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一个人的史诗
《梅兰芳》 一个人的史诗
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馆名匾额。一进大门,大影壁青砖灰瓦,前面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梅兰芳先生1961年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活的最后10年。
输入“梅兰芳”,搜的文章4710000篇、生平仅列条目已有2300多字……这是一位大师才配拥有的数字。19世纪20年代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就风靡全国,“达官巨贾、名媛高士、无不以听其剧、睹其容为幸”。30年代初,他更是如日中天。当梅兰芳登上舞台,那清晰流畅的道白,多愁善感的表情,圆润婉转的歌唱,妩媚多姿的舞蹈,连同十万大洋的全堂行头,都附着在他一个人身上,而他又只是在描绘着一个女人形象并述说着她的人生际遇的时候,你能不激赏痴迷吗?
“艺人,是奇特的一群,在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卑贱。”和耀眼的舞台相比,人不过是一束微光,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将艺人托起或吞没。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因此,他们成为审视二十世纪中国式人生的一个观察哨,然而人们只知台上的梅兰芳和作为梨园的梅总班头,卸了装的梅兰芳到底如何,外界所知甚少,很多人对梅兰芳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陈凯歌站在岗哨最前沿,远处,是等待的观众……
电影《梅兰芳》为陈凯歌提供了一个触摸梅兰芳心灵的机会:“好奇是最大的驱动力。我要找寻一个人,一个在历史红尘中被泯没的人。”七易其稿,打造《梅兰芳》剧本,“《梅兰芳》是一部史诗,时间跨越梅兰芳先生的一生。”严歌苓反复强调了好几遍“史诗”这个词。
68个大型场景,重现老北平、老上海、30年代纽约百老汇等宏大场景,10多万人次群众演员,拉上章子怡、黎明、孙红雷……陈凯歌再次豪赌。韩三平期待用《梅兰芳》实现中国式大片“叫好也叫座”的宏愿。
梅葆玖认为“这部电影把梅兰芳人生的几个重要关口都把握得很准。这些关口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点说教的意味都没有。看到这部电影,我决定在我有生之年,将不再授权任何人拍摄梅兰芳的电影故事片了,而且我要留言下来,让我的子孙后代也不要再授权拍摄了,这个起码要保持50年。”《梅兰芳》是历史,《梅兰芳》也是故事。故事,历史矣。我们现在讲过去的故事,要不了多久,后人也会把我们当作故事来讲述。 无论听得耳热还是悲凉,总不容青史尽成灰。
陈凯歌 梅兰芳更难我不算什么
文/邢三
北京电影制片厂。“吉祥大戏楼”摄影棚。刚过下午两点。
这里挂起了“满座”的水牌,戏楼两厢的过道都挤满了人,包厢里是上百名各地媒体的“贵客”,二楼人头攒动处是剧组演员,脸上都挂着油彩。一折梅兰芳先生的经典武戏《抗金兵》,铿锵激越的锣鼓声中,电影《梅兰芳》开机。陈凯歌携章子怡、黎明、孙红雷等组成的“梅家班”悉数亮相。15年前,同样的地方,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从戛纳折回一枝金棕榈;15年后,恍恍乎一切都未改变,“重现15年前的那次辉煌。”
半个世纪之后,陈凯歌执导《梅兰芳》,颇有了些宿命的味道。
《梅兰芳》题材之前曾几度被大导演相中,其中丁荫楠、关锦鹏也都曾向媒体正式公布过有意拍摄该题材,最终被陈凯歌拿下,“这份渊源要上溯到50多年前。”1957年左右的一个清晨,京剧大师照常早起吊嗓、练功。院子另一段有个3、5岁的小毛孩,看着大师背影,听着戏词,晃着脑袋似懂非懂……大师是梅兰芳、小毛孩则是陈凯歌。因为两家相熟,梅兰芳家成了陈凯歌父母的“托儿所”,只不过,大师不知孺子,孺子不谙京剧,于是错过。半个世纪之后,陈凯歌执导《梅兰芳》,颇有了些宿命的味道。
关于前作的话题,陈凯歌表现得很大方,“张国荣扮演的是虚构的角色,梅兰芳则确有其人,”形象虽高于生活,也并非演绎和这是最大的不同”。这次,陈凯歌要拍一位大师半辈子的悲欢离合,不光台上,还有台下,生活对大师来说同样重要。
再现梅兰芳,需要翻查多少资料?陈凯歌的答案是6个字——“多到无法想象”。“资料太多了,我们都很享受地琢磨梅兰芳这个形象。”黎明已经被送去接受两位梅派大师“特训”,孙红雷自费周游欧洲,遍访梅兰芳足迹……“无关全明星阵容,我们选的是最能把这部戏演出味道的演员。”大概剧组上下统一过口径,面对黎明是否胜任角色的疑问,陈凯歌的回答:“我看演员也会凭直觉,我觉得黎明是个很安静的人,黎明的气质中兼有阴柔和儒雅,梅兰芳身上所有的谦卑的态度和客气,都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平时我也常对他说要相信自己,因为我们都相信他一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最终,黎明被梅葆玖赞为“与梅兰芳神似”。
拍部大作给自己献礼,陈凯歌坦言“还没想”,“也许就是《梅兰芳》呢。”
《梅兰芳》是陈凯歌的第11部电影。有些人出发时已经走到了巅峰,接下来只是浪迹天涯。对于导演来说,前者代表曾经巅峰,后者则是无奈。处女作《黄土地》使陈凯歌刚迈出第一步就走到了顶点,尽管《黄土地》日后在电影界和人们心灵深处引发的震动与喝采足以掀起一场五级地震,但在当时却是寂寂无声。所以人们总是期待,总把现实看到的影片跟理想对照,陈凯歌被观众卡在完美路上。按照学院派的说法,他是“第五代”。时间已进入21世纪,第五代的神话仍在继续。有人是一个不饶舌不沉默的歌者,从未缺少听众;而陈凯歌是一个行者,发出只有背负沉重者才有的足音,只有夜里醒着的人才听得到。他是第五代的一张底牌。
从《黄土地》开始,我们看到的这位中国导演,始终固执地顶着一颗有很多文学和思想成分的脑袋,将他的文化思辨、忧患意识、才华激情,统统浇铸进电影这门容量有限的艺术当中。现在,陈凯歌似乎把一直悲壮地沉重地压着他的那些东西放下了。“真是适逢其会,就拍了,跟诞辰多少多少周年、献礼没什么必然联系。”对于已经8位数的海外版权费天价,他反问记者——商业有什么不对吗?
但陈凯歌并没有彻底沦陷。比如,他坚持自己是“非职业导演”。怎么个非职业?姜文曾说:“导演就不能当职业,我最终把自己当业余的,什么时候有了导片子的欲望就认真地导一把,如果成职业了也许我就失去了冲动。有很多导演毁就毁在这儿了,很职业,没兴趣你也得拍。”拍部大作给自己献礼,陈凯歌坦言“还没想”,“也许就是《梅兰芳》呢。”
现在,陈凯歌在全力打造他的事业。虽然他年过半百,须发皆白,但他仍在市场与自己之间左右为难。时代远未终结,接力手也从来没有呼之欲出过。在陈凯歌不可复制的故事背面,下一个并不存在,只有下一代。那么,谁是下一代陈凯歌呢?“不好说,不好说,”冷场5秒后,陈凯歌突然冒出一句,“总得是喜欢我的作品的人吧。
在寻访的过程中,陈凯歌们已经入戏,被梅兰芳感染。曾经被指为“高调、霸气”,现在的陈凯歌平易、温和。“我可不是大师,我只是个普通人,真正的大师是梅兰芳。”
“我的最大愿望就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工作。”截止到去年,陈凯歌想做到这一点有点难,现在他说:“不怕了,想通了。对影片有期待,才会去看;真看进去了,才有好恶评判;众口总是难调,取悦所有观众是个伪命题。鲁迅不是还说,梅兰芳要去美国代表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的耻辱。那个年代,戏子的地位不用我说了,等成了大师级,一言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全是拿着放大镜的,有一点问题,呼呼啦啦都看过来,梅兰芳更难,我这就不算什么了。”
“在台上,梅兰芳比女人还女人;在台下,梅兰芳比男人更男人。”问及对梅兰芳的印象,陈凯歌脱口而出。看的资料越多,陈凯歌就越发对梅兰芳高山仰止。现在,虽然和梅兰芳天人永隔,陈凯歌却会暗问自己,“梅兰芳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希望,“梅兰芳这个电影能给我带来启迪。”往事已矣,大师不可追,然而在寻访的过程中,陈凯歌们已经入戏,被梅兰芳感染。曾经被指为“高调、霸气”,现在的陈凯歌平易、温和。“我可不是大师,我只是个普通人,真正的大师是梅兰芳。我们一直在寻访梅兰芳先生,最后浓缩成一句话,“台上,比女人还女人;台下,比男人还男人。”梅兰芳是谁,那个时代最大的明星,却也是最平凡的人。梅兰芳出生于铁拐李胡同(铁树斜街),六岁迁至百顺胡同,这都是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有名的八大胡同。梅兰芳却从这个氛围走到德、艺巅峰,太不容易,他的朋友说,进了梅家很安静,妇女儿童的样子跟书香门第没有什么不同。日寇年代,蓄须明智那是了得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要赌上脑袋的。梅兰芳震撼我们的地方,不仅仅在舞台上,他还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惟其如此,方为大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有时仅为讨一个说法,就剑拔弩张。影视圈,江湖更深。陈凯歌说:“我人不在江湖,所有纷争都与我无关。”因为陈凯歌告诉自己,学梅兰芳,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与人激辩,求个所谓一个公道。“梅兰芳台上是最大的明星,台下是平凡人,我努力这么做。”人不在江湖上,江湖有他的传说。其实当一个人不刻意去讨一个说法的时候,名声也就有了。是不是?
无论是“借《梅兰芳》打翻身仗”的说法,还是“陈凯歌再立中国标尺”的标题。都不再能让陈凯歌或怒或喜了,现在他就是一个简单的导演,不取悦市场,也并非向自己献礼。他要完成的,是要让梅兰芳那个清晨的背影,转过身来,立体起来,其他的就任人评说。“拍大师要学大师,梅先生受到的非议比我多多了。”56岁,狮子座的男人不再霸气,但,更加不容小觑。
孙红雷 我必是死在舞台上
文/邢三
《梅兰芳》凌晨杀青,孙红雷一夜都没睡,睡不着,他以前不知道失眠是什么滋味,从来没有过,他是真不舍得离开……时间退回到2007年,这个喜欢冒险的家伙,放弃马上要开拍的戏,在北京密会陈凯歌。在没有看剧本的情况下,仅凭一句话就押上演艺生命。居然中了! 2007年,他好好地疯了一把。
孙红雷拍着桌子跟陈凯歌说,“导演,我陪你疯一年!”
拍《梅兰芳》让孙红雷依稀感觉到天意所在。当时他一年的档期都安排完了,还是最好的朋友做导演,马上开拍,东西都运到香港去了,突然有人传话,陈凯歌要找他聊聊。“我当天本来从哈尔滨直飞香港,之前没跟凯歌合作过,又不是朋友,几乎没见过,说起来真是挺仓促的。但是我喜欢为未知赌上一把,很刺激。”密会一小时,陈凯歌坏了孙红雷的规矩——不给看剧本。“不看剧本,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激情,我演不好。”孙红雷的这个习惯圈里人都知道,而陈凯歌一句话就让“悍匪”上钩了——“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谁就毁了中国戏剧。”孙红雷心理咯噔一下,“这是台词?”“是!”孙红雷开始激动了,“当我听到孤单这两个字,我就知道了坐在我对面这个彪形大汉,那么纷繁复杂的神经里面跟我有一根是相同的,很多人不知道,孤单对一个演员一个导演,任何一个艺术家是多重要,所以我不敢乱接戏,说谁谁出高价让我去拍商业片,有,我一直不敢,我怕把我心中那份孤单给抹没了。就冲这句台词,剧本不看我就接了,只要有这两个字在,我就敢接这戏,什么都不怕了。”推了马上要开拍的戏,肯定让朋友蒙受超级大损失,孙红雷知道。“好朋友很伤心,骂我不应该抛弃朋友,说我伤害了他们,我说哥们演戏以后能补给你们,我要是错过了梅兰芳,孤单这两个字可就补不上了,我相信他们看了12月12日的《梅兰芳》,会知道我要的是什么。”
拿到剧本,孙红雷一看,不出所料,要的东西几乎都在里面了,他乐颠了。“我很高兴我有这样的选择,因为从来没有不看剧本就接戏的前例,我还有一点‘姿色’,还有一点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最后,孙红雷拍着桌子跟陈凯歌说,“导演,我陪你疯一年!”
“我骨子里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我长了个土匪样。那些什么向华强、烽火连城什么的都不是我,从心里又抠出那么一块血淋淋的潜在,太刺激了。”
接拍《梅兰芳》让孙红雷过得超爽,“我跟陈凯歌,包括黎明、章子怡、陈红都像孩子一样,这是我从70年出生一直到现在最开心的一段日子。”然而接下角色,邱如白这个角色跟以前扮演过的形象距离很大。“让我演个土匪没问题,演硬汉所有人都觉得没问题,但是就这个邱如白,当年齐如山(邱如白原型)开了巴黎第一家中国咖啡馆——豆腐店,他还买过3颗炸弹,试爆一颗,最后成功刺杀一名官员,破坏了袁世凯的一个阴谋,齐如山开的店都是革命党的藏身之所,这人后来跟梅兰芳竟然搞起京剧,你说多有意思。”孙红雷的彪悍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人们不敢想象,他怎么去演一个能为梅兰芳编剧的知识分子。陈凯歌挑中孙红雷的消息已经确认,被雷到的朋友们把陈凯歌的手机打到没电。陈凯歌索性关机,他总觉得孙红雷会给出意外惊喜。
士为知己者死,为了体验生活,孙红雷循着当年齐如山的足迹遍行巴黎、奥地利,《齐如山全集》读了,网上的资料读了,包括那个年代的真人照片,孙红雷都找来挂到墙上,对着他们,喃喃自语。“邱如白跟梅兰芳是一生的……我没法下一个定义,导师、导演、编剧、伙伴、朋友、经纪人、海外部市场经理,完全不是,就是一生的随行,两个人既拉着手又孑孑独行。”当孙红雷变成邱如白之后,他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完全转变了,“知识分子跟大众所想象的、所猜测的、所杜撰的,完全不同。黑框眼睛、文弱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所谓知识分子是引领潮流的,这个世界是由大知识分子领导的,没有知识怎么行,没有文化怎么行!我一家都是知识分子,居然对知识分子了解得这么片面,拍完戏我一定要回家跟父亲聊聊。”
当孙红雷再次出现在剧组里,从导演瞪大的眼睛中,孙红雷看得出来,所有为这部戏做的全都生效了,没有一点浪费。
开拍,真正的疯狂开始了。“这个镜头不舒服,换!这个感觉不准确,换!”现场满是陈凯歌的声音。“拍一个镜头,他最多会有28个解释,就得拍28次,”孙红雷坦言演戏半生从来没遇到过,“陈凯歌也是疯子,他也绝对是个知识分子,只有文人才有这样的力量。”
入戏越深,孙红雷发现:“骨子里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我长了个土匪样。原来那些什么向华强、烽火连城什么的都不是我,从心里又抠出那么一块血淋淋的潜在,太刺激了。”
配音的时候孙红雷遇到麻烦了,“没法配,找不到感觉,我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演成那个样子。”努力还原感觉,还是有两处绝对无法复制了,“其中一个是笑声,跟梅兰芳告别,两个人生离死别的那个笑声,当我在机房里听到这个笑声,我差点哭了,这个老头是谁啊,怎么这么惨啊。”还有一段跟章子怡谈梅兰芳的,当时的状态近乎于疯狂,结果回来看着镜头里的自己直发愣。配完音,导演走到孙红雷身边,“红雷我要恭喜你,你塑造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形象,你害怕的知识分子形象被你塑造得惟妙惟肖。”
“过瘾了,用尽全力,2007年是我最幸福的一年,之后,就没有这种幸福了,但是我会把这个幸福封存在心里化成鼓励。”
“我断定我必是死在舞台上,我离了戏活不了,活不了。”
硬汉、师奶杀手的称号让孙红雷听了直乐,“我跟自己说,孙红雷你能不演黑社会、不演警察吗,观众看烦了。演员是一生求变化的,我逼着自己变。”
然而《梅兰芳》拍完了,瘾过足了,接下来怎么办?孙红雷揉揉脑袋,一脸苦相。“没有戏,没有陈凯歌这样的疯子带着你疯,怎么办,我又不爱去公共场合,那就看碟。不过你想啊,一个大活人一坐一天,也不吱声,多吓人啊。”对孙红雷来说,排解孤单的最佳方法唯有拍戏,“我断定我必是死在舞台上,我离了戏活不了,活不了。拍不动了,我就做幕后,做制片人,导演我是没想,做制片人发挥空间更大,中国电影必须得革命,得有革命党,现在的电影那都是泡沫,有些大电影拿一些演员堆砌,毫无内容,糟烂得让你觉得发指,我时刻准备着,我是个有准备的人,我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希望为中国电影贡献一小份力量,我不行,后代接上,我真是这么想的,邱如白、当年的革命党都是这么想的……”
采访完孙红雷有一种战栗感,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孤单。一个悍匪一样的男人说孤单!当时陈凯歌用这两个字击中孙红雷,让他拼了全力疯狂地玩了一把,“过足了瘾”。现在,他害怕,“再遇不到这么刺激的事情怎么办用。”他用尽全身力气问,“你说这可怎么办?”凡可说的,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孤单于悍汉本来就不足为外人了解,他也只能在艺术路上孑孑独行。人们多看见他的彪悍,很少有人听见他的柔声:“很多人说我骄狂,包括家人有时候都会说,孙红雷你太狂妄了,他们不懂孤单这两个字,如果他们懂了,他们会心疼我,可怜我,原来孙红雷这么难过。”
余少群 演绎梅师少年游
文/ 邢三
怀柔影视基地,零下2摄氏度,《梅兰芳》最后一场戏最后一个镜头。余少群发挥不好。英达只能一次次重来,半个多小时里,几乎吃下一整袋冰,冻得直打哆嗦。陈凯歌导演鼓励余少群,“少群,我知道你心里长草,知道你有点伤感,但是你得把魂儿收回来,好好静一静,把你的最后一镜完成好。”听导演说完,余少群闭目入定,全场都安静下来。几分钟后少群睁开眼,从容一笑。随着导演一声“好”,浑身直打哆嗦的英达终于解救。
“梅兰芳是一个很内敛很低调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周围的长辈和同行的人很谦和。我和他不同在于,出生的年代不同,剧种不同,行当不同。他们称这个为梅家作风。”
之前有传闻,这个角色定的是韩国大腕儿李俊基,久经沙场的陈凯歌最终没有落槌海外,他将目光转投到了中国舞台上,还是戏曲舞台。一天,陈凯歌来杭州选少年梅兰芳,在观看完余少群的一次专场演出后,让他到北京,专门学一学表演和京剧。“那段时间陈导演要我看很多关于梅兰芳的书籍、他的戏曲音乐、他的表演影像,后来有一天,大概是学习到第7个月的时候,导演说,行了,于是我们开始拍摄。”余少群称赞陈凯歌是一个艺术型的导演,“他的文人气质很重,他经常极富感染力地描述‘秋凉加衣,月华如水’,他的语气就能创造出一种意境,我的文学功底不怎么样,但听着他说的话,感觉非常入迷。”
在这样一个戏曲寂寥落寞周遭纷繁芜杂的时代,选择一名白帽长袖的越剧书生演电影,其危险性远甚于选择一名电影明星。然而在一个秋雨嘀嗒的夜晚,听26岁的余少群唱的《玉簪记》,韵音轻缓迟重,字句隔空而来,从未觉得戏曲会有这样安静从容的魅力。余少群的声音清洁而婉转温柔,唱腔好到让获得汉剧唯一的终身成就奖的陈伯华老师收为关门弟子。而他台上的情绪拿捏和身段的惟妙惟肖,更甚于唱腔。饰演书生潘必正,他戴白帽穿白衣,被谢云霞逼着去赶考,潘必正不肯,嘟起嘴巴,甩着袖子,身子晃,眼睛翻来翻去,场下的笑声与掌声闹成一片。
这俊秀的男孩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是经过十几年酿造、早琢晚磨、甚至付出血汗而来的。远非半路出家者能比。此次他饰演《梅兰芳》中的少年梅兰芳,肯定是一出惊人之音。越剧与汉剧的武生小生十年磨砺,令这个青年人有着远离尘世之外的单纯。余少群的眼神相当清澈,完全没有杀伤力,有一点小兽执拗的较劲,但执拗得十分可爱,他会说一个笑话,然后自己突然很快乐起来,即使笑话听起来一点都不好笑;他简单到觉得“很烦恼,眼睫毛太长”,似乎这是他人生中少有的痛苦。他的声音轻微,一点都不像唱戏人厚音腹鸣笃笃,谦和、微笑跨空而来,某一刹那令人幻想彼时的梅兰芳是如何扛住那个时代排资论辈的压力,如何一曲一曲耐心等候前辈们唱完,直至守候到日暮钟鼓鸣起,然后谦虚地请师傅们教多一些、更多一些。
“之前我演武生和小生,现在是花旦,什么都演到了。跟孙红雷对戏的,一切都变得容易。他可以让我放松,带我入戏,新人第一次拍大片,肯定是有一些不能掌控的东西,他能帮到你。”
少年梅兰芳的故事,是有关奋斗与成长的故事。“当时戏班子有很多很老很陈旧的东西,譬如大的欺负小的,师傅不肯多教徒弟东西,害怕将来抢饭碗,少年梅兰芳就展现出对京剧超人的热忱,以及因为这种热忱所引发对长辈们的谦和,似乎为了京剧,他能够忍受一切。他也赢得了许多师长的友谊和教诲。”戏份很重,余少群走过来有赖陈、孙二人。“陈导演是个严厉的人,但他对我非常非常有耐心。他会看着我的眼睛说戏,用最感染人的语气来描述当时情景,我看着他的眼睛,就能找到那种状态。拍完了,他会大声说,‘好,大好!’”谈到整部戏里最能打动自己的几幕,余少群想起和邱如山的结拜,他坦承,“在片场中,只要与孙红雷老师对戏,好像十分容易过,孙老师全情投入,充满魅力,仿佛能吸引你进入他的世界。他从年少和梅兰芳结拜,演到后来中年,老年,两个人之间发生许多事情,孙老师都能驾驭得游刃有余。”中年的梅兰芳是黎明饰演的,更侧重电影情节,而余少群侧重舞台表现力。说着,余少群起身,翘起兰花指,缓缓步走,唱了句:“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这段著名的梅派《贵妃醉酒》“四平调”传说是从昆曲而来,尤以开场为京剧珍品。演唱间余少群瞥过来一眼,那一眼,在唇齿启合间,似乎刹那度上了光华,那是某种突然找到了自己的状态,仅仅一句的媚态与眉眼的幽怨起落,果真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我们不能完全说这部戏能成就余少群,好的电影仿佛黑洞,在某些时候吞尽人的精髓。也许是余少群协助了这部戏,并让它与他离成功近了一点。在这样一个好莱坞电影与洋打工盛行的时代,我们习惯的喧闹和刺激已经许多,正好现在,可以耐下心来,聊一聊梅兰芳,听一听他的声音,再看一看后世人演绎的关于他的悲欢喜乐。
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馆名匾额。一进大门,大影壁青砖灰瓦,前面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梅兰芳先生1961年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活的最后10年。
输入“梅兰芳”,搜的文章4710000篇、生平仅列条目已有2300多字……这是一位大师才配拥有的数字。19世纪20年代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就风靡全国,“达官巨贾、名媛高士、无不以听其剧、睹其容为幸”。30年代初,他更是如日中天。当梅兰芳登上舞台,那清晰流畅的道白,多愁善感的表情,圆润婉转的歌唱,妩媚多姿的舞蹈,连同十万大洋的全堂行头,都附着在他一个人身上,而他又只是在描绘着一个女人形象并述说着她的人生际遇的时候,你能不激赏痴迷吗?
“艺人,是奇特的一群,在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卑贱。”和耀眼的舞台相比,人不过是一束微光,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将艺人托起或吞没。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因此,他们成为审视二十世纪中国式人生的一个观察哨,然而人们只知台上的梅兰芳和作为梨园的梅总班头,卸了装的梅兰芳到底如何,外界所知甚少,很多人对梅兰芳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陈凯歌站在岗哨最前沿,远处,是等待的观众……
电影《梅兰芳》为陈凯歌提供了一个触摸梅兰芳心灵的机会:“好奇是最大的驱动力。我要找寻一个人,一个在历史红尘中被泯没的人。”七易其稿,打造《梅兰芳》剧本,“《梅兰芳》是一部史诗,时间跨越梅兰芳先生的一生。”严歌苓反复强调了好几遍“史诗”这个词。
68个大型场景,重现老北平、老上海、30年代纽约百老汇等宏大场景,10多万人次群众演员,拉上章子怡、黎明、孙红雷……陈凯歌再次豪赌。韩三平期待用《梅兰芳》实现中国式大片“叫好也叫座”的宏愿。
梅葆玖认为“这部电影把梅兰芳人生的几个重要关口都把握得很准。这些关口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点说教的意味都没有。看到这部电影,我决定在我有生之年,将不再授权任何人拍摄梅兰芳的电影故事片了,而且我要留言下来,让我的子孙后代也不要再授权拍摄了,这个起码要保持50年。”《梅兰芳》是历史,《梅兰芳》也是故事。故事,历史矣。我们现在讲过去的故事,要不了多久,后人也会把我们当作故事来讲述。 无论听得耳热还是悲凉,总不容青史尽成灰。
陈凯歌 梅兰芳更难我不算什么
文/邢三
北京电影制片厂。“吉祥大戏楼”摄影棚。刚过下午两点。
这里挂起了“满座”的水牌,戏楼两厢的过道都挤满了人,包厢里是上百名各地媒体的“贵客”,二楼人头攒动处是剧组演员,脸上都挂着油彩。一折梅兰芳先生的经典武戏《抗金兵》,铿锵激越的锣鼓声中,电影《梅兰芳》开机。陈凯歌携章子怡、黎明、孙红雷等组成的“梅家班”悉数亮相。15年前,同样的地方,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从戛纳折回一枝金棕榈;15年后,恍恍乎一切都未改变,“重现15年前的那次辉煌。”
半个世纪之后,陈凯歌执导《梅兰芳》,颇有了些宿命的味道。
《梅兰芳》题材之前曾几度被大导演相中,其中丁荫楠、关锦鹏也都曾向媒体正式公布过有意拍摄该题材,最终被陈凯歌拿下,“这份渊源要上溯到50多年前。”1957年左右的一个清晨,京剧大师照常早起吊嗓、练功。院子另一段有个3、5岁的小毛孩,看着大师背影,听着戏词,晃着脑袋似懂非懂……大师是梅兰芳、小毛孩则是陈凯歌。因为两家相熟,梅兰芳家成了陈凯歌父母的“托儿所”,只不过,大师不知孺子,孺子不谙京剧,于是错过。半个世纪之后,陈凯歌执导《梅兰芳》,颇有了些宿命的味道。
关于前作的话题,陈凯歌表现得很大方,“张国荣扮演的是虚构的角色,梅兰芳则确有其人,”形象虽高于生活,也并非演绎和这是最大的不同”。这次,陈凯歌要拍一位大师半辈子的悲欢离合,不光台上,还有台下,生活对大师来说同样重要。
再现梅兰芳,需要翻查多少资料?陈凯歌的答案是6个字——“多到无法想象”。“资料太多了,我们都很享受地琢磨梅兰芳这个形象。”黎明已经被送去接受两位梅派大师“特训”,孙红雷自费周游欧洲,遍访梅兰芳足迹……“无关全明星阵容,我们选的是最能把这部戏演出味道的演员。”大概剧组上下统一过口径,面对黎明是否胜任角色的疑问,陈凯歌的回答:“我看演员也会凭直觉,我觉得黎明是个很安静的人,黎明的气质中兼有阴柔和儒雅,梅兰芳身上所有的谦卑的态度和客气,都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平时我也常对他说要相信自己,因为我们都相信他一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最终,黎明被梅葆玖赞为“与梅兰芳神似”。
拍部大作给自己献礼,陈凯歌坦言“还没想”,“也许就是《梅兰芳》呢。”
《梅兰芳》是陈凯歌的第11部电影。有些人出发时已经走到了巅峰,接下来只是浪迹天涯。对于导演来说,前者代表曾经巅峰,后者则是无奈。处女作《黄土地》使陈凯歌刚迈出第一步就走到了顶点,尽管《黄土地》日后在电影界和人们心灵深处引发的震动与喝采足以掀起一场五级地震,但在当时却是寂寂无声。所以人们总是期待,总把现实看到的影片跟理想对照,陈凯歌被观众卡在完美路上。按照学院派的说法,他是“第五代”。时间已进入21世纪,第五代的神话仍在继续。有人是一个不饶舌不沉默的歌者,从未缺少听众;而陈凯歌是一个行者,发出只有背负沉重者才有的足音,只有夜里醒着的人才听得到。他是第五代的一张底牌。
从《黄土地》开始,我们看到的这位中国导演,始终固执地顶着一颗有很多文学和思想成分的脑袋,将他的文化思辨、忧患意识、才华激情,统统浇铸进电影这门容量有限的艺术当中。现在,陈凯歌似乎把一直悲壮地沉重地压着他的那些东西放下了。“真是适逢其会,就拍了,跟诞辰多少多少周年、献礼没什么必然联系。”对于已经8位数的海外版权费天价,他反问记者——商业有什么不对吗?
但陈凯歌并没有彻底沦陷。比如,他坚持自己是“非职业导演”。怎么个非职业?姜文曾说:“导演就不能当职业,我最终把自己当业余的,什么时候有了导片子的欲望就认真地导一把,如果成职业了也许我就失去了冲动。有很多导演毁就毁在这儿了,很职业,没兴趣你也得拍。”拍部大作给自己献礼,陈凯歌坦言“还没想”,“也许就是《梅兰芳》呢。”
现在,陈凯歌在全力打造他的事业。虽然他年过半百,须发皆白,但他仍在市场与自己之间左右为难。时代远未终结,接力手也从来没有呼之欲出过。在陈凯歌不可复制的故事背面,下一个并不存在,只有下一代。那么,谁是下一代陈凯歌呢?“不好说,不好说,”冷场5秒后,陈凯歌突然冒出一句,“总得是喜欢我的作品的人吧。
在寻访的过程中,陈凯歌们已经入戏,被梅兰芳感染。曾经被指为“高调、霸气”,现在的陈凯歌平易、温和。“我可不是大师,我只是个普通人,真正的大师是梅兰芳。”
“我的最大愿望就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工作。”截止到去年,陈凯歌想做到这一点有点难,现在他说:“不怕了,想通了。对影片有期待,才会去看;真看进去了,才有好恶评判;众口总是难调,取悦所有观众是个伪命题。鲁迅不是还说,梅兰芳要去美国代表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的耻辱。那个年代,戏子的地位不用我说了,等成了大师级,一言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全是拿着放大镜的,有一点问题,呼呼啦啦都看过来,梅兰芳更难,我这就不算什么了。”
“在台上,梅兰芳比女人还女人;在台下,梅兰芳比男人更男人。”问及对梅兰芳的印象,陈凯歌脱口而出。看的资料越多,陈凯歌就越发对梅兰芳高山仰止。现在,虽然和梅兰芳天人永隔,陈凯歌却会暗问自己,“梅兰芳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希望,“梅兰芳这个电影能给我带来启迪。”往事已矣,大师不可追,然而在寻访的过程中,陈凯歌们已经入戏,被梅兰芳感染。曾经被指为“高调、霸气”,现在的陈凯歌平易、温和。“我可不是大师,我只是个普通人,真正的大师是梅兰芳。我们一直在寻访梅兰芳先生,最后浓缩成一句话,“台上,比女人还女人;台下,比男人还男人。”梅兰芳是谁,那个时代最大的明星,却也是最平凡的人。梅兰芳出生于铁拐李胡同(铁树斜街),六岁迁至百顺胡同,这都是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有名的八大胡同。梅兰芳却从这个氛围走到德、艺巅峰,太不容易,他的朋友说,进了梅家很安静,妇女儿童的样子跟书香门第没有什么不同。日寇年代,蓄须明智那是了得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要赌上脑袋的。梅兰芳震撼我们的地方,不仅仅在舞台上,他还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惟其如此,方为大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有时仅为讨一个说法,就剑拔弩张。影视圈,江湖更深。陈凯歌说:“我人不在江湖,所有纷争都与我无关。”因为陈凯歌告诉自己,学梅兰芳,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与人激辩,求个所谓一个公道。“梅兰芳台上是最大的明星,台下是平凡人,我努力这么做。”人不在江湖上,江湖有他的传说。其实当一个人不刻意去讨一个说法的时候,名声也就有了。是不是?
无论是“借《梅兰芳》打翻身仗”的说法,还是“陈凯歌再立中国标尺”的标题。都不再能让陈凯歌或怒或喜了,现在他就是一个简单的导演,不取悦市场,也并非向自己献礼。他要完成的,是要让梅兰芳那个清晨的背影,转过身来,立体起来,其他的就任人评说。“拍大师要学大师,梅先生受到的非议比我多多了。”56岁,狮子座的男人不再霸气,但,更加不容小觑。
孙红雷 我必是死在舞台上
文/邢三
《梅兰芳》凌晨杀青,孙红雷一夜都没睡,睡不着,他以前不知道失眠是什么滋味,从来没有过,他是真不舍得离开……时间退回到2007年,这个喜欢冒险的家伙,放弃马上要开拍的戏,在北京密会陈凯歌。在没有看剧本的情况下,仅凭一句话就押上演艺生命。居然中了! 2007年,他好好地疯了一把。
孙红雷拍着桌子跟陈凯歌说,“导演,我陪你疯一年!”
拍《梅兰芳》让孙红雷依稀感觉到天意所在。当时他一年的档期都安排完了,还是最好的朋友做导演,马上开拍,东西都运到香港去了,突然有人传话,陈凯歌要找他聊聊。“我当天本来从哈尔滨直飞香港,之前没跟凯歌合作过,又不是朋友,几乎没见过,说起来真是挺仓促的。但是我喜欢为未知赌上一把,很刺激。”密会一小时,陈凯歌坏了孙红雷的规矩——不给看剧本。“不看剧本,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激情,我演不好。”孙红雷的这个习惯圈里人都知道,而陈凯歌一句话就让“悍匪”上钩了——“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谁就毁了中国戏剧。”孙红雷心理咯噔一下,“这是台词?”“是!”孙红雷开始激动了,“当我听到孤单这两个字,我就知道了坐在我对面这个彪形大汉,那么纷繁复杂的神经里面跟我有一根是相同的,很多人不知道,孤单对一个演员一个导演,任何一个艺术家是多重要,所以我不敢乱接戏,说谁谁出高价让我去拍商业片,有,我一直不敢,我怕把我心中那份孤单给抹没了。就冲这句台词,剧本不看我就接了,只要有这两个字在,我就敢接这戏,什么都不怕了。”推了马上要开拍的戏,肯定让朋友蒙受超级大损失,孙红雷知道。“好朋友很伤心,骂我不应该抛弃朋友,说我伤害了他们,我说哥们演戏以后能补给你们,我要是错过了梅兰芳,孤单这两个字可就补不上了,我相信他们看了12月12日的《梅兰芳》,会知道我要的是什么。”
拿到剧本,孙红雷一看,不出所料,要的东西几乎都在里面了,他乐颠了。“我很高兴我有这样的选择,因为从来没有不看剧本就接戏的前例,我还有一点‘姿色’,还有一点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最后,孙红雷拍着桌子跟陈凯歌说,“导演,我陪你疯一年!”
“我骨子里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我长了个土匪样。那些什么向华强、烽火连城什么的都不是我,从心里又抠出那么一块血淋淋的潜在,太刺激了。”
接拍《梅兰芳》让孙红雷过得超爽,“我跟陈凯歌,包括黎明、章子怡、陈红都像孩子一样,这是我从70年出生一直到现在最开心的一段日子。”然而接下角色,邱如白这个角色跟以前扮演过的形象距离很大。“让我演个土匪没问题,演硬汉所有人都觉得没问题,但是就这个邱如白,当年齐如山(邱如白原型)开了巴黎第一家中国咖啡馆——豆腐店,他还买过3颗炸弹,试爆一颗,最后成功刺杀一名官员,破坏了袁世凯的一个阴谋,齐如山开的店都是革命党的藏身之所,这人后来跟梅兰芳竟然搞起京剧,你说多有意思。”孙红雷的彪悍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人们不敢想象,他怎么去演一个能为梅兰芳编剧的知识分子。陈凯歌挑中孙红雷的消息已经确认,被雷到的朋友们把陈凯歌的手机打到没电。陈凯歌索性关机,他总觉得孙红雷会给出意外惊喜。
士为知己者死,为了体验生活,孙红雷循着当年齐如山的足迹遍行巴黎、奥地利,《齐如山全集》读了,网上的资料读了,包括那个年代的真人照片,孙红雷都找来挂到墙上,对着他们,喃喃自语。“邱如白跟梅兰芳是一生的……我没法下一个定义,导师、导演、编剧、伙伴、朋友、经纪人、海外部市场经理,完全不是,就是一生的随行,两个人既拉着手又孑孑独行。”当孙红雷变成邱如白之后,他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完全转变了,“知识分子跟大众所想象的、所猜测的、所杜撰的,完全不同。黑框眼睛、文弱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所谓知识分子是引领潮流的,这个世界是由大知识分子领导的,没有知识怎么行,没有文化怎么行!我一家都是知识分子,居然对知识分子了解得这么片面,拍完戏我一定要回家跟父亲聊聊。”
当孙红雷再次出现在剧组里,从导演瞪大的眼睛中,孙红雷看得出来,所有为这部戏做的全都生效了,没有一点浪费。
开拍,真正的疯狂开始了。“这个镜头不舒服,换!这个感觉不准确,换!”现场满是陈凯歌的声音。“拍一个镜头,他最多会有28个解释,就得拍28次,”孙红雷坦言演戏半生从来没遇到过,“陈凯歌也是疯子,他也绝对是个知识分子,只有文人才有这样的力量。”
入戏越深,孙红雷发现:“骨子里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我长了个土匪样。原来那些什么向华强、烽火连城什么的都不是我,从心里又抠出那么一块血淋淋的潜在,太刺激了。”
配音的时候孙红雷遇到麻烦了,“没法配,找不到感觉,我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演成那个样子。”努力还原感觉,还是有两处绝对无法复制了,“其中一个是笑声,跟梅兰芳告别,两个人生离死别的那个笑声,当我在机房里听到这个笑声,我差点哭了,这个老头是谁啊,怎么这么惨啊。”还有一段跟章子怡谈梅兰芳的,当时的状态近乎于疯狂,结果回来看着镜头里的自己直发愣。配完音,导演走到孙红雷身边,“红雷我要恭喜你,你塑造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形象,你害怕的知识分子形象被你塑造得惟妙惟肖。”
“过瘾了,用尽全力,2007年是我最幸福的一年,之后,就没有这种幸福了,但是我会把这个幸福封存在心里化成鼓励。”
“我断定我必是死在舞台上,我离了戏活不了,活不了。”
硬汉、师奶杀手的称号让孙红雷听了直乐,“我跟自己说,孙红雷你能不演黑社会、不演警察吗,观众看烦了。演员是一生求变化的,我逼着自己变。”
然而《梅兰芳》拍完了,瘾过足了,接下来怎么办?孙红雷揉揉脑袋,一脸苦相。“没有戏,没有陈凯歌这样的疯子带着你疯,怎么办,我又不爱去公共场合,那就看碟。不过你想啊,一个大活人一坐一天,也不吱声,多吓人啊。”对孙红雷来说,排解孤单的最佳方法唯有拍戏,“我断定我必是死在舞台上,我离了戏活不了,活不了。拍不动了,我就做幕后,做制片人,导演我是没想,做制片人发挥空间更大,中国电影必须得革命,得有革命党,现在的电影那都是泡沫,有些大电影拿一些演员堆砌,毫无内容,糟烂得让你觉得发指,我时刻准备着,我是个有准备的人,我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希望为中国电影贡献一小份力量,我不行,后代接上,我真是这么想的,邱如白、当年的革命党都是这么想的……”
采访完孙红雷有一种战栗感,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孤单。一个悍匪一样的男人说孤单!当时陈凯歌用这两个字击中孙红雷,让他拼了全力疯狂地玩了一把,“过足了瘾”。现在,他害怕,“再遇不到这么刺激的事情怎么办用。”他用尽全身力气问,“你说这可怎么办?”凡可说的,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孤单于悍汉本来就不足为外人了解,他也只能在艺术路上孑孑独行。人们多看见他的彪悍,很少有人听见他的柔声:“很多人说我骄狂,包括家人有时候都会说,孙红雷你太狂妄了,他们不懂孤单这两个字,如果他们懂了,他们会心疼我,可怜我,原来孙红雷这么难过。”
余少群 演绎梅师少年游
文/ 邢三
怀柔影视基地,零下2摄氏度,《梅兰芳》最后一场戏最后一个镜头。余少群发挥不好。英达只能一次次重来,半个多小时里,几乎吃下一整袋冰,冻得直打哆嗦。陈凯歌导演鼓励余少群,“少群,我知道你心里长草,知道你有点伤感,但是你得把魂儿收回来,好好静一静,把你的最后一镜完成好。”听导演说完,余少群闭目入定,全场都安静下来。几分钟后少群睁开眼,从容一笑。随着导演一声“好”,浑身直打哆嗦的英达终于解救。
“梅兰芳是一个很内敛很低调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周围的长辈和同行的人很谦和。我和他不同在于,出生的年代不同,剧种不同,行当不同。他们称这个为梅家作风。”
之前有传闻,这个角色定的是韩国大腕儿李俊基,久经沙场的陈凯歌最终没有落槌海外,他将目光转投到了中国舞台上,还是戏曲舞台。一天,陈凯歌来杭州选少年梅兰芳,在观看完余少群的一次专场演出后,让他到北京,专门学一学表演和京剧。“那段时间陈导演要我看很多关于梅兰芳的书籍、他的戏曲音乐、他的表演影像,后来有一天,大概是学习到第7个月的时候,导演说,行了,于是我们开始拍摄。”余少群称赞陈凯歌是一个艺术型的导演,“他的文人气质很重,他经常极富感染力地描述‘秋凉加衣,月华如水’,他的语气就能创造出一种意境,我的文学功底不怎么样,但听着他说的话,感觉非常入迷。”
在这样一个戏曲寂寥落寞周遭纷繁芜杂的时代,选择一名白帽长袖的越剧书生演电影,其危险性远甚于选择一名电影明星。然而在一个秋雨嘀嗒的夜晚,听26岁的余少群唱的《玉簪记》,韵音轻缓迟重,字句隔空而来,从未觉得戏曲会有这样安静从容的魅力。余少群的声音清洁而婉转温柔,唱腔好到让获得汉剧唯一的终身成就奖的陈伯华老师收为关门弟子。而他台上的情绪拿捏和身段的惟妙惟肖,更甚于唱腔。饰演书生潘必正,他戴白帽穿白衣,被谢云霞逼着去赶考,潘必正不肯,嘟起嘴巴,甩着袖子,身子晃,眼睛翻来翻去,场下的笑声与掌声闹成一片。
这俊秀的男孩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是经过十几年酿造、早琢晚磨、甚至付出血汗而来的。远非半路出家者能比。此次他饰演《梅兰芳》中的少年梅兰芳,肯定是一出惊人之音。越剧与汉剧的武生小生十年磨砺,令这个青年人有着远离尘世之外的单纯。余少群的眼神相当清澈,完全没有杀伤力,有一点小兽执拗的较劲,但执拗得十分可爱,他会说一个笑话,然后自己突然很快乐起来,即使笑话听起来一点都不好笑;他简单到觉得“很烦恼,眼睫毛太长”,似乎这是他人生中少有的痛苦。他的声音轻微,一点都不像唱戏人厚音腹鸣笃笃,谦和、微笑跨空而来,某一刹那令人幻想彼时的梅兰芳是如何扛住那个时代排资论辈的压力,如何一曲一曲耐心等候前辈们唱完,直至守候到日暮钟鼓鸣起,然后谦虚地请师傅们教多一些、更多一些。
“之前我演武生和小生,现在是花旦,什么都演到了。跟孙红雷对戏的,一切都变得容易。他可以让我放松,带我入戏,新人第一次拍大片,肯定是有一些不能掌控的东西,他能帮到你。”
少年梅兰芳的故事,是有关奋斗与成长的故事。“当时戏班子有很多很老很陈旧的东西,譬如大的欺负小的,师傅不肯多教徒弟东西,害怕将来抢饭碗,少年梅兰芳就展现出对京剧超人的热忱,以及因为这种热忱所引发对长辈们的谦和,似乎为了京剧,他能够忍受一切。他也赢得了许多师长的友谊和教诲。”戏份很重,余少群走过来有赖陈、孙二人。“陈导演是个严厉的人,但他对我非常非常有耐心。他会看着我的眼睛说戏,用最感染人的语气来描述当时情景,我看着他的眼睛,就能找到那种状态。拍完了,他会大声说,‘好,大好!’”谈到整部戏里最能打动自己的几幕,余少群想起和邱如山的结拜,他坦承,“在片场中,只要与孙红雷老师对戏,好像十分容易过,孙老师全情投入,充满魅力,仿佛能吸引你进入他的世界。他从年少和梅兰芳结拜,演到后来中年,老年,两个人之间发生许多事情,孙老师都能驾驭得游刃有余。”中年的梅兰芳是黎明饰演的,更侧重电影情节,而余少群侧重舞台表现力。说着,余少群起身,翘起兰花指,缓缓步走,唱了句:“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这段著名的梅派《贵妃醉酒》“四平调”传说是从昆曲而来,尤以开场为京剧珍品。演唱间余少群瞥过来一眼,那一眼,在唇齿启合间,似乎刹那度上了光华,那是某种突然找到了自己的状态,仅仅一句的媚态与眉眼的幽怨起落,果真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我们不能完全说这部戏能成就余少群,好的电影仿佛黑洞,在某些时候吞尽人的精髓。也许是余少群协助了这部戏,并让它与他离成功近了一点。在这样一个好莱坞电影与洋打工盛行的时代,我们习惯的喧闹和刺激已经许多,正好现在,可以耐下心来,聊一聊梅兰芳,听一听他的声音,再看一看后世人演绎的关于他的悲欢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