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的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关汉卿作品的读后感
《不伏老》和《窦娥冤》的想法
我觉得《不伏老》中表现的是关汉卿自嘲与自励的结合,有一种老师上课讲到的“无奈的坚韧”的意思,让我觉得他既有在不平中自嘲的情感,又有一种自我鼓励的情绪。元朝初年,蒙古统治者对待文人一方面是笼络利用,一方面又是压抑歧视。文人在那个时代很难得志,心中不免有一种压抑的情绪,而关汉卿选择戏剧戏曲事业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这类职业在当时并不是很受重视,但是当时整个文学事业都受到了统治者的打压,创作戏剧戏曲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发泄。文人可以把自己的才华、不平、理想等等通过戏剧戏曲表达或发泄出来。“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这里可以看出关汉卿是受压迫的,他的《不伏老》是一种倾诉、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反抗,同时他说“尚兀自不肯休”不就是一种自励么,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坚持创作。
另外老师上课提到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这一点,我一直觉得有些疑问,其实我觉得吧,关汉卿是一个自嘲和自励的矛盾体,每一个文人都是自嘲和自励的矛盾体。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还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呢?我总觉得这种自适高蹈、悠然南山的态度也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也是在不被重用,收到打压后的一种选择。就像《不伏老》,我觉得得是个矛盾体才能写出来,是一种压抑下的高蹈洒脱。因为我觉得一个文人不够大气,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但是他要是真洒脱得像大海奔流一样,有容乃大了,也写不出这篇文章。因为都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发展,自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所以在一中自嘲的“酸”中又带有一种自励的“真”、“直”、“坚”。
我读完《不伏老》,还有一些随意的想法,上不了台面,只是想到了而已。尽管《不伏老》中大量描述关汉卿浪荡风流、眠花宿柳的生活,我仍认为他在不平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坚持着梦想,执着地生活。读完《不》,我想到了一个人——周星驰,在周星驰的电影中,他总是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好色的甚至猥琐的形象,一个不顾世俗、玩世不恭的带着招牌式狂笑的男主人公。但是周星驰的电影依然很受欢迎。因为在我看来周是在用正经中表露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心——愿你始终不移真心。周星驰电影中不论男主人公多么风流、好色,剧情怎么变,但有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比如对于女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执着。因此我看《不》也有同感,他同情弱者,坚持理想,不肯“虚度了春秋”,愿意终身不渝地从事杂剧这项被人贱视的事业,他表明了自己的心声: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戏剧艺术的坚持。可以说,关汉卿的《不伏老》语言是狂放的,而且文章所表达的情绪是敢于反封建、突破传统束缚的。在《不》中,关汉卿说尽自己风流之态,沉浸花柳声色,让我想起Lady GaGa 在歌曲中有一句“I’m a free bitch”(我是一个免费的婊子)这是一种太过直白的表述,但其中也透露着真和对传统的勇敢冲破。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论是关汉卿还是gaga还是历代的文学艺术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表述呢?就好像现在也会有人这样表述,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一种坚持自我,不顾世俗眼光的洒脱吧?一种生而倜傥,敢于不受世俗礼法束缚的状态?不知道。
《窦娥冤》是不是悲剧?是悲剧还是传奇?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我是觉得《窦娥冤》不太像是悲剧的。先横向地想一下,西方的悲剧是什么样的。西方的悲剧往往包含着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自己内心的挣扎或者性格的突变和纠结,比如《哈姆雷特》《麦克白》,但是《窦娥冤》中的人物塑造的很简单,不丰富,窦娥就是一个孝顺的温顺的被压迫的女性,后来“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的一种反抗,整个剧情的高潮并不是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反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人对封建伦理的反抗。从这一点上又让我发现《窦娥冤》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物设置的很简单,剧情也很假,感觉整个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人,但是有完全错误的人。如果说《窦娥冤》是悲剧,其悲剧是由赛卢医、桃杌等“坏人”造成的,这些坏人的形象为什么那么简单粗暴不丰满呢?为什么窦娥碰见的都是坏人呢?剧情略假。甚至连窦娥和窦父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也有很多很明显的错误。先说窦天章,表面上他是为女儿翻案的重要人物,是整个剧的重要角色,其中的错事也是一箩筐,先是“卖女还债”,当了官之后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去将女儿赎回呢?翻宗卷看到第一个与自己同姓就觉得不吉利不想看,在公堂上竟被张驴儿问的哑口无言等等。而窦娥呢,她坚持的价值观是贞洁二字,而这一定是正确的么?愚贞是封建时代的代表。这也是这部剧的一个问题,因为剧的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王家法不使民冤”而且以鬼神之说解决矛盾,那还怎么反封建?(感觉像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的写法,戏剧创作都得符合时代的要求,现代人看来却觉得戏剧写的不够完善。)
然后先说这个《窦娥冤》里的鬼神问题,真不知道应该把它归为一种迷信还是心理安慰好,或者二者兼有吧。让人们用鬼神麻痹自己的精神,忘记了真正的反抗,造成了一种公道自有鬼神替你做主的假象,可是假如不靠鬼神,剧情进展到这里了,又该怎么解决呢?我想了一下,好像没什么办法。所以本来写到这里,我想说某任美国总统说:“知道你能做什么,知道你不能做什么,知道你应该做什么”如果想使剧情不那么假,也许窦娥应该采取一些更理智更智慧的反抗封建腐败社会的办法,而不是在喊着反封口号的同时,又用封建迷信的办法使自己成了封建的炮灰。可是我转念一想,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如果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行不通的。社会政治黑暗,你想反抗,恐怕也只能用这一种“妥协的反抗”了。这个鬼神问题,又让我想到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这种东方式的“悲剧”,总让人觉得有些像是传奇。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成了蝴蝶飞走了,孟姜女竟然把长城都哭倒了,《牡丹亭》中借尸还魂,无不体现着传奇的色彩。这又让我想到,西方的悲剧总是想通过人们的恐惧心理、这种紧张的、激烈的过程,让人的心灵达到一种净化,而中国这种“悲剧中的传奇”其实是大团圆结局的心理传统导致的内容和形式的分裂,是一种无奈,就像钱钟书先生说中国不存在悲剧,这种“悲剧”是悲喜相间的,大大弱化了悲伤的情绪、人生的伤感、命运的无奈。
我觉得《不伏老》中表现的是关汉卿自嘲与自励的结合,有一种老师上课讲到的“无奈的坚韧”的意思,让我觉得他既有在不平中自嘲的情感,又有一种自我鼓励的情绪。元朝初年,蒙古统治者对待文人一方面是笼络利用,一方面又是压抑歧视。文人在那个时代很难得志,心中不免有一种压抑的情绪,而关汉卿选择戏剧戏曲事业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这类职业在当时并不是很受重视,但是当时整个文学事业都受到了统治者的打压,创作戏剧戏曲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发泄。文人可以把自己的才华、不平、理想等等通过戏剧戏曲表达或发泄出来。“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这里可以看出关汉卿是受压迫的,他的《不伏老》是一种倾诉、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反抗,同时他说“尚兀自不肯休”不就是一种自励么,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坚持创作。
另外老师上课提到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这一点,我一直觉得有些疑问,其实我觉得吧,关汉卿是一个自嘲和自励的矛盾体,每一个文人都是自嘲和自励的矛盾体。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还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呢?我总觉得这种自适高蹈、悠然南山的态度也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也是在不被重用,收到打压后的一种选择。就像《不伏老》,我觉得得是个矛盾体才能写出来,是一种压抑下的高蹈洒脱。因为我觉得一个文人不够大气,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但是他要是真洒脱得像大海奔流一样,有容乃大了,也写不出这篇文章。因为都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发展,自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所以在一中自嘲的“酸”中又带有一种自励的“真”、“直”、“坚”。
我读完《不伏老》,还有一些随意的想法,上不了台面,只是想到了而已。尽管《不伏老》中大量描述关汉卿浪荡风流、眠花宿柳的生活,我仍认为他在不平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坚持着梦想,执着地生活。读完《不》,我想到了一个人——周星驰,在周星驰的电影中,他总是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好色的甚至猥琐的形象,一个不顾世俗、玩世不恭的带着招牌式狂笑的男主人公。但是周星驰的电影依然很受欢迎。因为在我看来周是在用正经中表露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心——愿你始终不移真心。周星驰电影中不论男主人公多么风流、好色,剧情怎么变,但有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比如对于女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执着。因此我看《不》也有同感,他同情弱者,坚持理想,不肯“虚度了春秋”,愿意终身不渝地从事杂剧这项被人贱视的事业,他表明了自己的心声: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戏剧艺术的坚持。可以说,关汉卿的《不伏老》语言是狂放的,而且文章所表达的情绪是敢于反封建、突破传统束缚的。在《不》中,关汉卿说尽自己风流之态,沉浸花柳声色,让我想起Lady GaGa 在歌曲中有一句“I’m a free bitch”(我是一个免费的婊子)这是一种太过直白的表述,但其中也透露着真和对传统的勇敢冲破。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论是关汉卿还是gaga还是历代的文学艺术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表述呢?就好像现在也会有人这样表述,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一种坚持自我,不顾世俗眼光的洒脱吧?一种生而倜傥,敢于不受世俗礼法束缚的状态?不知道。
《窦娥冤》是不是悲剧?是悲剧还是传奇?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我是觉得《窦娥冤》不太像是悲剧的。先横向地想一下,西方的悲剧是什么样的。西方的悲剧往往包含着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自己内心的挣扎或者性格的突变和纠结,比如《哈姆雷特》《麦克白》,但是《窦娥冤》中的人物塑造的很简单,不丰富,窦娥就是一个孝顺的温顺的被压迫的女性,后来“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的一种反抗,整个剧情的高潮并不是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反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人对封建伦理的反抗。从这一点上又让我发现《窦娥冤》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物设置的很简单,剧情也很假,感觉整个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人,但是有完全错误的人。如果说《窦娥冤》是悲剧,其悲剧是由赛卢医、桃杌等“坏人”造成的,这些坏人的形象为什么那么简单粗暴不丰满呢?为什么窦娥碰见的都是坏人呢?剧情略假。甚至连窦娥和窦父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也有很多很明显的错误。先说窦天章,表面上他是为女儿翻案的重要人物,是整个剧的重要角色,其中的错事也是一箩筐,先是“卖女还债”,当了官之后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去将女儿赎回呢?翻宗卷看到第一个与自己同姓就觉得不吉利不想看,在公堂上竟被张驴儿问的哑口无言等等。而窦娥呢,她坚持的价值观是贞洁二字,而这一定是正确的么?愚贞是封建时代的代表。这也是这部剧的一个问题,因为剧的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王家法不使民冤”而且以鬼神之说解决矛盾,那还怎么反封建?(感觉像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的写法,戏剧创作都得符合时代的要求,现代人看来却觉得戏剧写的不够完善。)
然后先说这个《窦娥冤》里的鬼神问题,真不知道应该把它归为一种迷信还是心理安慰好,或者二者兼有吧。让人们用鬼神麻痹自己的精神,忘记了真正的反抗,造成了一种公道自有鬼神替你做主的假象,可是假如不靠鬼神,剧情进展到这里了,又该怎么解决呢?我想了一下,好像没什么办法。所以本来写到这里,我想说某任美国总统说:“知道你能做什么,知道你不能做什么,知道你应该做什么”如果想使剧情不那么假,也许窦娥应该采取一些更理智更智慧的反抗封建腐败社会的办法,而不是在喊着反封口号的同时,又用封建迷信的办法使自己成了封建的炮灰。可是我转念一想,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如果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行不通的。社会政治黑暗,你想反抗,恐怕也只能用这一种“妥协的反抗”了。这个鬼神问题,又让我想到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这种东方式的“悲剧”,总让人觉得有些像是传奇。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成了蝴蝶飞走了,孟姜女竟然把长城都哭倒了,《牡丹亭》中借尸还魂,无不体现着传奇的色彩。这又让我想到,西方的悲剧总是想通过人们的恐惧心理、这种紧张的、激烈的过程,让人的心灵达到一种净化,而中国这种“悲剧中的传奇”其实是大团圆结局的心理传统导致的内容和形式的分裂,是一种无奈,就像钱钟书先生说中国不存在悲剧,这种“悲剧”是悲喜相间的,大大弱化了悲伤的情绪、人生的伤感、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