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视野里的农村夏令营》
《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视野里的农村夏令营》
文/邱建生
近几年,各种机构或个人利用假期前往农村去的数量,多了起来,特别是夏天,学校两个月的假期,城里的大学生和农村的中小学生,有了对接起来的时间条件。这确实是一个好时机,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有了体制外的改进空间。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对接活动流于简单支教和乡村体验的居多,通常是热闹一阵后,一切又归零,而鲜有某种教育理想的诉求,逐步地、系统地去谋求中国教育的变革。
农村夏令营蕴藏着什么样的变革可能呢?本文试图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视野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中国教育变革大厦提供一砖一瓦的责任。
平民教育是什么
简单来理解,平民教育就是平等的新民教育,公平的民生教育,和平的民权教育。平等、公平、和平是其价值内涵,即平等的教育机会,公平的社会,和平的世界。新民是其诉求,即平民教育的目标乃在于塑造新民。何谓“新”?它是相对于“旧”来说的,旧民的特点概而言之,我们称为“缺四个心”,即公共之心、合作之心、生态之心、包容之心,所以新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塑造具有公共力、合作力、生态力、包容力的新民。民生教育遵循的则是“人民生计为本”的理念,通过生产生活技能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掌握提升其生活水平的专业能力。一个公平的社会,其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体现在这里。民权教育是在“多元文化为根”的理念背景下,通过社区为本的公民教育,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尽其应尽之义务,享其应享之权利。所以说是和平的民权教育,有两层含义,一者为其方法是和平、平和的,拒绝激进的,一者为其目标是和平的世界。如此,平民教育可以概括为“三平主义”和“三民主义”的教育。
显然,要实施这两大主义下的平民教育,需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加以反思,这是摆在平民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它要问:什么知识?谁的知识?在这个资本和权力统领一切的时代,知识也成了资本和权力的奴隶,而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平民教育的第一任务是把知识从资本和权力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恢复其自由之身。因为,只有自由的知识才能成为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工具。但要使知识获得自由,需要付出漫长而艰苦的努力,需要众多的已经从旧有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的仁人志士与广大的乡土结合,产生新的、真的知识。
今天的中国,整个社会被精英主义的教育思潮所主导,人们求平民教育而不得。由于教育机会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由于简单划一的制式教育体制和产业化追求,我国的教育乱象丛生,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今天,教育已和工厂、市场成了同义语,教育市场先用金钱和权力做成的筛子把没钱没权的学生筛掉,然后把剩下的送进教育工厂,教育工厂生产出整齐划一、质劣价高的学生产品,这些产品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固化着各种利益。今日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成,各大利益集团对社会的掠夺和把控,教育实在是“功不可没。”
在这么一种情境下,我们呼唤并实践“三平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平民教育,以修正精英教育及其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平民教育的落点是社区大学,在乡村和城市的各种社区,普设社区大学,使之成为实施平民教育的载体。
乡村建设是什么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还搞什么乡村建设呢?让乡村自然消失吧,都到城市去,多好啊。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即乡村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是可有可无的吗?城市有能力或者说有潜力使每一个到其土地上的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乡村的文明史,即使在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化浪潮冲击下,乡村仍是中华文明的独一承载者,乡村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寄居之所,没有了乡村,中国将不再是中国,人们将不再有精神的家园,而只能是城市钢筋丛林里的行尸走肉。再从城市本身来看,从中国最近几十年的经验和世界范围近百年的经验看,它除了从乡村进行掠夺以满足其贪欲外,根本无法为生活在其上的大部分人提供基本的住房、食物、教育及各种文化服务。我国工业区的城中村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城市的六成人口生活在这些地方,这样的一个现状,你就可以想象我们的城市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或潜力了。
乡村建设要面对的,正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裹挟下变得日益衰败的乡村,要面对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原子化而丧失互助精神的农民,以及,在市场化条件下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的农业。这实在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因为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在今天具有高度的政治正确和社会正确,所谓“浩浩荡荡,顺之者昌”,任何的反思和批判性实践都只能是沧海一粟。但历史也告诉我们“星星之火”的故事,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暂时性地似乎顺应了“世界大势”,但其本质是满足人类贪欲之心的“大势”,这种所谓的“大势”是与“天意”这更大的“大势”相悖的,其消亡是必然的。
乡村建设是世界范围内众多批判性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其以组织创新和教育创新为两大抓手,谋求制度创新,简洁一点,就是“三个创新”。具体来说,包括几个方面: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组织的建设,发展在地经济,鼓励本地生产和本地消费,建立在地互助型而不是竞争型、生态型而不是掠夺性的经济系统,减少农村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保育乡土社会的互助传统;通过推动农村文化自组织的建设,发展在地文化,促进在地认同,形成有地方特色且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农村文化抵抗资本文化的能力;通过发展在地的平民教育,把人类社会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播撒到农村,与农村本土知识结合,产生新的适切的真知,提升农村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农村夏令营
夏令营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学生,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在读大学生。孩子们自小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但在精英教育的框架内,他们大多数也是“两耳不闻农村事”,与农村的生产是脱节的,特别是在电视和网络在农村普及后,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把大把的时间奉献给了电视的肥皂剧和网络游戏。他们生活在农村,但农村与他们无关,老师和父母都告诉他们,他们是迟早要离开农村的,因为农村是没有希望的。他们的老师也厌倦了农村的生活,大多也“身在课堂心在城”,整天琢磨着怎么能离开这封闭落后的地方,农村教育已然走到了“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态。大学生的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拼着命挤过独木桥,本以为对岸是花红柳绿,大师云集,书卷飘香,没成想也是个纸醉金迷,酒肉池林的世界。他们在大学校园这个封闭的小系统里学习和生活,吸收着那些被反复咀嚼的残渣一样的知识,并参与到这种封闭型知识的生产中。这整个的过程,使大学生们变得营养不良,日渐萎靡。所以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来到广阔的田野,与农民和纯朴的农村孩子们为伍,才能最真切地体会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也才能找回自己真正的生命。
农村夏令营,实在是一个负着改造农村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使命的好纽带。同时,大学生和孩子们还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是在地化知识系统构建中的一环,作用不可低估。
通过上面简单的分析,我们很可以找到农村夏令营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即通过大学生与农村中小学生在农村社会的长期互动,另一种意义上的城乡互动,城市知识资源与农村知识资源的互动,寻求在传统学校系统内无法达成的“培育新民”的目标。关于新民的内涵,如上述,即具有公共力、合作力、生态力、包容力这“四力”兼具者。
公共力要求人首先要具有社区意识,即每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不管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有一种发乎内心的关爱,这种关爱从家里头走出来,进入到社区,以后再进入到更广阔的社会,而有家国情怀。但这一情怀的基础是社区意识的养成,这是我们要切记的。由于现在农村孩子普遍脱离了生产劳动,且教育与乡土社会的脱节,孩子们对于生养他们的家乡已渐趋淡漠,不管是家乡的一草一木,还是邻居老人,无不在陌生的状态。这种状态甚至使其对家庭的关爱也大打折扣,就更谈不上对所生活的社区的关爱了。
其次,公共力要求人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很多,如组织的能力,协调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等。这中间,农村地区特别缺乏的是表达力,包括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从小培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合作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公共力的一个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希望特别强调它的重要性。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竞争是不二法则,它强调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逻辑,这种法则或逻辑整个地降低了人类的意识,使人类渐趋物化。最近几十年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我们所遵循的也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法则,这一方面使我们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大大地破坏了我们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反过来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如何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恢复社会主义的合作互助法则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生态力是鉴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全球范围内已造成地球家园的生死存亡这个事实而提出的。生态力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与周遭环境,包括人,和谐共生的问题。生态力的有无,关系到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存续问题,所以,我们要特别将之作为新民的核心要素之一。
包容力意味着人要有多元的视角和思维,要尊重不同的文化,看到差异,认同差异,尊重差异;也意味着人要谦卑,知道自己的局限,在看到别人眼中的刺时,更多地看到自己眼中的樑木。现在有个词,叫“包容性增长”,说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利益,要讲究互惠共嬴。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包容之心,礼让之心。这个世界的争战,一方面是利益使然,一方面也是包容力缺乏使然。人类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一日不收敛,世界就一日不能摆脱危险。
有了上述对夏令营目标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来设计夏令营的具体内容了。
针对公共力之社区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以下诸种小组活动,如社区寻宝、社区新闻小组、社区发展小组、老人关爱小组,等等,同时,辅以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讲解,如果有余力,还可以编排相关话题的戏剧,引发讨论。
针对公共力之表达力的培养,除了可以和社区意识培养的新闻小组结合起来外,还可以设计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以就社区的某个问题,以讨论的方式,大家来各抒己见。
合作力的培养,除了各种体现合作互助的案例的展示外,还应重点在各组织内进行模拟演练,比如开会的模拟,把罗伯特议事规则引进来,组织大家来学习怎么开会。或者一块来完成某个小项目,比如夏令营晚会的筹备。
生态力的培养,从认识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组织小朋友建立社区环境小组,并协助其开展相关活动,如一起认识家乡的植物和动物,并把它们绘出来,甚至进行标本的制作;也可以一起来想办法改善社区的卫生环境,从自己家里开始,保持家里的整洁,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垃圾分类;也可以大家一起到田野里,捡拾农民朋友丢弃的农药瓶、农药袋。等等,诸如此类。
包容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培养,只能见之于日常的行为习惯中,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作提升的工作、修炼的工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元素都可以为包容力的培养所用,如礼让的文化,谦恭的文化,所谓“温良恭俭让”,甚至孝的文化,等等。长期受这些文化的浸润,包容力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就养成了。所以夏令营可以借鉴目前一些国学机构的经验,结合地方案例,开展传统文化的研习课程、实训课程。
以上只提供了一些“四力”培养的思路,更多的思考和实际的设计操作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丰富和完善,这里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空间。但这里头,也有一些原则是恒定的,需要大家来把握。
反思和批判原则。要敢于和善于对此前资本世界强加于你的知识体系进行批判,唯其如此,你才能在面对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头脑。
谦恭原则。要切记自己到农村来是学习的,向农民学习,向小朋友学习,向大自然学习,要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这是你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的基础。
教学做合一原则。这是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的,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学中做。夏令营必须与地方的生产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地方的各种经验范围内去寻找教育的丰富多彩的元素。
劳动原则。现代世界问题丛生的症结之一是人类在追求舒适生活的过程中轻视了体力劳动。劳动是人之成为人的重要条件,办在农村的夏令营为大家重新参与到劳动中去提供了条件。夏令营每天应有一个时间段,比如说傍晚,组织大家去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
文/邱建生
近几年,各种机构或个人利用假期前往农村去的数量,多了起来,特别是夏天,学校两个月的假期,城里的大学生和农村的中小学生,有了对接起来的时间条件。这确实是一个好时机,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有了体制外的改进空间。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对接活动流于简单支教和乡村体验的居多,通常是热闹一阵后,一切又归零,而鲜有某种教育理想的诉求,逐步地、系统地去谋求中国教育的变革。
农村夏令营蕴藏着什么样的变革可能呢?本文试图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视野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中国教育变革大厦提供一砖一瓦的责任。
平民教育是什么
简单来理解,平民教育就是平等的新民教育,公平的民生教育,和平的民权教育。平等、公平、和平是其价值内涵,即平等的教育机会,公平的社会,和平的世界。新民是其诉求,即平民教育的目标乃在于塑造新民。何谓“新”?它是相对于“旧”来说的,旧民的特点概而言之,我们称为“缺四个心”,即公共之心、合作之心、生态之心、包容之心,所以新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塑造具有公共力、合作力、生态力、包容力的新民。民生教育遵循的则是“人民生计为本”的理念,通过生产生活技能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掌握提升其生活水平的专业能力。一个公平的社会,其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体现在这里。民权教育是在“多元文化为根”的理念背景下,通过社区为本的公民教育,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尽其应尽之义务,享其应享之权利。所以说是和平的民权教育,有两层含义,一者为其方法是和平、平和的,拒绝激进的,一者为其目标是和平的世界。如此,平民教育可以概括为“三平主义”和“三民主义”的教育。
显然,要实施这两大主义下的平民教育,需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加以反思,这是摆在平民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它要问:什么知识?谁的知识?在这个资本和权力统领一切的时代,知识也成了资本和权力的奴隶,而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平民教育的第一任务是把知识从资本和权力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恢复其自由之身。因为,只有自由的知识才能成为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工具。但要使知识获得自由,需要付出漫长而艰苦的努力,需要众多的已经从旧有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的仁人志士与广大的乡土结合,产生新的、真的知识。
今天的中国,整个社会被精英主义的教育思潮所主导,人们求平民教育而不得。由于教育机会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由于简单划一的制式教育体制和产业化追求,我国的教育乱象丛生,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今天,教育已和工厂、市场成了同义语,教育市场先用金钱和权力做成的筛子把没钱没权的学生筛掉,然后把剩下的送进教育工厂,教育工厂生产出整齐划一、质劣价高的学生产品,这些产品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固化着各种利益。今日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成,各大利益集团对社会的掠夺和把控,教育实在是“功不可没。”
在这么一种情境下,我们呼唤并实践“三平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平民教育,以修正精英教育及其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平民教育的落点是社区大学,在乡村和城市的各种社区,普设社区大学,使之成为实施平民教育的载体。
乡村建设是什么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还搞什么乡村建设呢?让乡村自然消失吧,都到城市去,多好啊。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即乡村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是可有可无的吗?城市有能力或者说有潜力使每一个到其土地上的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乡村的文明史,即使在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化浪潮冲击下,乡村仍是中华文明的独一承载者,乡村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寄居之所,没有了乡村,中国将不再是中国,人们将不再有精神的家园,而只能是城市钢筋丛林里的行尸走肉。再从城市本身来看,从中国最近几十年的经验和世界范围近百年的经验看,它除了从乡村进行掠夺以满足其贪欲外,根本无法为生活在其上的大部分人提供基本的住房、食物、教育及各种文化服务。我国工业区的城中村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城市的六成人口生活在这些地方,这样的一个现状,你就可以想象我们的城市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或潜力了。
乡村建设要面对的,正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裹挟下变得日益衰败的乡村,要面对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原子化而丧失互助精神的农民,以及,在市场化条件下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的农业。这实在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因为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在今天具有高度的政治正确和社会正确,所谓“浩浩荡荡,顺之者昌”,任何的反思和批判性实践都只能是沧海一粟。但历史也告诉我们“星星之火”的故事,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暂时性地似乎顺应了“世界大势”,但其本质是满足人类贪欲之心的“大势”,这种所谓的“大势”是与“天意”这更大的“大势”相悖的,其消亡是必然的。
乡村建设是世界范围内众多批判性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其以组织创新和教育创新为两大抓手,谋求制度创新,简洁一点,就是“三个创新”。具体来说,包括几个方面: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组织的建设,发展在地经济,鼓励本地生产和本地消费,建立在地互助型而不是竞争型、生态型而不是掠夺性的经济系统,减少农村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保育乡土社会的互助传统;通过推动农村文化自组织的建设,发展在地文化,促进在地认同,形成有地方特色且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农村文化抵抗资本文化的能力;通过发展在地的平民教育,把人类社会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播撒到农村,与农村本土知识结合,产生新的适切的真知,提升农村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农村夏令营
夏令营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学生,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在读大学生。孩子们自小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但在精英教育的框架内,他们大多数也是“两耳不闻农村事”,与农村的生产是脱节的,特别是在电视和网络在农村普及后,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把大把的时间奉献给了电视的肥皂剧和网络游戏。他们生活在农村,但农村与他们无关,老师和父母都告诉他们,他们是迟早要离开农村的,因为农村是没有希望的。他们的老师也厌倦了农村的生活,大多也“身在课堂心在城”,整天琢磨着怎么能离开这封闭落后的地方,农村教育已然走到了“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态。大学生的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拼着命挤过独木桥,本以为对岸是花红柳绿,大师云集,书卷飘香,没成想也是个纸醉金迷,酒肉池林的世界。他们在大学校园这个封闭的小系统里学习和生活,吸收着那些被反复咀嚼的残渣一样的知识,并参与到这种封闭型知识的生产中。这整个的过程,使大学生们变得营养不良,日渐萎靡。所以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来到广阔的田野,与农民和纯朴的农村孩子们为伍,才能最真切地体会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也才能找回自己真正的生命。
农村夏令营,实在是一个负着改造农村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使命的好纽带。同时,大学生和孩子们还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是在地化知识系统构建中的一环,作用不可低估。
通过上面简单的分析,我们很可以找到农村夏令营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即通过大学生与农村中小学生在农村社会的长期互动,另一种意义上的城乡互动,城市知识资源与农村知识资源的互动,寻求在传统学校系统内无法达成的“培育新民”的目标。关于新民的内涵,如上述,即具有公共力、合作力、生态力、包容力这“四力”兼具者。
公共力要求人首先要具有社区意识,即每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不管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有一种发乎内心的关爱,这种关爱从家里头走出来,进入到社区,以后再进入到更广阔的社会,而有家国情怀。但这一情怀的基础是社区意识的养成,这是我们要切记的。由于现在农村孩子普遍脱离了生产劳动,且教育与乡土社会的脱节,孩子们对于生养他们的家乡已渐趋淡漠,不管是家乡的一草一木,还是邻居老人,无不在陌生的状态。这种状态甚至使其对家庭的关爱也大打折扣,就更谈不上对所生活的社区的关爱了。
其次,公共力要求人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很多,如组织的能力,协调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等。这中间,农村地区特别缺乏的是表达力,包括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从小培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合作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公共力的一个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希望特别强调它的重要性。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竞争是不二法则,它强调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逻辑,这种法则或逻辑整个地降低了人类的意识,使人类渐趋物化。最近几十年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我们所遵循的也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法则,这一方面使我们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大大地破坏了我们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反过来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如何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恢复社会主义的合作互助法则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生态力是鉴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全球范围内已造成地球家园的生死存亡这个事实而提出的。生态力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与周遭环境,包括人,和谐共生的问题。生态力的有无,关系到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存续问题,所以,我们要特别将之作为新民的核心要素之一。
包容力意味着人要有多元的视角和思维,要尊重不同的文化,看到差异,认同差异,尊重差异;也意味着人要谦卑,知道自己的局限,在看到别人眼中的刺时,更多地看到自己眼中的樑木。现在有个词,叫“包容性增长”,说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利益,要讲究互惠共嬴。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包容之心,礼让之心。这个世界的争战,一方面是利益使然,一方面也是包容力缺乏使然。人类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一日不收敛,世界就一日不能摆脱危险。
有了上述对夏令营目标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来设计夏令营的具体内容了。
针对公共力之社区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以下诸种小组活动,如社区寻宝、社区新闻小组、社区发展小组、老人关爱小组,等等,同时,辅以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讲解,如果有余力,还可以编排相关话题的戏剧,引发讨论。
针对公共力之表达力的培养,除了可以和社区意识培养的新闻小组结合起来外,还可以设计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以就社区的某个问题,以讨论的方式,大家来各抒己见。
合作力的培养,除了各种体现合作互助的案例的展示外,还应重点在各组织内进行模拟演练,比如开会的模拟,把罗伯特议事规则引进来,组织大家来学习怎么开会。或者一块来完成某个小项目,比如夏令营晚会的筹备。
生态力的培养,从认识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组织小朋友建立社区环境小组,并协助其开展相关活动,如一起认识家乡的植物和动物,并把它们绘出来,甚至进行标本的制作;也可以一起来想办法改善社区的卫生环境,从自己家里开始,保持家里的整洁,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垃圾分类;也可以大家一起到田野里,捡拾农民朋友丢弃的农药瓶、农药袋。等等,诸如此类。
包容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培养,只能见之于日常的行为习惯中,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作提升的工作、修炼的工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元素都可以为包容力的培养所用,如礼让的文化,谦恭的文化,所谓“温良恭俭让”,甚至孝的文化,等等。长期受这些文化的浸润,包容力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就养成了。所以夏令营可以借鉴目前一些国学机构的经验,结合地方案例,开展传统文化的研习课程、实训课程。
以上只提供了一些“四力”培养的思路,更多的思考和实际的设计操作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丰富和完善,这里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空间。但这里头,也有一些原则是恒定的,需要大家来把握。
反思和批判原则。要敢于和善于对此前资本世界强加于你的知识体系进行批判,唯其如此,你才能在面对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头脑。
谦恭原则。要切记自己到农村来是学习的,向农民学习,向小朋友学习,向大自然学习,要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这是你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的基础。
教学做合一原则。这是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的,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学中做。夏令营必须与地方的生产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地方的各种经验范围内去寻找教育的丰富多彩的元素。
劳动原则。现代世界问题丛生的症结之一是人类在追求舒适生活的过程中轻视了体力劳动。劳动是人之成为人的重要条件,办在农村的夏令营为大家重新参与到劳动中去提供了条件。夏令营每天应有一个时间段,比如说傍晚,组织大家去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