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影,就要有激情!”——First青年电影节评委陈勋奇访谈录
按:承First青年电影节的好意,安排我访问了陈勋奇导演。这位影坛多面手热情而达观,侃侃而谈,言及配乐、武职、表演、导演……甚至包括了堪称个人滑铁卢的《杨门女将》的幕后故事,足见真诚。采访所得的很多细节网上也有,有些则是第一次披露,我把重要的信息放在标题里了。
一、关于国内影展:拍电影最重要的是热情。
问:感谢您这次担任FIRST青年影展的评委。您觉得这类影展可以对中国电影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有什么觉得可以跟青年导演说的吗?
答:因为我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嘛,所以我是觉得能够扶持一下电影圈的生力军是一件好事。然后多接触年轻电影工作者也是对我们一个换血,而且我觉得我自己的心态、心境还是很年轻,所以,他不找我找谁啊?
我觉得青年电影节可以刺激年轻人,现在拍摄电影的器材已经很方便,不像以前要用胶卷,还需要冲洗等工序,费用很大。现在有数码器材的帮助,谁都可以拍,而且网络技术也很方便,想看哪一个导演的作品、哪一部戏作参考的话,一搜索就出来了,不像我们小时候,很辛苦。年轻人生活在这么幸福的一个年代,一定要拿出更新、更好的作品来,给他们那些老头子一点压力——我不是老头子啊,我是90后。
问:青年影展要促进“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的重生”, 我们知道,您的作品都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充满趣味。我想知道,您在创作中是怎么把现实主义和趣味结合在一起的?
答:我们香港的电影人没有什么专业培训,念书也不多,所以我们拍的电影、想说的故事都是发自内心的。
我们出道的那个时候,电影界流行拍喜剧,所以我们习惯用比较幽默的方法来讲故事。平时生活里面我们都习惯开玩笑,哪怕是很苦的东西,也喜欢把用比较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现实主义。
拍戏最重要就是有热情,我最讨厌有些年轻人就是为了钱干活。没钱当然不行,但是干电影这行需要一种激情,需要你真正地喜欢。就好像你爱一个人,你会为她做出一些很大的牺牲,奉献你自己所有都可以的。真正喜欢电影的工作者不会想着说今天下班了,今天是礼拜天呀,今天是情人节啊,没有的。很多电影人的伴侣都是电影人,如果说一个圈外的人跟一个圈内的人走在一起的话,说不定结局就是闪婚闪离。
但是我们这一类的香港电影人有一个缺点,就是说我们拍的文化气息很深或者学术性很高的题材,我相信我们拍不好的,因为我们拍的电影都很生活化。演戏也是,不像演戏,你看我,我在电影里不是在演戏,我是在做我自己。做我自己有时候会不好,因为观众每一部戏不是看你,而是看你戏里那个人物,看你演现代的爱情喜剧你是这样,黑社会的你也是这样,演警察也是这样。例如我有部戏改编自古龙的小说,叫《边城浪子》,我跟常演大侠的狄龙、前辈许还山就是三个表演风格。我完全就是个戴了头套的现代人。狄龙一出来,看着就像当时的人物,因为他演惯了大侠,而许还山老师演的大反派万马堂堂主,是不动如山的感觉,他是艺术家,完全投入了那个角色,连戏下说话都很慢,很有威严。但是演出来真的好。做导演碰到这样的好演员,成片效果自然就特别好。我们最怕就是演员一来就告诉那个制片或者是副导演、导演,他马上几个小时就要走了。哎,真郁闷,你那个戏怎么会拍得好呢?
这次接到你们青年电影节的邀请的话,我也很兴奋,希望这次电影节能够对年轻人有一个感召,为电影这个圈子多培养一些生力军。这个圈子有一个很不健康的现象,就是因为每年的连续剧拍得太多了,两三万集,哪来那么多创作人呢?我是希望年轻人真正喜欢电影的话,不一定是做明星,应该做一个有主动性的电影人,自己写好自己的剧本,这样入行很快。入行先做编剧是最幸福的,现在中国大陆最缺乏的就是编剧,做别的工作要磨很长时间,但是做编剧的话,只要你真正喜欢电影,你有你自己的爱好,你就写你自己爱好的那个题材,保证可以的,我真的是很鼓励大家做这些幕后的工作。
问:您作为导演,对于好电影有什么标准么?
答:能打动我和观众的就是好电影,没有准则的。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Blow Up”,中文翻译好象是《春光乍泄》,那时觉得好好!后来也知道很卖座,当然它有很多暴露镜头也是原因之一了。电影是个整体,导演拍得好,推广人员做得好,观众能感受到导演想要的意境,这些都很重要。
至于我自己,我喜欢的片种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路的改变,会喜欢不同的电影。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黑白的黄飞鸿电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部,从小就被黄飞鸿那种锄强扶弱的精神所感染。后来习武、拍武侠片都与此有关。
问:您导演的电影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而且积极向上。可以谈谈您最喜爱的电影和导演是谁吗?
答:我可能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做导演的造诣都是所有我配过乐的导演赐给我的,因为我重复看他们的片子,就学到他们的风格。比如李翰祥导演,他的风格就很灵活、很跳跃。他拍风月片经常是自己剪的,我给他配月的时候就到他家里,听他有什么意见,然后看着他用剪辑的机器在家里做,慢慢就学会了。我拍戏的时候同样是剪辑机器永远陪着我,成龙大哥也是,喜欢电影的人,真的睡觉都抱着胶片的。
另一个影响我的导演是张彻,张彻导演跟李翰祥导演又不同,他很大气,当年姜大卫和狄龙主演的每一部戏,都让我早早就期待,能快一点配好台词和动效,好交到我手上。往往是他配动效的时候我就已经偷偷去看了,那种迷恋、等待他电影的心情,就好像王家卫的粉丝等《一代宗师》这么多年一样,那种心态我真的太了解了。
另一个导演是楚原,他拍古龙的戏,很迷离,好像永远隔着一层纱般的感觉。他也很厉害,我拍《边城浪子》的时候,狄龙请楚原导演来看首映,看完他就拍我肩膀:“小弟!拍古龙的小说你不会先来找我取取经?”
其实他第一次拍古龙的电影《流星•蝴蝶•剑》就是我做配乐的,《天涯明月刀》也是我做的,我自以为看了他这么多,为他服务了这么多戏,已经看得清楚,但很多东西还是学不到。楚原导演是一个多产的导演,他可以在这个棚拍他的一部戏,同时在那个棚还拍另外一部古龙的戏,就这么厉害。他还是一个很聪明的导演,古龙的戏都是推理,一部小说厚厚的,分好几本的,那你如何在那个几十分钟把一切解释清楚呢?那个时候香港的电影限制时间很死,没有现在这么幸福,可以用100多分钟来讲故事。怎么办呢?他就很精简,把枝节删除,精简扼要地拍出来,而且最后结局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脉络,蛛丝马迹全都介绍得很清楚。
我们的老板邵逸夫先生有一个理论,我记在心里面几十年。他说:“我是干电影的,我都看不懂的,你休想观众能看得懂!”所以你要过我这关,我看不懂的片子,必须补戏。那时候我做配乐的,每一部戏我都把最后那一关,一补戏又要补配音乐了,我领的是月薪,多做少做拿的一样,补戏就必须继续加班。
二、谈幕后工作:以《公仆》为例
问:您是香港电影圈里有名的多面手,做过导演、演员、电影配乐、武术指导和制片人,您怎么看待台前和幕后的不同工作?
答:演员很被动,等人家打电话给你,要请你来演戏。而幕后工作从一开始就可以参与到制作之中。但是话说回来,演员虽然被动,但可以专心演戏,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所以粉丝看到他在银幕上的形象就永远是精力充沛、精神焕发的。我自导自演的时候,就很容易一脸憔悴和倦容。这话是王家卫说的,那时我正“闭关修炼”,他请我去他办公室,一见面就叫“大哥”,一个拥抱,我叫他“高佬”。他说有个很适合你的工作,你梦寐以求的工作,我问什么工作。他说你抛开所有的一切,帮我做《一代宗师》的前期策划吧。去拜访全国的武术宗师,是不是很适合你做?我本来很早就想做这个工作了,但是要投入很多,现在既然有人花钱,又给我薪水,当然马上答应!
说到挑选演员,我们香港的演员其实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严格培训,但是我们挑选演员也有自己的一套。比如很多年前,我请了李修贤导演来帮我拍了一部喜剧警匪片,票房不错,然后他计划再拍一部讲人性的作品,就是《公仆》,讲警察悲哀的一面。剧本写好,演员都定了,开机之前他突然间跟我公司的一个伙伴说,他要自己演那个男一号。公司的股东马上就来跟我讲,他说李修贤突然间要换掉男一号,他要自己来自导自演。我想了想说,一个导演磨那个剧本磨了很长时间,他可能已经完全投入那个角色了,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好演员,只是某些原因让他现在已经不红了,如果在我们的投资有保障的前提下,不妨给他试试,因为这样的话他肯定很拼命去做。然后我就跟李修贤讲,我把这个预算定的低一点,你把我们的风险压低一点,这样的话,我就陪你拼一次。他很感激我,很兴奋。
我预感他那个戏会很好,所以拍摄超时了一点点也没计较。结果拍出来糟糕了,台湾卖不出去!台湾那个时候对香港的警匪片一点都不感冒,那怎么办呢?我就对台湾的片商说,上一部不也是警匪片吗?你买我的片子,带着李修贤这个片子去卖行不行?他说因为上一部戏是喜剧,这一部是很严肃的一个题材,《公仆》个名字,在我们台湾真的真的是一点商业价值都没有。后来我想到一个渠道。我找到一个当地最大的一家周刊的总编,向他推荐《公仆》,结果他看完觉得很好,只是说这个名字我们台湾人不太明白。我说没关系,只要你帮我弄个金马奖提名就OK了,结果千辛万苦之后,真的被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了,很荣幸。
那年的金马奖委员会来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抗起金马奖颁奖会12分钟的节目。我说好啊,其实我最害怕唱歌和跳舞,但是一定要上,我就带着上一届的金马影帝艾迪表演了一个节目。艾迪其实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我说你出来就行了,我在前台带着十几个舞蹈演员又唱又跳,快歌唱完唱慢歌,把《公仆》的主题化成一台歌舞。李修贤穿着戏中的警察制服也上台了。本来他还不想上,说要等着领奖,我说我这么帮你,你不帮我?他只好答应。
为什么台湾片商不喜欢香港的警匪片,说没生意,但是又可以拿奖呢?那时候就是这样,没票房的片子大家都归类为艺术片,可以去拿奖,比如方育平导演的《父与子》之类,好像是个安慰。
李修贤从《公仆》拿了个最佳男主角之后,就定了型了,从此不停地演警察,他演警察很人性,不像成龙那么卡通,打坏人要把手枪丢掉用拳脚的。他后来演别的角色已经不像了,因为他永远就摆着一个警察的那个架式。我觉得演戏时要投入没错,但是你演完了要抽出来才行。我以前拍这么多爱情喜剧,难道我整天泡妞?我整天是在拍电影啊!我是在泡电影,电影就是我的妞!
狄龙也是,一出来永远是撑开双臂,大侠的样子,坐下来跟你打招呼也不放下。我说“龙哥,你可以休闲一些,放松一些啊。”他一脸莫名其妙:“我已经很休闲了啊!”演员这行当,真的好多喜怒哀乐。
成奎安也是李修贤发掘出来的。李修贤有一次帮我拍一个戏,需要很坏的一个角色,找来找去要么脸不够恶,要么太面熟了。成奎安当时负责道具,李修贤把他叫来一试,非常好!从此他就被李修贤拉进银幕里面演坏人。一演,把所有其他的那些坏人压下去了,因为他演的自然,很入戏,没有一点点表演的痕迹,比那些什么专业培训出来的演员都要好。但他又未必只能演反派。有一次我拍一个戏,李修贤做男一号,曾志伟做男二号,利智做女主角的(指影片《龙虎智多星》),我需要一个粗犷、老实的警察,我请成奎安来演。他很犹豫,我就说你演完,肯定大家就把你当好人了。果然演完那个戏以后,他再演黑社会大哥的形象都是给人家欺负的。所以,演员也是有时候可以变的,不一定演一次之后就定型了。
三、关于电影配乐:张彻放手,李翰祥讲究,楚原信任。
问:您是从电影配乐开始走进电影圈的,能不能谈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答:我当时拜王福龄老师为师。很感谢老天爷当时能让我进入邵氏这个亚洲最大的电影公司,所以就算每天加班到很晚,我也觉得没问题,甚至还觉得很幸福,愿意为自己的爱好奉献所有精力。我当时是白纸一张,王老师把他积累下来的东西教给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正因为是从年轻人的时代过来的,所以我现在也很愿意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这也让我能吸收他们的思想,纠正他们的同时,我也在进步。
问:在整个七十年代,您包揽了几乎绝大部分的邵氏电影配乐。当时与您合作的都是一些大导演,能否谈谈为他们配乐的一些心得?
答:张彻导演很器重我。他当时应该是最红的一位导演,居然敢把他的胶片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完全信任他,真是有魄力。他懂年轻人的心理,一出道的新手就有这么好的导演欣赏你,那真是不睡觉也要帮他做好。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他不单是值得吴宇森和我陈勋奇学习,而且值得所有导演学习。
为李翰祥导演做配乐呢,你就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他让你这样你就这样,开始的时候我因为习惯了张彻导演的工作方式,觉得很痛苦,后来又觉得,这个老师把我带领上了更高的一层,因为他对乐器的要求很高,用什么乐器都告诉你,所以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对我来说是宝贵的一课,原来做得很顺畅的,忽然有人给你一些压力,或者有一些你觉得不合理的要求,先不要生气,可能那会是一个最好的磨炼。
当年的三大导演还有一个楚原,他是不管的,“你就做吧,反正我就知道你做得好的!”一句话给你,你就有压力了,就是这样。所以碰到不同的名师,你能有不同的收获。
问:除了各位导演的要求不同之外,您做电影配乐是不是还要考虑电影本身呢?
答:做电影配乐有时候真的是很受影片本身的影响。你就好像那些大导演,为什么变成大导演呢?因为他的戏拍得好,有观众捧场,票房好。小导演呢,可能是技巧不灵,或者某些原因让票房不好。我们做配乐的看到那些好看的电影,工作起来都能获得很多灵感,那个电影自然而然就给你很多想法,让你很投入地去做。相反,有一些电影就很烂,同样是武打片(当时流行刀剑武侠片,现代片不卖钱),没灵感的你真的是随随便便帮他做,所以常常有导演去老板那边告我的状。那其实也不能怪我,只能怪你没有吸引观众的那个能力。
那时候狄龙和姜大卫合作了很多部戏。有一次狄龙也跟我讲:“小陈!每一次配姜大卫的时候,你的音乐就特别一点点,配我的时候就很普通,为什么?”其实画面上导演给我的电影语言,已经让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去处理那段配乐,不是我的主意。
配乐做多了,我觉得每一次都是要满足导演,后来我想,不如我自己来满足我自己,于是开始不做配乐了,要当导演。当时也没有现在国内年轻人这么好的条件,有这么多艺术学院可以去学习,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
四、为王家卫电影配乐:《东邪西毒》配乐曾向《悲情城市》取经
问:您几次为王家卫的电影配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美丽段落。可以谈谈你跟他合作中的一些趣事么?
答:王导这个人,我是又爱又恨,每次跟他工作,我总会有一段时间心理不平衡。因为他很主观,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向好,筹备充足他才去做。我一度做过12年的配乐,当时(1994年)已经抛开不做了,只有两个人能叫得动我,一个是尔冬升导演,另一个就是王家卫。帮他做配乐我其实学到很多东西,你们看不明白的戏我都看明白了,因为我看过很多遍了。
在配乐上也是,我发现他应该是有了音乐他才去拍戏的,每一个戏他都有很多音乐的demo丢给我,说“你听听这个”,我听完知道他的思路大概是这样。
我第一次帮他做音乐是《重庆森林》,他给我听了很多音乐。我那时做了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哪还有时间再去听音乐呢?所以那时在他那里听到了很多很独特的音乐,我听完了才知道他的思路,才去做《重庆森林》的音乐。那部戏大家的撞击的火花反而不多。
只是有一场戏,我做了很久没法达到我自己的要求。当时是请了一位很好的菲律宾萨克斯风乐手来演奏,那场戏好像是金城武的。后来我无意中把速度调慢了一半,想不到萨克斯风的声音调慢了以后更沙哑,更有意境!配上画面很好!王家卫还不知道我是调了速度,来问我这是什么乐器。
我帮他做完《重庆森林》也很受启发:原来剪接可以这样做的,有时以为是剪接错误,其实不是。那部戏是谭家明帮他剪的,我觉得真是好。其中有一个镜头,追着林青霞的屁股就走了,跳跃一个镜头又追,跳跃一个镜头又追。
王家卫跟我之间的合作,就好像“如鱼得水”那样默契,至于谁是鱼,谁是水,这个可以见仁见智。除了默契以外,配乐人也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导演有时候很主观,未必是对的,而配乐人因为是第一个电影观众,往往能有新的角度,只要你抓得到那个情感,你就去做。因为他找你肯定有理由的,比如,你找崔健难道叫他来唱美声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是王家卫他会当我是个全能的人,比如有一次他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参与《天下无双》的配乐。当时他已经拍得差不多了,想赶春节档期上映,突然间叫我过去说,想加进去几首黄梅调歌曲,让我来发挥一下。这就错了,我从来没有做过黄梅调啊!这是我师傅王福龄的看家本领才对,当年他靠这个获奖无数。我只好跟他说,现在香港有一个人能做得比我还好,那就是黄霑,连歌词他都可以帮你搞定!结果王家卫说,“你只要把你师傅的味道做出来就好了!”怎么推辞都没有用。
我只好在那个一无所有的环境下,回忆老师以前给我的一些印象,摸索着把《天下无双》的歌曲写了出来。其实当时还写了一首很缠绵很旖旎的歌,因为片子太长就没有录。
这就是王导,他永远给我惊喜。
问:您和王家卫导演合作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东邪西毒》,能否谈谈配乐当中的一些故事?
答:1994年他找我去做《东邪西毒》配乐的时候,是因为我给他做了《重庆森林》,他对我有了信心,发现我宝刀不老,这才把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交给我。其实在我去之前,他已经找了一个音乐人给整部戏做好了配乐。我一去,他就让我先听一下——那自然是有问题才会叫我去听。我听完后说,这个音乐确实很有感性,也很有武侠片的典型风格,但是不适合这部戏。
这个情况其实不只是《东邪西毒》里有,很多电影里都有。但有时候或是导演不愿意追求,或是老板不愿多出一笔钱,只好将就。比如尔东升导演拍《烈火战车》,也是音乐都做好了之后,他请我去看一看有什么毛病。我看完之后说,其实音乐做得蛮好,但是这个风格把一部励志的年轻人题材影片变成了一部警匪片。每一次摩托车一来,响起的音乐就好像是警察追毒贩一样,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之前的《新不了情》也是这个问题,当时我说很容易解决,因为第一你没钱了,第二,前面做得音乐其实很好,只是做音乐的人他不懂电影,我帮他重新把配乐剪裁过后,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新不了情》。也正因为我参与了一点点意见,他们在片尾字幕中也列上了我的名字。《烈火战车》的老板很好,愿意牺牲原先定下的上映档期,多花一笔钱来请我做音乐,保证影片的质量。最后赶上了另一个好档期,还是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所以电影音乐的好坏很难说,有些配乐但听音乐可能水平不高,但是能把气氛和感情做到,就已经足够了。很多低成本的电影,也请不起大乐队来演奏,就自己做,但是因为把感情做对了,效果也很好。
《东邪西毒》那时没有档期的压力,王家卫把我找去,放了几个片断给我看,我知道他一定很喜欢这几场戏。看完之后,我把原先的已经配好的音乐找来听,又了解了整个故事,然后就开始构思音乐。《东邪西毒》的配乐,很多时候是我先闭上眼睛把音乐做好,然后才有画面给我的。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听“空中小说”(广播剧)。《东邪西毒》公映后有很多人看不明白,来问我的意见。我就说其实这个戏很好理解,你只要在看片的时候把眼睛闭上,就能享受到整个《东邪西毒》——我这话是不是有点毒?因为你完全可以撇开杜可风的摄影,只要把张国荣、梁朝伟、张学友这帮大明星的旁白再加上我的音乐听在耳中,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空中小说了。再张开眼睛,享受到杜可风拍摄的美丽画面,这还不是一部好电影吗?
我以前其实拍《边城浪子》的时候,已经在尝试如何在古装武侠片中把音乐突出出来,自认为完成得还不错,可惜没有获得任何提名和奖项。这次为《东邪西毒》配乐,我就在想如何再自我突破一下,别太传统了。因为他这部戏给我很大的发挥空间,那我就拼尽全力为音乐而战吧!
这部戏里,我配的每一段音乐单独拿出来听,都很令人享受的。别看是个很古典的画面,我配上一段吉他的solo(独奏),好像我只是在享受音乐而已。武打的场面又要怎样配才刺激呢?我就拿咿咿呀呀弦乐配上,哪怕不配动效,都有厮杀的感觉——我的乐器就能表现一切。那部戏我把midi的功用全都发挥了出来,那个底色全都是midi做好,我又加了些乐器的solo上去。
在这过程中还有个笑话。一次王导对我说:“这一段你为什么要加几声海鸥的叫声进去呢?”我说那不是海鸥,那是吉他演奏出来的,你要不喜欢我就拿掉。他说不用,还好。那段戏是张曼玉有一场与大海有关的戏,但是他的景别卡得很紧,那要怎么表现大海呢?就加了几声海鸥的叫声进去。可是前面有段山洞里的戏,画面上一个灯笼不停地转,我也加了这段音乐进去,导演就不明白了,问我怎么山洞里也有海鸥呢?
后来到了2009年,《东邪西毒》要出终极版,他又找我去做一个摇滚版本的配乐。我说:“用摇滚乐配《东邪西毒》?会不会太突破啊?”他说:“对啊,就是要用摇滚乐来配我那个画面!”我想了想,好像有点说服不了我自己,只好答应试试看。后来我录了一段给他,他说不好。当时我因为要帮《十二生肖》跑到全世界去看景,没有时间再做,于是他说找管弦乐团来把所有配乐重新演奏吧。我说可以,不过要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来写谱,不是我写,我请人来写。他说他没有时间,于是我就继续看我的景去了。
我看景回来以后,他已经找马友友用整个管弦乐团把现场演奏做好了,但是他觉得还是有点问题,于是他请我去听一听这个管弦乐的版本,问我能不能把这个版本与我原先的的那个本本结合起来?我说当然可以,只要你喜欢就行。于是就开始磨合,但有几段配乐真的是先入为主,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磨合了,于是就建议他从两版中选一个。这段刚好就是有海鸥的那一段,我放配乐的时候恰好开少了那一轨声音出来,他就说你忘了吗?当年这段有海鸥叫声的。可见《东邪西毒》真的是他毕生引以为豪的作品,连这么细小的东西都记得。
《东邪西毒》对我来说也是很难忘的经历,我第一次只看到几场戏就开始配乐,配完后他修好片子了,我才又把音乐重新调整,这才变成公映的版本。
有一场戏大家的争议很大,就是刘嘉玲抱着马性幻想那段,我觉得我做的这段音乐很好,他觉得不好,我说没时间重做了,当时我已经15天没有睡觉,说出去都没人信。上映迫在眉睫,王导只好妥协。结果到了做终极版的时候,他报仇了,所有配乐做好以后,他说这段戏的音乐不好。这次有时间嘛,所以你们在影院里看到终极版刘嘉玲抱马那段的音乐,与原版是不同的。
问:《东邪西毒》配乐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那首《天地孤影任我行》,您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答:导演是一部戏的灵魂和舵手,配乐和美术这些岗位的主创人员应该全力配合他,但是我觉得年轻人不妨用自己的创意去跟导演撞击一下。我记得当时听完《东邪西毒》原先的配乐之后,我做了几段音乐给他听,就是现在大家经常提起的《天地孤影任我行》。我觉得真得很好,而他觉得这个味道不是他想要的。他拿了梁朝伟主演的《悲情城市》来给我看,侯孝贤导演请日本人来做的配乐,我一听,这个音乐真的很好,他说我就要这个味道。于是我就帮他做了一个《悲情城市》那种风格的配乐,结果他一听,想想对我说,还是用回你原来的配乐好。
所以年轻人不要怕困难,要学会表达自己,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展示出来,碰到一些好的导演,也会获得接纳的。就好像我当年碰到张彻、李翰祥、楚原这些大导演,后来又与王家卫合作的情形一样。音乐这个东西,完全就是感情的作用,比如你看一个人不顺眼,相处久了之后,你会喜欢上那个人的。比如说《天下无双》里有一段音乐,节奏很好,王导第一次听了之后就觉得有问题,我说没问题,很好,这段音乐可以把戏的节奏带起来。结果他听了几次之后喜欢上了,再看片中的很多场戏,都觉得应该用这段音乐。当然,太迷恋一段音乐,用得泛滥了也不好。
我觉得音乐就是感情。做电影配乐的职责,就是要把导演的感情和那部戏里的感情能表现出来就OK了,音乐编排的造诣一定要有,但不是说编排得好、演奏得好就是好的配乐。简单一点也有简单一点的优点,年轻人不需要怕。
五、关于功夫电影:关德兴版《黄飞鸿》的动作设计趣事
问:您长年练习白眉拳、咏春拳,又跟南下的大陆武师切磋交流,可以说是一位身负绝技的电影人了,请问当初为什么要学拳?当年拍《败家仔》的时候您与元彪、林正英、洪金宝共同奉献的打斗场面令人惊叹,现场有什么趣事么?
答:我小时候看很多关德兴的《黄飞鸿》电影,从小就想当黄飞鸿。后来学拳,先学习跆拳道,学到黑带一段以后,才明白什么是功夫。然后找我喜欢的中国传统功夫来练习。那时候跆拳道的推广做得好,很多年轻人喜欢,我也是因为朋友喜欢才跟着去的。但学完以后,发现很多人觉得中国武术很老土,自己心里就很难过。前几年我跟曹颖主演过一部连续剧叫《群英会》,算是帮全国的跆拳道馆作了一次免费的推广,我间接变成一个跆拳道代言人。我就觉得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来推广一下国术呢?如何象跆拳道的蓝带、黑带一样,表现武术的增长,一段、二段、三段这样增长上去,无形地鼓励年轻人力争上游。中国武术练了几十年,还是一样的服装,那没有刺激让年轻人奋斗下去。
问:您作为演员、动作指导,见证了香港武侠片的兴起和成熟,可否从头聊一下?您觉得六七十年代的武侠片是经历了哪些革新?
答:我把我知道的改变一点点告诉你。当年关德兴版黄飞鸿电影的导演叫胡鹏,他拍其他动作片的时候我跟他做配乐,是非常慈祥的一位老人家。他在录音棚里跟我说,当年的黄飞鸿电影是没有武术指导的,因为关德兴和石坚两位师傅都是练武的,其他的曹达华,以及演猪肉荣的刘諶,都练武的,刘諶是刘家良的父亲,林世荣的徒弟,黄飞鸿嫡传。当时每次现场要拍动作剧情,导演就把他们叫过来安排一下。这些人都是我们广东人叫做“吃过夜粥”的,就是练过功夫。剧情无论怎演,最后黄飞鸿肯定要赢的嘛,但是怎么打呢?主要就靠石坚跟关德兴套招,一拳一脚要怎么配合。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每打一阵子,两位师傅就要跳出来“啪”摆个架势呢?胡鹏导演跟我说,因为“黄飞鸿”入戏了,拳脚上会来真的,他力气又大,不跑不行。每次要跳出来,一个分镜头,然后再打。石坚师傅是学螳螂拳,所以跳跃特别灵活。关师傅私底下应该是学白鹤拳的,而戏里他打的是洪拳。
后来的香港电影才有了武术指导,因为多一个部门,制片方要多付些钱,但是也更专业。我入行的时候流行《独臂刀》,就是刘家良做的武术指导。
六、谈《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各种因素干扰。
问:您最近一部担任导演的作品是2011年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影片面世后成绩并不理想。您愿不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这部片子的幕后故事?
答:讲起那个片子我真想哭。为什么呢?这是做导演的辛酸,相信很多导演都面对过。我对这个片子本来是很有激情很有想法,希望有一些突破,无论是在武术设计还是戏剧性方面。我十年前开始酝酿这个戏,找一个真正女性的题材不容易,你想想,杨家将全死掉了,剩下家里寡妇都可以为国出征,十四女英豪的这种精神我觉得是很值得弘扬的,所以我很想拍。谁知从融资开始,就发生很多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好不容易融资完成了,准备开拍时又发生很多事情。
当时有几个投资方,其中一个大投资方就说:“我们这么辛苦请了任贤齐来演杨宗保,你为什么一开场就让他死掉呢?”我说:“这个故事本来就是这样的,我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框架,安排他在穆桂英的梦里出现。还有,后面在穆桂英战死的时候,她已经提不起刀了,突然感觉到老公仿佛在后面帮她。我觉得这样的戏份其实已经够了。”但是投资方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觉得我们请了一个明星来,不能让观众一开场就看见他死了啊,梦里出来也不行。站在我这边呢,当然老板永远是对的,我就想办法。在杨文广流落到边区的那段剧情里,有个部落的族长帮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人,我想,可以让任贤齐再多扮演族长那个角色,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结果人家就大力地批评我,说这是胡来。我说要认真的话,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杨宗保、穆桂英这一代,杨六郎杨延昭之后就是杨文广。这些角色都是戏说嘛,民间戏曲造出来的人物。但电影有时候就是这样,观众接受,你就成功了,不接受,就不成功。电影不到电影院播出来的那一刻,你都不知道效果呢,没有什么事先的对和错。老板和投资方要改,那就改吧,没必要大家闹得不开心。其他剧情上的改动还有很多。
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太迷信大卡司,老板们有钱,觉得一定要请大明星来演。但有时候不能都是大明星,如果每一个制片人都迷信大明星的话,哪有新人出来呢?永远跟着大明星走!
为了大明星,我们耽误了不少时间。原先的卡司,发行人觉得个个都是好演员,但是不够一线。那我们就再物色,曾经有个一线的明星,很艳丽,已经跟我们签完约了,结果另外一个老板又觉得太多场面的话制作费容易超支,怎么办?他建议不如改成一个当时刚开始流行的宫闱斗争戏。我说这一改就不是《杨门女将》了,《杨门女将》是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啊。他说为什么一定要拍征西呢?可以把剧情变成是宫闱里的奸臣跟杨家斗嘛。我只好说,总监制是成龙,这电影要是拍成连续剧风格上映,人家骂他怎么办?结果大投资方就撤资,没法子,我签了演员了,给我的档期是9月、10月、11月,现在白浪费了9月和10月,我们只好重新再找。凭我的诚意和三寸不烂之舌找到了一位,结果她说接了一部韩国的戏,跟张东健合作,因为是国际制作所以不能放弃,11月这边拍完了之后,要去韩国拍片,3月再回来拍这边。一部电影拍一个月停三个月,王家卫可以这么拍,我不行,只好换人。
换谁比她好呢?曾经有几个跟他同等级别的女演员都想演穆桂英,但再回头去找人家,女人多多少少没有我们男人的那个气度,一定不肯的。我想了想,不如回香港找一位演员复出吧。这位演员足够大牌,但是她之前出过绯闻,大陆可能比较保守,万一反感她怎么办?好在这时内地的发行人支持了我的决定,于是签了下来。
就在开拍之前,又出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赶在春节前上内蒙古,11月到1月很冷,成龙劝我不要去那边拍了,我说大老板是内蒙古的,不去不行,再说我也不怕,拍《边城浪子》那个时候多苦啊?他说那个是你跟狄龙去熬,现在是所有都是女将,要当心她们身体出问题。但是也没法拖,一拖女主角的档期又没有了。第二件事,是临开机之前,制片人跟我说这版剧本不如第一稿好。其实我也对第一稿的感情更好,但之前我根据各方的意见已经改了很多,现在又改的话,演员们会觉得我很反复。于是我拒绝了他的建议。
至今让我后悔的是,一开头与投资方签的条款里面,导演没有最后的决定权,我终生后悔签了这么一条。
拍摄的过程很辛苦,演丫鬟兵和女将的演员,每一个都为我付出很多很多,没去之前勤奋练功,去了鄂尔多斯陪我在冬天苦熬。拍完了,到剪辑环节,老板的助手和发行人对我施压,说我剪来剪去都是138分钟,影响票房。要我剪,我不肯,我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说那找个张艺谋的剪辑师来剪吧,我说哪怕你从好莱坞找个剪接师来,他能理解我的创作意图吗?这些女将每一个都是寡妇,每个人都有辛酸的东西,你可以直接告诉观众剧情,但是没有这些铺垫的话,观众进入不了的。结果他们执意要剪,剪完之后只剩90分钟,我只好说服他们让我去剪了一个导演版,妥协到127分钟,还是不行,只能争取到100分钟出头。最后老板干脆把很多朋友召集来看片,每一场戏放完就投票,要不要保留。我极度争取,也只能留下来那首女将出征的歌曲,其他都照他们的意思剪了。
最后的成片是107分钟,我觉得做了一件很对不起我的“妈咪”郑佩佩老师(片中饰演佘太君)和刘晓庆老师(饰演六娘)的事情。因为当时她们都熬得很辛苦。我在拍戏的时候,也被风吹落的灯具砸到,卡到我的脑袋里面,差点被磕死。
既然是大难不死,应该必有后福。我现在暂时把古装片的计划搁置了下来,先忙咏春拳系列的计划。
电影这个商品很矛盾的,有时你用心拍的一部电影,票房出来却一般般。有时你用心去搞创意,结果影评人还骂你。提起创意和票房成绩,真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东西。所以这个行业真是又诱惑又残忍。如果你经得起考验的,你就走进这个行业。如果你经不起考验,那千万别进电影界,因为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代表你永远成功,每一部电影你都要接受一个考验,每一部电影都是从零开始。
问:您未来有什么工作计划?
答:这次王家卫拍《一代宗师》,我帮他去拜访了很多传统武术老师傅,每一个都是七八十岁的前辈。我答应过他们,要帮每一个门派拍一个纪录片。所以我除了《咏春宝贝》的计划以外,还要继续走我的宗师之路。做这件事,我需要很多电影界的生力军。所以我这次来青年电影节,其实也是希望能够物色到一些有潜力的、真正喜爱电影的年轻人,来加盟我的宗师之路的制作,我真的很需要你们。
风间隼
采访于2013年3月21日
成文于2013年5月7日
一、关于国内影展:拍电影最重要的是热情。
问:感谢您这次担任FIRST青年影展的评委。您觉得这类影展可以对中国电影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有什么觉得可以跟青年导演说的吗?
答:因为我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嘛,所以我是觉得能够扶持一下电影圈的生力军是一件好事。然后多接触年轻电影工作者也是对我们一个换血,而且我觉得我自己的心态、心境还是很年轻,所以,他不找我找谁啊?
我觉得青年电影节可以刺激年轻人,现在拍摄电影的器材已经很方便,不像以前要用胶卷,还需要冲洗等工序,费用很大。现在有数码器材的帮助,谁都可以拍,而且网络技术也很方便,想看哪一个导演的作品、哪一部戏作参考的话,一搜索就出来了,不像我们小时候,很辛苦。年轻人生活在这么幸福的一个年代,一定要拿出更新、更好的作品来,给他们那些老头子一点压力——我不是老头子啊,我是90后。
问:青年影展要促进“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的重生”, 我们知道,您的作品都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充满趣味。我想知道,您在创作中是怎么把现实主义和趣味结合在一起的?
答:我们香港的电影人没有什么专业培训,念书也不多,所以我们拍的电影、想说的故事都是发自内心的。
我们出道的那个时候,电影界流行拍喜剧,所以我们习惯用比较幽默的方法来讲故事。平时生活里面我们都习惯开玩笑,哪怕是很苦的东西,也喜欢把用比较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现实主义。
拍戏最重要就是有热情,我最讨厌有些年轻人就是为了钱干活。没钱当然不行,但是干电影这行需要一种激情,需要你真正地喜欢。就好像你爱一个人,你会为她做出一些很大的牺牲,奉献你自己所有都可以的。真正喜欢电影的工作者不会想着说今天下班了,今天是礼拜天呀,今天是情人节啊,没有的。很多电影人的伴侣都是电影人,如果说一个圈外的人跟一个圈内的人走在一起的话,说不定结局就是闪婚闪离。
但是我们这一类的香港电影人有一个缺点,就是说我们拍的文化气息很深或者学术性很高的题材,我相信我们拍不好的,因为我们拍的电影都很生活化。演戏也是,不像演戏,你看我,我在电影里不是在演戏,我是在做我自己。做我自己有时候会不好,因为观众每一部戏不是看你,而是看你戏里那个人物,看你演现代的爱情喜剧你是这样,黑社会的你也是这样,演警察也是这样。例如我有部戏改编自古龙的小说,叫《边城浪子》,我跟常演大侠的狄龙、前辈许还山就是三个表演风格。我完全就是个戴了头套的现代人。狄龙一出来,看着就像当时的人物,因为他演惯了大侠,而许还山老师演的大反派万马堂堂主,是不动如山的感觉,他是艺术家,完全投入了那个角色,连戏下说话都很慢,很有威严。但是演出来真的好。做导演碰到这样的好演员,成片效果自然就特别好。我们最怕就是演员一来就告诉那个制片或者是副导演、导演,他马上几个小时就要走了。哎,真郁闷,你那个戏怎么会拍得好呢?
这次接到你们青年电影节的邀请的话,我也很兴奋,希望这次电影节能够对年轻人有一个感召,为电影这个圈子多培养一些生力军。这个圈子有一个很不健康的现象,就是因为每年的连续剧拍得太多了,两三万集,哪来那么多创作人呢?我是希望年轻人真正喜欢电影的话,不一定是做明星,应该做一个有主动性的电影人,自己写好自己的剧本,这样入行很快。入行先做编剧是最幸福的,现在中国大陆最缺乏的就是编剧,做别的工作要磨很长时间,但是做编剧的话,只要你真正喜欢电影,你有你自己的爱好,你就写你自己爱好的那个题材,保证可以的,我真的是很鼓励大家做这些幕后的工作。
问:您作为导演,对于好电影有什么标准么?
答:能打动我和观众的就是好电影,没有准则的。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Blow Up”,中文翻译好象是《春光乍泄》,那时觉得好好!后来也知道很卖座,当然它有很多暴露镜头也是原因之一了。电影是个整体,导演拍得好,推广人员做得好,观众能感受到导演想要的意境,这些都很重要。
至于我自己,我喜欢的片种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路的改变,会喜欢不同的电影。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黑白的黄飞鸿电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部,从小就被黄飞鸿那种锄强扶弱的精神所感染。后来习武、拍武侠片都与此有关。
问:您导演的电影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而且积极向上。可以谈谈您最喜爱的电影和导演是谁吗?
答:我可能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做导演的造诣都是所有我配过乐的导演赐给我的,因为我重复看他们的片子,就学到他们的风格。比如李翰祥导演,他的风格就很灵活、很跳跃。他拍风月片经常是自己剪的,我给他配月的时候就到他家里,听他有什么意见,然后看着他用剪辑的机器在家里做,慢慢就学会了。我拍戏的时候同样是剪辑机器永远陪着我,成龙大哥也是,喜欢电影的人,真的睡觉都抱着胶片的。
另一个影响我的导演是张彻,张彻导演跟李翰祥导演又不同,他很大气,当年姜大卫和狄龙主演的每一部戏,都让我早早就期待,能快一点配好台词和动效,好交到我手上。往往是他配动效的时候我就已经偷偷去看了,那种迷恋、等待他电影的心情,就好像王家卫的粉丝等《一代宗师》这么多年一样,那种心态我真的太了解了。
另一个导演是楚原,他拍古龙的戏,很迷离,好像永远隔着一层纱般的感觉。他也很厉害,我拍《边城浪子》的时候,狄龙请楚原导演来看首映,看完他就拍我肩膀:“小弟!拍古龙的小说你不会先来找我取取经?”
其实他第一次拍古龙的电影《流星•蝴蝶•剑》就是我做配乐的,《天涯明月刀》也是我做的,我自以为看了他这么多,为他服务了这么多戏,已经看得清楚,但很多东西还是学不到。楚原导演是一个多产的导演,他可以在这个棚拍他的一部戏,同时在那个棚还拍另外一部古龙的戏,就这么厉害。他还是一个很聪明的导演,古龙的戏都是推理,一部小说厚厚的,分好几本的,那你如何在那个几十分钟把一切解释清楚呢?那个时候香港的电影限制时间很死,没有现在这么幸福,可以用100多分钟来讲故事。怎么办呢?他就很精简,把枝节删除,精简扼要地拍出来,而且最后结局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脉络,蛛丝马迹全都介绍得很清楚。
我们的老板邵逸夫先生有一个理论,我记在心里面几十年。他说:“我是干电影的,我都看不懂的,你休想观众能看得懂!”所以你要过我这关,我看不懂的片子,必须补戏。那时候我做配乐的,每一部戏我都把最后那一关,一补戏又要补配音乐了,我领的是月薪,多做少做拿的一样,补戏就必须继续加班。
二、谈幕后工作:以《公仆》为例
问:您是香港电影圈里有名的多面手,做过导演、演员、电影配乐、武术指导和制片人,您怎么看待台前和幕后的不同工作?
答:演员很被动,等人家打电话给你,要请你来演戏。而幕后工作从一开始就可以参与到制作之中。但是话说回来,演员虽然被动,但可以专心演戏,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所以粉丝看到他在银幕上的形象就永远是精力充沛、精神焕发的。我自导自演的时候,就很容易一脸憔悴和倦容。这话是王家卫说的,那时我正“闭关修炼”,他请我去他办公室,一见面就叫“大哥”,一个拥抱,我叫他“高佬”。他说有个很适合你的工作,你梦寐以求的工作,我问什么工作。他说你抛开所有的一切,帮我做《一代宗师》的前期策划吧。去拜访全国的武术宗师,是不是很适合你做?我本来很早就想做这个工作了,但是要投入很多,现在既然有人花钱,又给我薪水,当然马上答应!
说到挑选演员,我们香港的演员其实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严格培训,但是我们挑选演员也有自己的一套。比如很多年前,我请了李修贤导演来帮我拍了一部喜剧警匪片,票房不错,然后他计划再拍一部讲人性的作品,就是《公仆》,讲警察悲哀的一面。剧本写好,演员都定了,开机之前他突然间跟我公司的一个伙伴说,他要自己演那个男一号。公司的股东马上就来跟我讲,他说李修贤突然间要换掉男一号,他要自己来自导自演。我想了想说,一个导演磨那个剧本磨了很长时间,他可能已经完全投入那个角色了,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好演员,只是某些原因让他现在已经不红了,如果在我们的投资有保障的前提下,不妨给他试试,因为这样的话他肯定很拼命去做。然后我就跟李修贤讲,我把这个预算定的低一点,你把我们的风险压低一点,这样的话,我就陪你拼一次。他很感激我,很兴奋。
我预感他那个戏会很好,所以拍摄超时了一点点也没计较。结果拍出来糟糕了,台湾卖不出去!台湾那个时候对香港的警匪片一点都不感冒,那怎么办呢?我就对台湾的片商说,上一部不也是警匪片吗?你买我的片子,带着李修贤这个片子去卖行不行?他说因为上一部戏是喜剧,这一部是很严肃的一个题材,《公仆》个名字,在我们台湾真的真的是一点商业价值都没有。后来我想到一个渠道。我找到一个当地最大的一家周刊的总编,向他推荐《公仆》,结果他看完觉得很好,只是说这个名字我们台湾人不太明白。我说没关系,只要你帮我弄个金马奖提名就OK了,结果千辛万苦之后,真的被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了,很荣幸。
那年的金马奖委员会来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抗起金马奖颁奖会12分钟的节目。我说好啊,其实我最害怕唱歌和跳舞,但是一定要上,我就带着上一届的金马影帝艾迪表演了一个节目。艾迪其实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我说你出来就行了,我在前台带着十几个舞蹈演员又唱又跳,快歌唱完唱慢歌,把《公仆》的主题化成一台歌舞。李修贤穿着戏中的警察制服也上台了。本来他还不想上,说要等着领奖,我说我这么帮你,你不帮我?他只好答应。
为什么台湾片商不喜欢香港的警匪片,说没生意,但是又可以拿奖呢?那时候就是这样,没票房的片子大家都归类为艺术片,可以去拿奖,比如方育平导演的《父与子》之类,好像是个安慰。
李修贤从《公仆》拿了个最佳男主角之后,就定了型了,从此不停地演警察,他演警察很人性,不像成龙那么卡通,打坏人要把手枪丢掉用拳脚的。他后来演别的角色已经不像了,因为他永远就摆着一个警察的那个架式。我觉得演戏时要投入没错,但是你演完了要抽出来才行。我以前拍这么多爱情喜剧,难道我整天泡妞?我整天是在拍电影啊!我是在泡电影,电影就是我的妞!
狄龙也是,一出来永远是撑开双臂,大侠的样子,坐下来跟你打招呼也不放下。我说“龙哥,你可以休闲一些,放松一些啊。”他一脸莫名其妙:“我已经很休闲了啊!”演员这行当,真的好多喜怒哀乐。
成奎安也是李修贤发掘出来的。李修贤有一次帮我拍一个戏,需要很坏的一个角色,找来找去要么脸不够恶,要么太面熟了。成奎安当时负责道具,李修贤把他叫来一试,非常好!从此他就被李修贤拉进银幕里面演坏人。一演,把所有其他的那些坏人压下去了,因为他演的自然,很入戏,没有一点点表演的痕迹,比那些什么专业培训出来的演员都要好。但他又未必只能演反派。有一次我拍一个戏,李修贤做男一号,曾志伟做男二号,利智做女主角的(指影片《龙虎智多星》),我需要一个粗犷、老实的警察,我请成奎安来演。他很犹豫,我就说你演完,肯定大家就把你当好人了。果然演完那个戏以后,他再演黑社会大哥的形象都是给人家欺负的。所以,演员也是有时候可以变的,不一定演一次之后就定型了。
三、关于电影配乐:张彻放手,李翰祥讲究,楚原信任。
问:您是从电影配乐开始走进电影圈的,能不能谈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答:我当时拜王福龄老师为师。很感谢老天爷当时能让我进入邵氏这个亚洲最大的电影公司,所以就算每天加班到很晚,我也觉得没问题,甚至还觉得很幸福,愿意为自己的爱好奉献所有精力。我当时是白纸一张,王老师把他积累下来的东西教给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正因为是从年轻人的时代过来的,所以我现在也很愿意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这也让我能吸收他们的思想,纠正他们的同时,我也在进步。
问:在整个七十年代,您包揽了几乎绝大部分的邵氏电影配乐。当时与您合作的都是一些大导演,能否谈谈为他们配乐的一些心得?
答:张彻导演很器重我。他当时应该是最红的一位导演,居然敢把他的胶片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完全信任他,真是有魄力。他懂年轻人的心理,一出道的新手就有这么好的导演欣赏你,那真是不睡觉也要帮他做好。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他不单是值得吴宇森和我陈勋奇学习,而且值得所有导演学习。
为李翰祥导演做配乐呢,你就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他让你这样你就这样,开始的时候我因为习惯了张彻导演的工作方式,觉得很痛苦,后来又觉得,这个老师把我带领上了更高的一层,因为他对乐器的要求很高,用什么乐器都告诉你,所以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对我来说是宝贵的一课,原来做得很顺畅的,忽然有人给你一些压力,或者有一些你觉得不合理的要求,先不要生气,可能那会是一个最好的磨炼。
当年的三大导演还有一个楚原,他是不管的,“你就做吧,反正我就知道你做得好的!”一句话给你,你就有压力了,就是这样。所以碰到不同的名师,你能有不同的收获。
问:除了各位导演的要求不同之外,您做电影配乐是不是还要考虑电影本身呢?
答:做电影配乐有时候真的是很受影片本身的影响。你就好像那些大导演,为什么变成大导演呢?因为他的戏拍得好,有观众捧场,票房好。小导演呢,可能是技巧不灵,或者某些原因让票房不好。我们做配乐的看到那些好看的电影,工作起来都能获得很多灵感,那个电影自然而然就给你很多想法,让你很投入地去做。相反,有一些电影就很烂,同样是武打片(当时流行刀剑武侠片,现代片不卖钱),没灵感的你真的是随随便便帮他做,所以常常有导演去老板那边告我的状。那其实也不能怪我,只能怪你没有吸引观众的那个能力。
那时候狄龙和姜大卫合作了很多部戏。有一次狄龙也跟我讲:“小陈!每一次配姜大卫的时候,你的音乐就特别一点点,配我的时候就很普通,为什么?”其实画面上导演给我的电影语言,已经让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去处理那段配乐,不是我的主意。
配乐做多了,我觉得每一次都是要满足导演,后来我想,不如我自己来满足我自己,于是开始不做配乐了,要当导演。当时也没有现在国内年轻人这么好的条件,有这么多艺术学院可以去学习,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
四、为王家卫电影配乐:《东邪西毒》配乐曾向《悲情城市》取经
问:您几次为王家卫的电影配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美丽段落。可以谈谈你跟他合作中的一些趣事么?
答:王导这个人,我是又爱又恨,每次跟他工作,我总会有一段时间心理不平衡。因为他很主观,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向好,筹备充足他才去做。我一度做过12年的配乐,当时(1994年)已经抛开不做了,只有两个人能叫得动我,一个是尔冬升导演,另一个就是王家卫。帮他做配乐我其实学到很多东西,你们看不明白的戏我都看明白了,因为我看过很多遍了。
在配乐上也是,我发现他应该是有了音乐他才去拍戏的,每一个戏他都有很多音乐的demo丢给我,说“你听听这个”,我听完知道他的思路大概是这样。
我第一次帮他做音乐是《重庆森林》,他给我听了很多音乐。我那时做了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哪还有时间再去听音乐呢?所以那时在他那里听到了很多很独特的音乐,我听完了才知道他的思路,才去做《重庆森林》的音乐。那部戏大家的撞击的火花反而不多。
只是有一场戏,我做了很久没法达到我自己的要求。当时是请了一位很好的菲律宾萨克斯风乐手来演奏,那场戏好像是金城武的。后来我无意中把速度调慢了一半,想不到萨克斯风的声音调慢了以后更沙哑,更有意境!配上画面很好!王家卫还不知道我是调了速度,来问我这是什么乐器。
我帮他做完《重庆森林》也很受启发:原来剪接可以这样做的,有时以为是剪接错误,其实不是。那部戏是谭家明帮他剪的,我觉得真是好。其中有一个镜头,追着林青霞的屁股就走了,跳跃一个镜头又追,跳跃一个镜头又追。
王家卫跟我之间的合作,就好像“如鱼得水”那样默契,至于谁是鱼,谁是水,这个可以见仁见智。除了默契以外,配乐人也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导演有时候很主观,未必是对的,而配乐人因为是第一个电影观众,往往能有新的角度,只要你抓得到那个情感,你就去做。因为他找你肯定有理由的,比如,你找崔健难道叫他来唱美声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是王家卫他会当我是个全能的人,比如有一次他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参与《天下无双》的配乐。当时他已经拍得差不多了,想赶春节档期上映,突然间叫我过去说,想加进去几首黄梅调歌曲,让我来发挥一下。这就错了,我从来没有做过黄梅调啊!这是我师傅王福龄的看家本领才对,当年他靠这个获奖无数。我只好跟他说,现在香港有一个人能做得比我还好,那就是黄霑,连歌词他都可以帮你搞定!结果王家卫说,“你只要把你师傅的味道做出来就好了!”怎么推辞都没有用。
我只好在那个一无所有的环境下,回忆老师以前给我的一些印象,摸索着把《天下无双》的歌曲写了出来。其实当时还写了一首很缠绵很旖旎的歌,因为片子太长就没有录。
这就是王导,他永远给我惊喜。
问:您和王家卫导演合作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东邪西毒》,能否谈谈配乐当中的一些故事?
答:1994年他找我去做《东邪西毒》配乐的时候,是因为我给他做了《重庆森林》,他对我有了信心,发现我宝刀不老,这才把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交给我。其实在我去之前,他已经找了一个音乐人给整部戏做好了配乐。我一去,他就让我先听一下——那自然是有问题才会叫我去听。我听完后说,这个音乐确实很有感性,也很有武侠片的典型风格,但是不适合这部戏。
这个情况其实不只是《东邪西毒》里有,很多电影里都有。但有时候或是导演不愿意追求,或是老板不愿多出一笔钱,只好将就。比如尔东升导演拍《烈火战车》,也是音乐都做好了之后,他请我去看一看有什么毛病。我看完之后说,其实音乐做得蛮好,但是这个风格把一部励志的年轻人题材影片变成了一部警匪片。每一次摩托车一来,响起的音乐就好像是警察追毒贩一样,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之前的《新不了情》也是这个问题,当时我说很容易解决,因为第一你没钱了,第二,前面做得音乐其实很好,只是做音乐的人他不懂电影,我帮他重新把配乐剪裁过后,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新不了情》。也正因为我参与了一点点意见,他们在片尾字幕中也列上了我的名字。《烈火战车》的老板很好,愿意牺牲原先定下的上映档期,多花一笔钱来请我做音乐,保证影片的质量。最后赶上了另一个好档期,还是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所以电影音乐的好坏很难说,有些配乐但听音乐可能水平不高,但是能把气氛和感情做到,就已经足够了。很多低成本的电影,也请不起大乐队来演奏,就自己做,但是因为把感情做对了,效果也很好。
《东邪西毒》那时没有档期的压力,王家卫把我找去,放了几个片断给我看,我知道他一定很喜欢这几场戏。看完之后,我把原先的已经配好的音乐找来听,又了解了整个故事,然后就开始构思音乐。《东邪西毒》的配乐,很多时候是我先闭上眼睛把音乐做好,然后才有画面给我的。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听“空中小说”(广播剧)。《东邪西毒》公映后有很多人看不明白,来问我的意见。我就说其实这个戏很好理解,你只要在看片的时候把眼睛闭上,就能享受到整个《东邪西毒》——我这话是不是有点毒?因为你完全可以撇开杜可风的摄影,只要把张国荣、梁朝伟、张学友这帮大明星的旁白再加上我的音乐听在耳中,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空中小说了。再张开眼睛,享受到杜可风拍摄的美丽画面,这还不是一部好电影吗?
我以前其实拍《边城浪子》的时候,已经在尝试如何在古装武侠片中把音乐突出出来,自认为完成得还不错,可惜没有获得任何提名和奖项。这次为《东邪西毒》配乐,我就在想如何再自我突破一下,别太传统了。因为他这部戏给我很大的发挥空间,那我就拼尽全力为音乐而战吧!
这部戏里,我配的每一段音乐单独拿出来听,都很令人享受的。别看是个很古典的画面,我配上一段吉他的solo(独奏),好像我只是在享受音乐而已。武打的场面又要怎样配才刺激呢?我就拿咿咿呀呀弦乐配上,哪怕不配动效,都有厮杀的感觉——我的乐器就能表现一切。那部戏我把midi的功用全都发挥了出来,那个底色全都是midi做好,我又加了些乐器的solo上去。
在这过程中还有个笑话。一次王导对我说:“这一段你为什么要加几声海鸥的叫声进去呢?”我说那不是海鸥,那是吉他演奏出来的,你要不喜欢我就拿掉。他说不用,还好。那段戏是张曼玉有一场与大海有关的戏,但是他的景别卡得很紧,那要怎么表现大海呢?就加了几声海鸥的叫声进去。可是前面有段山洞里的戏,画面上一个灯笼不停地转,我也加了这段音乐进去,导演就不明白了,问我怎么山洞里也有海鸥呢?
后来到了2009年,《东邪西毒》要出终极版,他又找我去做一个摇滚版本的配乐。我说:“用摇滚乐配《东邪西毒》?会不会太突破啊?”他说:“对啊,就是要用摇滚乐来配我那个画面!”我想了想,好像有点说服不了我自己,只好答应试试看。后来我录了一段给他,他说不好。当时我因为要帮《十二生肖》跑到全世界去看景,没有时间再做,于是他说找管弦乐团来把所有配乐重新演奏吧。我说可以,不过要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来写谱,不是我写,我请人来写。他说他没有时间,于是我就继续看我的景去了。
我看景回来以后,他已经找马友友用整个管弦乐团把现场演奏做好了,但是他觉得还是有点问题,于是他请我去听一听这个管弦乐的版本,问我能不能把这个版本与我原先的的那个本本结合起来?我说当然可以,只要你喜欢就行。于是就开始磨合,但有几段配乐真的是先入为主,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磨合了,于是就建议他从两版中选一个。这段刚好就是有海鸥的那一段,我放配乐的时候恰好开少了那一轨声音出来,他就说你忘了吗?当年这段有海鸥叫声的。可见《东邪西毒》真的是他毕生引以为豪的作品,连这么细小的东西都记得。
《东邪西毒》对我来说也是很难忘的经历,我第一次只看到几场戏就开始配乐,配完后他修好片子了,我才又把音乐重新调整,这才变成公映的版本。
有一场戏大家的争议很大,就是刘嘉玲抱着马性幻想那段,我觉得我做的这段音乐很好,他觉得不好,我说没时间重做了,当时我已经15天没有睡觉,说出去都没人信。上映迫在眉睫,王导只好妥协。结果到了做终极版的时候,他报仇了,所有配乐做好以后,他说这段戏的音乐不好。这次有时间嘛,所以你们在影院里看到终极版刘嘉玲抱马那段的音乐,与原版是不同的。
问:《东邪西毒》配乐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那首《天地孤影任我行》,您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答:导演是一部戏的灵魂和舵手,配乐和美术这些岗位的主创人员应该全力配合他,但是我觉得年轻人不妨用自己的创意去跟导演撞击一下。我记得当时听完《东邪西毒》原先的配乐之后,我做了几段音乐给他听,就是现在大家经常提起的《天地孤影任我行》。我觉得真得很好,而他觉得这个味道不是他想要的。他拿了梁朝伟主演的《悲情城市》来给我看,侯孝贤导演请日本人来做的配乐,我一听,这个音乐真的很好,他说我就要这个味道。于是我就帮他做了一个《悲情城市》那种风格的配乐,结果他一听,想想对我说,还是用回你原来的配乐好。
所以年轻人不要怕困难,要学会表达自己,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展示出来,碰到一些好的导演,也会获得接纳的。就好像我当年碰到张彻、李翰祥、楚原这些大导演,后来又与王家卫合作的情形一样。音乐这个东西,完全就是感情的作用,比如你看一个人不顺眼,相处久了之后,你会喜欢上那个人的。比如说《天下无双》里有一段音乐,节奏很好,王导第一次听了之后就觉得有问题,我说没问题,很好,这段音乐可以把戏的节奏带起来。结果他听了几次之后喜欢上了,再看片中的很多场戏,都觉得应该用这段音乐。当然,太迷恋一段音乐,用得泛滥了也不好。
我觉得音乐就是感情。做电影配乐的职责,就是要把导演的感情和那部戏里的感情能表现出来就OK了,音乐编排的造诣一定要有,但不是说编排得好、演奏得好就是好的配乐。简单一点也有简单一点的优点,年轻人不需要怕。
五、关于功夫电影:关德兴版《黄飞鸿》的动作设计趣事
问:您长年练习白眉拳、咏春拳,又跟南下的大陆武师切磋交流,可以说是一位身负绝技的电影人了,请问当初为什么要学拳?当年拍《败家仔》的时候您与元彪、林正英、洪金宝共同奉献的打斗场面令人惊叹,现场有什么趣事么?
答:我小时候看很多关德兴的《黄飞鸿》电影,从小就想当黄飞鸿。后来学拳,先学习跆拳道,学到黑带一段以后,才明白什么是功夫。然后找我喜欢的中国传统功夫来练习。那时候跆拳道的推广做得好,很多年轻人喜欢,我也是因为朋友喜欢才跟着去的。但学完以后,发现很多人觉得中国武术很老土,自己心里就很难过。前几年我跟曹颖主演过一部连续剧叫《群英会》,算是帮全国的跆拳道馆作了一次免费的推广,我间接变成一个跆拳道代言人。我就觉得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来推广一下国术呢?如何象跆拳道的蓝带、黑带一样,表现武术的增长,一段、二段、三段这样增长上去,无形地鼓励年轻人力争上游。中国武术练了几十年,还是一样的服装,那没有刺激让年轻人奋斗下去。
问:您作为演员、动作指导,见证了香港武侠片的兴起和成熟,可否从头聊一下?您觉得六七十年代的武侠片是经历了哪些革新?
答:我把我知道的改变一点点告诉你。当年关德兴版黄飞鸿电影的导演叫胡鹏,他拍其他动作片的时候我跟他做配乐,是非常慈祥的一位老人家。他在录音棚里跟我说,当年的黄飞鸿电影是没有武术指导的,因为关德兴和石坚两位师傅都是练武的,其他的曹达华,以及演猪肉荣的刘諶,都练武的,刘諶是刘家良的父亲,林世荣的徒弟,黄飞鸿嫡传。当时每次现场要拍动作剧情,导演就把他们叫过来安排一下。这些人都是我们广东人叫做“吃过夜粥”的,就是练过功夫。剧情无论怎演,最后黄飞鸿肯定要赢的嘛,但是怎么打呢?主要就靠石坚跟关德兴套招,一拳一脚要怎么配合。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每打一阵子,两位师傅就要跳出来“啪”摆个架势呢?胡鹏导演跟我说,因为“黄飞鸿”入戏了,拳脚上会来真的,他力气又大,不跑不行。每次要跳出来,一个分镜头,然后再打。石坚师傅是学螳螂拳,所以跳跃特别灵活。关师傅私底下应该是学白鹤拳的,而戏里他打的是洪拳。
后来的香港电影才有了武术指导,因为多一个部门,制片方要多付些钱,但是也更专业。我入行的时候流行《独臂刀》,就是刘家良做的武术指导。
六、谈《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各种因素干扰。
问:您最近一部担任导演的作品是2011年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影片面世后成绩并不理想。您愿不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这部片子的幕后故事?
答:讲起那个片子我真想哭。为什么呢?这是做导演的辛酸,相信很多导演都面对过。我对这个片子本来是很有激情很有想法,希望有一些突破,无论是在武术设计还是戏剧性方面。我十年前开始酝酿这个戏,找一个真正女性的题材不容易,你想想,杨家将全死掉了,剩下家里寡妇都可以为国出征,十四女英豪的这种精神我觉得是很值得弘扬的,所以我很想拍。谁知从融资开始,就发生很多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好不容易融资完成了,准备开拍时又发生很多事情。
当时有几个投资方,其中一个大投资方就说:“我们这么辛苦请了任贤齐来演杨宗保,你为什么一开场就让他死掉呢?”我说:“这个故事本来就是这样的,我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框架,安排他在穆桂英的梦里出现。还有,后面在穆桂英战死的时候,她已经提不起刀了,突然感觉到老公仿佛在后面帮她。我觉得这样的戏份其实已经够了。”但是投资方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觉得我们请了一个明星来,不能让观众一开场就看见他死了啊,梦里出来也不行。站在我这边呢,当然老板永远是对的,我就想办法。在杨文广流落到边区的那段剧情里,有个部落的族长帮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人,我想,可以让任贤齐再多扮演族长那个角色,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结果人家就大力地批评我,说这是胡来。我说要认真的话,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杨宗保、穆桂英这一代,杨六郎杨延昭之后就是杨文广。这些角色都是戏说嘛,民间戏曲造出来的人物。但电影有时候就是这样,观众接受,你就成功了,不接受,就不成功。电影不到电影院播出来的那一刻,你都不知道效果呢,没有什么事先的对和错。老板和投资方要改,那就改吧,没必要大家闹得不开心。其他剧情上的改动还有很多。
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太迷信大卡司,老板们有钱,觉得一定要请大明星来演。但有时候不能都是大明星,如果每一个制片人都迷信大明星的话,哪有新人出来呢?永远跟着大明星走!
为了大明星,我们耽误了不少时间。原先的卡司,发行人觉得个个都是好演员,但是不够一线。那我们就再物色,曾经有个一线的明星,很艳丽,已经跟我们签完约了,结果另外一个老板又觉得太多场面的话制作费容易超支,怎么办?他建议不如改成一个当时刚开始流行的宫闱斗争戏。我说这一改就不是《杨门女将》了,《杨门女将》是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啊。他说为什么一定要拍征西呢?可以把剧情变成是宫闱里的奸臣跟杨家斗嘛。我只好说,总监制是成龙,这电影要是拍成连续剧风格上映,人家骂他怎么办?结果大投资方就撤资,没法子,我签了演员了,给我的档期是9月、10月、11月,现在白浪费了9月和10月,我们只好重新再找。凭我的诚意和三寸不烂之舌找到了一位,结果她说接了一部韩国的戏,跟张东健合作,因为是国际制作所以不能放弃,11月这边拍完了之后,要去韩国拍片,3月再回来拍这边。一部电影拍一个月停三个月,王家卫可以这么拍,我不行,只好换人。
换谁比她好呢?曾经有几个跟他同等级别的女演员都想演穆桂英,但再回头去找人家,女人多多少少没有我们男人的那个气度,一定不肯的。我想了想,不如回香港找一位演员复出吧。这位演员足够大牌,但是她之前出过绯闻,大陆可能比较保守,万一反感她怎么办?好在这时内地的发行人支持了我的决定,于是签了下来。
就在开拍之前,又出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赶在春节前上内蒙古,11月到1月很冷,成龙劝我不要去那边拍了,我说大老板是内蒙古的,不去不行,再说我也不怕,拍《边城浪子》那个时候多苦啊?他说那个是你跟狄龙去熬,现在是所有都是女将,要当心她们身体出问题。但是也没法拖,一拖女主角的档期又没有了。第二件事,是临开机之前,制片人跟我说这版剧本不如第一稿好。其实我也对第一稿的感情更好,但之前我根据各方的意见已经改了很多,现在又改的话,演员们会觉得我很反复。于是我拒绝了他的建议。
至今让我后悔的是,一开头与投资方签的条款里面,导演没有最后的决定权,我终生后悔签了这么一条。
拍摄的过程很辛苦,演丫鬟兵和女将的演员,每一个都为我付出很多很多,没去之前勤奋练功,去了鄂尔多斯陪我在冬天苦熬。拍完了,到剪辑环节,老板的助手和发行人对我施压,说我剪来剪去都是138分钟,影响票房。要我剪,我不肯,我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说那找个张艺谋的剪辑师来剪吧,我说哪怕你从好莱坞找个剪接师来,他能理解我的创作意图吗?这些女将每一个都是寡妇,每个人都有辛酸的东西,你可以直接告诉观众剧情,但是没有这些铺垫的话,观众进入不了的。结果他们执意要剪,剪完之后只剩90分钟,我只好说服他们让我去剪了一个导演版,妥协到127分钟,还是不行,只能争取到100分钟出头。最后老板干脆把很多朋友召集来看片,每一场戏放完就投票,要不要保留。我极度争取,也只能留下来那首女将出征的歌曲,其他都照他们的意思剪了。
最后的成片是107分钟,我觉得做了一件很对不起我的“妈咪”郑佩佩老师(片中饰演佘太君)和刘晓庆老师(饰演六娘)的事情。因为当时她们都熬得很辛苦。我在拍戏的时候,也被风吹落的灯具砸到,卡到我的脑袋里面,差点被磕死。
既然是大难不死,应该必有后福。我现在暂时把古装片的计划搁置了下来,先忙咏春拳系列的计划。
电影这个商品很矛盾的,有时你用心拍的一部电影,票房出来却一般般。有时你用心去搞创意,结果影评人还骂你。提起创意和票房成绩,真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东西。所以这个行业真是又诱惑又残忍。如果你经得起考验的,你就走进这个行业。如果你经不起考验,那千万别进电影界,因为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代表你永远成功,每一部电影你都要接受一个考验,每一部电影都是从零开始。
问:您未来有什么工作计划?
答:这次王家卫拍《一代宗师》,我帮他去拜访了很多传统武术老师傅,每一个都是七八十岁的前辈。我答应过他们,要帮每一个门派拍一个纪录片。所以我除了《咏春宝贝》的计划以外,还要继续走我的宗师之路。做这件事,我需要很多电影界的生力军。所以我这次来青年电影节,其实也是希望能够物色到一些有潜力的、真正喜爱电影的年轻人,来加盟我的宗师之路的制作,我真的很需要你们。
风间隼
采访于2013年3月21日
成文于201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