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巾与披风
《锦香亭》第七回描写:“早见雷海清身穿绣披风,头戴逍遥巾,闭着一双眼睛,一个清秀童子扶着出来,倚着柱子立定。”
逍遥巾即飘飘巾,又称飘巾、飘摇巾,是明代后期非常流行的士人男子首服,《胡氏杂抄•姚氏记事编》中说:“明季服色……又有一等士大夫子弟,戴飘飘巾,即前后披一片者。”“前后披一片”指的是飘飘巾的造型,巾的顶部前后皆制成斜坡状,各缀一大小相等的方形片,质地轻软,巾后还垂有飘带一对,行动或有风吹来时,巾片与飘带可以飘动,故名“飘飘巾”。制作考究的还在飘巾前片上装饰如意云纹等图案,甚至缀上玉花、玉片一类饰件。飘飘巾以黑色为主,也可用青色,材质则相当丰富,如《客座赘语》记载:“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瓶,侧缀以二大玉环。而纯阳、九华、逍遥、华阳等巾,前后益两版,风至则飞扬。齐缝皆缘以皮金,其质或以帽罗、纬罗、漆纱,纱之外又有马尾纱、龙鳞纱。其色间有用天青、天蓝者。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因飘飘巾具有动感,尤其受到年轻士子的喜爱,在明清小说中多有描写。进入清代,因剃发易服的原因,明代男子的头巾大都废而不用,只在戏曲舞台上被部分延续,飘飘巾就是其中之一。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谈到方巾和飘巾在不同年龄的角色身上体现出的特点:“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儒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以之分别老少,可称得宜。”由于飘巾前后两片相接,侧看似桥梁,所以后来在戏曲行头里称为“桥梁巾”,又因演《玉簪记》时为潘必正所戴,也叫做“必正巾”。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所绘“褙子”插图就是披风的样式,图下文字说明指出:“即今之披风。”
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谈绮》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遵生八笺》更提到一种用小葫芦做成的披风纽扣:“(盆种小葫芦)形仅寸许,择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挂可观,霜后收干佩带,用为披风钮子。”
披风通常作为秋冬装,穿在其他外衣之上,用于御寒保暖,冬装披风内可絮棉或用各种动物皮毛作为衬里。《醒世恒言》中描写:“休得冻了,越加不好,教丫鬟寻过一领披风与他穿起。”女性一般在披风里穿竖领长袄和马面裙,男子则多穿道袍。到明末,女性披风还出现了竖领款式,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戏曲里使用的男女披风大体继承明代样式,省称为“披”,后来讹作“帔”(念pī)。
另外,今人也常把披风和斗篷弄混,斗篷是披在身上的无袖外套,形如覆斗,可遮挡雨雪,如《红楼梦》:“鸳鸯拿巾兜与大斗篷来……(贾母)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披风则是带袖的大衣,两者区别明显。
逍遥巾即飘飘巾,又称飘巾、飘摇巾,是明代后期非常流行的士人男子首服,《胡氏杂抄•姚氏记事编》中说:“明季服色……又有一等士大夫子弟,戴飘飘巾,即前后披一片者。”“前后披一片”指的是飘飘巾的造型,巾的顶部前后皆制成斜坡状,各缀一大小相等的方形片,质地轻软,巾后还垂有飘带一对,行动或有风吹来时,巾片与飘带可以飘动,故名“飘飘巾”。制作考究的还在飘巾前片上装饰如意云纹等图案,甚至缀上玉花、玉片一类饰件。飘飘巾以黑色为主,也可用青色,材质则相当丰富,如《客座赘语》记载:“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瓶,侧缀以二大玉环。而纯阳、九华、逍遥、华阳等巾,前后益两版,风至则飞扬。齐缝皆缘以皮金,其质或以帽罗、纬罗、漆纱,纱之外又有马尾纱、龙鳞纱。其色间有用天青、天蓝者。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 |
明人绘《徐渭像》中缀玉花的飘飘巾 |
因飘飘巾具有动感,尤其受到年轻士子的喜爱,在明清小说中多有描写。进入清代,因剃发易服的原因,明代男子的头巾大都废而不用,只在戏曲舞台上被部分延续,飘飘巾就是其中之一。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谈到方巾和飘巾在不同年龄的角色身上体现出的特点:“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儒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以之分别老少,可称得宜。”由于飘巾前后两片相接,侧看似桥梁,所以后来在戏曲行头里称为“桥梁巾”,又因演《玉簪记》时为潘必正所戴,也叫做“必正巾”。
![]() |
明代曾鲸绘《张卿子像》,画中张卿子头戴飘飘巾,身穿道袍,足蹑朱履,显得稳重儒雅,颇为传神 |
![]() |
昆剧《玉簪记》中的潘必正与陈妙常 |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所绘“褙子”插图就是披风的样式,图下文字说明指出:“即今之披风。”
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谈绮》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遵生八笺》更提到一种用小葫芦做成的披风纽扣:“(盆种小葫芦)形仅寸许,择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挂可观,霜后收干佩带,用为披风钮子。”
![]() |
明《三才图会》中的“褙子” |
![]() |
《朱氏舜水谈绮》中的“披风” |
![]() |
孔府旧藏明代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女披风 |
披风通常作为秋冬装,穿在其他外衣之上,用于御寒保暖,冬装披风内可絮棉或用各种动物皮毛作为衬里。《醒世恒言》中描写:“休得冻了,越加不好,教丫鬟寻过一领披风与他穿起。”女性一般在披风里穿竖领长袄和马面裙,男子则多穿道袍。到明末,女性披风还出现了竖领款式,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戏曲里使用的男女披风大体继承明代样式,省称为“披”,后来讹作“帔”(念pī)。
另外,今人也常把披风和斗篷弄混,斗篷是披在身上的无袖外套,形如覆斗,可遮挡雨雪,如《红楼梦》:“鸳鸯拿巾兜与大斗篷来……(贾母)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披风则是带袖的大衣,两者区别明显。
![]() |
故宫藏清乾隆时期蓝缎绣平金松鶴纹老旦帔(戏衣) |
![]() |
昆剧《牡丹亭》中身穿披风与斗篷的杜丽娘 |
-
Alone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7 02:30:17
-
笑傲烟霞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3 00:50:10
-
展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7 14:44:49
-
菊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0 18:26:11
-
恶女世宁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8 06:20:56
-
友个刄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6 16:00:18
-
加斯列莫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6 08:43:43
-
Whitely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00:45:26
-
渤海後學老船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5 10:34:17
-
milu-milu0620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17 15:53:29
-
长风振条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22 14:15:11
-
J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6 02:03:02
-
黑白搭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3 19:43:02
-
陆得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1 21:39:49
-
李翊1988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1 17:18:54
-
王别樹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1 11:12:58
-
zephyr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21:04:5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10:33:20
-
BTCC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09:36:29
-
幽莲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09:06:45
-
抑香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08:25:33
-
猫咪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05:19:12
-
不容情史尽成灰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9:47:19
-
髹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8:02:02
-
南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7:17:36
-
枝晴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7:05:28
-
BlackishGre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7:04:58
-
🌱顽绫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7:01:53
-
曼殊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6:46:01
-
浣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5 16: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