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逆袭穿越海峡的文学之风
连日来,台湾文坛最重要的文学记录、影坛最深刻的文学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纪录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陆续放映。影片娓娓道来,用纯净优雅、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感伤的叙事风格记录了台湾宝岛6位华语文学巨擘在文学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及成长轨迹,这是台湾文化人和影视人以灵魂守护者的方式对文学的一次集体致敬。
古典文学在台湾历来生命力强韧,且有大批文学守望者孜孜以求地守候并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香火,他们对待古典文学的认真和敬畏让人称道。早在1993年,台湾就制作过一个大型的电视纪录片《作家声音》,摄制组跑遍了大陆所有的地区,寻找熟悉的大陆作家------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冰心等人,如果他们还活着,摄制组就采访他,如果过世了,就采访他们的学生和后人。后来这部纪录片在台湾电视台反复播出引起很大反响。时隔20年,台湾文化界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向大陆输出台湾作家。此次拍摄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用影像记录了1960至1970年代崭露光芒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分别聚焦了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6位文学大家。这6位作家中除了《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过世由后人追忆外,其他5位依然活跃在华语文学界,都已至耄耋之年。原以为,这样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又偏冷门的影片会票房不佳,没料到在台湾及香港都跻身商业院线并引起观影热潮,以为放映两周就得下线的影片最后足足放了2个月,大批影迷和文学青年置身其中如沐心灵鸡汤。
“我们拍摄这批影片的目的非常简单和良善,就是做一件非商业性的推广文学的事情,让观众通过大银幕了解剧中小说家和诗人的情怀。”《他们在岛屿写作》制作人廖美立如是说。影片出品人童子贤先生也表示:“我们在岛屿以镜头记录自己的文化活动,决不会任文学记忆消失。”
《他们在岛屿写作》每部影片都拍得诗意唯美,悠远深沉,成功地将文字转换成了图像艺术,将电影拍出了文学的味道。文人从中读到了思想和灵魂;摄影者从中欣赏到镜头的律动和美感;艺术人从中领略了文学和美学,是一次成功的跨界之作。《岛屿》系列电影从2011年完成上映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不仅在台湾和香港上映以后广受好评,并且在国际各类影展上获得了多个大奖,其中《朝向一首诗的完成》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艺术与文化类”铜奖、《两地》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电视制作教育类”铜奖、《如雾起时》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文化类”白金奖、《逍遥游》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成人教育类”金牌奖、《寻找背海的人》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自传类”金奖。
《逍遥游》追随余光中夫妇的脚步,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以及所走过的那段中西思潮交汇澎湃的岁月;《如雾起时》从失落的第一本诗集切入诗人的生命,重温了诗人所处的那个煮酒焚叶星座聚首的烫热年代及任教于耶鲁后的静定与博观;《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风景,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及写作;温知仪导演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从杨牧朗诵的声音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林靖杰执导的《寻找背海的人》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对待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被文坛尊称为“林先生”的女作家林海音由杨力州导演拍摄,影片《两地》横跨两岸,循着林海音轰动文坛的作品《城南旧事》的脚步,探寻“台湾文学之母”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风声鹤唳与担当。
在如今这个靠点鼠标、刷微博来汲取精神食粮的信息时代,很多年轻人离文学特别是纯文学已渐行渐远,台湾文化界通过文学电影的形式,重现了台湾文学的群貌,唤起了大众对文学的热情。尽管这6部文学电影未能进驻国内的商业院线,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这两家以文艺影院著称的影院公映时,仍然引来不少影迷和文学青年的热追。为了让台湾文化大师和导演们不虚此行,也让更多内地观众和文学爱好者通过与台湾文化精英的互动了解两岸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内核,主办单位除了邀请这6部电影的主创与文学大师们在影院与观众进行互动外,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岸“文学•历史•记忆”主题沙龙,陈晓明、王家新、叶锦添、欧阳应霁、李多珏、朱学东、叶匡政、卫毅、刘杨、李二民等国内艺术界、文学界、思想界的文化精英与台湾学者面对面,进行两岸华语文学、电影以及文化的深度交流。
担任交流活动的主持人是台湾诗人、《联合文学》前总编辑许悔之,熟悉台湾文学前世今生的他在现场字字珠玑,以富有哲理的文学语言和通俗幽默的主持风格,将台湾学者和创作者与国内学者、影迷通过串场的形式很好的勾连起来。他表示,这六部承载着文学大师创作灵魂和精锐导演生命追寻的影片,将推动华语文学界的对话与思考,重现华语文学的历史记忆,点燃文学爱好者的激情与梦想。
“看到台湾文化人用影视的方式记录下一群了不起的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学时代,感觉这是文学魂兮归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晓明感慨地说:“台湾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自1949年之后,两岸文学隔离了一段时间,各自都以不同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径。多年之后我们又重逢,台湾学者对待文学的严谨和认真让人感动,这是一次对文学的致敬和召唤。”
诗人王家新多次去台湾,他对台湾人对于作家和诗人的敬重深有感怀,他说:“每次光顾台湾书店,发现诗歌等文学著作都被摆在最显著的位置,这说明台湾很注重文学,他们以对文人的敬重来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包括这批细腻唯美的电影纪录片的出炉,也和台湾文化局面和氛围有关,这些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将化为数代人生命的文学记忆。
在台湾教育家、北大中文系教授龚鹏程看来,古典文学在台湾有很强的根基和生命力。在早期的大陆,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不在大学教育范畴,直到1980年中期以后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才出现现代文学。而台湾则有很强韧的传统文化积淀,很早就活跃着大量的诗社等文学组织。此外,台湾文学在出版上也有独特的地位,从1990年到1992年两年间,台湾文学类图书的出版份额占所有出版物的43.6%,其他所有的出版物加起来才可以和文学出版物平分秋色,可见文学出版物在台湾的地位。“台湾现代文学背后传承了五四运动的文化传统,在台湾谈文学史就像谈政治史和社会史一样热门。”
文学代表整个文化的灵魂。胡适于五四运动时曾撰文道:“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的国语。” 而作家就是文化灵魂的守护者。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民族的语言活力,更能一窥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灿烂身影。对纸本阅读式微、纯文学被边缘化的大陆来说,从宝岛台湾吹来的这股逆袭穿越海峡的文学之风让人敬仰,也使人警醒。他们向大陆输送的不仅仅是6部文学电影,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之衣钵的继承和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赵兰儿)
古典文学在台湾历来生命力强韧,且有大批文学守望者孜孜以求地守候并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香火,他们对待古典文学的认真和敬畏让人称道。早在1993年,台湾就制作过一个大型的电视纪录片《作家声音》,摄制组跑遍了大陆所有的地区,寻找熟悉的大陆作家------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冰心等人,如果他们还活着,摄制组就采访他,如果过世了,就采访他们的学生和后人。后来这部纪录片在台湾电视台反复播出引起很大反响。时隔20年,台湾文化界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向大陆输出台湾作家。此次拍摄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用影像记录了1960至1970年代崭露光芒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分别聚焦了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6位文学大家。这6位作家中除了《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过世由后人追忆外,其他5位依然活跃在华语文学界,都已至耄耋之年。原以为,这样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又偏冷门的影片会票房不佳,没料到在台湾及香港都跻身商业院线并引起观影热潮,以为放映两周就得下线的影片最后足足放了2个月,大批影迷和文学青年置身其中如沐心灵鸡汤。
“我们拍摄这批影片的目的非常简单和良善,就是做一件非商业性的推广文学的事情,让观众通过大银幕了解剧中小说家和诗人的情怀。”《他们在岛屿写作》制作人廖美立如是说。影片出品人童子贤先生也表示:“我们在岛屿以镜头记录自己的文化活动,决不会任文学记忆消失。”
《他们在岛屿写作》每部影片都拍得诗意唯美,悠远深沉,成功地将文字转换成了图像艺术,将电影拍出了文学的味道。文人从中读到了思想和灵魂;摄影者从中欣赏到镜头的律动和美感;艺术人从中领略了文学和美学,是一次成功的跨界之作。《岛屿》系列电影从2011年完成上映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不仅在台湾和香港上映以后广受好评,并且在国际各类影展上获得了多个大奖,其中《朝向一首诗的完成》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艺术与文化类”铜奖、《两地》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电视制作教育类”铜奖、《如雾起时》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文化类”白金奖、《逍遥游》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成人教育类”金牌奖、《寻找背海的人》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自传类”金奖。
《逍遥游》追随余光中夫妇的脚步,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以及所走过的那段中西思潮交汇澎湃的岁月;《如雾起时》从失落的第一本诗集切入诗人的生命,重温了诗人所处的那个煮酒焚叶星座聚首的烫热年代及任教于耶鲁后的静定与博观;《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风景,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及写作;温知仪导演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从杨牧朗诵的声音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林靖杰执导的《寻找背海的人》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对待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被文坛尊称为“林先生”的女作家林海音由杨力州导演拍摄,影片《两地》横跨两岸,循着林海音轰动文坛的作品《城南旧事》的脚步,探寻“台湾文学之母”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风声鹤唳与担当。
在如今这个靠点鼠标、刷微博来汲取精神食粮的信息时代,很多年轻人离文学特别是纯文学已渐行渐远,台湾文化界通过文学电影的形式,重现了台湾文学的群貌,唤起了大众对文学的热情。尽管这6部文学电影未能进驻国内的商业院线,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这两家以文艺影院著称的影院公映时,仍然引来不少影迷和文学青年的热追。为了让台湾文化大师和导演们不虚此行,也让更多内地观众和文学爱好者通过与台湾文化精英的互动了解两岸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内核,主办单位除了邀请这6部电影的主创与文学大师们在影院与观众进行互动外,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岸“文学•历史•记忆”主题沙龙,陈晓明、王家新、叶锦添、欧阳应霁、李多珏、朱学东、叶匡政、卫毅、刘杨、李二民等国内艺术界、文学界、思想界的文化精英与台湾学者面对面,进行两岸华语文学、电影以及文化的深度交流。
担任交流活动的主持人是台湾诗人、《联合文学》前总编辑许悔之,熟悉台湾文学前世今生的他在现场字字珠玑,以富有哲理的文学语言和通俗幽默的主持风格,将台湾学者和创作者与国内学者、影迷通过串场的形式很好的勾连起来。他表示,这六部承载着文学大师创作灵魂和精锐导演生命追寻的影片,将推动华语文学界的对话与思考,重现华语文学的历史记忆,点燃文学爱好者的激情与梦想。
“看到台湾文化人用影视的方式记录下一群了不起的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学时代,感觉这是文学魂兮归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晓明感慨地说:“台湾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自1949年之后,两岸文学隔离了一段时间,各自都以不同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径。多年之后我们又重逢,台湾学者对待文学的严谨和认真让人感动,这是一次对文学的致敬和召唤。”
诗人王家新多次去台湾,他对台湾人对于作家和诗人的敬重深有感怀,他说:“每次光顾台湾书店,发现诗歌等文学著作都被摆在最显著的位置,这说明台湾很注重文学,他们以对文人的敬重来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包括这批细腻唯美的电影纪录片的出炉,也和台湾文化局面和氛围有关,这些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将化为数代人生命的文学记忆。
在台湾教育家、北大中文系教授龚鹏程看来,古典文学在台湾有很强的根基和生命力。在早期的大陆,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不在大学教育范畴,直到1980年中期以后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才出现现代文学。而台湾则有很强韧的传统文化积淀,很早就活跃着大量的诗社等文学组织。此外,台湾文学在出版上也有独特的地位,从1990年到1992年两年间,台湾文学类图书的出版份额占所有出版物的43.6%,其他所有的出版物加起来才可以和文学出版物平分秋色,可见文学出版物在台湾的地位。“台湾现代文学背后传承了五四运动的文化传统,在台湾谈文学史就像谈政治史和社会史一样热门。”
文学代表整个文化的灵魂。胡适于五四运动时曾撰文道:“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的国语。” 而作家就是文化灵魂的守护者。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民族的语言活力,更能一窥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灿烂身影。对纸本阅读式微、纯文学被边缘化的大陆来说,从宝岛台湾吹来的这股逆袭穿越海峡的文学之风让人敬仰,也使人警醒。他们向大陆输送的不仅仅是6部文学电影,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之衣钵的继承和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赵兰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