的矜持。有时候刘老师会很凶,但其实都是装的。那会儿英语专业出来的都是人才,眼界也的确不同于寻常老师,毕竟有意无意都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入学前妈妈教过我一段时间英语,占着这个便宜,我成了英语课代表,其实不要说王芳,赵优、戎冬冬、赵菁、黄蕾、高彦生、姚睿、何浩,都比我学得好。
英语课大概是那时唯一需要电教设备的一门课。说是设备,其实也就是一双卡(或者单卡?)录音机,用来放那些惨不忍闻英不英美不美的中式洋泾浜白痴对话。但是这台机器,终究为我们人生第一次大面积接触英文歌曲,做出了贡献。印象中,每堂课前,刘老师会为我们放上几首卡朋特兄妹的歌,当然还有四兄弟,似乎偶尔也有披头士,当然还没有鲍勃·迪伦,其中放的最多的,就是这首Yesterday Once More。
在我的回忆中,这首歌和别的英文歌不同,每次播放,刘老师明显有感情倾注其中,那是真正的陶醉。我们当时都问她抄了歌词,我也曾细细研究过,就此奠定我对时间流逝还没人老珠黄就喜欢不断回忆的乐趣。但是,歌里那种朴素的感情,我还要到十几年后,才终有所体会。难得的是,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傻乎乎地毫无品位地对所有大众流行的玩意弃之如敝履,而这首Yesterday Once More在日益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不可避免地烂大街时,我仍然喜欢哼唱。
20年前,我还不知道“御姐”是个什么玩意,现在想来,刘老师就是御姐,当然我称不上正太,一米四六的身高,也就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仔细分辨分辨内衣肩带的印痕。当时学校还有一位英语男老师,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更是一表人材,里外都透着西化的味道。我们,男生女生,都觉得刘老师和他,真是一对璧人。两人相互之间似乎也有好感,后来如何再难回忆起来,应该也就是不知所终吧。
那年春夏之交,英语课上没放歌直接上课。我们一帮小屁孩随着时代的巨变而群情激昂,拿铅笔钢笔圆珠笔当旗杆做了好多小旗子在刘老师背后挥舞,老师回头看到,把课停了,我们一哄而出直奔小西单扯了好几米白布上了街。
那个著名夜晚前的下午,我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偷书,书没偷成差点被堵在长安街上回不了家。好不容易坐上“巴黎最后一班地铁”,车厢里遇到了那位男老师,胸前挂一相机。当时我跟个大人似的问他看到那座雕像了吗怎么样?他的回答我至今不忘,他说,美极了。
初中毕业发榜之后,我给每个教过我的老师送了件小礼物,雨伞什么的,那是我最后一次和刘玲老师说话,上了高中,虽然还在一所学校,却基本见不到,也好像没什么话可说。现在想来,我当时应该吻一下我的老师。
前几年初中同学聚会,谈到刘玲老师,大家都不甚了了。前两天看到戎冬冬转的一个帖子,大意是,朋友们许久不联系不是因为不怀念你们而是因为大家生活的环境有了巨大的不同,当时心下就一阵蠢动。今天我给睡前洗好澡的麦兜哼唱Yesterday Once More,蓦地想起她。我知道我的很多记忆都已成了碎片,刘老师很有可能没有我回忆中那般明艳不可方物,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
InsaneVilla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7 23:16:14
-
蕾😊😎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6 1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