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潮史课程心得:西方、思辨、人格: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的三点反思(我觉得我的课程感悟都写的很……orz)
如果问我这段学习的最大感受,第一个反应便是:“忽逢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老师上课时用过的一个句子,觉得很切合我的感受。风起云涌的是历史长河中的悠悠岁月,但我们回首这段故事时,随性、坦荡,宛如随意游荡于芳草天涯。谈笑风生之后我们又将反思和追问当下,用学习带来的思考来审视当下,这让我想起美国当代作家黑塞在作品《悉达多》中说道:“在同一时间内,这条河是无处不在的,在发源地,在瀑布处,在渡头,在急湍漩流中,在大洋中,在群山中,处处地方他都同时存在,因为他存在的不是往昔的影子,不是未来的影子,而是现在的境况。”
同时,作为一个本科阶段专业是中文的文科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和思潮流派并不是很陌生。但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听到了很多新的故事,新的人生,收获了新的反思。
一、 西方: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反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探索的历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摸索和实践。其中西方对于思想、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冲击都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困惑,日本也曾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就是完全西化么?”这样的问题。可见面对西方世界的冲击,国际性与民族性的交织挣扎是很多民族和国家面临的共同话题。
首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包括佛学思潮、基督教思潮、洋务运动、三民主义、白话文运动等都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比如说课程中讲过我们建立佛学院就是模仿外国的神学院,这一行为旨在建立人间的佛教,这与基督教中“现实世界的关怀”相吻合,是基督教对我国佛教的影响。(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天主教,而当时佛教相比之下是一盘散沙。)但同时西方对于佛教的研究更注重从客观角度去研究,注重从语言、版本、佛陀生平等方面去研究,中国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等。洋务运动中也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号,但却没有真正的运用,而且如果将社会比作航船,西方是用最优秀的人去开船,使得前进的速度很快;中国是用最优秀的人掌握航向,以保不迷失方向。三民主义的提出也受到了西方的很大影响,当时世界范围内民族意识觉醒,这是一个大的潮流。同时,美国林肯的三民主义以及葛底斯堡演说都影响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推广一步讲,卢梭思想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有着很大的联系。这一点,在陈老师的论文《卢梭思想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中也详细地阐释了。
总而言之,西方对于中国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就让我们去思考中国现代化该何去何从,富强之路是否要依赖西方,以致在思想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如何权衡国际性与民族性的问题。老师的论文《中国环境与中国本土宗教之流衍》在一开端就说到:“宗教的发展有赖天时、地利与人和,地利环境作为一种外因常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山因其灵秀成为绝佳的静修之所;都邑因其形胜成为理想的传道之地;地域风俗决定了不同宗派的文化特色;交通路线制约着外来宗教的传播流布。”法国的历史学家丹纳也曾说影响文艺的三要素是:环境、民族和时代。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应走自己的路,有自己流淌在血液中不可变更的民族性。但同时,受到时代的影响和与世界交流的需要,也需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进步之处,具有国际性。哲学、文学都是如此,因为文化本来就具有独特性但又同时具有包容性。“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现代化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国内比较文学的研究学者乐黛云如是说。
二、 思辨: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对于蒋介石先生、鲁迅先生、还有日本等问题有时并不是主流宣传的才是最正确的。我觉得学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一定要有思辨精神,学会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地思考。因为往往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中学到的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和正确的。要学会拨开迷雾与面纱,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索。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是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和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这就让我想到一些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误解和对于历史人物不够客观的评判往往是忽视了“容忍”二字。上课时我们讲到蒋介石先生。以前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都告诉我们蒋中正先生的“攘外必先安内”之举的弊端,对抗战的诸多不好的影响等等,然而这一举动其实是为了保护中国。政治家的眼光往往比我们更远,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下棋一样,要懂得运筹帷幄。而学生往往是空有一腔热血,一味游行,却缺乏理性思辨的精神。这就造成了我们对历史理解上的误区。我本人的曾祖父是黄埔军校三期的学生,曾因成绩优异获得过蒋先生赠与的军刀。所以讲到这里我还是有些许动容。其实那个时候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也为我们的抗战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中共也很难这么快就取得胜利。同时,蒋介石对待军官也很要求他们讲气节,有点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种秦风汉骨的气节,一种剖腹为国的壮烈。我想如果我也曾像老师那样到过台湾,看到青天白日旗在天空中宁静地展开、飘扬,应该也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这种感动无关政治,只是一种“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一般的文人诉求。
有时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在现代常常缺少一种宽容,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宽容,既是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我们更应予以过去不同的声音以公平理性的评判。
再比如讲到文学思潮中的鲁迅先生,他的长篇小说非常出色,写的笔笔深刻。他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但五四新文学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辩证思考的问题。有人把五四文学捧得很高,有人彻底否定了五四文学认为它极大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文化。在我看来,我们应全面看待五四新文学,也重新来认识鲁迅。首先我们要承认“五四”不是十全十美的,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例如在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放在历史语境下,“五四”新文学确实是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伟大一页。近年来,越老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回顾“五四”新文学,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五四”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全抛弃。其实这些观点是不成熟也不正确的。事实上“五四”时期存在着不同派的文学主张,而我们往往只关注最主流的思想,而忽视了其他。这些思想主张有:“极端传统派也可以说是极端保守主义,以辜鸿铭为代表,五四时期以主张‘复古’而有名。传统派也即保守主义,代表人物有‘学衡派’诸君子以及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折衷派也即调和派,以伧父、刘鉴泉为代表。西化派也即‘新文化派’,当时被认为是激进主义的,以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为代表。极端西化派则以陈序经为代表,当时以提倡‘全盘西化’而著名。”也就是说,“五四”文学其实是激进与保守相互作用,古典与传统相互关联的。所以,应当全面看待“五四”时期的文学,反思其不足,同时看到其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一扇明窗。
至于鲁迅先生,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他是日本的汉奸,最近研究得也挺热门。我们对此不了解,也没法下断言。只能说今天在我们看来,其实他的文章语言也没有那么通畅和好,但是却是在那个时代的先驱了。(他的作品《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后来的作品不断成熟起来。)但今天的文学早已超越了五四时期的作品。但五四新文学时期却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期,那些正气和坚持,那些生命的焦灼与理想的困惑,那些轻弹的眼泪与故意炫示的痛苦,那些进入新时代的惊喜与未能得遂的心愿……都给了我们太多再回首的理由。
总之,面对历史,我们要怀有一个宽容理性的心,常学思辨。
三、 人格:透过作品看到一个开阔坦荡的世界
众多文学思潮中走过许许多多的人,但人格的力量却总给人启迪。老师上课讲到鲁迅先生早年在破落过程中国尝尽世态炎凉;在论文《卢梭思想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中也说到“孙中山生而为贫困的农家子”。只有经历过贫困,才能写出有生活厚度的文章,做出为民奔波的事业。但最让我敬仰的还是熊十力先生和林风眠先生。君子坦荡荡,说的就是这两位。熊十力先生是国学大家,后来转向研究佛学。直至今天,他的真诚依然感动着后代的学者。林风眠先生是心灵有深度的画者,读懂他的画就像读懂他的人一样,你可以透过作品看到一个开阔坦荡的世界,而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这些都给我在学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的过程中以极大的感动。
同时,作为一个本科阶段专业是中文的文科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和思潮流派并不是很陌生。但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听到了很多新的故事,新的人生,收获了新的反思。
一、 西方: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反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探索的历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摸索和实践。其中西方对于思想、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冲击都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困惑,日本也曾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就是完全西化么?”这样的问题。可见面对西方世界的冲击,国际性与民族性的交织挣扎是很多民族和国家面临的共同话题。
首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包括佛学思潮、基督教思潮、洋务运动、三民主义、白话文运动等都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比如说课程中讲过我们建立佛学院就是模仿外国的神学院,这一行为旨在建立人间的佛教,这与基督教中“现实世界的关怀”相吻合,是基督教对我国佛教的影响。(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天主教,而当时佛教相比之下是一盘散沙。)但同时西方对于佛教的研究更注重从客观角度去研究,注重从语言、版本、佛陀生平等方面去研究,中国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等。洋务运动中也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号,但却没有真正的运用,而且如果将社会比作航船,西方是用最优秀的人去开船,使得前进的速度很快;中国是用最优秀的人掌握航向,以保不迷失方向。三民主义的提出也受到了西方的很大影响,当时世界范围内民族意识觉醒,这是一个大的潮流。同时,美国林肯的三民主义以及葛底斯堡演说都影响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推广一步讲,卢梭思想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有着很大的联系。这一点,在陈老师的论文《卢梭思想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中也详细地阐释了。
总而言之,西方对于中国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就让我们去思考中国现代化该何去何从,富强之路是否要依赖西方,以致在思想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如何权衡国际性与民族性的问题。老师的论文《中国环境与中国本土宗教之流衍》在一开端就说到:“宗教的发展有赖天时、地利与人和,地利环境作为一种外因常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山因其灵秀成为绝佳的静修之所;都邑因其形胜成为理想的传道之地;地域风俗决定了不同宗派的文化特色;交通路线制约着外来宗教的传播流布。”法国的历史学家丹纳也曾说影响文艺的三要素是:环境、民族和时代。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应走自己的路,有自己流淌在血液中不可变更的民族性。但同时,受到时代的影响和与世界交流的需要,也需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进步之处,具有国际性。哲学、文学都是如此,因为文化本来就具有独特性但又同时具有包容性。“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现代化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国内比较文学的研究学者乐黛云如是说。
二、 思辨: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对于蒋介石先生、鲁迅先生、还有日本等问题有时并不是主流宣传的才是最正确的。我觉得学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一定要有思辨精神,学会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地思考。因为往往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中学到的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和正确的。要学会拨开迷雾与面纱,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索。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是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和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这就让我想到一些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误解和对于历史人物不够客观的评判往往是忽视了“容忍”二字。上课时我们讲到蒋介石先生。以前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都告诉我们蒋中正先生的“攘外必先安内”之举的弊端,对抗战的诸多不好的影响等等,然而这一举动其实是为了保护中国。政治家的眼光往往比我们更远,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下棋一样,要懂得运筹帷幄。而学生往往是空有一腔热血,一味游行,却缺乏理性思辨的精神。这就造成了我们对历史理解上的误区。我本人的曾祖父是黄埔军校三期的学生,曾因成绩优异获得过蒋先生赠与的军刀。所以讲到这里我还是有些许动容。其实那个时候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也为我们的抗战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中共也很难这么快就取得胜利。同时,蒋介石对待军官也很要求他们讲气节,有点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种秦风汉骨的气节,一种剖腹为国的壮烈。我想如果我也曾像老师那样到过台湾,看到青天白日旗在天空中宁静地展开、飘扬,应该也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这种感动无关政治,只是一种“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一般的文人诉求。
有时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在现代常常缺少一种宽容,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宽容,既是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我们更应予以过去不同的声音以公平理性的评判。
再比如讲到文学思潮中的鲁迅先生,他的长篇小说非常出色,写的笔笔深刻。他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但五四新文学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辩证思考的问题。有人把五四文学捧得很高,有人彻底否定了五四文学认为它极大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文化。在我看来,我们应全面看待五四新文学,也重新来认识鲁迅。首先我们要承认“五四”不是十全十美的,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例如在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放在历史语境下,“五四”新文学确实是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伟大一页。近年来,越老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回顾“五四”新文学,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五四”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全抛弃。其实这些观点是不成熟也不正确的。事实上“五四”时期存在着不同派的文学主张,而我们往往只关注最主流的思想,而忽视了其他。这些思想主张有:“极端传统派也可以说是极端保守主义,以辜鸿铭为代表,五四时期以主张‘复古’而有名。传统派也即保守主义,代表人物有‘学衡派’诸君子以及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折衷派也即调和派,以伧父、刘鉴泉为代表。西化派也即‘新文化派’,当时被认为是激进主义的,以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为代表。极端西化派则以陈序经为代表,当时以提倡‘全盘西化’而著名。”也就是说,“五四”文学其实是激进与保守相互作用,古典与传统相互关联的。所以,应当全面看待“五四”时期的文学,反思其不足,同时看到其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一扇明窗。
至于鲁迅先生,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他是日本的汉奸,最近研究得也挺热门。我们对此不了解,也没法下断言。只能说今天在我们看来,其实他的文章语言也没有那么通畅和好,但是却是在那个时代的先驱了。(他的作品《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后来的作品不断成熟起来。)但今天的文学早已超越了五四时期的作品。但五四新文学时期却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期,那些正气和坚持,那些生命的焦灼与理想的困惑,那些轻弹的眼泪与故意炫示的痛苦,那些进入新时代的惊喜与未能得遂的心愿……都给了我们太多再回首的理由。
总之,面对历史,我们要怀有一个宽容理性的心,常学思辨。
三、 人格:透过作品看到一个开阔坦荡的世界
众多文学思潮中走过许许多多的人,但人格的力量却总给人启迪。老师上课讲到鲁迅先生早年在破落过程中国尝尽世态炎凉;在论文《卢梭思想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中也说到“孙中山生而为贫困的农家子”。只有经历过贫困,才能写出有生活厚度的文章,做出为民奔波的事业。但最让我敬仰的还是熊十力先生和林风眠先生。君子坦荡荡,说的就是这两位。熊十力先生是国学大家,后来转向研究佛学。直至今天,他的真诚依然感动着后代的学者。林风眠先生是心灵有深度的画者,读懂他的画就像读懂他的人一样,你可以透过作品看到一个开阔坦荡的世界,而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这些都给我在学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的过程中以极大的感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