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这一边
小的时候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山的那一边》,文章的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对于山的那一边有些什么,我们一直都很期待,不是吗?
我对于大山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影视作品里的片面感知,少时看过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更大一些看过了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我们对于山区的印象,似乎被加上看来某些情感的色彩,并一直挥之不去。亦如它的贫瘠,荒凉,穷困等。一直从未真正踏足山区的我唯一的印象,便是每年初春仲夏坐在回家、上学的铁路上路过的那些大山。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是真正的山区。而我们能从影视作品里更多感知到的无非是大片大片的黄土地与红高粱,以及大山里人性积极进取善良宽厚的一面。
而这些,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已经烙下深深的印记,长久挥之不去。
大山里恬淡的时间有很多,思考的时间也很多,内心也按捺不住想要剖析一番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关于爱,关于幸福。幸福,该如何去感知?因为我们一直活得不痛快。
你我皆知,幸福有时候是通过比较对比而来的,尽管我很排斥这样的优越感。
年初在广州一家外企单位实习,实习的薪资少得每月只有1000多点,每天走30分钟的路程,搭1个小时的地铁,从广州城西到广州城东,挤公交挤地铁,而作为一个瘦子兼矮子,却永远只有被挤到角落里的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也要早6点起床,中午吃着15块钱的快餐,然后晚9点才能回到家。衣装革履,忙碌充实。工作转正以后,薪资3500到4000,刨去房租生活费交通费,在广州这座最说不清楚的城市也活得下去,如若你问我幸福与否,我会说我很知足。没有过多的不满与抱怨,因为这都是我辛苦和实在而来的感觉。
现在我在大山里教书,每个月领着政府1000块的志愿者生活补助,吃着食堂里每餐2块5毛钱的饭菜,在这个森林植被覆盖率85%的瑶族乡里,听着我听不懂的土话,喝着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每天也是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生另一番别样的体验。再问我幸福与否,我会说我还是很知足。
我对于幸福的感知一直都是实实在在的。ZS说,你去大山里支教,就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的事情,但是我却认为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我一向主张唯物主义。对于幸福的定义也是实在的,毕竟虚无的东西多了就显得不真实了,这种感觉太无力,太没说服力。
水木丁在《我们心中的怕与爱》中说过,“最后摧毁他们梦想的不是狂风暴雨,不是电闪雷鸣,也不是内心的激荡,而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婆妈的生活,无聊的日出日落,大片大片看腻了的麦田风景,以及艳阳下的空虚,质疑和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
在我还没有来到大山时,我曾经试图地绘想过来到这里之后的感觉,会很兴奋,会后悔,会不适应,会水土不服,会彻夜难眠等,似乎我的绘想中消极的一面占据了主导。但现在我来到这里了,问我现在的感觉,我会说,我很喜欢这里,纵使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但这丝毫不碍于我对它的喜爱,我会一个人欣赏完这里的所有景致,然后留下属于我的印记。而若主观放大这个行为它的作用,把当做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站点,那么我其实不希望我会像上述行文所说,最后留给自己只是艳阳下的空虚,质疑和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理想与现实是存在有一定差距的,而且有时候这种差距也是难以逾越的,这一点也是我颇感失望的地方。
“这脏兮兮的世界,无论怎样都擦不干净,本来内心存有少年时救世的干净清晰的梦想,但最后总是变成西西弗式的烦恼。”
我希望自己可以纯粹一点。山地这一边,有些什么就感受些什么,别的就不过多苛求及臆断。毕竟人生的底色就是孤独,无法治愈且长久不散的孤独。整个人生,就是不断寻找人、事、物来填充孤独,却最终徒劳,走向最大的孤独——死亡的过程。
我曾设想过来到大山后,没有网络,没有信号的生活,甚至没有水电的日子。但是是我过于消极了,其实这里山清水秀,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又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中老年养生基地,生态环境优越。而中国移动的CMCC无线网络也可以覆盖到山区,只是信号比较差而已。所以原本内心积聚的孤独感还是得以宣泄,微博,扣扣,博客也常有更新,以至于同学戏谑说你是不是到山区支教的。当然,表象的安逸与舒适掩饰不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实质,经济发展结构的单一,文化教育基础的薄弱,交通设施的滞后等等。或许每年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扶贫开发,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落后还是阻碍地区发展亟待解决的根本。
而我也一直真心期待这段旅途的风景会不那么单一且重复。
我对于大山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影视作品里的片面感知,少时看过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更大一些看过了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我们对于山区的印象,似乎被加上看来某些情感的色彩,并一直挥之不去。亦如它的贫瘠,荒凉,穷困等。一直从未真正踏足山区的我唯一的印象,便是每年初春仲夏坐在回家、上学的铁路上路过的那些大山。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是真正的山区。而我们能从影视作品里更多感知到的无非是大片大片的黄土地与红高粱,以及大山里人性积极进取善良宽厚的一面。
而这些,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已经烙下深深的印记,长久挥之不去。
大山里恬淡的时间有很多,思考的时间也很多,内心也按捺不住想要剖析一番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关于爱,关于幸福。幸福,该如何去感知?因为我们一直活得不痛快。
你我皆知,幸福有时候是通过比较对比而来的,尽管我很排斥这样的优越感。
年初在广州一家外企单位实习,实习的薪资少得每月只有1000多点,每天走30分钟的路程,搭1个小时的地铁,从广州城西到广州城东,挤公交挤地铁,而作为一个瘦子兼矮子,却永远只有被挤到角落里的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也要早6点起床,中午吃着15块钱的快餐,然后晚9点才能回到家。衣装革履,忙碌充实。工作转正以后,薪资3500到4000,刨去房租生活费交通费,在广州这座最说不清楚的城市也活得下去,如若你问我幸福与否,我会说我很知足。没有过多的不满与抱怨,因为这都是我辛苦和实在而来的感觉。
现在我在大山里教书,每个月领着政府1000块的志愿者生活补助,吃着食堂里每餐2块5毛钱的饭菜,在这个森林植被覆盖率85%的瑶族乡里,听着我听不懂的土话,喝着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每天也是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生另一番别样的体验。再问我幸福与否,我会说我还是很知足。
我对于幸福的感知一直都是实实在在的。ZS说,你去大山里支教,就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的事情,但是我却认为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我一向主张唯物主义。对于幸福的定义也是实在的,毕竟虚无的东西多了就显得不真实了,这种感觉太无力,太没说服力。
水木丁在《我们心中的怕与爱》中说过,“最后摧毁他们梦想的不是狂风暴雨,不是电闪雷鸣,也不是内心的激荡,而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婆妈的生活,无聊的日出日落,大片大片看腻了的麦田风景,以及艳阳下的空虚,质疑和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
在我还没有来到大山时,我曾经试图地绘想过来到这里之后的感觉,会很兴奋,会后悔,会不适应,会水土不服,会彻夜难眠等,似乎我的绘想中消极的一面占据了主导。但现在我来到这里了,问我现在的感觉,我会说,我很喜欢这里,纵使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但这丝毫不碍于我对它的喜爱,我会一个人欣赏完这里的所有景致,然后留下属于我的印记。而若主观放大这个行为它的作用,把当做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站点,那么我其实不希望我会像上述行文所说,最后留给自己只是艳阳下的空虚,质疑和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理想与现实是存在有一定差距的,而且有时候这种差距也是难以逾越的,这一点也是我颇感失望的地方。
“这脏兮兮的世界,无论怎样都擦不干净,本来内心存有少年时救世的干净清晰的梦想,但最后总是变成西西弗式的烦恼。”
我希望自己可以纯粹一点。山地这一边,有些什么就感受些什么,别的就不过多苛求及臆断。毕竟人生的底色就是孤独,无法治愈且长久不散的孤独。整个人生,就是不断寻找人、事、物来填充孤独,却最终徒劳,走向最大的孤独——死亡的过程。
我曾设想过来到大山后,没有网络,没有信号的生活,甚至没有水电的日子。但是是我过于消极了,其实这里山清水秀,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又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中老年养生基地,生态环境优越。而中国移动的CMCC无线网络也可以覆盖到山区,只是信号比较差而已。所以原本内心积聚的孤独感还是得以宣泄,微博,扣扣,博客也常有更新,以至于同学戏谑说你是不是到山区支教的。当然,表象的安逸与舒适掩饰不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实质,经济发展结构的单一,文化教育基础的薄弱,交通设施的滞后等等。或许每年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扶贫开发,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落后还是阻碍地区发展亟待解决的根本。
而我也一直真心期待这段旅途的风景会不那么单一且重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