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宗昌写诗说起
远看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这两首诗据说是张宗昌写的,也不一定非得是张宗昌写的,那个时代哪个二货军阀没写过一两首这样的二货诗。
第一次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我上三年级。在《西厢记》的少儿普及本里,张君瑞在大相国寺的墙壁上发现崔莺莺的表兄题了这么一首二货诗。与上面不同的是,那首诗把“泰山”换成了大相国寺里的“宝塔”。当时还不到十岁的我自然是不懂得什么叫做“诗意”或者“意境”的,在当时的我看来,能押上韵的都叫好诗。于是我清楚地记得,在那本小书里,作者(当然是编译者)借张君瑞的口说明此诗的无稽:“真是可笑,宝塔还能‘有朝一日倒过来’!”于是我懂了,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把宝塔倒过来)是不能写进诗里去的,否则就成了“可笑”的烂诗。
这样的经历与逻辑多少印证着成人世界的的强权。至少在当时我那幼稚的心灵里,把宝塔倒过来没什么不可以的,那首所谓的“诗”不过是说了点大白话而已。直到有一天我长大了,发现那些烂诗还真是烂得可笑,因为中国的诗词里,根本没有“如果”。
是的,你可以意志昂扬,你可以慷慨激昂,你也可以把自己搞得又愁有闷骚,甚至你可以做梦,做白日梦,但你不可以清醒地假设。所有的想象都必须顺着自然的流向,或者说,顺着那些规律,那个discipline的流向,一直走下去。如今一说到所谓“奇谲”的想象,OK,无非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或者更诡异一点那就“椒花坠红湿云间”吧。你看人家李贺炼字炼得多好,一个“湿”字多有动感多有色彩多有想象力,你大红袍再红也不可能把云彩染成火烧云啊。是,我承认他好,但那又怎么样,你还是顺着那根线走下去了,有花椒(注意,不是藤椒),有云彩,红了。大概如果是藤椒的话就是绿的,如果云彩能绿的话。可惜云彩不会变绿,而那个“湿”字,大概也是万古不变的吧——有本事,你把云彩染绿了,染蓝了。
可惜,我们没有像马尔克斯那样把人血变冷的本事。即使人家有那样的本事,估计也被我们嘲笑死了——上文就是例子。你打可以说他张宗昌过于幼稚,这帮二货军阀写的诗词当然都,废话,过于“质朴”,十分幼稚,大老粗一个连书面语都不会讲,还硬要附庸风雅,神马东西!确实不是东西,谁叫他们居然敢在诗里说如果,说有朝一日,用虚拟语气。
然而单看这两首诗便能知道,写诗的人不愧是一代叱咤风云的军阀,不管他有多么不通文理,不解风情,然而从这首诗便能知道,写诗的人一定很会带兵。你问我怎么知道?嘿嘿,他文理最不通之处,恰恰是他最大的好处——只有他们会这么写诗。
其实这和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有关——实验证明,在语言中明显运用虚拟语气较多的人,他们的反现实思维更强。而反现实思维恰恰是和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惜我们的老祖宗顺应自然顺应了几千年早忘了什么叫反现实了,自然也懒得设想玉皇不抽烟天上会不会打雷(当然玉皇大帝是迷信,小盆友们千万不要相信哦)。于是所有的想象和设想就这么顺着自然走了下去,于是诗圣诗仙诗鬼诗佛神马的各有各的位置,你个神马都不懂的大老粗居然还敢违背自然的意志冒出这种大逆不道还可笑至极的话,还不给我滚回老家去(光未然笑了)!然而恰恰是这种可笑至极的话,说明这些二货,即使是在最不应该反现实的地方,居然还在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不会打仗谁会打仗!哈哈哈文人们哪你们笑吧生气吧即使你们笑死气死在史书上把我们骂死,压榨你们剥削你们的还是我们这些二货——这也算是你们自找。
于是又想到了那个话题。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回在国博听讲座的时候,那位教授说,所谓的“书生”其实基本讲的就是“儒生”。仔细一想也是,他们顺应着几千年来的“遗训”,守着“道法自然”的“规则”,慢慢放弃了反现实的能力,也就放弃了创造和改变生活的能力。诸葛亮说“笔下虽有万言,而胸中实无一策”不知道有没有包含这层意思,但结果是肯定的。墨守成规之类的词语已经不能完全概括这样的程度了,何况仰愧于天,俯怍于人,更流毒于万民。文人们哪,最怕掉书袋讲理论的时候比谁都强,真到了改造地球的时候却神马都不中用了。你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无所谓,怕的是事到临头没有准主意。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这两首诗据说是张宗昌写的,也不一定非得是张宗昌写的,那个时代哪个二货军阀没写过一两首这样的二货诗。
第一次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我上三年级。在《西厢记》的少儿普及本里,张君瑞在大相国寺的墙壁上发现崔莺莺的表兄题了这么一首二货诗。与上面不同的是,那首诗把“泰山”换成了大相国寺里的“宝塔”。当时还不到十岁的我自然是不懂得什么叫做“诗意”或者“意境”的,在当时的我看来,能押上韵的都叫好诗。于是我清楚地记得,在那本小书里,作者(当然是编译者)借张君瑞的口说明此诗的无稽:“真是可笑,宝塔还能‘有朝一日倒过来’!”于是我懂了,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把宝塔倒过来)是不能写进诗里去的,否则就成了“可笑”的烂诗。
这样的经历与逻辑多少印证着成人世界的的强权。至少在当时我那幼稚的心灵里,把宝塔倒过来没什么不可以的,那首所谓的“诗”不过是说了点大白话而已。直到有一天我长大了,发现那些烂诗还真是烂得可笑,因为中国的诗词里,根本没有“如果”。
是的,你可以意志昂扬,你可以慷慨激昂,你也可以把自己搞得又愁有闷骚,甚至你可以做梦,做白日梦,但你不可以清醒地假设。所有的想象都必须顺着自然的流向,或者说,顺着那些规律,那个discipline的流向,一直走下去。如今一说到所谓“奇谲”的想象,OK,无非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或者更诡异一点那就“椒花坠红湿云间”吧。你看人家李贺炼字炼得多好,一个“湿”字多有动感多有色彩多有想象力,你大红袍再红也不可能把云彩染成火烧云啊。是,我承认他好,但那又怎么样,你还是顺着那根线走下去了,有花椒(注意,不是藤椒),有云彩,红了。大概如果是藤椒的话就是绿的,如果云彩能绿的话。可惜云彩不会变绿,而那个“湿”字,大概也是万古不变的吧——有本事,你把云彩染绿了,染蓝了。
可惜,我们没有像马尔克斯那样把人血变冷的本事。即使人家有那样的本事,估计也被我们嘲笑死了——上文就是例子。你打可以说他张宗昌过于幼稚,这帮二货军阀写的诗词当然都,废话,过于“质朴”,十分幼稚,大老粗一个连书面语都不会讲,还硬要附庸风雅,神马东西!确实不是东西,谁叫他们居然敢在诗里说如果,说有朝一日,用虚拟语气。
然而单看这两首诗便能知道,写诗的人不愧是一代叱咤风云的军阀,不管他有多么不通文理,不解风情,然而从这首诗便能知道,写诗的人一定很会带兵。你问我怎么知道?嘿嘿,他文理最不通之处,恰恰是他最大的好处——只有他们会这么写诗。
其实这和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有关——实验证明,在语言中明显运用虚拟语气较多的人,他们的反现实思维更强。而反现实思维恰恰是和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惜我们的老祖宗顺应自然顺应了几千年早忘了什么叫反现实了,自然也懒得设想玉皇不抽烟天上会不会打雷(当然玉皇大帝是迷信,小盆友们千万不要相信哦)。于是所有的想象和设想就这么顺着自然走了下去,于是诗圣诗仙诗鬼诗佛神马的各有各的位置,你个神马都不懂的大老粗居然还敢违背自然的意志冒出这种大逆不道还可笑至极的话,还不给我滚回老家去(光未然笑了)!然而恰恰是这种可笑至极的话,说明这些二货,即使是在最不应该反现实的地方,居然还在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不会打仗谁会打仗!哈哈哈文人们哪你们笑吧生气吧即使你们笑死气死在史书上把我们骂死,压榨你们剥削你们的还是我们这些二货——这也算是你们自找。
于是又想到了那个话题。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回在国博听讲座的时候,那位教授说,所谓的“书生”其实基本讲的就是“儒生”。仔细一想也是,他们顺应着几千年来的“遗训”,守着“道法自然”的“规则”,慢慢放弃了反现实的能力,也就放弃了创造和改变生活的能力。诸葛亮说“笔下虽有万言,而胸中实无一策”不知道有没有包含这层意思,但结果是肯定的。墨守成规之类的词语已经不能完全概括这样的程度了,何况仰愧于天,俯怍于人,更流毒于万民。文人们哪,最怕掉书袋讲理论的时候比谁都强,真到了改造地球的时候却神马都不中用了。你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无所谓,怕的是事到临头没有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