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之错
(这是篇为男神写的影评作业。包含四部电影:《伏尔泰之错》、《Mauvaise foi》、《Le Havre》、《非法入境》。尽管我对电影的感触很深,但无奈落笔技拙,但还是饱含着对男神的钦慕之情,胡乱抒发了一通啊~~~~~)
“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
在卢梭、伏尔泰等思想贤哲的引领之下,“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法国的国家箴言,深深融入了法兰西的民族血液之中,也使其成为傲立于世界顶峰、令人钦羡的最浪漫自由的国度。在众多生活在被贫困、极权、战乱所蒙蔽的第三世界的人民眼中,法国这片富饶的天赐福地犹如浩瀚黑色海面上一座灯塔,鲜亮的灯束穿破迷雾笼罩的夜,传来自由民主的希望,让人们渴盼的目光久久停留,凝望着这个传奇的欧洲中心。
然而,并非每个怀揣梦想的移民都能真正地踏上那片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土地。为了穿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他们躲在货运卡车里用塑料袋套头来逃过二氧化碳探测,筹巨资冒险藏在小艇的甲板之下,甚至是单凭体力游过40公里波涛汹涌的冰冷海水。最令人震惊的一幕莫过于《Le Havre》中藏身在港口集装箱里的一群黑非洲难民,十几个人在几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里煎熬了近一个月……偷渡方式数不胜数,对更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不顾艰难险阻,千方百计地尝试。可是,即使千辛万苦来到这篇土地之上,天堂的大门并没有向他们敞开,等候他们的也不是伏尔泰所言的自由生活。
《伏尔泰之错》中,深谙法国人心理和移民政策的老翁的一句话,深深讽刺了法国的移民现状:“法国是个民主的国家,伏尔泰的祖国,人民做主的国家,他们会接受崇尚自由的人,人权是他们喜爱的话题。但你以为他们真的关心你的生活经历吗?即使你是真正的难民,他们也不一定接受!”没有合法居留证,无论他们心中怀有怎样的梦想,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无论来自阿拉伯、索马里、马格里布还是南美国家,他们都会被冠上一个统一的称号——“非法移民”。他们住在收容所、在森林深处的帐篷,有上顿没下顿地吃着志愿者提供的饭菜,受尽歧视,遭受冷漠与白眼,没有工作保障,甚至连进入超市都被视为影响顾客购物,更多的是被驱逐、被抓捕、被遣返!在这个号称“自由、民主、博爱”的国家,他们视人权高于一切,却熟视无睹地侵犯着这些移民的天赋人权。《伏尔泰之错》中男主角雅莱满怀重新振作开始新生活的希望在一个清晨悄悄早起,去地铁站卖玫瑰花赚取生计。画面在他进了地铁站之后便一直未动,一片宁静的30秒之后,雅莱重新出现在地铁口,不过是被三位警察押送着,随后被押上了遣返回国的飞机。一切发生地那么迅速,来不及告别,所有的移民梦都被扼杀在悄无声息中。留下吕茜独自一人和腹中胎儿,会不会重蹈那位突尼斯女人的命运,独自漂泊在法国,无所得知。法国政府无奈的强硬政策忽略了外来移民心中的柔软情愫,移民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必会酿成更深层次的苦果。
《Le Havre》中,警察们四处搜捕逃跑的黑人小孩,甚至在他逃出集装箱的那一刻抬枪准备射击。此片和《非法入境》两部影片中都有一些共通的场景,本地的法国人看到非法移民时暗中向警署举报。但他们这样的做法无可指责,不能简单地批判他们毫无怜悯之心,因为法国的法律有规定:凡是帮助、收留非法移民的行为都属于触犯法律。在感性的同情之下,我们也该冷静地理性思考法国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对移民采取如此严格政策的背后原因。
其实,法国向来就是个对移民十分开放的国家。1889年移民人数已超过百万,目前法国有移民670万,如果把前几代已经入籍归化的移民也算进去,总数约为1200万,也就是说,1/4的法国人具有外国血统。除去法国本身的民主文化之外,历史原因在移民浪潮中更为突出。在二战时期及其之后很长时间里,法国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匮乏,从世界各地吸收了大量的移民。移民进入法国社会之后,在各个领域辛苦劳作,为法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法国开始收紧移民政策。数目庞大的移民群体给法国社会带来了过重的负担。由于大多数移民缺乏足够的教育水平与工作技术,移民的就业率持续偏低,无所事事的滋事青年也增多,给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更大的问题来自于精神方面,因为众多外来移民在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无法与西方文化融合,从而激发出的种族与宗教矛盾更是在法国社会基层核心埋下了一颗巨型炸弹。
电影《Mauvaise foi》就是从这以点切入,以普通民众平凡生活的细微之事来体现宗教文化差异给人们带来的长久影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宗教是个神秘而遥远的话题,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一位信仰犹太教和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夫妻之间会因为壁画、孩子的姓氏、拉马丹节等激起不可救药的摩擦。宗教是法国等西方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当今穆斯林问题在法国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七百五十万穆斯林,超过2000座清真寺,有数据统计每天有10个法国人皈依伊斯兰教,25年后穆斯林人数甚至会过半数,这样令人瞋目结舌的数据不可避免地成为话题焦点。由于穆斯林完全不受西方文明的同化、坚持伊斯兰教义和习俗,给法国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而法国政府有关穆斯林政策的实行也一度受到巨大阻力,民主包容和世俗政权这两点在穆斯林问题上似乎陷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
然而在电影结尾处,电视里传来报道“一些主动要求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阿拉伯和犹太家庭相信平等和友谊的存在,他们相信尽管有着能引起冲突的差异,但他们还是能够和谐相处的。所以仍本着一个共同信念,两个种族和平相处是完全可能的,可以共同发展一种社会文化。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尊重合作的基础之上的。”这似乎是编剧借以传达的一种心声,对法国社会宗教问题提出的美好期许。宗教间无法战胜彼此,那就求同存异,尊重彼此保留各自特点,共同发展。
同样happy ending的《Le Havre》也让人们在冰冷残酷的移民问题上添了几分温馨:好心的擦鞋匠、面包店老板娘、酒吧老板娘、水果店老板,甚至连黑衣冷面警官最后都帮非洲小男孩逃过了搜捕,将他送向了英吉利海峡的对岸。可现实并不总如电影般那么美好,巴里斯溺死在距离目的岸边只有800米刺骨寒的海水中,永远地失去了进入曼彻斯特球队的可能,失去了见女友的可能,失去了打工赚钱给身在伊拉克父母的可能……
自由与平等不仅局限于移民、宗教等问题中,它凝聚了人类几百年的追求,求而不可得使它变得更为神圣可贵,对自由平等范围、程度的要求也愈演愈烈。人类势必会被自由平等之光所吸引,在探索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地继续前行,国家社会体系也会随潮流之势更民主,然而万事都有相对性,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维护自身自由的同时也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那在左右不可逾越的界限之中,怎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
在卢梭、伏尔泰等思想贤哲的引领之下,“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法国的国家箴言,深深融入了法兰西的民族血液之中,也使其成为傲立于世界顶峰、令人钦羡的最浪漫自由的国度。在众多生活在被贫困、极权、战乱所蒙蔽的第三世界的人民眼中,法国这片富饶的天赐福地犹如浩瀚黑色海面上一座灯塔,鲜亮的灯束穿破迷雾笼罩的夜,传来自由民主的希望,让人们渴盼的目光久久停留,凝望着这个传奇的欧洲中心。
然而,并非每个怀揣梦想的移民都能真正地踏上那片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土地。为了穿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他们躲在货运卡车里用塑料袋套头来逃过二氧化碳探测,筹巨资冒险藏在小艇的甲板之下,甚至是单凭体力游过40公里波涛汹涌的冰冷海水。最令人震惊的一幕莫过于《Le Havre》中藏身在港口集装箱里的一群黑非洲难民,十几个人在几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里煎熬了近一个月……偷渡方式数不胜数,对更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不顾艰难险阻,千方百计地尝试。可是,即使千辛万苦来到这篇土地之上,天堂的大门并没有向他们敞开,等候他们的也不是伏尔泰所言的自由生活。
《伏尔泰之错》中,深谙法国人心理和移民政策的老翁的一句话,深深讽刺了法国的移民现状:“法国是个民主的国家,伏尔泰的祖国,人民做主的国家,他们会接受崇尚自由的人,人权是他们喜爱的话题。但你以为他们真的关心你的生活经历吗?即使你是真正的难民,他们也不一定接受!”没有合法居留证,无论他们心中怀有怎样的梦想,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无论来自阿拉伯、索马里、马格里布还是南美国家,他们都会被冠上一个统一的称号——“非法移民”。他们住在收容所、在森林深处的帐篷,有上顿没下顿地吃着志愿者提供的饭菜,受尽歧视,遭受冷漠与白眼,没有工作保障,甚至连进入超市都被视为影响顾客购物,更多的是被驱逐、被抓捕、被遣返!在这个号称“自由、民主、博爱”的国家,他们视人权高于一切,却熟视无睹地侵犯着这些移民的天赋人权。《伏尔泰之错》中男主角雅莱满怀重新振作开始新生活的希望在一个清晨悄悄早起,去地铁站卖玫瑰花赚取生计。画面在他进了地铁站之后便一直未动,一片宁静的30秒之后,雅莱重新出现在地铁口,不过是被三位警察押送着,随后被押上了遣返回国的飞机。一切发生地那么迅速,来不及告别,所有的移民梦都被扼杀在悄无声息中。留下吕茜独自一人和腹中胎儿,会不会重蹈那位突尼斯女人的命运,独自漂泊在法国,无所得知。法国政府无奈的强硬政策忽略了外来移民心中的柔软情愫,移民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必会酿成更深层次的苦果。
《Le Havre》中,警察们四处搜捕逃跑的黑人小孩,甚至在他逃出集装箱的那一刻抬枪准备射击。此片和《非法入境》两部影片中都有一些共通的场景,本地的法国人看到非法移民时暗中向警署举报。但他们这样的做法无可指责,不能简单地批判他们毫无怜悯之心,因为法国的法律有规定:凡是帮助、收留非法移民的行为都属于触犯法律。在感性的同情之下,我们也该冷静地理性思考法国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对移民采取如此严格政策的背后原因。
其实,法国向来就是个对移民十分开放的国家。1889年移民人数已超过百万,目前法国有移民670万,如果把前几代已经入籍归化的移民也算进去,总数约为1200万,也就是说,1/4的法国人具有外国血统。除去法国本身的民主文化之外,历史原因在移民浪潮中更为突出。在二战时期及其之后很长时间里,法国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匮乏,从世界各地吸收了大量的移民。移民进入法国社会之后,在各个领域辛苦劳作,为法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法国开始收紧移民政策。数目庞大的移民群体给法国社会带来了过重的负担。由于大多数移民缺乏足够的教育水平与工作技术,移民的就业率持续偏低,无所事事的滋事青年也增多,给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更大的问题来自于精神方面,因为众多外来移民在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无法与西方文化融合,从而激发出的种族与宗教矛盾更是在法国社会基层核心埋下了一颗巨型炸弹。
电影《Mauvaise foi》就是从这以点切入,以普通民众平凡生活的细微之事来体现宗教文化差异给人们带来的长久影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宗教是个神秘而遥远的话题,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一位信仰犹太教和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夫妻之间会因为壁画、孩子的姓氏、拉马丹节等激起不可救药的摩擦。宗教是法国等西方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当今穆斯林问题在法国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七百五十万穆斯林,超过2000座清真寺,有数据统计每天有10个法国人皈依伊斯兰教,25年后穆斯林人数甚至会过半数,这样令人瞋目结舌的数据不可避免地成为话题焦点。由于穆斯林完全不受西方文明的同化、坚持伊斯兰教义和习俗,给法国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而法国政府有关穆斯林政策的实行也一度受到巨大阻力,民主包容和世俗政权这两点在穆斯林问题上似乎陷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
然而在电影结尾处,电视里传来报道“一些主动要求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阿拉伯和犹太家庭相信平等和友谊的存在,他们相信尽管有着能引起冲突的差异,但他们还是能够和谐相处的。所以仍本着一个共同信念,两个种族和平相处是完全可能的,可以共同发展一种社会文化。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尊重合作的基础之上的。”这似乎是编剧借以传达的一种心声,对法国社会宗教问题提出的美好期许。宗教间无法战胜彼此,那就求同存异,尊重彼此保留各自特点,共同发展。
同样happy ending的《Le Havre》也让人们在冰冷残酷的移民问题上添了几分温馨:好心的擦鞋匠、面包店老板娘、酒吧老板娘、水果店老板,甚至连黑衣冷面警官最后都帮非洲小男孩逃过了搜捕,将他送向了英吉利海峡的对岸。可现实并不总如电影般那么美好,巴里斯溺死在距离目的岸边只有800米刺骨寒的海水中,永远地失去了进入曼彻斯特球队的可能,失去了见女友的可能,失去了打工赚钱给身在伊拉克父母的可能……
自由与平等不仅局限于移民、宗教等问题中,它凝聚了人类几百年的追求,求而不可得使它变得更为神圣可贵,对自由平等范围、程度的要求也愈演愈烈。人类势必会被自由平等之光所吸引,在探索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地继续前行,国家社会体系也会随潮流之势更民主,然而万事都有相对性,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维护自身自由的同时也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那在左右不可逾越的界限之中,怎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