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穆斯林的葬礼》
最近,常有人问起何时谈婚事,这本是年龄范围内避不开的话题,可纳闷的是,好几人在谈论完这个之后,话题一转,都指向了《穆斯林的葬礼》,很可惜,我除了书名记得清楚,却一直没有读下来,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记得了。
于是,我抽了两天的时间把它补上,直到潸然泪下,欲罢不能。
作者霍达本身就是回族人,架构在社会动乱、民族隔阂之下的叙事,虽然也有些许情绪在(尤其是新月就读燕京大学时期),有穆斯林深深的宗教信仰,但是也有异族通婚观念开放的渗透,如男主人公韩子奇本身是个汉人孤儿,却也跟着收留他的吐鲁耶定巴巴千里跋涉,只为了穆斯林的最大骄傲-朝圣。再如新月的老师楚雁潮,也不是穆斯林,作者却允许他与新月交心谈情,甚至为新月亲试墓地,这些细节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于民族情结的淡化,对于爱情至真至纯的高度认可。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以“玉”和“月”为线索,贯穿始终。
首先是凭借双手传奇一生的韩子奇。他与“玉”的结缘,源于一次邂逅。韩子奇是博雅宅老先生“玉魔”赐予的名字,原名小奇子(易拉卜欣),在追随吐鲁耶定的路途中偶遇奇珍斋精美绝伦的玉器手艺,不可否认,他从第一眼就看中了这神奇的手艺活,爱不释手,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诱惑他停下脚步,拜师学艺。一个“拿手”礼,好似沟通了两人的血液,梁亦清打心眼里想收下这心气高的小流浪孩,恰巧梁膝下无可接祖传手艺的男丁,于是,当亲徒亲儿对待,亲自传授手艺,韩子奇自此得到了同行其他徒弟所不能及的待遇,牢牢地打下了基本功。加上天资聪颖、志向高远,即使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也能东山再起,成就了享誉京城的一代“玉王”。
事业上的韩子奇果断睿智,魄力十足,从来都是掌握主动权的成功人士。但在生活上,却慢慢走上了被动、屈服。不得不说,生活的际遇改变了他,也改变了包括玉儿在内的两代人。壁儿也就是韩太太,是梁亦清的长女,照顾妹妹玉儿像女儿一样,掏心掏力。熟料,社会动乱时,韩子奇带着玉器珍宝移居英国,一直把姐夫当做家中顶梁柱的玉儿,义无反顾地跟去了。玉儿自小没了爹娘,姐姐姐夫就是她的唯一依靠,尤其是这个外来的师兄,这本是很容易理解的人之常情。然而,也就是这个决定,酿成了无可改变的后续:异国他乡,日久生情,玉儿为姐夫生下了一个小女儿,名叫韩新月,自己却无颜面对长姐,漂泊他乡孤独终老。
再来说说这个全书最牵挂人心的人物—韩新月。韩子奇格外珍惜这个小女儿,希望带在身边由太太抚养,由此,即便没有约法三章,他也开始受制于太太,慢慢地对家里事沉默不语,迁就忍让,一心想着只要新月幸福,只要新月好,一切都是值得的。新月也比较争气,或许是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心气高,肯努力,格外受父亲喜欢。
新月的到来本是悲情的,不受礼法欢迎的,但围绕她的生命力一直是快乐的影像,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家庭条件优越,连最贴心的好朋友淑彦都很是羡慕。新月虽然不是韩太太的亲生女儿,却是父亲韩子奇的掌上明珠,保姆姑妈的心肝宝贝,哥哥天星的可怜妹妹,老师楚雁潮的最爱。然而,对于新月越优秀的铺垫,越是让人揪心,越有一种强烈的不详的预感。
只是没想到,作者安排新月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在刺激下卧床不起。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让人难以接受的噩耗,即使如大夫所说的不具备手术条件,生命随时可能终结,我们还是愿意如小说里所有牵挂新月的人一样,希望她能好起来,希望她如愿排演《哈姆雷特》,如愿复学,如愿与楚老师白头偕老,如愿找到自己的生身母亲。
然而,所有的都是希望,最让人撕心裂肺的还是新月与楚老师那段纯洁的爱情。楚老师与新月算是知音,在学术上、在人生理想上,他们有共同的追求爱好,特别容易走心。当得知新月生命垂危时,楚老师没有退缩,没有害怕,而是义无反顾地负起了责任,诚恳地请求请求韩先生韩太太允许他为新月注入爱情的强心剂。楚老师的爱是伟大的、轰轰烈烈的,又是纯白无暇、让人心生敬畏的,凝聚了最多的潸然泪水。
故园虽在,人世沧桑。博雅宅经历了多少年的磨砺洗礼,长辈人感触最深,这些长辈人有谁,深处大院的韩子奇、壁儿、姑妈,以及从小在宅院长大、后漂泊在外的梁冰玉。玉儿六旬时,格外想回京,看看那个襁褓中离开的女儿,现在长成什么样了。她走进这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心所愿地呼喊出内心的声音,却发现她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早已不在了。
小说刻画的人生是非常艰难的,虽然有魄力和智慧支撑,但终归抵不过变化万千的现实。梁冰玉走到女儿的墓地园,好似听到了两个心气高昂的知识分子的对话。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于是,我抽了两天的时间把它补上,直到潸然泪下,欲罢不能。
作者霍达本身就是回族人,架构在社会动乱、民族隔阂之下的叙事,虽然也有些许情绪在(尤其是新月就读燕京大学时期),有穆斯林深深的宗教信仰,但是也有异族通婚观念开放的渗透,如男主人公韩子奇本身是个汉人孤儿,却也跟着收留他的吐鲁耶定巴巴千里跋涉,只为了穆斯林的最大骄傲-朝圣。再如新月的老师楚雁潮,也不是穆斯林,作者却允许他与新月交心谈情,甚至为新月亲试墓地,这些细节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于民族情结的淡化,对于爱情至真至纯的高度认可。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以“玉”和“月”为线索,贯穿始终。
首先是凭借双手传奇一生的韩子奇。他与“玉”的结缘,源于一次邂逅。韩子奇是博雅宅老先生“玉魔”赐予的名字,原名小奇子(易拉卜欣),在追随吐鲁耶定的路途中偶遇奇珍斋精美绝伦的玉器手艺,不可否认,他从第一眼就看中了这神奇的手艺活,爱不释手,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诱惑他停下脚步,拜师学艺。一个“拿手”礼,好似沟通了两人的血液,梁亦清打心眼里想收下这心气高的小流浪孩,恰巧梁膝下无可接祖传手艺的男丁,于是,当亲徒亲儿对待,亲自传授手艺,韩子奇自此得到了同行其他徒弟所不能及的待遇,牢牢地打下了基本功。加上天资聪颖、志向高远,即使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也能东山再起,成就了享誉京城的一代“玉王”。
事业上的韩子奇果断睿智,魄力十足,从来都是掌握主动权的成功人士。但在生活上,却慢慢走上了被动、屈服。不得不说,生活的际遇改变了他,也改变了包括玉儿在内的两代人。壁儿也就是韩太太,是梁亦清的长女,照顾妹妹玉儿像女儿一样,掏心掏力。熟料,社会动乱时,韩子奇带着玉器珍宝移居英国,一直把姐夫当做家中顶梁柱的玉儿,义无反顾地跟去了。玉儿自小没了爹娘,姐姐姐夫就是她的唯一依靠,尤其是这个外来的师兄,这本是很容易理解的人之常情。然而,也就是这个决定,酿成了无可改变的后续:异国他乡,日久生情,玉儿为姐夫生下了一个小女儿,名叫韩新月,自己却无颜面对长姐,漂泊他乡孤独终老。
再来说说这个全书最牵挂人心的人物—韩新月。韩子奇格外珍惜这个小女儿,希望带在身边由太太抚养,由此,即便没有约法三章,他也开始受制于太太,慢慢地对家里事沉默不语,迁就忍让,一心想着只要新月幸福,只要新月好,一切都是值得的。新月也比较争气,或许是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心气高,肯努力,格外受父亲喜欢。
新月的到来本是悲情的,不受礼法欢迎的,但围绕她的生命力一直是快乐的影像,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家庭条件优越,连最贴心的好朋友淑彦都很是羡慕。新月虽然不是韩太太的亲生女儿,却是父亲韩子奇的掌上明珠,保姆姑妈的心肝宝贝,哥哥天星的可怜妹妹,老师楚雁潮的最爱。然而,对于新月越优秀的铺垫,越是让人揪心,越有一种强烈的不详的预感。
只是没想到,作者安排新月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在刺激下卧床不起。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让人难以接受的噩耗,即使如大夫所说的不具备手术条件,生命随时可能终结,我们还是愿意如小说里所有牵挂新月的人一样,希望她能好起来,希望她如愿排演《哈姆雷特》,如愿复学,如愿与楚老师白头偕老,如愿找到自己的生身母亲。
然而,所有的都是希望,最让人撕心裂肺的还是新月与楚老师那段纯洁的爱情。楚老师与新月算是知音,在学术上、在人生理想上,他们有共同的追求爱好,特别容易走心。当得知新月生命垂危时,楚老师没有退缩,没有害怕,而是义无反顾地负起了责任,诚恳地请求请求韩先生韩太太允许他为新月注入爱情的强心剂。楚老师的爱是伟大的、轰轰烈烈的,又是纯白无暇、让人心生敬畏的,凝聚了最多的潸然泪水。
故园虽在,人世沧桑。博雅宅经历了多少年的磨砺洗礼,长辈人感触最深,这些长辈人有谁,深处大院的韩子奇、壁儿、姑妈,以及从小在宅院长大、后漂泊在外的梁冰玉。玉儿六旬时,格外想回京,看看那个襁褓中离开的女儿,现在长成什么样了。她走进这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心所愿地呼喊出内心的声音,却发现她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早已不在了。
小说刻画的人生是非常艰难的,虽然有魄力和智慧支撑,但终归抵不过变化万千的现实。梁冰玉走到女儿的墓地园,好似听到了两个心气高昂的知识分子的对话。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