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洛梅的“权能”论
全部摘录自罗洛梅《权力与无知》
人生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是权能(例如:影响他人的有效方法、在人际关系中获致自我的意义感)与无能之间的冲突。
权力与价值感是交织在一起的,分别是同一项经验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形式。
苏利文相信,觉得自己有权力对于自尊的维系和成熟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所谓觉得自己有权力,是指个人在与重要他人互动过程中具有影响力。
回应侵略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潜能。我们使他人不得不正视我们的呼喊:“我在这里;我命令你注意到我!”
一旦个人的侵略倾向被完全否定后,代价便是意识衰竭、神经症、精神病或暴力的借尸还魂。
个人可以把无能变成虚假的美德,来面对自己的无能。这是个人有意剥夺自己权力的作为;不拥有权力于是成为美德。我称此为“无知”(innocence)。
这样的无知不能认同自我与他人内在的毁灭性质;结果……无知事实上成了自我毁灭。
我们不承认自己拥有的,就不可能有责任感。我们无法彻底行使权力,因为我们总是对拥有权力怀有几分疚责。如果我们要承认自己拥有权力,就必须先面对自己的疚责。
我们今日的无知就是希望“没有敌人”,希望可以进驻新的伊甸园,那座不受欲望、疚责和焦虑侵扰的邦国。这也意味着责任的豁免,以及回到意识诞生之前的状态。
被当作免除责任盾牌的无知,也是阻挡成长的盾牌。它使我们无法产生新的自觉,也不让我们认同人类的苦难与欢笑,两者都被假无知的人排拒在外。
语文之所以有沟通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融入象征。象征把意义聚合成某个“完形”(Gestalt),因此具有神秘特质,可以指涉超越自身的真实。象征赋予字词力量,可以把某人的情绪形成意义传递给他人。因此,象征的崩解乃是灵性的悲剧。
怒气在生理上的作用──对毁灭你存在力量的人的情绪反应。
心理治疗的配制不在于降低人们的侵略性,而在协助人们去坚持它。……我们鼓励他们的侵略性只是权宜之计,但是我们有信心,他们一旦找到自己存在的权利,便能肯定自己,他们将能活得更有建设性意味,在人际间或个人内在都是如此。
没有人可以接受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全然无能。
葛塞尔(Arnold L. Gesell,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所说“对抗意志”:儿童的自我肯定要从自己最依赖的人反抗起。因此,原本是毁灭的暴力,变成了创生的暴办。它们交织成个人自立、责任与自由的来源。
有人与你对立并不必然是件坏事,至少这个人没有凌驾于你之上,也没有臣服在你之下,接受他的敌意可能带出你的潜能。
我们的失败在于,将爱视为一种纯然的情绪,而不是同时以本体论的观点来看待它,也就是视它为一种存有的状态。……若要使子女因为自己的爱而获益,父母必须要能不压抑自己权力,并让孩子清楚了解父母所凭恃的生活结构才行。
肯定自我的坚持,或甚至时而会有的侵略,在发展爱的人际关系中不仅不可避免,也是健康的。
温尼寇特说:“如果社会有危险了,那不是因为人类的侵略性所致,而是因为个体身上的个人侵略性受到抑制。”
孩子需要掌握所有的侵略潜能,以保护并坚持自己成长中的个体性。
“存在的权力”(Power to Be)是肯定一个人自己存有的天生需求。……是一种安静平实的自信形式。
不论人类的选择受到多大的限制,他只有在参与自己的成长发展,并将自己的重担抛在各种倾向之后,才能成为一个自我。自我永远不可能自动发展出来;人只能达到自知、肯定,以及坚持自我的程度,如此而已。
自我坚持不是病态的,而是一种存在权力的建设性表达方式。
诚如田立克所提出的,除非有实际的遭逢,或这方面的潜能,个人存在的权力仍旧隐而不显。存在的权力必须在不断对抗非存有之中,才会由隐性变成显性;在田立克看来,非存有是否认、毁灭存有的全部面向。这包括毁灭独特性与原创性的媚俗主义要求;削减勇气、雅量和了解他人能力的敌意;破坏力量以及最终的死亡。我们呈现存在的程度,要依据我们涵摄和内化非存有的程度而定。“生命的过程便是在不断自我肯定中,尽可能拥有更多权力,尽可能在不被非存有毁灭的情况下,拥有更多存有。”(田立克《存在的勇气》)我们的目标不在忽视或抑制非存有的表达,而是直接与其面对,把它们当作生活必需品接受,并努力吸纳它们──这些做法都可以减缓它们的破坏力量。从这种挣扎之中,也会出现创造力。
侵略的建设性形式包括:扫除障碍开启人际关系;面对他人时,没有伤害的意图,而是有意穿透他的意识;将威胁人格完整性的权力,加以排除;在敌意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与自己的想法;克服疗愈的障碍等。
爆发怒气似乎可以厘清心理上的纠葛,使我们比较诚实地面对状况。
所谓“巨大的不实”和“失联状态”,使每个人变成他人和自己的陌生人。当代人生病了,就在他的感官──有如狂风暴雨大海上的波涛──被持续攻击时,他放弃了意识的自主性,投降了。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之所以有此(巨大的)权力,是因为个人臣服于它的缘故。……我们已让渡了自己的权力,于是我们就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被侵犯了。至此,是我们自己伤害了自己。人类的生存在于是否能坚持自己的意识,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因科技进步使我们变得愚蠢的压力。
无法承接自己疚责的人,会不断将本身的疚责,投射到城外的斯芬克斯身上。
心理学对此一现象并不陌生:除非一个人能够说“不”,否则“是”便没有太大意义。
意识需要个人反向意志的运作;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冲突造就了意识,迫使当事人产生质疑,开始凝聚那自己并不知道已经拥有的力量。
某些社会承认其公民有破坏、抗议、叛乱等需要,并给予一定的空间。希腊酒神式的饮酒狂欢、嘉年华会、暴动式的恣意喧闹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人们身上善恶兼具的事实,使我们不得堕入道德的傲慢。没有人可以坚持自己的道德优越。就是出于这种限制感,谅解才有可能。
从事心理治疗的经验使我相信,不受愤怒驱使,以简单真诚的方式,和他人沟通自己深刻的想法,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表现慈悲的人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感,以及拥有可以赋予他人关心的某种权位才行。少了自尊和自我肯定,可以付出的东西便所剩无几;个人在付出以前,必须先要有点东西可以“倾注”才行。
人生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是权能(例如:影响他人的有效方法、在人际关系中获致自我的意义感)与无能之间的冲突。
权力与价值感是交织在一起的,分别是同一项经验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形式。
苏利文相信,觉得自己有权力对于自尊的维系和成熟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所谓觉得自己有权力,是指个人在与重要他人互动过程中具有影响力。
回应侵略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潜能。我们使他人不得不正视我们的呼喊:“我在这里;我命令你注意到我!”
一旦个人的侵略倾向被完全否定后,代价便是意识衰竭、神经症、精神病或暴力的借尸还魂。
个人可以把无能变成虚假的美德,来面对自己的无能。这是个人有意剥夺自己权力的作为;不拥有权力于是成为美德。我称此为“无知”(innocence)。
这样的无知不能认同自我与他人内在的毁灭性质;结果……无知事实上成了自我毁灭。
我们不承认自己拥有的,就不可能有责任感。我们无法彻底行使权力,因为我们总是对拥有权力怀有几分疚责。如果我们要承认自己拥有权力,就必须先面对自己的疚责。
我们今日的无知就是希望“没有敌人”,希望可以进驻新的伊甸园,那座不受欲望、疚责和焦虑侵扰的邦国。这也意味着责任的豁免,以及回到意识诞生之前的状态。
被当作免除责任盾牌的无知,也是阻挡成长的盾牌。它使我们无法产生新的自觉,也不让我们认同人类的苦难与欢笑,两者都被假无知的人排拒在外。
语文之所以有沟通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融入象征。象征把意义聚合成某个“完形”(Gestalt),因此具有神秘特质,可以指涉超越自身的真实。象征赋予字词力量,可以把某人的情绪形成意义传递给他人。因此,象征的崩解乃是灵性的悲剧。
怒气在生理上的作用──对毁灭你存在力量的人的情绪反应。
心理治疗的配制不在于降低人们的侵略性,而在协助人们去坚持它。……我们鼓励他们的侵略性只是权宜之计,但是我们有信心,他们一旦找到自己存在的权利,便能肯定自己,他们将能活得更有建设性意味,在人际间或个人内在都是如此。
没有人可以接受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全然无能。
葛塞尔(Arnold L. Gesell,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所说“对抗意志”:儿童的自我肯定要从自己最依赖的人反抗起。因此,原本是毁灭的暴力,变成了创生的暴办。它们交织成个人自立、责任与自由的来源。
有人与你对立并不必然是件坏事,至少这个人没有凌驾于你之上,也没有臣服在你之下,接受他的敌意可能带出你的潜能。
我们的失败在于,将爱视为一种纯然的情绪,而不是同时以本体论的观点来看待它,也就是视它为一种存有的状态。……若要使子女因为自己的爱而获益,父母必须要能不压抑自己权力,并让孩子清楚了解父母所凭恃的生活结构才行。
肯定自我的坚持,或甚至时而会有的侵略,在发展爱的人际关系中不仅不可避免,也是健康的。
温尼寇特说:“如果社会有危险了,那不是因为人类的侵略性所致,而是因为个体身上的个人侵略性受到抑制。”
孩子需要掌握所有的侵略潜能,以保护并坚持自己成长中的个体性。
“存在的权力”(Power to Be)是肯定一个人自己存有的天生需求。……是一种安静平实的自信形式。
不论人类的选择受到多大的限制,他只有在参与自己的成长发展,并将自己的重担抛在各种倾向之后,才能成为一个自我。自我永远不可能自动发展出来;人只能达到自知、肯定,以及坚持自我的程度,如此而已。
自我坚持不是病态的,而是一种存在权力的建设性表达方式。
诚如田立克所提出的,除非有实际的遭逢,或这方面的潜能,个人存在的权力仍旧隐而不显。存在的权力必须在不断对抗非存有之中,才会由隐性变成显性;在田立克看来,非存有是否认、毁灭存有的全部面向。这包括毁灭独特性与原创性的媚俗主义要求;削减勇气、雅量和了解他人能力的敌意;破坏力量以及最终的死亡。我们呈现存在的程度,要依据我们涵摄和内化非存有的程度而定。“生命的过程便是在不断自我肯定中,尽可能拥有更多权力,尽可能在不被非存有毁灭的情况下,拥有更多存有。”(田立克《存在的勇气》)我们的目标不在忽视或抑制非存有的表达,而是直接与其面对,把它们当作生活必需品接受,并努力吸纳它们──这些做法都可以减缓它们的破坏力量。从这种挣扎之中,也会出现创造力。
侵略的建设性形式包括:扫除障碍开启人际关系;面对他人时,没有伤害的意图,而是有意穿透他的意识;将威胁人格完整性的权力,加以排除;在敌意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与自己的想法;克服疗愈的障碍等。
爆发怒气似乎可以厘清心理上的纠葛,使我们比较诚实地面对状况。
所谓“巨大的不实”和“失联状态”,使每个人变成他人和自己的陌生人。当代人生病了,就在他的感官──有如狂风暴雨大海上的波涛──被持续攻击时,他放弃了意识的自主性,投降了。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之所以有此(巨大的)权力,是因为个人臣服于它的缘故。……我们已让渡了自己的权力,于是我们就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被侵犯了。至此,是我们自己伤害了自己。人类的生存在于是否能坚持自己的意识,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因科技进步使我们变得愚蠢的压力。
无法承接自己疚责的人,会不断将本身的疚责,投射到城外的斯芬克斯身上。
心理学对此一现象并不陌生:除非一个人能够说“不”,否则“是”便没有太大意义。
意识需要个人反向意志的运作;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冲突造就了意识,迫使当事人产生质疑,开始凝聚那自己并不知道已经拥有的力量。
某些社会承认其公民有破坏、抗议、叛乱等需要,并给予一定的空间。希腊酒神式的饮酒狂欢、嘉年华会、暴动式的恣意喧闹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人们身上善恶兼具的事实,使我们不得堕入道德的傲慢。没有人可以坚持自己的道德优越。就是出于这种限制感,谅解才有可能。
从事心理治疗的经验使我相信,不受愤怒驱使,以简单真诚的方式,和他人沟通自己深刻的想法,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表现慈悲的人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感,以及拥有可以赋予他人关心的某种权位才行。少了自尊和自我肯定,可以付出的东西便所剩无几;个人在付出以前,必须先要有点东西可以“倾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