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虚张的完美与人生的真相──「凡夫俗子」观后记
曾昭旭《从电影看人生》
汉光出版
论虚张的完美与人生的真相──「凡夫俗子」观后记
人生之误认
从某一意义来说,文明人是可怜的,因为文明提供了某种理想──理想的目标、理想的秩序、理想的行为模式、理想的人际关系──但也因此形成了人愈来愈深重的压迫。原来理想虽的确是人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它并不是就是我们眼前的实况。就实况来说,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求进步,也不会(也不应该会)进步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境地;就如同我们无论如何细心去画一个圆,也不可能画成如几何概念中那么绝对的圆一样。因此,所谓理想,它对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在理想本身的充分实现,而是在,当我们作无尽的人生实践时,提示我们一个永恒的指标,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改善缺点。人生是永远有缺憾的,人也永远应该努力去弥缝缺憾以开创更美好的新局,但旧缺方消,必新憾又来,人的意义就在这永恒的奋发与开创中呈现,若真有那么一天世界已完美得不需要再创造,那人生的意义恐怕也就中止死亡了。
然而自从人类开始意识到理想,人类也就开始有了一重严重的误认,那就是误把人生重心直接放在「理想」之上,而忘了人生的重心原当在永恒的实践。(说来也难怪,理想是那么完美,我怎能忍受它不马上实现?)于是,在理想的对照之下,人开始怨怪并且畏惧事实之不完美。人深怕这不完美会破坏那理想的印象,于是努力掩饰埋藏,努力装出很完美的样子以自欺欺人,却不知一旦成为虚假的自欺欺人,便已是人生最大的不完美了,这于是构成人心中最大的困结与最严重的苦痛。
执着于完美的悲剧
在「凡夫俗子」中的人们,便多半是陷身于此困结苦痛中的可怜人,而尤以那心劳力绌的母亲贝蒂为然。她努力维持她心目中「家」的完美印象,整洁、规矩、欢乐、亲爱,而不容任何人加以破坏。然而这完美的印象却被「长子淹死」这一残酷的事实所严重地破坏了,她的心灵也因此受到了致命的创伤。但好强的她如何能让这创伤浮现呢!她当然只好竭力补漏,在影片中,除了一次她在长子巴克的房中出神,就从没有看到过她对长子之死有任何的情绪宣泄(甚至,据说在参加丧礼时她都没哭,并且还挑剔丈夫穿的衣服不够体面呢!)她之在隐隐中怨责次子康雷,也不为别的,只是他破坏了这完美。尤其,在事件发生后康雷还不断出丑漏底,如自杀啦、看心理医生啦、退出游泳队啦等等,就更使她面上无光,心中痛楚了。因此,连丈夫也随便向别人透露家中的「隐私」,当然就更使她忿怨不满;这不满并在丈夫卡文建议与她一同去拜访康雷的心理医生,以求问题的有效解决时升到最高点,因为这无异承认了自我的不完美,因此她忍不住咆哮说:「这是我们的家,有什么问题关起门来解决,别一碰到事就去找什么专家!」但她可怜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无非是遮掩真相,幻想完美罢了!却不知道这一切辛苦都是心劳力绌。在片中,她曾不小心打破了一只碟子(以他们家境之富裕,这值几何呢?)她却执着地对母亲说:「这可以补」。不能承受破缺而勉强去补,这便是她整个悲剧性格的底蕴。在这虚张完美的悲剧性格下,她乃逐渐丧失了对丈夫儿子的沟通(沟通不就因有不通才求通的吗?)与爱(爱不就因世上有缺憾才付出关怀的吗?)也逐渐丧失了自我的真诚与人生的意义。她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散布了这败坏衰朽的阴影,使她的丈夫,尤其她的儿子深深受害。
贝蒂的症结是逃避去正视人生的缺憾,只一味想维持一个坚强的形象。她的儿子康雷则相反,他是在这种完美、坚强、合理的要求下经常过度地意识到自己的差劲,并耽心在人前暴露出他的差劲。他因此紧张、焦虑、不合羣,对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并轻易地自责。为了解除这种严重的精神压力,他甚至诉诸自杀。他真是被他母亲的形象逼惨了,却丝毫不了解他母亲其实和他一般软弱和惧怕,他们的差别只不过是,贝蒂因惧怕证实自己的软弱而逞强(此之谓「强式的弱者」),他则因惧怕暴露出自己的软弱而退缩(此之谓「弱式的弱者」)罢了。
生命的新希望
但,在这两类弱者中,弱式的弱者却反而是比较有获救希望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弱,所以比较知道去求救,也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援救。强式的弱者则不然,他外表坚强的假象足以阻断所有的援手,而完全得靠自觉自悟,当然这往往就难了。
康雷的转机基于他得到两个人的帮助,一个是心理医生,另一个则是那位生命健康的女孩珍妮。心理医生的帮助是理性的,他教导康雷说实话;珍妮的帮助则是感性的,她直接对康雷说实话。这两点都是康雷对症的良药。由于敢诚实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感觉,他逐渐将自己从假想的沉重负担中释放出来,敢去面对这真实的世界。而且他逐渐发现这样做不但没有发生他想象中的严重后果,并且还使他更易于与他人沟通,也因此更易于去原谅自己与别人。像他终于能对心理医生跨过初期的自卫与疑虑而以朋友之谊相拥,像他居然敢主动去拥吻他母亲等等,都是他在过去不可能去做的事。
至于珍妮,则由于她是剧中唯一最自然坦荡,最无遮掩虚饰的人,因此她让康雷一方面了悟人人都有差劲之处(像她直承被人戏弄之时也很窘)而不止他自己为然;一方面也开始肯定了自己毕竟也有其长处(如珍妮一再真诚地称赞他的低音歌喉)而非彻底的无能。这些对他都是极大的鼓励。心理医生还只是教他离开黑暗,珍妮则直是让他见到人生的光明。甚至,连珍妮之坦直问到他的自杀,也比别人对他虚意的避讳不提更令他感到温暖与安慰。
诚实是唯一灵药
是的,「诚实」真真是拯救这虚假世界的唯一灵药。人若能对自己诚实,他便马上能远离对「完美」的迷执,也远离「完美」对他的压迫,而落实到他虽不完美,但正可以不断向完美前进的人生真境,并不断体尝到进步的充实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悦乐。同样,人若能对他人诚实,他便是对他人提供了最宝贵的讯息,帮助人了悟自欺欺人之可怜可笑。
而诚实的内涵,除了表显自己生命中坚强、光明的一面,尤贵于能袒露自己生命中软弱、阴暗的另一面。能真诚无畏地袒露这一面,才表示他对生命有充分的正视,而反解脱了它的负担。我由此知老子为什么教人为弱居下,乃因只有兼知自己生命的强处与弱处并且不怕将之袒露于人前的人,能宁静祥和、善同情而不虚矫;也只有这样的人,能让人感到安心、可信赖,感到与他平等,而愿与他携手通情。人之疑惧虚假,已使人各自封闭而成为独夫;人之真诚宽谅,则将使人复打开心门,再成此和谐世界。
而在这部电影中,这和谐世界的肇端,便在那位父亲卡文也加入康雷一边,一同愿以诚实面对人生而开始的。原来,当康雷逐渐从心理医生与珍妮处取得真诚的勇气,他与贝蒂间的争持便也愈益表面化。卡文介于其间,不得不也勾引起他自己的反省。他也逐渐觉察出他的婚姻其实早已僵化,他与贝蒂间的爱也早已止息。他为此在午夜独坐流泪,并坦然将此真实的感觉告诉贝蒂。这遂构成贝蒂心中「家」的完美幻相的彻底倒塌。最后,贝蒂悄然离去,这象征着横梗于卡文、康雷父子(乃至一切人类)心中的负累的解脱。他们父子俩乃能并坐在阶前,互相说着从来不曾说过的真诚话,并互相消除对对方的错误印象。院落中虽积雪犹存,而融融春阳已提早降临人间了。
所以,让我们不要再害怕诚实罢!人生真相的揭发虽然会戳破人心中完美的幻相而令人创痛,但也同时是启导人走向真实人生的契机。因此,巴克之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没有这件意外(虽然是意外,但极其真实),他们一家也许仍在欢乐的假相中生活。正是这件意外,逼使他们各各暴露出他们生命中的病痛,而终于有如此之觉悟,如此之新希望。我甚至以为,即便是贝蒂罢!那样彻底的幻灭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她总算也不必再那样心劳力绌了,她固然须得有一段暂离以修补她生命中巨大的创伤,但未来,她依然未尝不可能以一番健康的新生命,重新投入。因此,让我们在为卡文与康雷祝福之余,也为她祝福。
「凡夫俗子」与「我心深处」
这部片子,主题当然是探讨人际关系已日益疏离这个大问题的。虽只通过夫妻亲子间的简单关系来表达,而实已触及普遍的人性中的共同症结,所以,其内蕴是很可观的。劳勃瑞福的生命情态毕竟比伍迪艾伦开朗健康。像伍迪艾伦的「我心深处」,探讨的也是同样的课题,但整部片子的色彩与情调就远比本片为消沉灰暗。伍迪似乎是人生彻底的悲观论者,他人是聪明极了,对生命阴暗面的体察也深刻极了,「我心深处」的艺术手法也精美极了,但我看完之后,却只会情不自禁地悲从中来,为可怜众生放怀一働。何如本片,一切手法平平实实,不假玄言,便自有许多和风煦日,之更能沦浃人之真心呢!
(原载于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中国时报副刊)
汉光出版
论虚张的完美与人生的真相──「凡夫俗子」观后记
人生之误认
从某一意义来说,文明人是可怜的,因为文明提供了某种理想──理想的目标、理想的秩序、理想的行为模式、理想的人际关系──但也因此形成了人愈来愈深重的压迫。原来理想虽的确是人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它并不是就是我们眼前的实况。就实况来说,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求进步,也不会(也不应该会)进步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境地;就如同我们无论如何细心去画一个圆,也不可能画成如几何概念中那么绝对的圆一样。因此,所谓理想,它对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在理想本身的充分实现,而是在,当我们作无尽的人生实践时,提示我们一个永恒的指标,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改善缺点。人生是永远有缺憾的,人也永远应该努力去弥缝缺憾以开创更美好的新局,但旧缺方消,必新憾又来,人的意义就在这永恒的奋发与开创中呈现,若真有那么一天世界已完美得不需要再创造,那人生的意义恐怕也就中止死亡了。
然而自从人类开始意识到理想,人类也就开始有了一重严重的误认,那就是误把人生重心直接放在「理想」之上,而忘了人生的重心原当在永恒的实践。(说来也难怪,理想是那么完美,我怎能忍受它不马上实现?)于是,在理想的对照之下,人开始怨怪并且畏惧事实之不完美。人深怕这不完美会破坏那理想的印象,于是努力掩饰埋藏,努力装出很完美的样子以自欺欺人,却不知一旦成为虚假的自欺欺人,便已是人生最大的不完美了,这于是构成人心中最大的困结与最严重的苦痛。
执着于完美的悲剧
在「凡夫俗子」中的人们,便多半是陷身于此困结苦痛中的可怜人,而尤以那心劳力绌的母亲贝蒂为然。她努力维持她心目中「家」的完美印象,整洁、规矩、欢乐、亲爱,而不容任何人加以破坏。然而这完美的印象却被「长子淹死」这一残酷的事实所严重地破坏了,她的心灵也因此受到了致命的创伤。但好强的她如何能让这创伤浮现呢!她当然只好竭力补漏,在影片中,除了一次她在长子巴克的房中出神,就从没有看到过她对长子之死有任何的情绪宣泄(甚至,据说在参加丧礼时她都没哭,并且还挑剔丈夫穿的衣服不够体面呢!)她之在隐隐中怨责次子康雷,也不为别的,只是他破坏了这完美。尤其,在事件发生后康雷还不断出丑漏底,如自杀啦、看心理医生啦、退出游泳队啦等等,就更使她面上无光,心中痛楚了。因此,连丈夫也随便向别人透露家中的「隐私」,当然就更使她忿怨不满;这不满并在丈夫卡文建议与她一同去拜访康雷的心理医生,以求问题的有效解决时升到最高点,因为这无异承认了自我的不完美,因此她忍不住咆哮说:「这是我们的家,有什么问题关起门来解决,别一碰到事就去找什么专家!」但她可怜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无非是遮掩真相,幻想完美罢了!却不知道这一切辛苦都是心劳力绌。在片中,她曾不小心打破了一只碟子(以他们家境之富裕,这值几何呢?)她却执着地对母亲说:「这可以补」。不能承受破缺而勉强去补,这便是她整个悲剧性格的底蕴。在这虚张完美的悲剧性格下,她乃逐渐丧失了对丈夫儿子的沟通(沟通不就因有不通才求通的吗?)与爱(爱不就因世上有缺憾才付出关怀的吗?)也逐渐丧失了自我的真诚与人生的意义。她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散布了这败坏衰朽的阴影,使她的丈夫,尤其她的儿子深深受害。
贝蒂的症结是逃避去正视人生的缺憾,只一味想维持一个坚强的形象。她的儿子康雷则相反,他是在这种完美、坚强、合理的要求下经常过度地意识到自己的差劲,并耽心在人前暴露出他的差劲。他因此紧张、焦虑、不合羣,对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并轻易地自责。为了解除这种严重的精神压力,他甚至诉诸自杀。他真是被他母亲的形象逼惨了,却丝毫不了解他母亲其实和他一般软弱和惧怕,他们的差别只不过是,贝蒂因惧怕证实自己的软弱而逞强(此之谓「强式的弱者」),他则因惧怕暴露出自己的软弱而退缩(此之谓「弱式的弱者」)罢了。
生命的新希望
但,在这两类弱者中,弱式的弱者却反而是比较有获救希望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弱,所以比较知道去求救,也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援救。强式的弱者则不然,他外表坚强的假象足以阻断所有的援手,而完全得靠自觉自悟,当然这往往就难了。
康雷的转机基于他得到两个人的帮助,一个是心理医生,另一个则是那位生命健康的女孩珍妮。心理医生的帮助是理性的,他教导康雷说实话;珍妮的帮助则是感性的,她直接对康雷说实话。这两点都是康雷对症的良药。由于敢诚实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感觉,他逐渐将自己从假想的沉重负担中释放出来,敢去面对这真实的世界。而且他逐渐发现这样做不但没有发生他想象中的严重后果,并且还使他更易于与他人沟通,也因此更易于去原谅自己与别人。像他终于能对心理医生跨过初期的自卫与疑虑而以朋友之谊相拥,像他居然敢主动去拥吻他母亲等等,都是他在过去不可能去做的事。
至于珍妮,则由于她是剧中唯一最自然坦荡,最无遮掩虚饰的人,因此她让康雷一方面了悟人人都有差劲之处(像她直承被人戏弄之时也很窘)而不止他自己为然;一方面也开始肯定了自己毕竟也有其长处(如珍妮一再真诚地称赞他的低音歌喉)而非彻底的无能。这些对他都是极大的鼓励。心理医生还只是教他离开黑暗,珍妮则直是让他见到人生的光明。甚至,连珍妮之坦直问到他的自杀,也比别人对他虚意的避讳不提更令他感到温暖与安慰。
诚实是唯一灵药
是的,「诚实」真真是拯救这虚假世界的唯一灵药。人若能对自己诚实,他便马上能远离对「完美」的迷执,也远离「完美」对他的压迫,而落实到他虽不完美,但正可以不断向完美前进的人生真境,并不断体尝到进步的充实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悦乐。同样,人若能对他人诚实,他便是对他人提供了最宝贵的讯息,帮助人了悟自欺欺人之可怜可笑。
而诚实的内涵,除了表显自己生命中坚强、光明的一面,尤贵于能袒露自己生命中软弱、阴暗的另一面。能真诚无畏地袒露这一面,才表示他对生命有充分的正视,而反解脱了它的负担。我由此知老子为什么教人为弱居下,乃因只有兼知自己生命的强处与弱处并且不怕将之袒露于人前的人,能宁静祥和、善同情而不虚矫;也只有这样的人,能让人感到安心、可信赖,感到与他平等,而愿与他携手通情。人之疑惧虚假,已使人各自封闭而成为独夫;人之真诚宽谅,则将使人复打开心门,再成此和谐世界。
而在这部电影中,这和谐世界的肇端,便在那位父亲卡文也加入康雷一边,一同愿以诚实面对人生而开始的。原来,当康雷逐渐从心理医生与珍妮处取得真诚的勇气,他与贝蒂间的争持便也愈益表面化。卡文介于其间,不得不也勾引起他自己的反省。他也逐渐觉察出他的婚姻其实早已僵化,他与贝蒂间的爱也早已止息。他为此在午夜独坐流泪,并坦然将此真实的感觉告诉贝蒂。这遂构成贝蒂心中「家」的完美幻相的彻底倒塌。最后,贝蒂悄然离去,这象征着横梗于卡文、康雷父子(乃至一切人类)心中的负累的解脱。他们父子俩乃能并坐在阶前,互相说着从来不曾说过的真诚话,并互相消除对对方的错误印象。院落中虽积雪犹存,而融融春阳已提早降临人间了。
所以,让我们不要再害怕诚实罢!人生真相的揭发虽然会戳破人心中完美的幻相而令人创痛,但也同时是启导人走向真实人生的契机。因此,巴克之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没有这件意外(虽然是意外,但极其真实),他们一家也许仍在欢乐的假相中生活。正是这件意外,逼使他们各各暴露出他们生命中的病痛,而终于有如此之觉悟,如此之新希望。我甚至以为,即便是贝蒂罢!那样彻底的幻灭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她总算也不必再那样心劳力绌了,她固然须得有一段暂离以修补她生命中巨大的创伤,但未来,她依然未尝不可能以一番健康的新生命,重新投入。因此,让我们在为卡文与康雷祝福之余,也为她祝福。
「凡夫俗子」与「我心深处」
这部片子,主题当然是探讨人际关系已日益疏离这个大问题的。虽只通过夫妻亲子间的简单关系来表达,而实已触及普遍的人性中的共同症结,所以,其内蕴是很可观的。劳勃瑞福的生命情态毕竟比伍迪艾伦开朗健康。像伍迪艾伦的「我心深处」,探讨的也是同样的课题,但整部片子的色彩与情调就远比本片为消沉灰暗。伍迪似乎是人生彻底的悲观论者,他人是聪明极了,对生命阴暗面的体察也深刻极了,「我心深处」的艺术手法也精美极了,但我看完之后,却只会情不自禁地悲从中来,为可怜众生放怀一働。何如本片,一切手法平平实实,不假玄言,便自有许多和风煦日,之更能沦浃人之真心呢!
(原载于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中国时报副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