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无所不在
比较无所不在
——曹顺庆讲座记忆整理
台湾的阐发派:用西方的观点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是无意识的阐发,是错误的。绝大部分未用比较的眼光,对西方理论未加分析,即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
曹顺庆是杨明照先生的门生,杨先生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大家,曹顺庆说他以前对《文心雕龙•风骨篇》始终有疑惑:
风——内容 骨——形式
学者多是这样认为,当然也有人认为反了,认为风是形式而骨是内容,还有人认为兼而有之。
【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曹顺庆认为是学者们强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非要分出个内容和形式,故而不懂,他认为什么是风骨,其实《世说新语•风骨篇》的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刘勰就是怕人们不理解,还特意用了比喻来解释,刘勰用了野鸡即翚翟,老鹰,凤凰三种飞禽来解释。风骨应该是一种力量和气势之美。关于《文心雕龙》可自行寻找曹顺庆的相关发表,这里只用来说明比较的眼光有多重要!并不对《文心雕龙》深究,对《文心雕龙》感兴趣的话,当然更可以去看杨明照。
于连(不是红与黑)认为中国人读不懂中国文学,而只是一味的向西方求认同。于连批评钱钟书,钱钟书是横跨中西文化的大家,但是于连认为钱钟书的所有文章都在比较中西方的“同”,而完全忽略了“异”,那“异”可以比较吗?如何比较呢?这个要具体参看曹顺庆的变异学,他提了几句,也没具体讲。So~
曹顺庆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说是开什么大会,总之是一个牛逼的文学会议,具体什么名字记不清了。有一个老学者估计是研究白居易的大拿,他发表意见的时候说白居易是怎么怎么的现实主义,贴近民生,关心时事,写诗作文老妪能解之类的,列举了一大堆资料佐证。然后有一个年轻一点儿的学者不干了,站起来反驳,说,白居易明明就是浪漫主义啊!你肿么说他是现实主义呢?!然后就啪啦啪啦流利的念了一段英文,老学者懵了,听不明白啊!年轻学者又自个儿翻译了一下,大意是说,所谓浪漫主义,那是19世纪华兹华斯首先提出来的啊,那华兹华斯原话是肿么说的呢?什么是浪漫主义呢?浪漫主义就是一种平静下来后而可以回味的情感。那你能说白居易的诗歌在读后,不能让你平静下来了再回味吗?肯定是能平静下来后再回味的,他写民生那么深刻那么有力,他写情感那么凄婉那么缠绵,肯定是能让人回味无穷,不然也不能成为千古名篇啊!那既然承认这点,白居易,我们的香山居士,岂不是该归在浪漫主义派里吗?老学者彻底傻眼了!同时傻眼的还有整个会场的人!这事儿可咋整呢?我们从小学到大都是把白居易归在现实主义的啊!同理还有李白是浪漫主义,而杜甫是现实主义;或者《楚辞》是浪漫主义,而《诗经》是现实主义!这几乎成了定理,但是这次会上这个年轻学者的话有似乎颇有道理啊!于是整个会场的人分成了两派,吵来吵去结果也没有结果。曹顺庆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白诗及其诗论究竟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呢?为毛非要这么分呢?这纯粹是用西方观点来套中国文学啊!检阅中国所有的古代文学,找得到半毛线的有关“浪漫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的字眼才有鬼!那都是五四之后从西方流过来的,然后学者们就觉得这些个理论高端啊!于是就生搬硬套了!缺乏比较的眼光,一个劲儿的只知道向西方靠。愚蠢!太愚蠢了!
我们上课会遇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学古代文学必然轻视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反之后两者也是如此。上课就是各种教授诋毁别的科目。是啊!看看律诗,你现当代和外国写得出来吗?如此整齐的字数,平仄有序,该平的地方不能仄,该仄的地方不能平,第二联还必须对仗,在严格的规定下,你看看我们仍然有那么多好的律诗流传下来,几百首不重样儿的!能在这种严格的规定里面儿玩儿的自得其乐并且炉火纯青,那才是大拿呢!你现当代和外国写得出来吗?现当代和外国的不依了,说你们古代文人写得那些个忠君爱国的啊,有点儿批判性吗?!只知道唯唯诺诺,那是弊病,还好意思鼓吹古代文学呢。所以书生文人和知识分子的区别就是,知识分子有批判的眼光而书生和文人却没有。
曹顺庆特别批评这种现象,特别批评了现当代文学。现当代的老师总是认为,我是搞现当代的,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关我毛事,上课又不会给学生讲到,但是现当代文学必须以古代文学为源头,然后还必须得借鉴外国文学,肿么能说它们关你毛事呢?!。曹顺庆说现当代文学史是“残缺的文学史”。因为无论哪个版本的现当代文学史都没有选编现当代人所创作的旧体诗词。所以现当代文学史只能算做是“白话文学史”,它们对现当代人写的旧体诗词都排斥。就算是旧体诗词那也是现当代人写的啊,肿么就不能算现当代文学呢?再者说来旧体诗词是既有现代性又有艺术性的。五四时候批判文言文的人,哪个不是已经把文言文玩儿的驾轻就熟了?现当代的大家谁不是深谙旧体诗词?鲁迅,钱钟书,俞平伯••••••这名单要列下去得好几页,就连所谓的“诗人”毛润之,瞅瞅他写的,不也是旧体诗词吗?
现当代是这样,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字也是这样,你以为你搞古代的就只关心古代文学吗?你能只用文言文和人交流吗?涉及白话文那不就是现当代是什么?还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你得翻译吧,好,那不就结了!
总之一句话,没有比较的眼光是不行的!但是很可惜,现在我们的认知仍然没有改变过来,特别是教育领域,还是拿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去教学生。这已经延误中国文学的发展很多年了。
待续。。。。。。
PS.我只是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讲座,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看法,也用的是自己的语句和语气,曹顺庆先生不会这么讲。
——曹顺庆讲座记忆整理
台湾的阐发派:用西方的观点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是无意识的阐发,是错误的。绝大部分未用比较的眼光,对西方理论未加分析,即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
曹顺庆是杨明照先生的门生,杨先生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大家,曹顺庆说他以前对《文心雕龙•风骨篇》始终有疑惑:
风——内容 骨——形式
学者多是这样认为,当然也有人认为反了,认为风是形式而骨是内容,还有人认为兼而有之。
【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曹顺庆认为是学者们强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非要分出个内容和形式,故而不懂,他认为什么是风骨,其实《世说新语•风骨篇》的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刘勰就是怕人们不理解,还特意用了比喻来解释,刘勰用了野鸡即翚翟,老鹰,凤凰三种飞禽来解释。风骨应该是一种力量和气势之美。关于《文心雕龙》可自行寻找曹顺庆的相关发表,这里只用来说明比较的眼光有多重要!并不对《文心雕龙》深究,对《文心雕龙》感兴趣的话,当然更可以去看杨明照。
于连(不是红与黑)认为中国人读不懂中国文学,而只是一味的向西方求认同。于连批评钱钟书,钱钟书是横跨中西文化的大家,但是于连认为钱钟书的所有文章都在比较中西方的“同”,而完全忽略了“异”,那“异”可以比较吗?如何比较呢?这个要具体参看曹顺庆的变异学,他提了几句,也没具体讲。So~
曹顺庆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说是开什么大会,总之是一个牛逼的文学会议,具体什么名字记不清了。有一个老学者估计是研究白居易的大拿,他发表意见的时候说白居易是怎么怎么的现实主义,贴近民生,关心时事,写诗作文老妪能解之类的,列举了一大堆资料佐证。然后有一个年轻一点儿的学者不干了,站起来反驳,说,白居易明明就是浪漫主义啊!你肿么说他是现实主义呢?!然后就啪啦啪啦流利的念了一段英文,老学者懵了,听不明白啊!年轻学者又自个儿翻译了一下,大意是说,所谓浪漫主义,那是19世纪华兹华斯首先提出来的啊,那华兹华斯原话是肿么说的呢?什么是浪漫主义呢?浪漫主义就是一种平静下来后而可以回味的情感。那你能说白居易的诗歌在读后,不能让你平静下来了再回味吗?肯定是能平静下来后再回味的,他写民生那么深刻那么有力,他写情感那么凄婉那么缠绵,肯定是能让人回味无穷,不然也不能成为千古名篇啊!那既然承认这点,白居易,我们的香山居士,岂不是该归在浪漫主义派里吗?老学者彻底傻眼了!同时傻眼的还有整个会场的人!这事儿可咋整呢?我们从小学到大都是把白居易归在现实主义的啊!同理还有李白是浪漫主义,而杜甫是现实主义;或者《楚辞》是浪漫主义,而《诗经》是现实主义!这几乎成了定理,但是这次会上这个年轻学者的话有似乎颇有道理啊!于是整个会场的人分成了两派,吵来吵去结果也没有结果。曹顺庆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白诗及其诗论究竟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呢?为毛非要这么分呢?这纯粹是用西方观点来套中国文学啊!检阅中国所有的古代文学,找得到半毛线的有关“浪漫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的字眼才有鬼!那都是五四之后从西方流过来的,然后学者们就觉得这些个理论高端啊!于是就生搬硬套了!缺乏比较的眼光,一个劲儿的只知道向西方靠。愚蠢!太愚蠢了!
我们上课会遇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学古代文学必然轻视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反之后两者也是如此。上课就是各种教授诋毁别的科目。是啊!看看律诗,你现当代和外国写得出来吗?如此整齐的字数,平仄有序,该平的地方不能仄,该仄的地方不能平,第二联还必须对仗,在严格的规定下,你看看我们仍然有那么多好的律诗流传下来,几百首不重样儿的!能在这种严格的规定里面儿玩儿的自得其乐并且炉火纯青,那才是大拿呢!你现当代和外国写得出来吗?现当代和外国的不依了,说你们古代文人写得那些个忠君爱国的啊,有点儿批判性吗?!只知道唯唯诺诺,那是弊病,还好意思鼓吹古代文学呢。所以书生文人和知识分子的区别就是,知识分子有批判的眼光而书生和文人却没有。
曹顺庆特别批评这种现象,特别批评了现当代文学。现当代的老师总是认为,我是搞现当代的,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关我毛事,上课又不会给学生讲到,但是现当代文学必须以古代文学为源头,然后还必须得借鉴外国文学,肿么能说它们关你毛事呢?!。曹顺庆说现当代文学史是“残缺的文学史”。因为无论哪个版本的现当代文学史都没有选编现当代人所创作的旧体诗词。所以现当代文学史只能算做是“白话文学史”,它们对现当代人写的旧体诗词都排斥。就算是旧体诗词那也是现当代人写的啊,肿么就不能算现当代文学呢?再者说来旧体诗词是既有现代性又有艺术性的。五四时候批判文言文的人,哪个不是已经把文言文玩儿的驾轻就熟了?现当代的大家谁不是深谙旧体诗词?鲁迅,钱钟书,俞平伯••••••这名单要列下去得好几页,就连所谓的“诗人”毛润之,瞅瞅他写的,不也是旧体诗词吗?
现当代是这样,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字也是这样,你以为你搞古代的就只关心古代文学吗?你能只用文言文和人交流吗?涉及白话文那不就是现当代是什么?还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你得翻译吧,好,那不就结了!
总之一句话,没有比较的眼光是不行的!但是很可惜,现在我们的认知仍然没有改变过来,特别是教育领域,还是拿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去教学生。这已经延误中国文学的发展很多年了。
待续。。。。。。
PS.我只是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讲座,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看法,也用的是自己的语句和语气,曹顺庆先生不会这么讲。
-
ἀρχός archó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9 12: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