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俄羅斯電影
新俄羅斯電影
文 戴光晰
http://www.netandtv.com 2003年10月23日18:14 中國新聞社《華聲視點》
有過輝煌歷史、獨樹一幟的蘇聯電影曾經為世界影壇奉獻過《戰艦波將金號》、《母親》、《梅可馨三部曲》、《列寧在十月》等不朽名片。中國觀眾對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蘇聯影片《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兩個人的車站》等仍歷歷在目。但對1990年代以後的俄羅斯電影卻很陌生,頗有與一個老朋友“久違了”的感覺。
走出困境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電影從創作生產到市場發行一度陷入了困境,這種狀況延續了五、六年之久。1980年代,蘇聯電影的年產量基本上保持在150部左右,後來逐年上升,原因是取消了生產指標的限制,影片內容無需審查,誰有資金就可以拍攝影片。到1991年底,影片產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高達年產430部,但是質量低下。隨後,電影產量又急劇下降,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又開始上升,政府希望年產量能達到90部左右。俄羅斯電影“全面開放”的初期,政府對電影失控,致使美國影片大量傾銷俄羅斯市場,其本土影片的製作和發行步履維艱。1990年代初,上映的美國片最多。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占了111部。美國影片不乏優秀之作,但充斥俄羅斯銀幕的卻是一些在美國本土沒有人看的、不入流的低劣影片,這些電影一般都是向貧窮的非洲國家輸出的。進口這些電影的價格低廉,最便宜的一部只要一千美元,但是一次必須進口五部以上。
低劣的美國影片還引起了其他連鎖反應,一些隻圖賺錢的俄羅斯製片商也投資拍攝三、四流的美國影片的仿製品。於是,大量俄羅斯影片中充滿了槍戰格鬥、色情裸露的鏡頭。1997年以前,拍攝有一定思想內涵和藝術質量的本土影片,不容易找到投資者。這樣的影片即使拍成發行後,成本也不一定能收回。俄羅斯政府為了扶植國產電影,在稅收方面對放映本土影片予以優惠,例如,國產片在電影院賣座25%時,收稅率為10%;美國片在電影院賣座達到65%時,收稅率為50%。即便如此,電影院還是放映美國影片盈利更多一些。
此外,蘇聯時期存留下來的影院也令人望而生畏:電影院被破壞得很厲害,天知道是什麼樣的放映機和放映質量;座椅破損得搖搖晃晃,地上吐滿了痰,天花板和牆壁有裂縫,銀幕髒得像塊大抹布。再加上社會治安不良,俄羅斯電影業低迷不難理解。
電影製片廠的技術設備陳舊落後,與先進電影大國的影片製作水準相去甚遠。對於導演來說,想拍電影,先要自己設法籌集資金。一些在國際影壇上知名度較高的導演,如拍攝《西伯利亞理髮師》的尼·米哈爾柯夫就不愁沒有人為他投資,但這樣的幸運者終究是極少數。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其中一位副部長專負責電影;國家專門撥款投拍一部分影片,而且投資額逐年增加;電影廠更換廠長,一些年輕、有開拓精神和藝術水平的導演擔任了製片廠的管理職務;製片廠技術設備得到了更新,電影院陸陸續續也得到改建;兩年一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度,並且國家為電影節撥款。俄羅斯電影逐漸走出了困境,出現了新的生機。
商業化與全球化
俄羅斯的電影製片人除了讓本國觀眾走進影院,還力求使電影登上國際影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拍攝的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2000年的《兄弟》。影片的主人公達尼拉是個職業殺手,他參加過阿富汗的戰爭。他的一個戰友為了替自己的弟弟——為芝加哥世界明星聯隊效力的冰球運動員催索一筆拖欠的傭金,被俄羅斯和美國的黑手黨聯手殺害。為了討回公道,懲罰兇手,達尼拉去了美國,深入到了黑手黨的內部。在美國,達尼拉有不少險遇;而在莫斯科,著名歌星伊莉娜·薩爾竇柯娃等著他回家。
《兄弟》在俄羅斯國內外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收入,同時,在國內外的眾多電影節上贏得了不少獎項,這促使編導阿·巴拉巴諾夫很快就拍出了續集。《兄弟》中槍戰場面不算多,但《兄弟》續集卻是一部真正的槍戰片,再加上歌星伊莉娜·薩爾竇柯娃就是由這位當紅歌星本人飾演的,影片就更有賣點了。
但是善於思考的俄羅斯電影理論雜誌《電影藝術》的主編達·唐杜列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指出:這部火爆的《兄弟》續集宣揚的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俄羅斯法西斯主義。影片在精美的娛樂形式的包裝下,描繪了一個血腥屠殺的世界。影片主人公簡單化地把人分成自己人和敵人兩種。而且,影片中有歧視黑人的情節,這是俄羅斯電影中第一次滲透著種族歧視的思想。但是,即使在這樣一個追求商業化、全球化的影片中,俄羅斯文學藝術中固有的人道主義思想依然沒有泯滅。在美國,達尼拉本來可以殺死與美國黑手黨勾結的俄羅斯黑手黨黨魁、銀行家別爾金。但當達尼拉看到別爾金聰明可愛的幼小兒子時,他不忍心讓這個孩子失去父親,總算給別爾金留了一條生路。
有意思的是,《兄弟》的主演謝爾蓋·鮑德洛夫於2001年執導了他的處女作影片,片名正好與《兄弟》相呼應,叫《姐妹》。影片敍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同母異父的小姐妹,妹妹與父母同住,幸福富有,姐姐跟著外婆,貧困艱難。起先,妹妹歧視姐姐,但當妹妹的父親遇到災難時,唯一來幫助妹妹的是她以德報怨的姐姐。姐姐帶著妹妹逃跑,兩人相依為命,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險境。姐妹倆人的關係最終由嫉恨化解成了愛。
民俗與民情
當有的導演忙於拍攝打打殺殺的槍戰片時,有的編導卻把鏡頭對準了俄羅斯的大自然和豪邁的俄羅斯民族性格。如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就連續拍了三部頌揚俄羅斯民俗民情的影片。它們分別是《民族狩獵的特徵》(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徵》(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這三部影片都是阿·羅果什金自編自導的。
在《民族狩獵的特徵》中,一位元專寫民俗民情的外國作家來到了俄羅斯,他想瞭解俄羅斯民族狩獵的情況。他與將軍伊沃爾金、列兵庫茲米契、列夫·索洛維契克等一起遠行去狩獵。令作家不解的是,在為出行狩獵所做的準備工作中,他見到的是一箱一箱的伏特加酒,而不是狩獵所需的各種器械。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這些狩獵者首先是喝酒,邊喝邊聊。狩獵的沿途,作家看到了俄羅斯民俗風情畫般的日常生活,瞭解了俄羅斯民族豪邁渾厚的性格。至於狩獵的成果如何,似乎並不重要。作家得出的結論是:俄羅斯民族狩獵的特徵就是喝伏特加酒。湊巧的是,在蘇聯時期,伏特加酒和電影院的票房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兩大來源。
影片《民族捕魚的特徵》中的主人公仍然是《狩獵》中的那些人。他們和區檢察長、民警局長、地方商人一起,度過了一幕幕險象環生、悲喜交加的經歷。不同的僅僅是狩獵換成了捕魚。這些主人公在任何行動之前,都必須喝伏特加酒,將軍伊沃爾金說:“伏特加是我國人民獨一無二的發明,他能使我們凝聚在一起並能制約我們,是我們免於最終解體。”將軍還說,飲用伏特加的人需要有與這種酒相稱的“文化和智慧”。他們在捕魚的過程中陷入困境和獲取勝利,都是伏特加酒在起作用。最後,捕到的魚雖然不多,但將軍誇獎這些捕魚者個個都是好樣的。
《冬日狩獵的特徵》是阿·羅果什金的第一部喜劇片,也是俄羅斯的第一部真正的喜劇片。阿·羅果什金本來是擅長拍攝悲劇的,他說他並不是有意識地要拍喜劇,影片中的那些幽默可笑、令人忍俊不禁的場景是順乎自然地出現的。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嚴肅與可笑交織成的。當然,冬日狩獵的原動力仍然是伏特加酒。
愛與人性
很多藝術家都把呼喚愛與人性作為自己從事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曾經拍攝過中國觀眾非常喜愛的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導演弗·緬邵夫於2000年拍攝了一部表現跨國之戀的影片《神仙也羡慕》。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婭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波列日涅夫執政時期電視臺的一個編輯,她的丈夫是軍事題材小說家,他們有一個兒子。從表面上看,女主人公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但來自法國《人道報》的一個記者與她發生了她所盼望的真正的愛情。最後,政治原因又使他們不得不分離。
影片創作者認為愛情不應當受國界與政治的制約,而且真正的愛情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愛的基礎。影片的立意是好的,女主人公索尼婭仍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卡佳的扮演者維·阿蓮托娃扮演,但由於這部影片的藝術質量平平,影片沒有引起轟動效應。
《民族狩獵》與《捕魚》等三部曲的編導阿·羅果什金於2002年又拍了一部佳作《布穀鳥》。這部影片在當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引起了電影人的重視與讚揚。
故事發生在俄羅斯與芬蘭接壤的北部邊境地區,時間是1944年,當時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合約,退出了戰爭。影片中的人物一共只有三個。年輕的芬蘭狙擊手維伊科早已厭倦戰爭,他扔掉了槍,但他穿了一身不知從哪兒弄來的法西斯制服,所以被俄國人當作敵人銬在岩石上;蘇軍少尉伊凡因被人誣陷,被自己人抓了起來。在一次轟炸之後,生者只剩下了芬蘭人維伊科與受重傷的蘇軍少尉伊凡。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偏遠地區,一個斯堪的納維亞古老的少數民族——薩阿米族的年輕婦女安娜救活了伊凡。伊凡始終把穿著法西斯制服的維伊科當作敵人,任憑維伊科如何解釋,由於語言不通,維伊科白費了唇舌。伊凡擊傷了維伊科,又是安娜救活了這個芬蘭人。兩個男人相繼與失去了丈夫的安娜發生了愛情,是安娜的愛使伊凡與維伊科化敵為友了。當維伊科與伊凡要離去時,安娜為他們縫製了鹿皮衣服,並為他們準備了糧食。影片結尾,安娜在向她的一對已六、七歲的孿生兒子講述他們的父親的故事,她認為,維伊科和伊凡都是孩子們的父親,孩子們是他們三個人的愛的結晶。
有趣的是,這部影片中,三個主人公各講各的語言,片中響徹著芬蘭語、俄語和薩阿米語,但無需翻譯,愛與共同的人性使他們彼此溝通了。
片名叫《布穀鳥》,是因為,芬蘭人稱狙擊手為“布穀鳥”,而安娜說,她的名字按照薩阿米語的語義,也是“布穀鳥”。
俄羅斯電影評論界的人士說,2002年銀幕上的射擊聲少了,像維伊科這樣熱愛和平和文學的主人公正是觀眾所期盼的。《布穀鳥》是俄羅斯銀幕上的新氣象,也許,從此會掀起俄羅斯電影的一股“新浪潮”。
文 戴光晰
http://www.netandtv.com 2003年10月23日18:14 中國新聞社《華聲視點》
有過輝煌歷史、獨樹一幟的蘇聯電影曾經為世界影壇奉獻過《戰艦波將金號》、《母親》、《梅可馨三部曲》、《列寧在十月》等不朽名片。中國觀眾對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蘇聯影片《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兩個人的車站》等仍歷歷在目。但對1990年代以後的俄羅斯電影卻很陌生,頗有與一個老朋友“久違了”的感覺。
走出困境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電影從創作生產到市場發行一度陷入了困境,這種狀況延續了五、六年之久。1980年代,蘇聯電影的年產量基本上保持在150部左右,後來逐年上升,原因是取消了生產指標的限制,影片內容無需審查,誰有資金就可以拍攝影片。到1991年底,影片產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高達年產430部,但是質量低下。隨後,電影產量又急劇下降,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又開始上升,政府希望年產量能達到90部左右。俄羅斯電影“全面開放”的初期,政府對電影失控,致使美國影片大量傾銷俄羅斯市場,其本土影片的製作和發行步履維艱。1990年代初,上映的美國片最多。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占了111部。美國影片不乏優秀之作,但充斥俄羅斯銀幕的卻是一些在美國本土沒有人看的、不入流的低劣影片,這些電影一般都是向貧窮的非洲國家輸出的。進口這些電影的價格低廉,最便宜的一部只要一千美元,但是一次必須進口五部以上。
低劣的美國影片還引起了其他連鎖反應,一些隻圖賺錢的俄羅斯製片商也投資拍攝三、四流的美國影片的仿製品。於是,大量俄羅斯影片中充滿了槍戰格鬥、色情裸露的鏡頭。1997年以前,拍攝有一定思想內涵和藝術質量的本土影片,不容易找到投資者。這樣的影片即使拍成發行後,成本也不一定能收回。俄羅斯政府為了扶植國產電影,在稅收方面對放映本土影片予以優惠,例如,國產片在電影院賣座25%時,收稅率為10%;美國片在電影院賣座達到65%時,收稅率為50%。即便如此,電影院還是放映美國影片盈利更多一些。
此外,蘇聯時期存留下來的影院也令人望而生畏:電影院被破壞得很厲害,天知道是什麼樣的放映機和放映質量;座椅破損得搖搖晃晃,地上吐滿了痰,天花板和牆壁有裂縫,銀幕髒得像塊大抹布。再加上社會治安不良,俄羅斯電影業低迷不難理解。
電影製片廠的技術設備陳舊落後,與先進電影大國的影片製作水準相去甚遠。對於導演來說,想拍電影,先要自己設法籌集資金。一些在國際影壇上知名度較高的導演,如拍攝《西伯利亞理髮師》的尼·米哈爾柯夫就不愁沒有人為他投資,但這樣的幸運者終究是極少數。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其中一位副部長專負責電影;國家專門撥款投拍一部分影片,而且投資額逐年增加;電影廠更換廠長,一些年輕、有開拓精神和藝術水平的導演擔任了製片廠的管理職務;製片廠技術設備得到了更新,電影院陸陸續續也得到改建;兩年一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度,並且國家為電影節撥款。俄羅斯電影逐漸走出了困境,出現了新的生機。
商業化與全球化
俄羅斯的電影製片人除了讓本國觀眾走進影院,還力求使電影登上國際影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拍攝的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2000年的《兄弟》。影片的主人公達尼拉是個職業殺手,他參加過阿富汗的戰爭。他的一個戰友為了替自己的弟弟——為芝加哥世界明星聯隊效力的冰球運動員催索一筆拖欠的傭金,被俄羅斯和美國的黑手黨聯手殺害。為了討回公道,懲罰兇手,達尼拉去了美國,深入到了黑手黨的內部。在美國,達尼拉有不少險遇;而在莫斯科,著名歌星伊莉娜·薩爾竇柯娃等著他回家。
《兄弟》在俄羅斯國內外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收入,同時,在國內外的眾多電影節上贏得了不少獎項,這促使編導阿·巴拉巴諾夫很快就拍出了續集。《兄弟》中槍戰場面不算多,但《兄弟》續集卻是一部真正的槍戰片,再加上歌星伊莉娜·薩爾竇柯娃就是由這位當紅歌星本人飾演的,影片就更有賣點了。
但是善於思考的俄羅斯電影理論雜誌《電影藝術》的主編達·唐杜列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指出:這部火爆的《兄弟》續集宣揚的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俄羅斯法西斯主義。影片在精美的娛樂形式的包裝下,描繪了一個血腥屠殺的世界。影片主人公簡單化地把人分成自己人和敵人兩種。而且,影片中有歧視黑人的情節,這是俄羅斯電影中第一次滲透著種族歧視的思想。但是,即使在這樣一個追求商業化、全球化的影片中,俄羅斯文學藝術中固有的人道主義思想依然沒有泯滅。在美國,達尼拉本來可以殺死與美國黑手黨勾結的俄羅斯黑手黨黨魁、銀行家別爾金。但當達尼拉看到別爾金聰明可愛的幼小兒子時,他不忍心讓這個孩子失去父親,總算給別爾金留了一條生路。
有意思的是,《兄弟》的主演謝爾蓋·鮑德洛夫於2001年執導了他的處女作影片,片名正好與《兄弟》相呼應,叫《姐妹》。影片敍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同母異父的小姐妹,妹妹與父母同住,幸福富有,姐姐跟著外婆,貧困艱難。起先,妹妹歧視姐姐,但當妹妹的父親遇到災難時,唯一來幫助妹妹的是她以德報怨的姐姐。姐姐帶著妹妹逃跑,兩人相依為命,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險境。姐妹倆人的關係最終由嫉恨化解成了愛。
民俗與民情
當有的導演忙於拍攝打打殺殺的槍戰片時,有的編導卻把鏡頭對準了俄羅斯的大自然和豪邁的俄羅斯民族性格。如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就連續拍了三部頌揚俄羅斯民俗民情的影片。它們分別是《民族狩獵的特徵》(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徵》(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這三部影片都是阿·羅果什金自編自導的。
在《民族狩獵的特徵》中,一位元專寫民俗民情的外國作家來到了俄羅斯,他想瞭解俄羅斯民族狩獵的情況。他與將軍伊沃爾金、列兵庫茲米契、列夫·索洛維契克等一起遠行去狩獵。令作家不解的是,在為出行狩獵所做的準備工作中,他見到的是一箱一箱的伏特加酒,而不是狩獵所需的各種器械。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這些狩獵者首先是喝酒,邊喝邊聊。狩獵的沿途,作家看到了俄羅斯民俗風情畫般的日常生活,瞭解了俄羅斯民族豪邁渾厚的性格。至於狩獵的成果如何,似乎並不重要。作家得出的結論是:俄羅斯民族狩獵的特徵就是喝伏特加酒。湊巧的是,在蘇聯時期,伏特加酒和電影院的票房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兩大來源。
影片《民族捕魚的特徵》中的主人公仍然是《狩獵》中的那些人。他們和區檢察長、民警局長、地方商人一起,度過了一幕幕險象環生、悲喜交加的經歷。不同的僅僅是狩獵換成了捕魚。這些主人公在任何行動之前,都必須喝伏特加酒,將軍伊沃爾金說:“伏特加是我國人民獨一無二的發明,他能使我們凝聚在一起並能制約我們,是我們免於最終解體。”將軍還說,飲用伏特加的人需要有與這種酒相稱的“文化和智慧”。他們在捕魚的過程中陷入困境和獲取勝利,都是伏特加酒在起作用。最後,捕到的魚雖然不多,但將軍誇獎這些捕魚者個個都是好樣的。
《冬日狩獵的特徵》是阿·羅果什金的第一部喜劇片,也是俄羅斯的第一部真正的喜劇片。阿·羅果什金本來是擅長拍攝悲劇的,他說他並不是有意識地要拍喜劇,影片中的那些幽默可笑、令人忍俊不禁的場景是順乎自然地出現的。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嚴肅與可笑交織成的。當然,冬日狩獵的原動力仍然是伏特加酒。
愛與人性
很多藝術家都把呼喚愛與人性作為自己從事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曾經拍攝過中國觀眾非常喜愛的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導演弗·緬邵夫於2000年拍攝了一部表現跨國之戀的影片《神仙也羡慕》。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婭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波列日涅夫執政時期電視臺的一個編輯,她的丈夫是軍事題材小說家,他們有一個兒子。從表面上看,女主人公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但來自法國《人道報》的一個記者與她發生了她所盼望的真正的愛情。最後,政治原因又使他們不得不分離。
影片創作者認為愛情不應當受國界與政治的制約,而且真正的愛情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愛的基礎。影片的立意是好的,女主人公索尼婭仍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卡佳的扮演者維·阿蓮托娃扮演,但由於這部影片的藝術質量平平,影片沒有引起轟動效應。
《民族狩獵》與《捕魚》等三部曲的編導阿·羅果什金於2002年又拍了一部佳作《布穀鳥》。這部影片在當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引起了電影人的重視與讚揚。
故事發生在俄羅斯與芬蘭接壤的北部邊境地區,時間是1944年,當時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合約,退出了戰爭。影片中的人物一共只有三個。年輕的芬蘭狙擊手維伊科早已厭倦戰爭,他扔掉了槍,但他穿了一身不知從哪兒弄來的法西斯制服,所以被俄國人當作敵人銬在岩石上;蘇軍少尉伊凡因被人誣陷,被自己人抓了起來。在一次轟炸之後,生者只剩下了芬蘭人維伊科與受重傷的蘇軍少尉伊凡。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偏遠地區,一個斯堪的納維亞古老的少數民族——薩阿米族的年輕婦女安娜救活了伊凡。伊凡始終把穿著法西斯制服的維伊科當作敵人,任憑維伊科如何解釋,由於語言不通,維伊科白費了唇舌。伊凡擊傷了維伊科,又是安娜救活了這個芬蘭人。兩個男人相繼與失去了丈夫的安娜發生了愛情,是安娜的愛使伊凡與維伊科化敵為友了。當維伊科與伊凡要離去時,安娜為他們縫製了鹿皮衣服,並為他們準備了糧食。影片結尾,安娜在向她的一對已六、七歲的孿生兒子講述他們的父親的故事,她認為,維伊科和伊凡都是孩子們的父親,孩子們是他們三個人的愛的結晶。
有趣的是,這部影片中,三個主人公各講各的語言,片中響徹著芬蘭語、俄語和薩阿米語,但無需翻譯,愛與共同的人性使他們彼此溝通了。
片名叫《布穀鳥》,是因為,芬蘭人稱狙擊手為“布穀鳥”,而安娜說,她的名字按照薩阿米語的語義,也是“布穀鳥”。
俄羅斯電影評論界的人士說,2002年銀幕上的射擊聲少了,像維伊科這樣熱愛和平和文學的主人公正是觀眾所期盼的。《布穀鳥》是俄羅斯銀幕上的新氣象,也許,從此會掀起俄羅斯電影的一股“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