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先生和许心影
先声明,许先生是女的。之所以叫她许先生,是我父母教我这样叫她的,具体什么原因我不太清楚,也许是因为她解放前教过书吧,潮汕老一辈的人,总把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许广平、杨绛那一辈的女性老知识分子也被称呼为先生,据说是出于尊敬。但是现在也有人把戴晴、李银河等称呼为先生,我倒觉得很装。我称呼许先生为许先生,只是从小这样称呼。
认识许先生,是因为她和我姑婆合住在一个像上海的亭子间一样的房子里。一条木楼梯,引到楼上,算是有两间房,许先生住外间,我姑婆住里间。我姑婆是因为嫁了一位国民党军官,许先生是因为丈夫在国外,所以都是打击对象,大房子被没收,合住到小房子里。
我最后一次见到许先生,好像还没上小学。印象中跟普通老妇人没什么区别,穿着深蓝斜襟的合筒衫,带着眼镜,看到我们客气地笑着招呼着。记住许先生,却因为两道菜和一个人。
神雕侠侣里写程英,总是穿着青布衣衫;炒个菜也只是鸡蛋小鱼,但是十分可口。许先生那两个菜也十分简单,但是十分可口。一个是芋头炒芥兰。芥兰的味道都进了芋头里了。炒菜时的油也被吸进芋头里。所以芥兰吃起来一点也不腻,而芋头又多了点芥兰香味。另一个是蒸鸡蛋,两三个鸡蛋,却蒸出满满像馒头一样的一盆。这两个菜我后来在重庆或者国外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做。蒸鸡蛋我还改良了一下,放了一点笋片和虾仁,去掉腥味,颜色也更加好看。
许先生是那种老式的知识分子,所以规矩特别多,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写字必须结体严谨,做事必须有始有终。据我母亲说,我的表舅和表姨就是在她的影响下长大的,开始很受不了许先生,后来上山下乡的时候,却写信回来感谢许先生。
关于许先生的生平,后来我也曾问过我母亲,但是她所知也有限_只知道她比我姑婆还大好几岁——我姑婆是1919年生人,许先生估计就是1910左右吧。她出生在潮州的书香门第。我妈在回忆她的时候,说过许先生的嫂子很有才名,15岁就开始在潮州教书。我问她许先生的嫂子叫什么名字,她愣是叫不出来。有一天突然说,想起来了,她嫂子叫“岭梅”——《纪念刘和珍君》里面那个岭梅。
许先生的丈夫早年就出国,一解放就不能回来了,那时的潮汕就有不少这样的夫妻,就像我的外公外婆一样,前半生是《浮生六记》或《京华烟云》般的故事,后半生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许先生好在年龄比较大,解放后她没教几年书,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了,所以也没像我姑婆那样受苦。神奇的是,她的女儿后来居然也能够参军,在军队中也做到一官半职。所以许先生改革开放后也就到广州岁她女儿居住了,好像是八十年代末还是九十年代初去世的。
因为许先生,又知道了许心影。许先生和许心影是亲戚,又是同学。许心影和蔡楚生等人交好,自己也编排过戏剧,所以常常有人送她戏票,请她看戏并点评。她又常常赠送戏票给许先生,我妈常去看她姑姑,所以也就蹭了不少戏。
我妈对许心影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为人和情事。据说她的婚姻颇复杂。这一点,在那时潮汕是十分致命的,许心影有胆这样做,也是十分惊世骇俗的,估计还是不及丁玲老奶奶惊世骇俗。我也因此对许心影十分感兴趣,但是网上她的资料不多。汕头大学李魁庆教授做了关于她的研究,还出过书《潮籍女诗人许心影》,但是我都还没读过(惭愧一下)。
据说她颇爱男装,性格豪侠,诗词无脂粉气。《艺林广记》中这样写她:“许心影,号白鸥女史,粤之澄海人,善词章,词学辛稼轩,镗鎝有声,绝无脂粉气。平素诗酒豪情,奔放不羁,时人以怪诞目之,著有(《腊梅余芳别裁集》、《听雨楼诗稿》,予曾得其稿本,今遍寻不得,记其(《除夕》一律云:‘误来一世忽三纪,一事无成足叹嗟。赴壑长蛇垂尽岁,燎原烈火盛春花。征夫海外舵难返,稚子窗前鼓大挝。除夕挑灯斟闷酒,愁看屋角雨如麻。’晚境令人叹嗟。其父许伟余,字挹芬,亦邑中名士,著有(《庶筑秋轩文稿》。”
关于这一点,常常让我想起秋瑾。秋瑾女扮男装除外看戏,回家后被丈夫殴打,有《满江红.平生肝胆》,“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许心影早年曾在潮阳六都中学教语文,读古文铿锵有声。这又让我想起白先勇所回忆的他在桂林时的国文老师,一口标准京片子,读李后主《虞美人》铿锵有声,有家国之恨。
许心影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她和揭阳的老举人郭经对对子,许心影出上联“风吹竹拜月,无心君子揖嫦娥”,郭经对“露结松凝霜,有节大夫容青女”。初一看,郭经对得很好,很有气度,自命为“有节大夫”,能够容忍司霜雪的青女的挑衅。但是仔细一看,实际郭经对得不是很工整——“无心君子”对“有节大夫”很工整,“揖嫦娥”对“容情女”也很好。但是前半句就有瑕疵了,“风吹竹拜月”,竹子被风吹弯来了,动作如拜月,这是很拟人的动作,但是“露结松凝霜”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许广平、杨绛那一辈的女性老知识分子也被称呼为先生,据说是出于尊敬。但是现在也有人把戴晴、李银河等称呼为先生,我倒觉得很装。我称呼许先生为许先生,只是从小这样称呼。
认识许先生,是因为她和我姑婆合住在一个像上海的亭子间一样的房子里。一条木楼梯,引到楼上,算是有两间房,许先生住外间,我姑婆住里间。我姑婆是因为嫁了一位国民党军官,许先生是因为丈夫在国外,所以都是打击对象,大房子被没收,合住到小房子里。
我最后一次见到许先生,好像还没上小学。印象中跟普通老妇人没什么区别,穿着深蓝斜襟的合筒衫,带着眼镜,看到我们客气地笑着招呼着。记住许先生,却因为两道菜和一个人。
神雕侠侣里写程英,总是穿着青布衣衫;炒个菜也只是鸡蛋小鱼,但是十分可口。许先生那两个菜也十分简单,但是十分可口。一个是芋头炒芥兰。芥兰的味道都进了芋头里了。炒菜时的油也被吸进芋头里。所以芥兰吃起来一点也不腻,而芋头又多了点芥兰香味。另一个是蒸鸡蛋,两三个鸡蛋,却蒸出满满像馒头一样的一盆。这两个菜我后来在重庆或者国外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做。蒸鸡蛋我还改良了一下,放了一点笋片和虾仁,去掉腥味,颜色也更加好看。
许先生是那种老式的知识分子,所以规矩特别多,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写字必须结体严谨,做事必须有始有终。据我母亲说,我的表舅和表姨就是在她的影响下长大的,开始很受不了许先生,后来上山下乡的时候,却写信回来感谢许先生。
关于许先生的生平,后来我也曾问过我母亲,但是她所知也有限_只知道她比我姑婆还大好几岁——我姑婆是1919年生人,许先生估计就是1910左右吧。她出生在潮州的书香门第。我妈在回忆她的时候,说过许先生的嫂子很有才名,15岁就开始在潮州教书。我问她许先生的嫂子叫什么名字,她愣是叫不出来。有一天突然说,想起来了,她嫂子叫“岭梅”——《纪念刘和珍君》里面那个岭梅。
许先生的丈夫早年就出国,一解放就不能回来了,那时的潮汕就有不少这样的夫妻,就像我的外公外婆一样,前半生是《浮生六记》或《京华烟云》般的故事,后半生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许先生好在年龄比较大,解放后她没教几年书,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了,所以也没像我姑婆那样受苦。神奇的是,她的女儿后来居然也能够参军,在军队中也做到一官半职。所以许先生改革开放后也就到广州岁她女儿居住了,好像是八十年代末还是九十年代初去世的。
因为许先生,又知道了许心影。许先生和许心影是亲戚,又是同学。许心影和蔡楚生等人交好,自己也编排过戏剧,所以常常有人送她戏票,请她看戏并点评。她又常常赠送戏票给许先生,我妈常去看她姑姑,所以也就蹭了不少戏。
我妈对许心影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为人和情事。据说她的婚姻颇复杂。这一点,在那时潮汕是十分致命的,许心影有胆这样做,也是十分惊世骇俗的,估计还是不及丁玲老奶奶惊世骇俗。我也因此对许心影十分感兴趣,但是网上她的资料不多。汕头大学李魁庆教授做了关于她的研究,还出过书《潮籍女诗人许心影》,但是我都还没读过(惭愧一下)。
据说她颇爱男装,性格豪侠,诗词无脂粉气。《艺林广记》中这样写她:“许心影,号白鸥女史,粤之澄海人,善词章,词学辛稼轩,镗鎝有声,绝无脂粉气。平素诗酒豪情,奔放不羁,时人以怪诞目之,著有(《腊梅余芳别裁集》、《听雨楼诗稿》,予曾得其稿本,今遍寻不得,记其(《除夕》一律云:‘误来一世忽三纪,一事无成足叹嗟。赴壑长蛇垂尽岁,燎原烈火盛春花。征夫海外舵难返,稚子窗前鼓大挝。除夕挑灯斟闷酒,愁看屋角雨如麻。’晚境令人叹嗟。其父许伟余,字挹芬,亦邑中名士,著有(《庶筑秋轩文稿》。”
关于这一点,常常让我想起秋瑾。秋瑾女扮男装除外看戏,回家后被丈夫殴打,有《满江红.平生肝胆》,“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许心影早年曾在潮阳六都中学教语文,读古文铿锵有声。这又让我想起白先勇所回忆的他在桂林时的国文老师,一口标准京片子,读李后主《虞美人》铿锵有声,有家国之恨。
许心影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她和揭阳的老举人郭经对对子,许心影出上联“风吹竹拜月,无心君子揖嫦娥”,郭经对“露结松凝霜,有节大夫容青女”。初一看,郭经对得很好,很有气度,自命为“有节大夫”,能够容忍司霜雪的青女的挑衅。但是仔细一看,实际郭经对得不是很工整——“无心君子”对“有节大夫”很工整,“揖嫦娥”对“容情女”也很好。但是前半句就有瑕疵了,“风吹竹拜月”,竹子被风吹弯来了,动作如拜月,这是很拟人的动作,但是“露结松凝霜”就没有这个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