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补行

七月初的周末,遵照某淑计划,往朔州、大同小走一趟,欣赏了神往已久的朔州崇福寺,一睹风采让人心悦。 提前买好2602次去往朔州的卧铺,这趟神奇的列车自河北秦皇岛开出,终点设在山西临汾,是为了方便支援秦皇岛煤田的山西矿工回家么??列车23点42分才自北京发出,于是俺们就大意了,两人打算窝在家里洗个澡等22点才出门。怎知天有不测风云,晚9点过后,窗外开始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见势不妙俺忙扯了慵呆赖着不走的某淑出门,到了门口却让大雨阻住一步都迈不出去了,冲了两趟都给狂风劲雨给扇了回来。天地间银蛇挥舞四野震裂,真心是出不去了。。 古籍都爱说蒙古人害怕打雷,俺却打小爱看闪电,每每雨夜站在窗前数闪电玩。但到了北京后,频繁听闻的雷击事件让俺开始心生惧意,不似儿时叶公,听雷见闪开始躲着走了。想想叱咤草原的蒙古皇帝到了大都城,也被大都的雷电震到办佛事禳雷的地步,俺这也不算胆小哈。。 两人尝试几番都给急雨赶了回来,没耐心的某淑急匆匆跑回去开电脑要退票,却已是22点退不了啦。正相对无奈,雨云却缓缓向南飘去,看看骤雨忽停,二话不说赶紧出门打车上地铁转北京站,一小时内一气呵成,到了北京站火车还晚点,俺们时间刚刚好。。

虽说俺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从来只拿三教当饮料喝喝图个清凉,可潜意识里还是有种小想法,那就是福祸相依坏事完了定是好事要到,于是卧铺躺好俺就觉得此行应该会很美好O__O"…昏昏沉沉了一晚上,旁边一对说着山西味儿普通话的二逼青年,都到家乡了却执意要凸显自己说普通话“与你们不同”的特别感,烦的我头疼。。到了朔州正是早上8点,天气清爽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是要下雨的,结果还是一滴没落。

坐公交车转个小圈就摸到了崇福寺后,寺后街名操场街,两边建着崇福寺、天主堂还有道教大成宫,东段却是个大农贸市场,到处都是嗷嗷待宰的牲畜和剔好骨头的大肉,真是修罗场中修正道啊。。 视线摆脱了现代高楼的阻挡,突然间一座巨大的建筑群蹦进了眼中,心潮澎湃有木有,好大个好喜欢啊~~~好激动好欣喜啊!!!急匆匆冲到门前,结果去早了不开门。。寺东是古城东关,两人转去关旁一家四川小馆吃了早点,消食散走,看看一旁土墙残垣的朔州城墙,还未整修的墙面上还有老年间挖的窑洞盖得砖房,看来还没来得及如大同城墙一样包裹城砖。

崇福寺四周都已修缮一新,南面建了个崇福广场,都是新修的仿古建筑博物馆、戏台等等,紧靠东关的是尉迟公的鄂国公庙和以东关南段城墙为基础建设的古城墙公园。翻看卫星地图,老城里已是一通狂拆,到处是大片的空地,应该是效仿北边的大同府在造新城吧,不过现在好像也已经放缓了,一如大同造城后的停滞。崇福寺前遥望,只看到早年被拆除的鼓楼好像还在复建中。

崇福寺位于朔州古城的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由著名的朔州籍大将,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网上说其地“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 我想这里的所谓“林衙”应是辽代“林牙”官名而已,寺院辽时可能有“林牙”太师以为驻衙,结果后人讹传为林姓太师。相传寺院改作衙署后,院内时有灵光显现,居者惶恐不安,辽圣宗统和年间便又将其改回僧舍,取名林衙寺。金皇统三年(1143),金熙宗命朔州顺义军节度使安远大将军开国侯翟昭度在大雄宝殿北增建弥陀殿七楹,其后又建观音殿五间。天德二年(1150)海陵王赐额“崇福禅寺”。元末战乱,崇福寺改作粮库,寺僧四散,寺舍多毁。明初曾将囤粮清空粗加修葺,成化年间又经过两次大的营建,寺院现有规模初步形成,清代还曾数次补修。现存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其中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建筑,藏经阁建于大殿之前,亦很特殊。据说明时曾在观音殿后增建毗卢殿,今已不存。1954年和1985年,国家曾先后两次拨款对观音殿和弥陀殿进行了落架大修。



崇福寺的第二进院的正北面,是一座面五进三的二层阁楼,名叫千佛阁,原为唐时所建藏经楼,明成化年间重修后,阁内周设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阁。千佛现已不存,但名称沿用至今。 进的殿内,正面为明代铜铸弥勒佛像,佛后有木制三檐双层阁楼模型,据传是明代仿唐时藏经楼式样而作,木作精巧极具观赏价值。殿西有木质扶梯直上二楼,但已封闭不开放。殿内东西两侧放置有砂岩佛造像数尊,感觉有元代风格,据说是从朔州南榆林乡旧庙遗址中出土,存放寺内保护。殿内原有七尊贴金檀木造像,是朔州西山名刹神应寺遗物,现已搬离他处保护。













千佛阁后的第三进院落,由东西两侧配殿文殊堂、地藏堂和正面的大雄宝殿组成。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初,明成化年间重修殿宇后,改大雄宝殿为三宝殿。大殿建于唐代遗基之上,前出月台,只正面设有踏道。台基和月台转角处角石上放置着早年间残留的角狮,岁月侵蚀古风依稀。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八椽,单檐悬山顶,殿内供奉横三世佛,都是明代塑造的沥粉贴金佛像,结跏趺坐莲花台上。殿东西两壁有始绘于明代的千佛壁画,南墙壁上绘有三国人物,好像是关二爷和赵四爷。

转过三宝殿,其后就是崇福寺主殿弥陀殿,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距今已有870年的历史。弥陀殿高大宽敞,殿身坐落在高大台基上,前有开辟正面踏道的月台,使得恢弘大殿的外部空间不是十分局促,更衬托了殿宇的高大壮观。殿前当中五间为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梢间各装大板门两页,供游人进出殿堂之便。弥陀殿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被誉为“金代五绝”。

崇福寺大殿鸱吻已渐成“龙尾”作法,外形似鸱尾,身内完全为一条蟠曲上弯的龙所占据,唇后出前爪,尾部出后爪,抓住尾尖,留出一个空涧,打破前期浑然整体的鸱尾形象,将兽面和龙身结合在一起。这一式样在元以后多被沿用,习惯上称之为大吻或吻兽。








大殿内佛坛设像九尊,俱为金代作品。“西方三圣”端坐主位,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极具观赏性。主像两侧四尊立像为胁侍菩萨,表情恭谦。坛前两隅为护法金刚即俗所谓哼哈二将,怒目圆睁威严雄健,见之顿生庄严肃穆之感。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不失为金塑珍品。 殿内四壁绘画,亦是金代作品。除后壁有部分损坏外,大多保存完好。东西两壁各绘三组说法图,都是释迦摩尼佛居中间,二菩萨侍立两旁,上画飞天。最好玩的是佛和菩萨都画着小胡子,好像敦煌画像里的胡人。此外南壁东尽间还有佛和菩萨像六尊,北壁画像则早已残损。






殿内还存放有北魏曹天度千佛塔,据塔底题记是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帝前小臣曹天度为亡父颖宁、亡子玄明倾产雕造。该塔原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抗战时期塔座和塔身被日军掠走,后辗转而至台北历史博物馆,塔刹则仍留在崇福寺保管。

观音殿位于弥陀殿后,是崇福寺的第二大佛殿,和前面弥陀殿用一段月台相连,月台两侧设有踏道供人上下。殿宇现存建筑为金晚期所建,单檐歇山顶,面五进三。殿内塑有观世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是明代遗物。殿内施用减柱法,前槽金柱全部减去,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内前槽上部载荷分化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使大殿内前部更加宽广。







游完崇福寺已是中午,但离赶去大同的时间还早,某淑事先路书了新安庄天主堂,于是决意前去。找辆出租车,和开车的大姐叨唠一路,车停处已是教堂门前。 新安庄天主堂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哥特式建筑群,始建于1879年,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现存教堂是1913年由意大利籍神甫(P.Antoniun.Eippizone)主持依地重建的,当时朔县为天主教区所在地,区辖周围十五个县和六个本堂区,新安庄为教区主教座堂所在地,因此兴建教堂时施工精细建筑庞大,建有大堂、修道院、传教会、保赤会、小学校、诊疗所、啤酒坊、制鞋坊、园圃、宿舍等,共计房屋375间。解放后该地为县中等师范学校租用,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当地亦因学校驻地而繁华一时。现今中等师范停办,新安庄经济也已不复当年。教舍在1996年归还教会后,如今正在兴建朔州教区修女院,我们到时到处都在施工,修复老屋新建大楼,宗教复兴真是热火朝天。

绕着教堂转了一圈,大堂西侧的一排排平房宿舍正在重新整修,准备新学员的入住。东北侧有个新安庄堂区的活动场所,信徒们举行完仪式正在周末聚餐,里面除了信徒外还有一些村里的孩子,被吸引来参加活动,这都是在打小培养下一代争潜在客户呐。。大堂被各式建筑包围,门窗封死不得进入,和某淑找个窗户缝隙钻了进去,里面看着阴森森的。。还不如不进去呐。。 看看无甚可观,两人慢悠悠出村走人,直走了4公里才找到一处公交站。不过乡村路上的漫步还是很闲适的。其余不表,花了一个小时才辗转到朔州汽车北站,买票上车前往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