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Greek
2010/10/13 英雄
51街和5大道上的Onassis Cultural Center新開的展覽:Heroes: Mortals and Myths in Ancient Greece。俺上周去的。話說俺很喜歡這個Onassis Cultural Center的展覽,一則它基本上都和古希臘的東西有關系,這個本來俺就感興趣;二則展廳不大,很細致的看也不用耗費很多時間;當然它還免費,這個對俺雖然沒有意義(俺總能用MoMA的卡免費的),但對一般大衆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這裏每年都會有個展覽,持續幾個月。不過好像知道這裏的人不多,每次去都沒幾個人在看,清淨,倒也好。看完後出去逛逛,周圍是紐約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在鄉下待著容易發霉,正好在人山人海的城市中心充充電。
該展覽試圖從古希臘人的角度向現代觀衆還原一個古希臘英雄的概念。這個議題倒剛好是我前幾年想過的東西,所以看這個展覽也覺得很親切。Hero,現代語言環境下就是英雄的意思,基本上是做了非常人能及的事情,有道德示範的作用。――當然啦,“英雄”在現代社會被濫用的也很多,比如前幾年紐約地鐵公車員工大罷工的時候,市長彭博(Bloomberg)步行過布魯克林大橋上班並以“英雄”形象出現在媒體上就是其中一例,當然這是另外的話題。在古希臘文化下面,英雄,Hero(男)或者Heroin(女)有特定的身份,他們基本上是人和神結合生下來的子女(比如那個特別好色的宙斯就生了不少英雄出來),他們具有從神爸或者神媽身上繼承來的常人不具備的超能力,但同時也因爲另一個父母是人使得他們不具備永生的能力。換句話說,古希臘的英雄是具有神力的會死的人。當然也有例外,極少數英雄不是神的兒子――比如奧德修斯(Odysseus)――但他们必然是皇家後裔;還有一個例外是古希臘最有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kles,或者被古羅馬人稱爲Hercules),他最後修成正果成了奧林匹亞山上的衆神之一。這有點像中國文化裏面的白日飛升,但得誠心修道,人也能成仙哈。不過,除了少數例外,古希臘的“英雄”都是半人半神,或者說會死的有神力的人,至于他們是否只幹好事、是否有道德示範作用,反而不相干。但是呢,在古希臘社會中,大家、特別是男性,還是常常以傳說中的英雄們爲榜樣,這種榜樣力量一般是能力上的而不是道德上的,因爲所有的英雄都有不平凡的經歷,大多和戰爭有關,也有和妖魔鬼怪搏鬥有關系的;在古希臘社會,戰爭是個永恒的主題,各個城邦的男性公民都有打仗的義務,所以“英雄”們超凡的能力就成爲男性成長過程中的膜拜對象。而女英雄們――古希臘的女英雄很少,但也有――通常也只被女性崇拜,最有名的就是海倫啦,雖然她到底有啥神力似乎任何傳說版本都沒涉及過,但單她的美貌就足夠閨中少女向往不已了。
羅嗦了這麽一大堆,再來說展覽。展覽分成三個主題:Heroes in Myth,Heroes in Cult,Heroes as Role Models。第一部分,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們,是展覽的核心部分,展示了古希臘的四個英雄:Odysseus,Helen,Archilles,Herakles。展品以陶器爲主,公元前前7世紀到2世紀的東西都有,而以經典期(公元前4、5百年)爲最多。古希臘陶器都有著色人物動物像,很多根本就是演示神話傳說,所以正好拿來爲展覽所用。
這四個人都算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奧德修斯(Odysseus)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人公,古希臘世界Ithaca的國王,特洛伊戰爭中希臘方面的智囊,木馬的設計者。戰爭之後他歷盡千辛萬苦、花了十年時間才回到家鄉。這個展覽呢,也集中在他返鄉途中的苦難。展品中有兩樣東西令俺印象深刻,一個是Cyclos Polyphemus的石頭頭像。Polyphemus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的兒子,是個單眼怪物,住在一個山洞裏,他抓了奧德修斯一行,被奧德修斯以巧計逃脫,還被弄瞎了眼睛。展覽的那個石像,雖然只有頭,倒果然一副淩厲模樣,特別是鼻梁上怒睜的一只單眼,讓人印象深刻。同樣和這段經歷有關的故事,是奧德修斯率領大家逃出山洞,趕了一群羊,大家都綁在羊肚子上逃走。展覽有一個公元前510年的陶器,上面畫的正是奧德修斯借羊脫身的畫面,非常傳神。
海倫同學就不用多說了,中西方都知道的傳說中的特級美女一名,因爲她而有十年特洛伊戰爭,最後特洛伊被屠城。挺有意思的是,展覽的很多畫面,都是屠城之後海倫與原配丈夫Menelaus重逢的場景。按照流傳最廣的傳說版本,Menelaus是想殺海倫的,可是當他看到她的那一刻,馬上再度被她的美貌征服,丟下手中的劍,轉而希望與老婆舊情複合。瞧瞧,美女就是什麽都不用做啊,美就行了,也難怪古希臘的姑娘家們都拿海倫當楷模。不過俺們中國人有句話,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馳。海倫老了怎麽辦?當然,考慮到海倫是宙斯的女兒,很有可能她的最大神力就是青春永駐。倒是這些畫面中,Menelaus看起來也都是英俊勇士型,不知道爲什麽我看展覽的時候總想到好萊塢前些年拍的Troy,那裏面的Menelaus找了個老而臃腫的演員,显然是爲海倫的變心暗中開脫。另外,這個展覽還展出了一個畫有海倫雙胞胎兄弟的陶器,這對雙胞胎兄弟,古希臘文中稱爲Dioscuri(宙斯的兒子們),很有本事,海倫嫁給Menelaus前曾被Theseus綁架,就是他們救出來的。
阿基琉斯(Archilles)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主角,是特洛伊戰爭中希臘方面最突出的英雄。他要不是腳踝有弱點,簡直就是不死之身,那就脫離了英雄行列成爲衆神之一了。展覽的重點放在他戰余的休息,比如和好朋友Ajax下棋什麽的,铠甲就放在身後,以便隨時取用。
赫拉克勒斯(Herakles)是古希臘世界最有名的英雄,供奉他的廟宇遍及希臘(其他英雄的供奉大多是地方性的),關于他的故事也最多,很多都同妖魔鬼怪有關系,所以展覽也擺出了赫拉克勒斯與那些怪物搏鬥的器物畫面,剛好展示其超凡的能力,也爲下面英雄崇拜的章節做鋪墊。
展覽的第二、第三部分,古希臘世界的英雄崇拜和英雄的示範作用,集中在真正生活在那個世界的人對這些神話故事裏的英雄的看法。他們很清楚英雄不是神,可也不是凡人,所以膜拜英雄把他們當作保護神,同時以英雄們爲模仿目標,鍛煉自己的勇氣和能力。到後來,連古希臘的城邦國王們也開始給自己找傳說中的英雄親戚來神化自己的出身。這兩部分所占空間比較小,東西相對也少很多,有一些是祭祀地點的浮雕石,上面刻了被膜拜的英雄及其事迹,爲主題做注腳。
這展覽持續到1月份,俺可能還會再去逛一圈。Onassis Cultural Center的展覽向來都印詳細的說明圖冊供訪客免費索取,還把他們的宣傳海報擺在門口讓人隨便拿。這次也不例外。以往俺是不拿海報的,因爲沒什麽用,這次拿了,還有兩種,各拿一份,回來給思齊玩,呵呵。
2009/1/30 女性崇拜
Worshipping Women: Ritual and Reality in Classical Athens(女性崇拜:古典時期雅典的祭祀與現實),Onassis Culture Center正在進行的展覽。我覺得展覽的名字起得略有不妥,Worshipping Women給人一種把普通女性為膜拜對象的錯覺,但事實上無論從考古和文獻上看,古希臘時期都無此案例,而展覽本身也只是從祭祀女神、女祭師的存在以及婦女參與宗教活動幾個方面來著眼,並沒有絲毫暗示女性本身作為崇拜對象的意思(女神和女性還是差別很大的,況且西方的神和中國神不同,中國的神仙大多有人本位,即由人變神,比如何仙姑成仙前也是普通人,西方神之所以為神是因為父母都是神)。
展覽本身還是極好的。展品主要是公元前6世紀到5世紀的一些陶器、浮雕、墓碑、小型雕塑,大多來自希臘國家博物館。展覽最大的一部分展示古希臘世界中最重要的幾個女神, Athena(雅典娜,雅典的守護神,司戰爭與和平),Artemis(阿耳忒彌斯,司動物、兒童與生產),Aphrodite(阿佛洛狄特,司美與性),Demeter(德墨忒耳,司農業與豐饒),Persephane(波瑟芬,Demeter的女兒,被冥王強佔為妻), Nymphe(司婚姻,女性出嫁前都會祭拜)。這些女神的形象,頻繁出現於各種器物中,尤其是作為祭祀用品的各類陶器,還有塑於各處神廟的雕像。這些女神當初在古希臘世界的神位(最主要的祭祀地點)如今大部分都是考古學遺址,我也大多去過,看展覽的時候,回想她們的神位如今的樣子,當初在希臘追著古典世界遺址一路行去的歷程重現心底,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展覽 有一個小小的角落貢獻給heroines(女英雄)。在古希臘世界中,英雄hero有特定的涵義,即神與人的兒子(一般都是父親是神),這些人不像神一樣可以永遠不死,但是也擁有人類所沒有的強大能力;若是神與人的女兒,則稱heroines。但古希臘世界裡只有很少的女英雄形象,而且故事也不豐富。
古希臘世界中,宗教祭祀是很重要的活動,女性也可以參與,甚至祭師都有女性的,主管女神的祭祀。我記得在古希臘最重要的一個祭祀點Delphi的阿波羅神廟裡,祭師雖然是男性,但他的手下通常都是女的。通常古希臘人到Delphi去祭拜,是為了得到一些神的啟示,祭師就負責與阿波羅溝通,其過程有如中國民間流行的扶乩,來祭拜的人把要問的問題遞給祭師的女性助手,助手再給祭師,祭師過陣子就如阿波羅附身一樣,說一串亂七八糟的話。普通婦女也可以參加祭祀活動,很多陶器上繪出的祭祀場面,都是男女皆有。古希臘甚至還有一些專屬於女性的祭祀活動,最著名的是在Adoneia祭拜一個神話中英年早逝的神Adonis(Aphrodite的情人),在這個祭祀活動中,婦女可以批頭散髪,而通常情況下頭髪不綁起來是被視作醜聞的。
我這次看展覽的時候,忽然興起,把各式陶器都按著樣子在紙上畫了一遍。古希臘的陶器,除了日用,更重要的功能是祭祀用,所以講究多,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名字,就好像中國作為禮器的青銅器,也是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名字。我記得台北的故宮博物院裡青銅器的展廳牆上有一大面畫,每種形態的青銅器都對應了它的名字,是非常好的解說圖。可惜那裡不能照相(俺也沒機會偷著照),不能留下來。今天我就對著那些展品用手畫了下來,整理出一個樣表,還蠻有意思的。以後有機會,也要整理個青銅器的出來。
Onassis Culture Center是個極好的去處,至少對我這種歡喜古典世界的人來說是這樣的。它一年展覽不多,每次展覽東西也不多,但精而巧,還印相當詳細的圖文並茂的介紹資料給你帶走,專注在古希臘的主題上,每次看都有收獲。我只惋惜我竟然是最近一年才知道這個地方,過往不知錯過了多少好展覽。
2008/6/3 Minoan
今天上午拉了M陪我去看Onassis Cultural Center的展覽。這個地方是周日在MoMA做義工時一位同事老太太告訴我的。幾十年前那個很有名的希臘船王Onassis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推廣希臘 的考古和文化。這個Cultural Center是2000年才在此基金會下成立的,內設一個小型博物館,常有特別展覽,免費開放。現在正在展的是Minoan Crete的東西。
看得很過癮。克裡特文明的東西在美國很少,甚至歐洲也很少,主要發現得晚,所以大部分東西都留在了希臘。我上次去希臘的時候看得也不多,因為精力都放到古典希臘時期去了。這個展覽雖然小,但很精致,而且涵蓋甚廣,新石器時代到克裡特文明衰落,石器、陶器(這個最多,當然也合理)、武器、器玩、首飾、石棺、文字,都有了。
終於看到了linear A和linear B。對俺來講,這個展覽的精華在於此。這兩種文字和我的想象還是很不一樣的。書上總是打碎了看的,一個一個,很清楚;看到泥板,就發現,一筆一劃的,看著真舒服。呵呵。其實我對linear B也只有很粗淺的認識,linear A還沒破解呢,只看兩塊展出的泥板,也看不出什麼名堂,但看著它,就心裡歡喜,以前那些書沒有白看,終於落到了實處。我對古文明可能有不具公平性的偏執,總是喜歡看文字,愛揪著文字胡想。
陶器有克裡特島時期的,也有邁錫尼時期的,到了後期公元前14世界的,就已經有雙耳壺,頗有點古希臘的味道。所以古希臘人雖然不知道有克裡特文明的存在,其實有些東西還是在人類無知的狀態下流傳下來了,古希臘神話也有這種懵懂間的繼承。
還有印泥的展覽,大體同兩河流域、古埃及的印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只花紋而言,有伸展中的人體,不常見於兩河流域和埃及;中有一樣很特殊,是金戒指,戒指上的牌子卻是個印,此種物事,似乎不曾在他處見過。
還展了兩具石棺,一大一小,這是邁錫尼時期的東西,也在懵懂中被古希臘人繼承了。大的那具,也很小,大約只能裝進去現代人中十歲孩童。有點震驚。想到當年去Pompeii,那是一個瞬間被火山巖漿掩埋了的古羅馬城市,後來挖出來,房舌還在,我看到的時候,就覺得他們的房子低矮得不像話。一般來說,地中海人的特征是矮小黝黑,但矮到這種連我們亞洲人都覺得不像話的程度,還是很讓人震驚。現代人身高是狂長了幾十年沒錯,但我總覺得平均提高了幾個公分,已經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Minoan Crete指克裡特島上的文明,其興盛期在公元前1600年到1200年左右,一度影響到希臘大陸上的邁錫尼人,邁錫尼甚至根據克裡特文明的linear A文字發展出了linear B文字。1450年左右,克裡特原有社會衰落,邁錫尼入侵,在克裡特又興盛了數百年,滅亡。之後希臘大陸上開始活躍起古希臘人,以Dorian為首,經過數百年原始文化的黑暗期,終於進入荷馬時代,再數百年而古典期盛。因為linear B破解,現在已經知道邁錫尼也是希臘人,大約和古希臘時期的人源於不同部族,有趣的是,古希臘時代的人對於此前的文明毫無所知,致使克裡特文明如孤島一般,後無來者的就斷掉了。深入了解這個文明的鑰匙就在linear A了(可能又是我對古文明的不具公平性的偏執在作祟)。我估計克裡特人並非希臘人,因為linear A幾乎可以肯定不是希臘語了,搞不好和蘇美爾人有關,都未可知。
後記:今天和M約了10點,9點半到的地鐵站,本以為已經過了高峰期,想不到還是恐怖得很,站台上裡三層外三層的人,車子還久久不來,來了,也是塞滿了人,被前面的人向後擠,後面的人向前擠,心驚膽戰的就上了車,每到一站,裡三層外三層的人隔著車窗對望,新一輪戰鬥開始。真是可怕。我們平日裡不用通勤,原來這麼幸福。
51街和5大道上的Onassis Cultural Center新開的展覽:Heroes: Mortals and Myths in Ancient Greece。俺上周去的。話說俺很喜歡這個Onassis Cultural Center的展覽,一則它基本上都和古希臘的東西有關系,這個本來俺就感興趣;二則展廳不大,很細致的看也不用耗費很多時間;當然它還免費,這個對俺雖然沒有意義(俺總能用MoMA的卡免費的),但對一般大衆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這裏每年都會有個展覽,持續幾個月。不過好像知道這裏的人不多,每次去都沒幾個人在看,清淨,倒也好。看完後出去逛逛,周圍是紐約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在鄉下待著容易發霉,正好在人山人海的城市中心充充電。
![]() |
該展覽試圖從古希臘人的角度向現代觀衆還原一個古希臘英雄的概念。這個議題倒剛好是我前幾年想過的東西,所以看這個展覽也覺得很親切。Hero,現代語言環境下就是英雄的意思,基本上是做了非常人能及的事情,有道德示範的作用。――當然啦,“英雄”在現代社會被濫用的也很多,比如前幾年紐約地鐵公車員工大罷工的時候,市長彭博(Bloomberg)步行過布魯克林大橋上班並以“英雄”形象出現在媒體上就是其中一例,當然這是另外的話題。在古希臘文化下面,英雄,Hero(男)或者Heroin(女)有特定的身份,他們基本上是人和神結合生下來的子女(比如那個特別好色的宙斯就生了不少英雄出來),他們具有從神爸或者神媽身上繼承來的常人不具備的超能力,但同時也因爲另一個父母是人使得他們不具備永生的能力。換句話說,古希臘的英雄是具有神力的會死的人。當然也有例外,極少數英雄不是神的兒子――比如奧德修斯(Odysseus)――但他们必然是皇家後裔;還有一個例外是古希臘最有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kles,或者被古羅馬人稱爲Hercules),他最後修成正果成了奧林匹亞山上的衆神之一。這有點像中國文化裏面的白日飛升,但得誠心修道,人也能成仙哈。不過,除了少數例外,古希臘的“英雄”都是半人半神,或者說會死的有神力的人,至于他們是否只幹好事、是否有道德示範作用,反而不相干。但是呢,在古希臘社會中,大家、特別是男性,還是常常以傳說中的英雄們爲榜樣,這種榜樣力量一般是能力上的而不是道德上的,因爲所有的英雄都有不平凡的經歷,大多和戰爭有關,也有和妖魔鬼怪搏鬥有關系的;在古希臘社會,戰爭是個永恒的主題,各個城邦的男性公民都有打仗的義務,所以“英雄”們超凡的能力就成爲男性成長過程中的膜拜對象。而女英雄們――古希臘的女英雄很少,但也有――通常也只被女性崇拜,最有名的就是海倫啦,雖然她到底有啥神力似乎任何傳說版本都沒涉及過,但單她的美貌就足夠閨中少女向往不已了。
羅嗦了這麽一大堆,再來說展覽。展覽分成三個主題:Heroes in Myth,Heroes in Cult,Heroes as Role Models。第一部分,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們,是展覽的核心部分,展示了古希臘的四個英雄:Odysseus,Helen,Archilles,Herakles。展品以陶器爲主,公元前前7世紀到2世紀的東西都有,而以經典期(公元前4、5百年)爲最多。古希臘陶器都有著色人物動物像,很多根本就是演示神話傳說,所以正好拿來爲展覽所用。
![]() |
這四個人都算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奧德修斯(Odysseus)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人公,古希臘世界Ithaca的國王,特洛伊戰爭中希臘方面的智囊,木馬的設計者。戰爭之後他歷盡千辛萬苦、花了十年時間才回到家鄉。這個展覽呢,也集中在他返鄉途中的苦難。展品中有兩樣東西令俺印象深刻,一個是Cyclos Polyphemus的石頭頭像。Polyphemus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的兒子,是個單眼怪物,住在一個山洞裏,他抓了奧德修斯一行,被奧德修斯以巧計逃脫,還被弄瞎了眼睛。展覽的那個石像,雖然只有頭,倒果然一副淩厲模樣,特別是鼻梁上怒睜的一只單眼,讓人印象深刻。同樣和這段經歷有關的故事,是奧德修斯率領大家逃出山洞,趕了一群羊,大家都綁在羊肚子上逃走。展覽有一個公元前510年的陶器,上面畫的正是奧德修斯借羊脫身的畫面,非常傳神。
海倫同學就不用多說了,中西方都知道的傳說中的特級美女一名,因爲她而有十年特洛伊戰爭,最後特洛伊被屠城。挺有意思的是,展覽的很多畫面,都是屠城之後海倫與原配丈夫Menelaus重逢的場景。按照流傳最廣的傳說版本,Menelaus是想殺海倫的,可是當他看到她的那一刻,馬上再度被她的美貌征服,丟下手中的劍,轉而希望與老婆舊情複合。瞧瞧,美女就是什麽都不用做啊,美就行了,也難怪古希臘的姑娘家們都拿海倫當楷模。不過俺們中國人有句話,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馳。海倫老了怎麽辦?當然,考慮到海倫是宙斯的女兒,很有可能她的最大神力就是青春永駐。倒是這些畫面中,Menelaus看起來也都是英俊勇士型,不知道爲什麽我看展覽的時候總想到好萊塢前些年拍的Troy,那裏面的Menelaus找了個老而臃腫的演員,显然是爲海倫的變心暗中開脫。另外,這個展覽還展出了一個畫有海倫雙胞胎兄弟的陶器,這對雙胞胎兄弟,古希臘文中稱爲Dioscuri(宙斯的兒子們),很有本事,海倫嫁給Menelaus前曾被Theseus綁架,就是他們救出來的。
阿基琉斯(Archilles)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主角,是特洛伊戰爭中希臘方面最突出的英雄。他要不是腳踝有弱點,簡直就是不死之身,那就脫離了英雄行列成爲衆神之一了。展覽的重點放在他戰余的休息,比如和好朋友Ajax下棋什麽的,铠甲就放在身後,以便隨時取用。
赫拉克勒斯(Herakles)是古希臘世界最有名的英雄,供奉他的廟宇遍及希臘(其他英雄的供奉大多是地方性的),關于他的故事也最多,很多都同妖魔鬼怪有關系,所以展覽也擺出了赫拉克勒斯與那些怪物搏鬥的器物畫面,剛好展示其超凡的能力,也爲下面英雄崇拜的章節做鋪墊。
展覽的第二、第三部分,古希臘世界的英雄崇拜和英雄的示範作用,集中在真正生活在那個世界的人對這些神話故事裏的英雄的看法。他們很清楚英雄不是神,可也不是凡人,所以膜拜英雄把他們當作保護神,同時以英雄們爲模仿目標,鍛煉自己的勇氣和能力。到後來,連古希臘的城邦國王們也開始給自己找傳說中的英雄親戚來神化自己的出身。這兩部分所占空間比較小,東西相對也少很多,有一些是祭祀地點的浮雕石,上面刻了被膜拜的英雄及其事迹,爲主題做注腳。
這展覽持續到1月份,俺可能還會再去逛一圈。Onassis Cultural Center的展覽向來都印詳細的說明圖冊供訪客免費索取,還把他們的宣傳海報擺在門口讓人隨便拿。這次也不例外。以往俺是不拿海報的,因爲沒什麽用,這次拿了,還有兩種,各拿一份,回來給思齊玩,呵呵。
2009/1/30 女性崇拜
Worshipping Women: Ritual and Reality in Classical Athens(女性崇拜:古典時期雅典的祭祀與現實),Onassis Culture Center正在進行的展覽。我覺得展覽的名字起得略有不妥,Worshipping Women給人一種把普通女性為膜拜對象的錯覺,但事實上無論從考古和文獻上看,古希臘時期都無此案例,而展覽本身也只是從祭祀女神、女祭師的存在以及婦女參與宗教活動幾個方面來著眼,並沒有絲毫暗示女性本身作為崇拜對象的意思(女神和女性還是差別很大的,況且西方的神和中國神不同,中國的神仙大多有人本位,即由人變神,比如何仙姑成仙前也是普通人,西方神之所以為神是因為父母都是神)。
![]() |
展覽本身還是極好的。展品主要是公元前6世紀到5世紀的一些陶器、浮雕、墓碑、小型雕塑,大多來自希臘國家博物館。展覽最大的一部分展示古希臘世界中最重要的幾個女神, Athena(雅典娜,雅典的守護神,司戰爭與和平),Artemis(阿耳忒彌斯,司動物、兒童與生產),Aphrodite(阿佛洛狄特,司美與性),Demeter(德墨忒耳,司農業與豐饒),Persephane(波瑟芬,Demeter的女兒,被冥王強佔為妻), Nymphe(司婚姻,女性出嫁前都會祭拜)。這些女神的形象,頻繁出現於各種器物中,尤其是作為祭祀用品的各類陶器,還有塑於各處神廟的雕像。這些女神當初在古希臘世界的神位(最主要的祭祀地點)如今大部分都是考古學遺址,我也大多去過,看展覽的時候,回想她們的神位如今的樣子,當初在希臘追著古典世界遺址一路行去的歷程重現心底,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展覽 有一個小小的角落貢獻給heroines(女英雄)。在古希臘世界中,英雄hero有特定的涵義,即神與人的兒子(一般都是父親是神),這些人不像神一樣可以永遠不死,但是也擁有人類所沒有的強大能力;若是神與人的女兒,則稱heroines。但古希臘世界裡只有很少的女英雄形象,而且故事也不豐富。
古希臘世界中,宗教祭祀是很重要的活動,女性也可以參與,甚至祭師都有女性的,主管女神的祭祀。我記得在古希臘最重要的一個祭祀點Delphi的阿波羅神廟裡,祭師雖然是男性,但他的手下通常都是女的。通常古希臘人到Delphi去祭拜,是為了得到一些神的啟示,祭師就負責與阿波羅溝通,其過程有如中國民間流行的扶乩,來祭拜的人把要問的問題遞給祭師的女性助手,助手再給祭師,祭師過陣子就如阿波羅附身一樣,說一串亂七八糟的話。普通婦女也可以參加祭祀活動,很多陶器上繪出的祭祀場面,都是男女皆有。古希臘甚至還有一些專屬於女性的祭祀活動,最著名的是在Adoneia祭拜一個神話中英年早逝的神Adonis(Aphrodite的情人),在這個祭祀活動中,婦女可以批頭散髪,而通常情況下頭髪不綁起來是被視作醜聞的。
我這次看展覽的時候,忽然興起,把各式陶器都按著樣子在紙上畫了一遍。古希臘的陶器,除了日用,更重要的功能是祭祀用,所以講究多,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名字,就好像中國作為禮器的青銅器,也是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名字。我記得台北的故宮博物院裡青銅器的展廳牆上有一大面畫,每種形態的青銅器都對應了它的名字,是非常好的解說圖。可惜那裡不能照相(俺也沒機會偷著照),不能留下來。今天我就對著那些展品用手畫了下來,整理出一個樣表,還蠻有意思的。以後有機會,也要整理個青銅器的出來。
Onassis Culture Center是個極好的去處,至少對我這種歡喜古典世界的人來說是這樣的。它一年展覽不多,每次展覽東西也不多,但精而巧,還印相當詳細的圖文並茂的介紹資料給你帶走,專注在古希臘的主題上,每次看都有收獲。我只惋惜我竟然是最近一年才知道這個地方,過往不知錯過了多少好展覽。
2008/6/3 Minoan
今天上午拉了M陪我去看Onassis Cultural Center的展覽。這個地方是周日在MoMA做義工時一位同事老太太告訴我的。幾十年前那個很有名的希臘船王Onassis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推廣希臘 的考古和文化。這個Cultural Center是2000年才在此基金會下成立的,內設一個小型博物館,常有特別展覽,免費開放。現在正在展的是Minoan Crete的東西。
![]() |
看得很過癮。克裡特文明的東西在美國很少,甚至歐洲也很少,主要發現得晚,所以大部分東西都留在了希臘。我上次去希臘的時候看得也不多,因為精力都放到古典希臘時期去了。這個展覽雖然小,但很精致,而且涵蓋甚廣,新石器時代到克裡特文明衰落,石器、陶器(這個最多,當然也合理)、武器、器玩、首飾、石棺、文字,都有了。
終於看到了linear A和linear B。對俺來講,這個展覽的精華在於此。這兩種文字和我的想象還是很不一樣的。書上總是打碎了看的,一個一個,很清楚;看到泥板,就發現,一筆一劃的,看著真舒服。呵呵。其實我對linear B也只有很粗淺的認識,linear A還沒破解呢,只看兩塊展出的泥板,也看不出什麼名堂,但看著它,就心裡歡喜,以前那些書沒有白看,終於落到了實處。我對古文明可能有不具公平性的偏執,總是喜歡看文字,愛揪著文字胡想。
陶器有克裡特島時期的,也有邁錫尼時期的,到了後期公元前14世界的,就已經有雙耳壺,頗有點古希臘的味道。所以古希臘人雖然不知道有克裡特文明的存在,其實有些東西還是在人類無知的狀態下流傳下來了,古希臘神話也有這種懵懂間的繼承。
還有印泥的展覽,大體同兩河流域、古埃及的印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只花紋而言,有伸展中的人體,不常見於兩河流域和埃及;中有一樣很特殊,是金戒指,戒指上的牌子卻是個印,此種物事,似乎不曾在他處見過。
還展了兩具石棺,一大一小,這是邁錫尼時期的東西,也在懵懂中被古希臘人繼承了。大的那具,也很小,大約只能裝進去現代人中十歲孩童。有點震驚。想到當年去Pompeii,那是一個瞬間被火山巖漿掩埋了的古羅馬城市,後來挖出來,房舌還在,我看到的時候,就覺得他們的房子低矮得不像話。一般來說,地中海人的特征是矮小黝黑,但矮到這種連我們亞洲人都覺得不像話的程度,還是很讓人震驚。現代人身高是狂長了幾十年沒錯,但我總覺得平均提高了幾個公分,已經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Minoan Crete指克裡特島上的文明,其興盛期在公元前1600年到1200年左右,一度影響到希臘大陸上的邁錫尼人,邁錫尼甚至根據克裡特文明的linear A文字發展出了linear B文字。1450年左右,克裡特原有社會衰落,邁錫尼入侵,在克裡特又興盛了數百年,滅亡。之後希臘大陸上開始活躍起古希臘人,以Dorian為首,經過數百年原始文化的黑暗期,終於進入荷馬時代,再數百年而古典期盛。因為linear B破解,現在已經知道邁錫尼也是希臘人,大約和古希臘時期的人源於不同部族,有趣的是,古希臘時代的人對於此前的文明毫無所知,致使克裡特文明如孤島一般,後無來者的就斷掉了。深入了解這個文明的鑰匙就在linear A了(可能又是我對古文明的不具公平性的偏執在作祟)。我估計克裡特人並非希臘人,因為linear A幾乎可以肯定不是希臘語了,搞不好和蘇美爾人有關,都未可知。
後記:今天和M約了10點,9點半到的地鐵站,本以為已經過了高峰期,想不到還是恐怖得很,站台上裡三層外三層的人,車子還久久不來,來了,也是塞滿了人,被前面的人向後擠,後面的人向前擠,心驚膽戰的就上了車,每到一站,裡三層外三層的人隔著車窗對望,新一輪戰鬥開始。真是可怕。我們平日裡不用通勤,原來這麼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