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图书因何低迷
因参与上半年好书推荐,盘点了一下过去5个多月的出版,该选择哪本经济类的书,颇为踌躇。
《影子里的中国》、《美国经济史》、《大师细说博弈论丛书》、《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不再神圣的经济学》、《渐行渐远的红利》等都有特色,但带来的震撼感,与当年陈志武、张五常、郎咸平等人的作品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年来,也确实没再涌现出新的明星经济学者。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在学者娱乐化的时代,这算正常现象。新方法、新知识借助媒体的力量,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影响力的最优,此后便会出现边际效应,在新一轮的、革命性的解释方式出现之前,后来的作品写得再专业,态度再公允,分析再深入,也难取得当初口号式写作同样的成功。
去除这个常见的原因外,还有几个原因值得重视。
首先,是重复。
以《影子里的中国》为例,这是一本文集,所选都是最当红的经济学者,观点犀利,逻辑严密,与现实问题结合紧密,且通俗易读,但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因为其中的绝大多数观点在几年前便已提出,并被反复论证,甚至已进入常识层面,比如“行政垄断下的财富转移”,比如“黑白分明的价值观不适合世俗社会”,比如“既得利益阶层不愿改革”,这些话题已无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相信学者们也不想再重复,可理论创新需要新问题的不断刺激,如果老问题一直没解决,新问题也就无从出现,解释系统也就无法翻新。随着解释的凝固,学理讨论就会变成立场对立,最终对与错便被模糊了,反而要权力出面来划界限,明示哪个可以谈,哪个不可以谈。
其次,是超前。
比如《国家为什么会崩溃》等书,很深刻地反省了西方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看也许是有价值的,但对于金融市场开放不充分、普通百姓很少尝到其中甜头的国家来说,这些著作未免太超前。美国的央企员工又没达到人均收入的数十倍,没有那么多行业设置准入限制,大学毕业生也不争考公务员,至于美国金融管制是否过度放纵,与中国读者有何关系?让中国读者对美国的问题了如指掌,只会造成问题意识的扭曲。
不否认,了解外部信息很重要,但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只选择一方面声音,无视另一方面的声音,只想用外部信息证明自己正确,这将鼓励偏见。也许再过一些年,我们会遇到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但到了那个阶段,这些解决方案才有借鉴意义,没必要提前储备。至于用开车会出事故来证明步行的优越性,那就背离了最起码的经济理性。
再有,是割裂。
一般来说,好的理论应从实践中产生出来,应具有内生性。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便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初期没有谁逻辑证明过,是现实压力下迸发出来的智慧,而卓越的理论会让这份智慧再上一个台阶。理论停滞,往往意味着实践出现了偏差。
经济类图书当年风靡一时,与此前的“下海潮”息息相关,太多的人走出办公室,去接受市场经济洗礼,这使他们学会了用市场逻辑看问题,当他们遭遇现实问题时,一个好的经济学解释很容易赢得他们的赞同。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岸,大学生创业激情消退,普通人创业门槛增高,特别是市场逻辑解释不通的现象越来越多,让读者与经济学解释之间产生了割裂。经济学是有边界的,它不能也不应该解释一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当它们的问题显得更迫切时,经济学只能靠后。
应该说,这三点原因靠出版人自身努力无法彻底解决,况且他们还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压力。现代社会的运转,以经济理性与法律理性为枢轴,用出版来培育国民相关的素质,其意义不可谓不大,但也恰恰因为这个原因,让经济类图书出版变得更敏感。
有趣的是,今年的一些经济图书颇有悲壮的气质,比如《吴敬琏文集》,比如《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比如《政府的本分2》,它们标识出了“曾经这样说过”,至于“后来”如何,不说也罢。
《影子里的中国》、《美国经济史》、《大师细说博弈论丛书》、《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不再神圣的经济学》、《渐行渐远的红利》等都有特色,但带来的震撼感,与当年陈志武、张五常、郎咸平等人的作品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年来,也确实没再涌现出新的明星经济学者。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在学者娱乐化的时代,这算正常现象。新方法、新知识借助媒体的力量,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影响力的最优,此后便会出现边际效应,在新一轮的、革命性的解释方式出现之前,后来的作品写得再专业,态度再公允,分析再深入,也难取得当初口号式写作同样的成功。
去除这个常见的原因外,还有几个原因值得重视。
首先,是重复。
以《影子里的中国》为例,这是一本文集,所选都是最当红的经济学者,观点犀利,逻辑严密,与现实问题结合紧密,且通俗易读,但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因为其中的绝大多数观点在几年前便已提出,并被反复论证,甚至已进入常识层面,比如“行政垄断下的财富转移”,比如“黑白分明的价值观不适合世俗社会”,比如“既得利益阶层不愿改革”,这些话题已无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相信学者们也不想再重复,可理论创新需要新问题的不断刺激,如果老问题一直没解决,新问题也就无从出现,解释系统也就无法翻新。随着解释的凝固,学理讨论就会变成立场对立,最终对与错便被模糊了,反而要权力出面来划界限,明示哪个可以谈,哪个不可以谈。
其次,是超前。
比如《国家为什么会崩溃》等书,很深刻地反省了西方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看也许是有价值的,但对于金融市场开放不充分、普通百姓很少尝到其中甜头的国家来说,这些著作未免太超前。美国的央企员工又没达到人均收入的数十倍,没有那么多行业设置准入限制,大学毕业生也不争考公务员,至于美国金融管制是否过度放纵,与中国读者有何关系?让中国读者对美国的问题了如指掌,只会造成问题意识的扭曲。
不否认,了解外部信息很重要,但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只选择一方面声音,无视另一方面的声音,只想用外部信息证明自己正确,这将鼓励偏见。也许再过一些年,我们会遇到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但到了那个阶段,这些解决方案才有借鉴意义,没必要提前储备。至于用开车会出事故来证明步行的优越性,那就背离了最起码的经济理性。
再有,是割裂。
一般来说,好的理论应从实践中产生出来,应具有内生性。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便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初期没有谁逻辑证明过,是现实压力下迸发出来的智慧,而卓越的理论会让这份智慧再上一个台阶。理论停滞,往往意味着实践出现了偏差。
经济类图书当年风靡一时,与此前的“下海潮”息息相关,太多的人走出办公室,去接受市场经济洗礼,这使他们学会了用市场逻辑看问题,当他们遭遇现实问题时,一个好的经济学解释很容易赢得他们的赞同。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岸,大学生创业激情消退,普通人创业门槛增高,特别是市场逻辑解释不通的现象越来越多,让读者与经济学解释之间产生了割裂。经济学是有边界的,它不能也不应该解释一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当它们的问题显得更迫切时,经济学只能靠后。
应该说,这三点原因靠出版人自身努力无法彻底解决,况且他们还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压力。现代社会的运转,以经济理性与法律理性为枢轴,用出版来培育国民相关的素质,其意义不可谓不大,但也恰恰因为这个原因,让经济类图书出版变得更敏感。
有趣的是,今年的一些经济图书颇有悲壮的气质,比如《吴敬琏文集》,比如《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比如《政府的本分2》,它们标识出了“曾经这样说过”,至于“后来”如何,不说也罢。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