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谈谈伊斯坦布尔
(一)
离开伊斯坦布尔回来上班十来天,听到Nora说伊斯坦布尔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我百度了一下,原来不止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和伊兹密尔都在骚乱中。
事实上我还在回味伊斯坦布尔的悠哉假期,听说我走过的塔克西姆广场、独立大街,经过的博斯普鲁斯大桥,现在陷入游行示威者和警察的混战中,震惊并小难过。
土耳其的13天,是我目前最印象深刻的旅行。Nora问我旅游去过的哪些国家,最喜欢哪个,我毫不犹豫地说土耳其,而其中最喜爱伊斯坦布尔。Nora去过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亚洲欧洲中东的,她也最喜欢伊斯坦布尔。并且向我保证说,伊斯坦布尔可比巴黎有意思多了。
我相信,所以Nora才在伊斯坦布尔呆了那么久。她7年前就到了土耳其,并不是一直呆在那里。如她所说满世界乱转,最近一年才比较稳定地呆在伊斯坦布尔,在新皇宫附近租房子住。
示威游行一直在持续,两天前问Vedat,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过60个小时了,不能回家,在警察局待命,困了就在警署睡一会儿,身上还有跟示威者冲撞造成的伤,3天没洗澡,臭烘烘的。真可怜。对了,Vedat是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沙发主,Nora是他女朋友。Vedat是一名旅游局的警察,所以在示威行动中可忙坏了。
此次示威游行是反对总理埃尔多安,反对者称他是“独裁者”。作为一个局外人,在出发前我对土耳其的了解仅限于皮毛。旅行中引发的兴趣,让我开始去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埃尔多安想要重整一个伊斯兰的土耳其,防止西方自由主义的侵蚀。从日常行为举止上来看,Vedat和Nora绝对不是传统的穆斯林,但是他们确认为埃尔多安将国家变得更好,那些示威者是无理取闹,有点像埃及动乱那种意思。用Nora的话说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宗教道德了,”sex everywhere, drink everywhere. The prime minister is trying to make this country a bit Islamic.” 我想这中间有夸张和些许偏见的成分吧。
先说土耳其这个国家,从地理文化渊源来看,它很长一段时间跟欧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拜占庭帝国承继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宗教是基督教。但15世纪奥斯曼帝国将这个国家带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把它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伊斯兰教国家。纵观整个历史过程,欧洲文化统治的时间远比伊斯兰文明要长。19世纪近代土耳其建立,国父凯尔末.阿塔土克想将土耳其变成一个欧洲国家,严禁宗教力量对国家权力的干涉,将土耳其变成了一个世俗的伊斯兰教国家。阿塔土克死后土耳其的政局动乱不堪,直到20世纪末才重回复兴之路。总理埃尔多安是2002年赢得大选组阁的,到现在已经任总理11年。最重要的政绩是土耳其民众收入在10年时间里翻了2翻。报道称埃尔多安已经由一个极端的宗教主义者变成一个温和的保守党领袖,但民众却埋怨他推行的“禁酒令”、“禁止民众在公众场合接吻”,越来越有独裁者的气质。另一方面,埃尔多安仍然继续完成土耳其成为“欧洲国家”的目标,推进土耳其加入“北约”和“欧盟”。但此次针对游行者的强硬反击,引起欧美西方国家的谴责。从示威开始到今天已经一个星期了,双方似乎还在僵持,但Nora和Vedat坚信埃尔多安会打赢这场仗。
《我的父亲我的儿子》这部片子开始就是男主角的妻子难产。当天一场残酷的军事政变导致全国陷入混乱,由于无法送往医院,生下儿子后死去。那个场面荒凉残酷。此次事件不会愈演愈烈,重演那样的历史悲剧吧。
我只是觉得,土耳其应该坚持其世俗化的路线,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者作为一名穆斯林。
(二)
我在出发前没有看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是对的。
奥尔罕以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来书写了一座厚重忧伤的褪去昔日光荣的城市之记忆,这种体验之私人化,之深沉之细腻,绝不是一个观光客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可体味和承受的。我很高兴我只是以一个普通游客的目光去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异域风情和浮华靓丽的表象。
一个城市大约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游人的视觉看到的表象:与众不同的建筑、历史、风土、人情、美食、经历……新奇有趣,活色生香。
第二层面是城市居民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悲欢离合、婚丧嫁娶。游客们眼中的蓝色清真寺只是教徒们的礼拜堂,其门票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博斯普鲁斯的日出日落如通过世界上任何一处的日出日落般寻常。在加拉塔大桥上垂钓的人们是为了生计生活,而不是徒劳地作为游人镜头中的一个姿态一种侧影。
第三个层面,则是文人骚客眼中的城市所蕴含的情感,奥尔罕所说的“呼愁”。这时的伊斯坦布尔是没落帝国的剪影,是贫穷昏暗的街道黄昏反射出来的忧伤之美,是他整个生命的依托。尽管这座城市有种种不美好,他仍然发自内心且不法抗拒地爱它,拥抱它,成为它的一部分。
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连垂暮都优雅迷人的城市,真是感伤又惬意。事实上我真的想象过这种可能性,甚至在看《星际迷航:暗黑无界》时,看到2259年的伦敦,怪物般的参天高楼林立,整个城市笼罩在刺目的金属光泽里,我为可能遭遇同样命运的伊斯坦布尔,和所有其他在21世纪初期还存留着某些旧时代遗迹和诗意的城市而神伤。这座暮色沉沉的城市,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连同成为它历史一部分的你或者他,光荣、黯淡、优雅、忧愁都消逝。感觉像是同掉入黑洞般绝望。
(三)
如果让我这样一个匆忙的过客来讲述伊斯坦布尔,要从哪里开始呢?是悠远嘹亮响彻城市上空的穆斯林祷告声,是游客甚众的各个景点,是加拉塔大桥上的垂钓者,还是从那些最有辨识度的人和事讲起?还有那种似乎能掀开伊斯坦布尔给游客展示的曼妙面纱,可以了解到更真实,不那么美好甚至丑恶的现实的那种小心翼翼,既期待又担忧的矛盾心理过程?实际上,要掀开那块面纱是不可能的。
我尝试过坐在清真寺前看鸽子看行人,在Eminonu码头看博斯普鲁斯的黄昏和日落,其他它像翻书一样一页页变换天空和海水的颜色。可是很快便会无聊。我也看过被主人带出来溜的狗狗,它们被绑在露天咖啡馆的冬青篱笆外面,主人在里面一边喝茶,它一边尝试爬过冬青篱笆跑进咖啡馆。主人只好一次次跑过来,趴在篱笆上跟它讲道理。
于是,我还是讲讲某些人和某些瞬间吧,from nowhere, from my thoughts。所以会很乱,大家凑合看。
伊斯坦布尔的印象中,怎么能少了Vedat和Nora。我可能会不厌其烦地提到这两个人的名字。他们俩对我的善意和照顾,又岂是短短几百字可以表达的呢。
到伊斯坦布尔的第三天,Vedat和Nora带我逛塔克西姆。塔克西姆是伊斯坦布尔的中心区,购物中心、酒吧街、艺术展览馆等等。在一条僻静小巷,一个女人在阳台上喝酒。Vedat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我们摇头。
原来这里是暗娼一条街。而且从事类似交易的多是变性人。Vedat洋洋得意说凡是他接待的沙发客,他都会带他们来这里见识一下普通游客不知道的地方,夸耀一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伊斯坦布尔。
在独立大街,Vedat介绍那些由奥斯曼帝国时期亚美尼亚人建造的老房子,试图给我讲解那些交错纵横的历史。我心生感慨,从最阴暗的一面,暗娼街,同性恋酒吧,到这些已经被改造成商铺的数百年老建筑,这个城市真的如同Vedat所想表达的那样,无所不有!
倒数第二天我再坐地铁到独立大街,搞不清楚方向,打电话向Vedat求助,他问,你现在在哪?我去,我怎么会知道,就算知道我也很难正确发音。土耳其语真的不好弄,Sultanahmet我是好几天才能正确发音的。然后抓住一个路过的年轻人,问他会不会英语帮接个电话。他跟Vedat在电话沟通好了,然后告诉我说正 好跟我要去的地方同路,说你跟我一起走吧。我跟Vedat确认了这个路人不是坏人,不会把我卖猪仔。
然后进地铁站,路上就稍微聊了一下。仔细一看,他长得好像《摩登家庭》里的Mitch,淡金色软软的小胡子。我忍住没跟他说,谁被说长得像Gay应该都不开心吧。他说他是一个设计师,具体设计什么的我忘了,好像是家具?然后业余爱好是玩音乐,弹吉他有十来年了,经常在塔克西姆附近的酒吧演出,还玩乐队。我恭维了一下说那肯定吉他弹得超好吧。人家也不谦虚说对啊,台下少女们都尖叫来着。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聊到年轻人的婚姻恋爱观去了(我那是大龄青年在找认同感吧)。他今年28,还没有结婚,他有个哥哥比他大两岁也没结婚。他说他们父母都愁怀了。说到这他望天歪着头叹气,表情敢不敢不要这么萌?我又八卦,那你为什么不结婚呢(我是不是太不尊重别人隐私了?)。
他说,啊我还不想结婚。结婚就意味着失去自由,我就没时间玩音乐,没时间跟朋友周末出去happy,没时间踢足球打网球了。结婚要担负起责任,要陪妻子带孩子……不过我还是会结婚的,等哪天我遇到真正喜欢的姑娘吧,不过肯定要在30岁以后……
我们都一致认同,社会对超过30岁的大龄单身青年态度是:“这个家伙有毛病吧,这把年纪还不结婚!”说完,一边笑我一边觉得好心酸。
在贝伊奥卢暴走,从独立大街街尾,一路问人,我穿过小街道要走到加拉塔大桥,那些小方石块铺砌的向着博斯普鲁斯倾斜的小路,那边几乎没有什么游客经过,所以当地人会用异样的目光瞄几眼。拐了个弯,然后就看到了路尽头的高塔,加拉塔。在这么狭窄的街道中,你会惊讶竟然有一座如此雄伟的高塔。它就那样默默被掩映在周围的小楼群中。
在伊斯坦布尔坐了无数次渡轮,还有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巴士、地铁。我坐在船舱外面,看海鸥,看岸边的亚洲区和欧洲区,还有来来往往的其他渡轮。渡轮往返Eminonu和Kadikoy一般是20~25分钟,船停靠上岸,我总是恋恋不舍,尽管五月傍晚的海风很凉。
最后一天离开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我感到了沉重的失落。旅行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的,这甚至跟时间与金钱无关,而是旅途中那颗变得不安分的心,很难回到原来波澜不惊、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次13天的旅行结束,与之前的归心似箭不一样,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失恋。
对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瞥,是地铁沿途,在车站等车的人们,有穿着很欧化的年轻人,有包裹严实穆斯林,他们在等待地铁,其实是等待属于他们的生活。
经过漫长的飞行,飞机准备降落香港机场。从舷窗望下去,大海也是同样碧蓝,山峦氤氲,大地富饶。所不同的是,我同时也看到了这片同样美丽的土地上的痛苦、平凡、日复一日人们浸淫其中的最真实的生活。也许是这个让人若有所失。
但这种失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我们马上要融入到原来的生活中,快乐着原来的快乐,期待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期待,体会同样生长着的烦恼。短期旅行的终极意义,难道是暂时摆脱生活的桎梏,漂浮在另一种只有华丽表面的日子里,失重地去看那些没有痛苦没有忧伤的风景和人情?
别因为旅途的风景而厌弃真实生活的一成不变。没有人可以永远在路上。但是,有机会,你们一定要路过一次伊斯坦布尔。
离开伊斯坦布尔回来上班十来天,听到Nora说伊斯坦布尔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我百度了一下,原来不止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和伊兹密尔都在骚乱中。
事实上我还在回味伊斯坦布尔的悠哉假期,听说我走过的塔克西姆广场、独立大街,经过的博斯普鲁斯大桥,现在陷入游行示威者和警察的混战中,震惊并小难过。
土耳其的13天,是我目前最印象深刻的旅行。Nora问我旅游去过的哪些国家,最喜欢哪个,我毫不犹豫地说土耳其,而其中最喜爱伊斯坦布尔。Nora去过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亚洲欧洲中东的,她也最喜欢伊斯坦布尔。并且向我保证说,伊斯坦布尔可比巴黎有意思多了。
我相信,所以Nora才在伊斯坦布尔呆了那么久。她7年前就到了土耳其,并不是一直呆在那里。如她所说满世界乱转,最近一年才比较稳定地呆在伊斯坦布尔,在新皇宫附近租房子住。
示威游行一直在持续,两天前问Vedat,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过60个小时了,不能回家,在警察局待命,困了就在警署睡一会儿,身上还有跟示威者冲撞造成的伤,3天没洗澡,臭烘烘的。真可怜。对了,Vedat是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沙发主,Nora是他女朋友。Vedat是一名旅游局的警察,所以在示威行动中可忙坏了。
此次示威游行是反对总理埃尔多安,反对者称他是“独裁者”。作为一个局外人,在出发前我对土耳其的了解仅限于皮毛。旅行中引发的兴趣,让我开始去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埃尔多安想要重整一个伊斯兰的土耳其,防止西方自由主义的侵蚀。从日常行为举止上来看,Vedat和Nora绝对不是传统的穆斯林,但是他们确认为埃尔多安将国家变得更好,那些示威者是无理取闹,有点像埃及动乱那种意思。用Nora的话说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宗教道德了,”sex everywhere, drink everywhere. The prime minister is trying to make this country a bit Islamic.” 我想这中间有夸张和些许偏见的成分吧。
先说土耳其这个国家,从地理文化渊源来看,它很长一段时间跟欧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拜占庭帝国承继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宗教是基督教。但15世纪奥斯曼帝国将这个国家带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把它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伊斯兰教国家。纵观整个历史过程,欧洲文化统治的时间远比伊斯兰文明要长。19世纪近代土耳其建立,国父凯尔末.阿塔土克想将土耳其变成一个欧洲国家,严禁宗教力量对国家权力的干涉,将土耳其变成了一个世俗的伊斯兰教国家。阿塔土克死后土耳其的政局动乱不堪,直到20世纪末才重回复兴之路。总理埃尔多安是2002年赢得大选组阁的,到现在已经任总理11年。最重要的政绩是土耳其民众收入在10年时间里翻了2翻。报道称埃尔多安已经由一个极端的宗教主义者变成一个温和的保守党领袖,但民众却埋怨他推行的“禁酒令”、“禁止民众在公众场合接吻”,越来越有独裁者的气质。另一方面,埃尔多安仍然继续完成土耳其成为“欧洲国家”的目标,推进土耳其加入“北约”和“欧盟”。但此次针对游行者的强硬反击,引起欧美西方国家的谴责。从示威开始到今天已经一个星期了,双方似乎还在僵持,但Nora和Vedat坚信埃尔多安会打赢这场仗。
《我的父亲我的儿子》这部片子开始就是男主角的妻子难产。当天一场残酷的军事政变导致全国陷入混乱,由于无法送往医院,生下儿子后死去。那个场面荒凉残酷。此次事件不会愈演愈烈,重演那样的历史悲剧吧。
我只是觉得,土耳其应该坚持其世俗化的路线,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者作为一名穆斯林。
(二)
我在出发前没有看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是对的。
奥尔罕以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来书写了一座厚重忧伤的褪去昔日光荣的城市之记忆,这种体验之私人化,之深沉之细腻,绝不是一个观光客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可体味和承受的。我很高兴我只是以一个普通游客的目光去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异域风情和浮华靓丽的表象。
一个城市大约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游人的视觉看到的表象:与众不同的建筑、历史、风土、人情、美食、经历……新奇有趣,活色生香。
第二层面是城市居民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悲欢离合、婚丧嫁娶。游客们眼中的蓝色清真寺只是教徒们的礼拜堂,其门票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博斯普鲁斯的日出日落如通过世界上任何一处的日出日落般寻常。在加拉塔大桥上垂钓的人们是为了生计生活,而不是徒劳地作为游人镜头中的一个姿态一种侧影。
第三个层面,则是文人骚客眼中的城市所蕴含的情感,奥尔罕所说的“呼愁”。这时的伊斯坦布尔是没落帝国的剪影,是贫穷昏暗的街道黄昏反射出来的忧伤之美,是他整个生命的依托。尽管这座城市有种种不美好,他仍然发自内心且不法抗拒地爱它,拥抱它,成为它的一部分。
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连垂暮都优雅迷人的城市,真是感伤又惬意。事实上我真的想象过这种可能性,甚至在看《星际迷航:暗黑无界》时,看到2259年的伦敦,怪物般的参天高楼林立,整个城市笼罩在刺目的金属光泽里,我为可能遭遇同样命运的伊斯坦布尔,和所有其他在21世纪初期还存留着某些旧时代遗迹和诗意的城市而神伤。这座暮色沉沉的城市,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连同成为它历史一部分的你或者他,光荣、黯淡、优雅、忧愁都消逝。感觉像是同掉入黑洞般绝望。
(三)
如果让我这样一个匆忙的过客来讲述伊斯坦布尔,要从哪里开始呢?是悠远嘹亮响彻城市上空的穆斯林祷告声,是游客甚众的各个景点,是加拉塔大桥上的垂钓者,还是从那些最有辨识度的人和事讲起?还有那种似乎能掀开伊斯坦布尔给游客展示的曼妙面纱,可以了解到更真实,不那么美好甚至丑恶的现实的那种小心翼翼,既期待又担忧的矛盾心理过程?实际上,要掀开那块面纱是不可能的。
我尝试过坐在清真寺前看鸽子看行人,在Eminonu码头看博斯普鲁斯的黄昏和日落,其他它像翻书一样一页页变换天空和海水的颜色。可是很快便会无聊。我也看过被主人带出来溜的狗狗,它们被绑在露天咖啡馆的冬青篱笆外面,主人在里面一边喝茶,它一边尝试爬过冬青篱笆跑进咖啡馆。主人只好一次次跑过来,趴在篱笆上跟它讲道理。
于是,我还是讲讲某些人和某些瞬间吧,from nowhere, from my thoughts。所以会很乱,大家凑合看。
伊斯坦布尔的印象中,怎么能少了Vedat和Nora。我可能会不厌其烦地提到这两个人的名字。他们俩对我的善意和照顾,又岂是短短几百字可以表达的呢。
到伊斯坦布尔的第三天,Vedat和Nora带我逛塔克西姆。塔克西姆是伊斯坦布尔的中心区,购物中心、酒吧街、艺术展览馆等等。在一条僻静小巷,一个女人在阳台上喝酒。Vedat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我们摇头。
原来这里是暗娼一条街。而且从事类似交易的多是变性人。Vedat洋洋得意说凡是他接待的沙发客,他都会带他们来这里见识一下普通游客不知道的地方,夸耀一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伊斯坦布尔。
在独立大街,Vedat介绍那些由奥斯曼帝国时期亚美尼亚人建造的老房子,试图给我讲解那些交错纵横的历史。我心生感慨,从最阴暗的一面,暗娼街,同性恋酒吧,到这些已经被改造成商铺的数百年老建筑,这个城市真的如同Vedat所想表达的那样,无所不有!
倒数第二天我再坐地铁到独立大街,搞不清楚方向,打电话向Vedat求助,他问,你现在在哪?我去,我怎么会知道,就算知道我也很难正确发音。土耳其语真的不好弄,Sultanahmet我是好几天才能正确发音的。然后抓住一个路过的年轻人,问他会不会英语帮接个电话。他跟Vedat在电话沟通好了,然后告诉我说正 好跟我要去的地方同路,说你跟我一起走吧。我跟Vedat确认了这个路人不是坏人,不会把我卖猪仔。
然后进地铁站,路上就稍微聊了一下。仔细一看,他长得好像《摩登家庭》里的Mitch,淡金色软软的小胡子。我忍住没跟他说,谁被说长得像Gay应该都不开心吧。他说他是一个设计师,具体设计什么的我忘了,好像是家具?然后业余爱好是玩音乐,弹吉他有十来年了,经常在塔克西姆附近的酒吧演出,还玩乐队。我恭维了一下说那肯定吉他弹得超好吧。人家也不谦虚说对啊,台下少女们都尖叫来着。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聊到年轻人的婚姻恋爱观去了(我那是大龄青年在找认同感吧)。他今年28,还没有结婚,他有个哥哥比他大两岁也没结婚。他说他们父母都愁怀了。说到这他望天歪着头叹气,表情敢不敢不要这么萌?我又八卦,那你为什么不结婚呢(我是不是太不尊重别人隐私了?)。
他说,啊我还不想结婚。结婚就意味着失去自由,我就没时间玩音乐,没时间跟朋友周末出去happy,没时间踢足球打网球了。结婚要担负起责任,要陪妻子带孩子……不过我还是会结婚的,等哪天我遇到真正喜欢的姑娘吧,不过肯定要在30岁以后……
我们都一致认同,社会对超过30岁的大龄单身青年态度是:“这个家伙有毛病吧,这把年纪还不结婚!”说完,一边笑我一边觉得好心酸。
在贝伊奥卢暴走,从独立大街街尾,一路问人,我穿过小街道要走到加拉塔大桥,那些小方石块铺砌的向着博斯普鲁斯倾斜的小路,那边几乎没有什么游客经过,所以当地人会用异样的目光瞄几眼。拐了个弯,然后就看到了路尽头的高塔,加拉塔。在这么狭窄的街道中,你会惊讶竟然有一座如此雄伟的高塔。它就那样默默被掩映在周围的小楼群中。
在伊斯坦布尔坐了无数次渡轮,还有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巴士、地铁。我坐在船舱外面,看海鸥,看岸边的亚洲区和欧洲区,还有来来往往的其他渡轮。渡轮往返Eminonu和Kadikoy一般是20~25分钟,船停靠上岸,我总是恋恋不舍,尽管五月傍晚的海风很凉。
最后一天离开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我感到了沉重的失落。旅行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的,这甚至跟时间与金钱无关,而是旅途中那颗变得不安分的心,很难回到原来波澜不惊、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次13天的旅行结束,与之前的归心似箭不一样,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失恋。
对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瞥,是地铁沿途,在车站等车的人们,有穿着很欧化的年轻人,有包裹严实穆斯林,他们在等待地铁,其实是等待属于他们的生活。
经过漫长的飞行,飞机准备降落香港机场。从舷窗望下去,大海也是同样碧蓝,山峦氤氲,大地富饶。所不同的是,我同时也看到了这片同样美丽的土地上的痛苦、平凡、日复一日人们浸淫其中的最真实的生活。也许是这个让人若有所失。
但这种失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我们马上要融入到原来的生活中,快乐着原来的快乐,期待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期待,体会同样生长着的烦恼。短期旅行的终极意义,难道是暂时摆脱生活的桎梏,漂浮在另一种只有华丽表面的日子里,失重地去看那些没有痛苦没有忧伤的风景和人情?
别因为旅途的风景而厌弃真实生活的一成不变。没有人可以永远在路上。但是,有机会,你们一定要路过一次伊斯坦布尔。
-
Rosemar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7 23: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