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记忆的生命只是干瘪的躯壳 ——《生死遗忘》读后
一本小说,朋友特地从厦门带来推荐给我——上海女作家王周生的《生死遗忘》。
情节不算复杂,围绕着一位退了休的护士长凌德磬,围绕着人生的记忆和遗忘。
凌德磬离婚20年了,和女儿、女婿、外孙同住在上海苏州河畔的普世公寓里。温馨的日子静静流淌着;可是这一切在一个下午被破坏了!前夫肖子辰突然敲门出现,他大大咧咧,熟门熟路,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儿,一屁股坐下不想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肖子辰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竟然忘了这儿已经不是自己的家了;他的家在襄阳路。
20年前,肖子辰有了位红颜知己柳沁,凌德磬是个对爱情容不得半点灰尘的人,于是毅然绝然提出离婚,把丈夫推给了“情敌”。她认为自己哪方面都比柳沁强,肖子辰后悔指日可待。没有想到肖子辰和柳沁兴趣一致、情投意合,日子甜甜蜜蜜。五年前柳沁去世了,肖子辰便成了个无人照料的病人。女儿把父亲接了回来,凌德磬一辈子仅爱过这一个男人,出于同情,也许还有旧情难忘,也同意挑起了照料前夫的担子。肖子辰病有起色,但因为受管束,也会“离家出走”。亲人们急得要命,在襄阳路找到了他,而他正蜷缩着怀抱着柳沁的相片——他俩的名字早已刻在了同一块墓碑上!疾病一点点吞噬着肖子辰的记忆,可是他却没有忘记与柳沁的恩恩爱爱;而凌德磬的心却一次次被伤透。后来凌德磬深受刺激中风,住进了医院,女儿与女婿照顾她,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但总算从死亡线上挣脱了。小说的结局是凌德磬在煤气中毒的最后时刻,关上了厨房的门,挽救了前夫的生命,也唤醒了他刻骨铭心的回忆;而肖子辰进了养老院,缓慢地告别了世界……。
把“生死”和“遗忘”连在一起作为书名,王周生对“遗忘”问题的确做了深沉的思考。记忆是有筛选功能的,所以肖子辰忘不了和柳沁的幸福生活却忘记了他和前妻的一段姻缘,而凌德磬也忘不了她和前夫曾经的快乐时光却忘记了前夫对她的伤害。肖子辰的“忘不了”和“忘记了”让他享受着前妻的照料却依旧怀念“新欢”,而凌德磬的“忘不了”和“忘记了”却让她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正如一位读者说的,个人在生活面前并没有那么坚强,很多时候,精神很无助、身体很脆弱、情感很沉重,于是就“会”遗忘,让自己逃避了责任和道义。肖子辰20年来就是这样去做的。老人的幸福度是和他有多少美好回忆息息相关的。但是记忆之河虽然承载着许多温馨,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痛苦。小说的结尾写道:生命一旦终止,记忆荡然无存。记忆一旦消失殆尽,生命只剩下干瘪的躯壳。人有“心死亡”和“脑死亡”两说,其实还有一种,心没死,脑也没死,可是记忆却“死”了。住进养老院的肖子辰,病情不断加重,记忆逐渐丧失,亲友们趁他还认识,赶来跟他告别。最后他终于谁也不认识了,整天睡觉,偶尔醒来,目光空洞,尽管血液还在他的躯壳里缓缓移动。“干瘪的躯壳”是不是又一种死亡呢?但奇迹还是发生了,他最后的动作是摸着凌德磬的照片,眯起眼睛,目光聚焦,轻轻叫了一声,两滴泪顺着眼角,滚落在枕头上……可惜先走的凌德磬已经无法知道这一切了,纵然墓碑上的名字不会改动,可是不该忘却的记忆终于复活了。这算不算一个“光明的尾巴”呢?
小说的很多篇幅是描写医院的生活,作者对中国医疗管理制度的审视、对安乐死的深刻思考、对各色病人和护工细致的描绘,体现了她的人文关怀;小说有浓郁的上海地域特色,苏州河蜿蜒绵长,都市风情时隐时现,这些都会使我们,尤其是老年读者极感兴趣;虽然读来不会轻松。
对婚姻生活的描写和剖析是这部小说的“第二主题”。肖子辰很花心吗?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被娇宠惯的“大男孩”,他和柳沁听音乐、看电影、在公园里教大家唱英文歌,浑身自在;他永远理解不了凌德磬那一份无比沉重的爱情。而凌德磬是一位具有强大内心世界的知识女性,理性、冷峻、自视清高、几近完美。在工作、家庭当中,她一生都在被别人所需要,一生都在奉献和付出。但这偏偏不是丈夫的需要。两人的离异也在情理之中。有趣的是,凌德磬的女婿也是个为妻子全家做出无私奉献的好男人,可是却在医院里和一个护工擦出了情感的火花,虽然这点火花旋即熄灭,但也不由得让读者问一声“为什么?”。女婿来自农村,一直住在女方家里。丈母娘对他极好,可是他最怕的就是和老人独处。这位博学多才、高大英俊的教授的“美满婚姻”里也有着隐秘的压抑哪。作者写道,爱情,在结了婚的夫妻之间,终将转化成恩和义。明白的人,过完平和宁静的一生;不明白的人,心绪纷乱,永无宁日。追求爱情的人总想从无爱的婚姻泥沼里挣脱,有的重获爱情,有的陷入另一个泥潭。更多的人只是忍耐和等待,在生活里寻找新的感情支点。这不就是王周生对凌德磬一家情感生活的解读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需要的何止是爱情呢?
情节不算复杂,围绕着一位退了休的护士长凌德磬,围绕着人生的记忆和遗忘。
凌德磬离婚20年了,和女儿、女婿、外孙同住在上海苏州河畔的普世公寓里。温馨的日子静静流淌着;可是这一切在一个下午被破坏了!前夫肖子辰突然敲门出现,他大大咧咧,熟门熟路,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儿,一屁股坐下不想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肖子辰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竟然忘了这儿已经不是自己的家了;他的家在襄阳路。
20年前,肖子辰有了位红颜知己柳沁,凌德磬是个对爱情容不得半点灰尘的人,于是毅然绝然提出离婚,把丈夫推给了“情敌”。她认为自己哪方面都比柳沁强,肖子辰后悔指日可待。没有想到肖子辰和柳沁兴趣一致、情投意合,日子甜甜蜜蜜。五年前柳沁去世了,肖子辰便成了个无人照料的病人。女儿把父亲接了回来,凌德磬一辈子仅爱过这一个男人,出于同情,也许还有旧情难忘,也同意挑起了照料前夫的担子。肖子辰病有起色,但因为受管束,也会“离家出走”。亲人们急得要命,在襄阳路找到了他,而他正蜷缩着怀抱着柳沁的相片——他俩的名字早已刻在了同一块墓碑上!疾病一点点吞噬着肖子辰的记忆,可是他却没有忘记与柳沁的恩恩爱爱;而凌德磬的心却一次次被伤透。后来凌德磬深受刺激中风,住进了医院,女儿与女婿照顾她,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但总算从死亡线上挣脱了。小说的结局是凌德磬在煤气中毒的最后时刻,关上了厨房的门,挽救了前夫的生命,也唤醒了他刻骨铭心的回忆;而肖子辰进了养老院,缓慢地告别了世界……。
把“生死”和“遗忘”连在一起作为书名,王周生对“遗忘”问题的确做了深沉的思考。记忆是有筛选功能的,所以肖子辰忘不了和柳沁的幸福生活却忘记了他和前妻的一段姻缘,而凌德磬也忘不了她和前夫曾经的快乐时光却忘记了前夫对她的伤害。肖子辰的“忘不了”和“忘记了”让他享受着前妻的照料却依旧怀念“新欢”,而凌德磬的“忘不了”和“忘记了”却让她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正如一位读者说的,个人在生活面前并没有那么坚强,很多时候,精神很无助、身体很脆弱、情感很沉重,于是就“会”遗忘,让自己逃避了责任和道义。肖子辰20年来就是这样去做的。老人的幸福度是和他有多少美好回忆息息相关的。但是记忆之河虽然承载着许多温馨,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痛苦。小说的结尾写道:生命一旦终止,记忆荡然无存。记忆一旦消失殆尽,生命只剩下干瘪的躯壳。人有“心死亡”和“脑死亡”两说,其实还有一种,心没死,脑也没死,可是记忆却“死”了。住进养老院的肖子辰,病情不断加重,记忆逐渐丧失,亲友们趁他还认识,赶来跟他告别。最后他终于谁也不认识了,整天睡觉,偶尔醒来,目光空洞,尽管血液还在他的躯壳里缓缓移动。“干瘪的躯壳”是不是又一种死亡呢?但奇迹还是发生了,他最后的动作是摸着凌德磬的照片,眯起眼睛,目光聚焦,轻轻叫了一声,两滴泪顺着眼角,滚落在枕头上……可惜先走的凌德磬已经无法知道这一切了,纵然墓碑上的名字不会改动,可是不该忘却的记忆终于复活了。这算不算一个“光明的尾巴”呢?
小说的很多篇幅是描写医院的生活,作者对中国医疗管理制度的审视、对安乐死的深刻思考、对各色病人和护工细致的描绘,体现了她的人文关怀;小说有浓郁的上海地域特色,苏州河蜿蜒绵长,都市风情时隐时现,这些都会使我们,尤其是老年读者极感兴趣;虽然读来不会轻松。
对婚姻生活的描写和剖析是这部小说的“第二主题”。肖子辰很花心吗?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被娇宠惯的“大男孩”,他和柳沁听音乐、看电影、在公园里教大家唱英文歌,浑身自在;他永远理解不了凌德磬那一份无比沉重的爱情。而凌德磬是一位具有强大内心世界的知识女性,理性、冷峻、自视清高、几近完美。在工作、家庭当中,她一生都在被别人所需要,一生都在奉献和付出。但这偏偏不是丈夫的需要。两人的离异也在情理之中。有趣的是,凌德磬的女婿也是个为妻子全家做出无私奉献的好男人,可是却在医院里和一个护工擦出了情感的火花,虽然这点火花旋即熄灭,但也不由得让读者问一声“为什么?”。女婿来自农村,一直住在女方家里。丈母娘对他极好,可是他最怕的就是和老人独处。这位博学多才、高大英俊的教授的“美满婚姻”里也有着隐秘的压抑哪。作者写道,爱情,在结了婚的夫妻之间,终将转化成恩和义。明白的人,过完平和宁静的一生;不明白的人,心绪纷乱,永无宁日。追求爱情的人总想从无爱的婚姻泥沼里挣脱,有的重获爱情,有的陷入另一个泥潭。更多的人只是忍耐和等待,在生活里寻找新的感情支点。这不就是王周生对凌德磬一家情感生活的解读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需要的何止是爱情呢?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