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之 公文写作公式
首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某天,朋友让你去超市帮他带9件东西,你需要在没有购物清单的情况下花30秒记下来:
葡萄 牛奶 土豆 鸡蛋 胡萝卜 桔子 黄油 苹果 酸奶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完成这个任务会稍有难度。
将它们归类,记忆起来会简单:
购物清单:
有三类:蛋奶、水果、蔬菜
蛋奶:鸡蛋、牛奶、黄油、酸奶
水果:葡萄、 桔子、 苹果
蔬菜:土豆、 胡萝卜。
这个从顶端向下分支出来,宛如金字塔的结构,便是写作中金字塔结构的雏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大脑记忆的特点:
1.大脑喜欢自己易于理解的东西,这些东西特征一般是:熟悉、有秩序。
2.大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想法、一个观点。而且同时记住7个以上无关联的事物很难,小于4个最轻松。
金字塔结构符合大脑自然思维的过程,它是将原始材料按逻辑提炼的方法。
根据上述大脑的特点,本文提出如下公文写作公式:
1.有一个序言,功能是使读者由熟悉的、已知的情况出发,到达作者提出的唯一的主论点。
2.主论点由几个分论点支撑。分论点最好不要超过4个,而且相互之间逻辑清晰。
———————————————
一、序言:背景—冲突—论点
一段好的序言包含三个部分:现在情况(背景)、现在的问题(冲突)、如何解决(论点)。让读者从已知情况到达你的论点。
背景
背景是一个故事:在哪、什么时候、发生了哪一件事情。这个故事越生动有趣越好,激发读者的兴趣,但是同时要求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说点大家都知道的”,就好像看电视剧有一个前情提要。它的作用是使读者和你“站到同一个位置来”。读完这个故事,读者心中说的应该是:“是这样没错,然后呢?”(例:禀夫人,小人家住在苏州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冲突
然后我们便可以提出冲突:“现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这个部分的作用是,读者会不自觉的问出来:“如何解决这个冲突?”。(例:谁知那唐伯虎,他蛮横不留情,勾结官府目无天,占我大屋夺我田。)
论点
“如何解决这个冲突?”,答案便是你的论点,它是唯一的、统领全文的结论。它是你最想让读者记住的东西:如果你希望在电梯里用30秒向人讲解你的想法,这个结论就是你的最佳选择。(例:为求葬老爹,唯有卖身为奴自作贱,一面勤赚钱,一面读书篇,发誓把功名显,手刃仇人意志坚!)
———————————————
二、分论点:有逻辑的组织它们
一组易于理解的分论点有三个特点
a)是经过思考提炼过的观点,不是原始材料的粗暴堆砌
b)观点按逻辑顺序排列
c)各分论点之间相互独立 彼此穷尽
a) 观点必须经过思考的提炼
很多文章将一些不具有逻辑关系的思想罗列在一起,其实仅仅是原始材料的堆砌(往往超过5项)。当读者需要一边接收你传达的信息,一边又要努力将它们归类进行理解,大脑承担太多任务,往往会走神。这就是有的文章难读的原因:它们将太多的负担抛给了读者。
《金字塔原理》中的例子如下:
如果一家公司希望掌握其电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案中受益:
1 分析现有的设备和使用情况。
2 确定需要更多(更少)电信支持的主要业务。
3 制定电信服务的目标。
4 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评估。
5 检查与电信服务商的关系。
6 确定主要的技术选项。
7 控制内部电信成本。
8 拟定设备使用政策。
9 检查现有的通信联系。
10 决定组织的方式。
上述材料我读到第5项就会开始走神……但是经过思考,这个材料说的是如何行动,根据行动的顺序我们可以进行如下修改:
1、制定电信服务的目标(原3)
——分析现有设备和使用情况。(原1)
——确定需要电信支持的主要业务。(原2)
2、成立项目组,选择适当的设备。(原4)
——确定主要的技术选项。(原6)
——拟定设备使用政策。(原8)
——检查与电信服务商的关系。(原5)
3、建立公司管理框架。(原10)
——任命电信中心经理。(经检查后补充内容)
——建立成本控制中心。(原7)
经过这样组织,不仅可以迅速理解该方案的内容,还能够对是否有遗漏做出检查。
b)观点要按逻辑顺序排列
一般的逻辑顺序有4种:
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结构(顺时针/逆时针、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重要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按照这些顺序排列分论点,可使文章结构明晰。
c)各分论点之间相互独立、彼此穷尽
检查自己文章的标准是:各论点之间相互独立,不要重叠;彼此穷尽,不要遗漏。因为具有逻辑顺序,所以排查起来也非常简单。
———————————————
附注:
公文常见的论点
公文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一件事情的进展,根据冲突,读者一般会问到4种问题,按照进程的先后顺序:
1 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2 发生了这件事情,我们存在问题吗?
3 现在的问题已经存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a 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这样做可行吗?(单一方案)
b 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案?(有方案,可以制定标准,然后用标准检验这些方案)
4 我们已经做了这件事情,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某天,朋友让你去超市帮他带9件东西,你需要在没有购物清单的情况下花30秒记下来:
葡萄 牛奶 土豆 鸡蛋 胡萝卜 桔子 黄油 苹果 酸奶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完成这个任务会稍有难度。
将它们归类,记忆起来会简单:
购物清单:
有三类:蛋奶、水果、蔬菜
蛋奶:鸡蛋、牛奶、黄油、酸奶
水果:葡萄、 桔子、 苹果
蔬菜:土豆、 胡萝卜。
这个从顶端向下分支出来,宛如金字塔的结构,便是写作中金字塔结构的雏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大脑记忆的特点:
1.大脑喜欢自己易于理解的东西,这些东西特征一般是:熟悉、有秩序。
2.大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想法、一个观点。而且同时记住7个以上无关联的事物很难,小于4个最轻松。
金字塔结构符合大脑自然思维的过程,它是将原始材料按逻辑提炼的方法。
根据上述大脑的特点,本文提出如下公文写作公式:
1.有一个序言,功能是使读者由熟悉的、已知的情况出发,到达作者提出的唯一的主论点。
2.主论点由几个分论点支撑。分论点最好不要超过4个,而且相互之间逻辑清晰。
———————————————
一、序言:背景—冲突—论点
一段好的序言包含三个部分:现在情况(背景)、现在的问题(冲突)、如何解决(论点)。让读者从已知情况到达你的论点。
背景
背景是一个故事:在哪、什么时候、发生了哪一件事情。这个故事越生动有趣越好,激发读者的兴趣,但是同时要求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说点大家都知道的”,就好像看电视剧有一个前情提要。它的作用是使读者和你“站到同一个位置来”。读完这个故事,读者心中说的应该是:“是这样没错,然后呢?”(例:禀夫人,小人家住在苏州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冲突
然后我们便可以提出冲突:“现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这个部分的作用是,读者会不自觉的问出来:“如何解决这个冲突?”。(例:谁知那唐伯虎,他蛮横不留情,勾结官府目无天,占我大屋夺我田。)
论点
“如何解决这个冲突?”,答案便是你的论点,它是唯一的、统领全文的结论。它是你最想让读者记住的东西:如果你希望在电梯里用30秒向人讲解你的想法,这个结论就是你的最佳选择。(例:为求葬老爹,唯有卖身为奴自作贱,一面勤赚钱,一面读书篇,发誓把功名显,手刃仇人意志坚!)
———————————————
二、分论点:有逻辑的组织它们
一组易于理解的分论点有三个特点
a)是经过思考提炼过的观点,不是原始材料的粗暴堆砌
b)观点按逻辑顺序排列
c)各分论点之间相互独立 彼此穷尽
a) 观点必须经过思考的提炼
很多文章将一些不具有逻辑关系的思想罗列在一起,其实仅仅是原始材料的堆砌(往往超过5项)。当读者需要一边接收你传达的信息,一边又要努力将它们归类进行理解,大脑承担太多任务,往往会走神。这就是有的文章难读的原因:它们将太多的负担抛给了读者。
《金字塔原理》中的例子如下:
如果一家公司希望掌握其电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案中受益:
1 分析现有的设备和使用情况。
2 确定需要更多(更少)电信支持的主要业务。
3 制定电信服务的目标。
4 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评估。
5 检查与电信服务商的关系。
6 确定主要的技术选项。
7 控制内部电信成本。
8 拟定设备使用政策。
9 检查现有的通信联系。
10 决定组织的方式。
上述材料我读到第5项就会开始走神……但是经过思考,这个材料说的是如何行动,根据行动的顺序我们可以进行如下修改:
1、制定电信服务的目标(原3)
——分析现有设备和使用情况。(原1)
——确定需要电信支持的主要业务。(原2)
2、成立项目组,选择适当的设备。(原4)
——确定主要的技术选项。(原6)
——拟定设备使用政策。(原8)
——检查与电信服务商的关系。(原5)
3、建立公司管理框架。(原10)
——任命电信中心经理。(经检查后补充内容)
——建立成本控制中心。(原7)
经过这样组织,不仅可以迅速理解该方案的内容,还能够对是否有遗漏做出检查。
b)观点要按逻辑顺序排列
一般的逻辑顺序有4种:
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结构(顺时针/逆时针、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重要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按照这些顺序排列分论点,可使文章结构明晰。
c)各分论点之间相互独立、彼此穷尽
检查自己文章的标准是:各论点之间相互独立,不要重叠;彼此穷尽,不要遗漏。因为具有逻辑顺序,所以排查起来也非常简单。
———————————————
附注:
公文常见的论点
公文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一件事情的进展,根据冲突,读者一般会问到4种问题,按照进程的先后顺序:
1 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2 发生了这件事情,我们存在问题吗?
3 现在的问题已经存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a 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这样做可行吗?(单一方案)
b 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案?(有方案,可以制定标准,然后用标准检验这些方案)
4 我们已经做了这件事情,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