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前言) --- 张彻
前言
这不是香港电影史。
第一,香港开埠百年,有电影不只三十年,但我亲身参与的时间,不过从五十年代后期起,前此则仅仅是泛常的常识,写出来也只是一般性的,没有特别价值。故我只写近三十多年的事,以前的自不免有时涉及,但非主干,时间虽略多于三十年,学其成数而言。
治史本不须亲身经历,否则“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加上我并非治史的人,不是这种材料,连写掌故也不行。我性不近记问之学,治史要广集资料,严加考订,我无此时间也无此耐心。如说略有一长,便是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写作也是写杂文习惯,摆下纸提笔就写,自不宜舍长用短。所以,我只能以个人回顾的观点来写,主要写我自身经历的事,由于参与者多,反能有点特色,供他日治史者第一手史料,惟本书并非史著。
我年纪虽已老大(六十六岁),但因生平不善理财,虽帮公司赚过大钱,本身并无积蓄,现在仍须从事实际的电影工作,这也是不能专心治史的理由之一。专心治史得有一份如教授之类固定的薪水,生活无忧,才能专于学术,但我却无此条件。写本书的动机,是由于我在《明报》上的《电影杂写》稿,为香港三联书店潘耀明先生看到,希望我能在他们那里出书。但我那篇稿已收入明窗出版社我的《张彻近作集(一九八六 ——一九八八)》里,帮无法应命。而且《电影杂写》太个人化,几乎只写我亲身参与,而外界未必知道的事,人所共知的便一笔带过,这所谓“共知”,又只是熟悉香港电影的人的“知”,如非香港电影的读者,可能看都看不懂,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史,也要写得比《电影杂写》的内容范围大些,叙事详明些。而以我的时间、精力来说也只能写到这样了。
我对本书的规划大致如此:
一、回顾三十年前——中国戏曲的影响
二、“邵氏”的勃兴——香港式的好莱坞(荷李活)
三、“嘉禾“的另开途径——独立制片人制度
四、趋向于本地风味——许氏兄弟与“金公主”
五、 前瞻——香港与中国
因不是香港电影史,我只着重主流,写香港电影的发展演变,挂一漏万,自所不免,先须在此请各方面多多原谅,反正只是一个电影工作者的回顾而已。
待续
——————————————陈情分割线————————————————————————
朋友一直说笑让我给他们报纸写电影,却又只能写新上映的电影。这明显不是我的口胃。也不是很久之前,《毒战》上映,我说那写写香港电影史吧?说说那些武侠片最后如何演变成了像《毒战》这样风格的合拍片。我附带还补充了一句:这段历史写出来处处是八卦,绝对各种活色生香令人喷血。
无奈连朋友对这样的主意都兴趣缺缺,我只能自己嚼嚼舌头,当作没说过。对于我来说,最适合写这样无用文章的时间已经过去了,07年是最佳的,正是我兴致最浓的时候,也有大把时间。现在看片疏了,记性又不好,最糟的是没—时—间。
Anyway 张彻这本书正是我07年搜罗到的,文风如其人,大刀阔斧,不修小节,字里行间只有两个字“电影”, 比起他的冤家李大嘴来,真爱,真性情。
当年号称张百万,但是著书的口吻却很谦逊。我的这本书扉页还有他的签名,也很是谦逊 “XX先生指正,张彻一九八九.九.十“
看时间当是他的契仔们帮他拍了庆祝从影四十周年的电影《义胆群英》之后 (那部电影是我小学二三年级时一人在家自己一边做饭一边看的,还把饭给烧糊了,你看,我也是真爱啊!!!!!)
此书配图,配了很多图,看过让人心生感慨。他当时写这书时眼前应全是当年风光,肯定想不到自己身后遗体蜷缩甚至放不进棺木。假设人生真如戏,而你被事先剧透了,那会改变你吗?
好了,不说了,好像要跑题了。最近刘家良病逝,媒体才把各种旧事又重提了一遍,但只点到几部片子,全然无法重现当年邵氏片场武侠片的辉煌场景。So 我愿以录入方式与同道中人共同share这部已绝版不出的书。
这不是香港电影史。
第一,香港开埠百年,有电影不只三十年,但我亲身参与的时间,不过从五十年代后期起,前此则仅仅是泛常的常识,写出来也只是一般性的,没有特别价值。故我只写近三十多年的事,以前的自不免有时涉及,但非主干,时间虽略多于三十年,学其成数而言。
治史本不须亲身经历,否则“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加上我并非治史的人,不是这种材料,连写掌故也不行。我性不近记问之学,治史要广集资料,严加考订,我无此时间也无此耐心。如说略有一长,便是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写作也是写杂文习惯,摆下纸提笔就写,自不宜舍长用短。所以,我只能以个人回顾的观点来写,主要写我自身经历的事,由于参与者多,反能有点特色,供他日治史者第一手史料,惟本书并非史著。
我年纪虽已老大(六十六岁),但因生平不善理财,虽帮公司赚过大钱,本身并无积蓄,现在仍须从事实际的电影工作,这也是不能专心治史的理由之一。专心治史得有一份如教授之类固定的薪水,生活无忧,才能专于学术,但我却无此条件。写本书的动机,是由于我在《明报》上的《电影杂写》稿,为香港三联书店潘耀明先生看到,希望我能在他们那里出书。但我那篇稿已收入明窗出版社我的《张彻近作集(一九八六 ——一九八八)》里,帮无法应命。而且《电影杂写》太个人化,几乎只写我亲身参与,而外界未必知道的事,人所共知的便一笔带过,这所谓“共知”,又只是熟悉香港电影的人的“知”,如非香港电影的读者,可能看都看不懂,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史,也要写得比《电影杂写》的内容范围大些,叙事详明些。而以我的时间、精力来说也只能写到这样了。
我对本书的规划大致如此:
一、回顾三十年前——中国戏曲的影响
二、“邵氏”的勃兴——香港式的好莱坞(荷李活)
三、“嘉禾“的另开途径——独立制片人制度
四、趋向于本地风味——许氏兄弟与“金公主”
五、 前瞻——香港与中国
因不是香港电影史,我只着重主流,写香港电影的发展演变,挂一漏万,自所不免,先须在此请各方面多多原谅,反正只是一个电影工作者的回顾而已。
待续
——————————————陈情分割线————————————————————————
朋友一直说笑让我给他们报纸写电影,却又只能写新上映的电影。这明显不是我的口胃。也不是很久之前,《毒战》上映,我说那写写香港电影史吧?说说那些武侠片最后如何演变成了像《毒战》这样风格的合拍片。我附带还补充了一句:这段历史写出来处处是八卦,绝对各种活色生香令人喷血。
无奈连朋友对这样的主意都兴趣缺缺,我只能自己嚼嚼舌头,当作没说过。对于我来说,最适合写这样无用文章的时间已经过去了,07年是最佳的,正是我兴致最浓的时候,也有大把时间。现在看片疏了,记性又不好,最糟的是没—时—间。
Anyway 张彻这本书正是我07年搜罗到的,文风如其人,大刀阔斧,不修小节,字里行间只有两个字“电影”, 比起他的冤家李大嘴来,真爱,真性情。
当年号称张百万,但是著书的口吻却很谦逊。我的这本书扉页还有他的签名,也很是谦逊 “XX先生指正,张彻一九八九.九.十“
看时间当是他的契仔们帮他拍了庆祝从影四十周年的电影《义胆群英》之后 (那部电影是我小学二三年级时一人在家自己一边做饭一边看的,还把饭给烧糊了,你看,我也是真爱啊!!!!!)
此书配图,配了很多图,看过让人心生感慨。他当时写这书时眼前应全是当年风光,肯定想不到自己身后遗体蜷缩甚至放不进棺木。假设人生真如戏,而你被事先剧透了,那会改变你吗?
好了,不说了,好像要跑题了。最近刘家良病逝,媒体才把各种旧事又重提了一遍,但只点到几部片子,全然无法重现当年邵氏片场武侠片的辉煌场景。So 我愿以录入方式与同道中人共同share这部已绝版不出的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