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尼采的著作与论题3
作者:伯恩德·马格努斯、卡瑟琳·希金斯
《剑桥哲学研究指南》-尼采卷
早期杂文
除了四本《不合时宜的思想》外,尼采在1870年代还写作了一些杂文,但他都没打算付诸出版。《论哲学家:艺术与知识的挣扎反思》、《对真理的感怀》、《文化治疗者的哲学家》、《困难时期的哲学家》、《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以及《希腊悲剧时期的哲学》等等。这些手稿彼此相互关联。显然尼采曾经尝试把这些文字整合成一本著作,与《悲剧的诞生》相呼应,但最终没有成型。然而,《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和《希腊悲剧时期的哲学》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且值得我们花些时间来说一下。
尼采的《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1873)旨在惊醒那些持有如下观点的人。他们认为哲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精确表达的探索。他声称,“真理”实际上是一种幻象。知识界试图将言语强加于事物的做法,尽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本质上是欺骗性的。更有甚者,我们常常忘记语言本身是隐喻式的,总是幻想这些概念具有牢固的特性。反过来尼采争辩说,现实更像是不断变动的流体,语言根本无法捕捉。尼采做出如下经典的论述:
到底什么是真理?它是隐喻、转喻、拟人论的变动集合体:简言之,就是一组人际关系,被诗意地、修辞性地加强、转移、润色了。经过长期的运用,被人们看作固定的、教条的和有约束力的。真理是一些我们忘记是幻象的幻象;它们是被滥用的隐喻,是麻木了的感受、是磨平了雕刻的硬币,以至于我们认为那只是一些金属块,而不知道它们曾是硬币。
过去几十年里,学界特别关注《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主要是因为它用隐喻来描述真理。特别是一些受语言学批评影响的理论家和哲学家,他们推崇尼采将“真理”描述成由语言强加给我们的幻象的做法。由这一观点引申,真理被归结为一种修辞。这篇文章同样引起了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视。例如,尼采以如下文字描述人类自我认知的缺乏:
自然不曾将紧锁人的大门?——甚至是关于他自身的一切都被隐藏起来,将人固锁在骄傲、诡诈的知觉中,远离肠子的缠绕、血流的冲刷以及纤维的颤动!她扔掉了钥匙。可叹那致命的好奇,或许有一天使他得以从知觉的密室透过缝隙向外张望,误以为自己是始终如一的,而忽略了那无情、贪婪、无厌和凶残,如同在虎背上美梦一般。(这段也可参考中译本的《哲学与真理》102页,田立年的译文。原文有点绕口,不敢妄断——译著)
对于那些受文学理论影响较少的哲学家而言,这篇文章可算是尼采最初对真理看法的表达。他的这些观点在后来经过修正与扩充,用一种更加哲学地精确的方式加以表述。莫德玛丽·克拉克认为:“相较于尼采早熟的思想观点……《真理与谎言》在我看来应被划归他的少年期。”
尼采还以1872年所作的一系列讲座为基础,撰写了一部关于早期希腊哲学家的手稿,关注前柏拉图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一直在忙着润色这份文件,直到1873年复活节去探望瓦格纳一家为止。瓦格纳指引他写一篇关于大卫·施特劳斯的文章,继而催生了《不合时宜的思想》系列,而尼采则把这份书稿扔在了一边。
这本名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1873)的书稿向我们展现了尼采对古典学和哲学的探究。尼采把前柏拉图时代的哲学看作后世所有哲学运动与立场的原点,对此他并未将它们分开描述。令尼采感到震惊的是,这些早期思想家总是能从平凡中生发疑问。他还强调了这些思想家的另外两个重大命题:自然的目的性和知识的价值。
《剑桥哲学研究指南》-尼采卷
![]() |
早期杂文
除了四本《不合时宜的思想》外,尼采在1870年代还写作了一些杂文,但他都没打算付诸出版。《论哲学家:艺术与知识的挣扎反思》、《对真理的感怀》、《文化治疗者的哲学家》、《困难时期的哲学家》、《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以及《希腊悲剧时期的哲学》等等。这些手稿彼此相互关联。显然尼采曾经尝试把这些文字整合成一本著作,与《悲剧的诞生》相呼应,但最终没有成型。然而,《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和《希腊悲剧时期的哲学》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且值得我们花些时间来说一下。
尼采的《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1873)旨在惊醒那些持有如下观点的人。他们认为哲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精确表达的探索。他声称,“真理”实际上是一种幻象。知识界试图将言语强加于事物的做法,尽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本质上是欺骗性的。更有甚者,我们常常忘记语言本身是隐喻式的,总是幻想这些概念具有牢固的特性。反过来尼采争辩说,现实更像是不断变动的流体,语言根本无法捕捉。尼采做出如下经典的论述:
到底什么是真理?它是隐喻、转喻、拟人论的变动集合体:简言之,就是一组人际关系,被诗意地、修辞性地加强、转移、润色了。经过长期的运用,被人们看作固定的、教条的和有约束力的。真理是一些我们忘记是幻象的幻象;它们是被滥用的隐喻,是麻木了的感受、是磨平了雕刻的硬币,以至于我们认为那只是一些金属块,而不知道它们曾是硬币。
过去几十年里,学界特别关注《非伦理层面的真理与谎言》,主要是因为它用隐喻来描述真理。特别是一些受语言学批评影响的理论家和哲学家,他们推崇尼采将“真理”描述成由语言强加给我们的幻象的做法。由这一观点引申,真理被归结为一种修辞。这篇文章同样引起了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视。例如,尼采以如下文字描述人类自我认知的缺乏:
自然不曾将紧锁人的大门?——甚至是关于他自身的一切都被隐藏起来,将人固锁在骄傲、诡诈的知觉中,远离肠子的缠绕、血流的冲刷以及纤维的颤动!她扔掉了钥匙。可叹那致命的好奇,或许有一天使他得以从知觉的密室透过缝隙向外张望,误以为自己是始终如一的,而忽略了那无情、贪婪、无厌和凶残,如同在虎背上美梦一般。(这段也可参考中译本的《哲学与真理》102页,田立年的译文。原文有点绕口,不敢妄断——译著)
对于那些受文学理论影响较少的哲学家而言,这篇文章可算是尼采最初对真理看法的表达。他的这些观点在后来经过修正与扩充,用一种更加哲学地精确的方式加以表述。莫德玛丽·克拉克认为:“相较于尼采早熟的思想观点……《真理与谎言》在我看来应被划归他的少年期。”
尼采还以1872年所作的一系列讲座为基础,撰写了一部关于早期希腊哲学家的手稿,关注前柏拉图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一直在忙着润色这份文件,直到1873年复活节去探望瓦格纳一家为止。瓦格纳指引他写一篇关于大卫·施特劳斯的文章,继而催生了《不合时宜的思想》系列,而尼采则把这份书稿扔在了一边。
这本名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1873)的书稿向我们展现了尼采对古典学和哲学的探究。尼采把前柏拉图时代的哲学看作后世所有哲学运动与立场的原点,对此他并未将它们分开描述。令尼采感到震惊的是,这些早期思想家总是能从平凡中生发疑问。他还强调了这些思想家的另外两个重大命题:自然的目的性和知识的价值。
-
食住嘢睇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0 2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