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动画的生命力——是转载也是评论
这个是小妖在叶凯老师的新浪微博上看见的,原文很长,就直接放地址了,抱歉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8b2a1010180pl.html
嗯,博文的总体的观点和切入角度还是很有意思的,不过里面有段话:
“用神性给自己以力量,用帮手弥补人性的缺憾,用对手衬托正义的强大,这样三位一体的关系格局确立。
这三者的关系确立之后,为了让影片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思想意义”,担负起艺术的教化功能,宫崎骏就为主人公设定了三种主要功能:教化、帮助、拯救。看起来越来越像耶稣了。
宫崎骏不断传达这种理念之一就是: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和平共处,主人公与帮手之间,都处在这样关系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念之二就是对抗是毁灭的根源,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于是,主人公们就用这种的理念来教化观众、感化敌人,娜乌西卡、希达、千寻可以说是这教化的教主。而理念之三就是拯救,人类毁灭与得救都在于自己,一念之差,天堂与地狱之间。
粉丝们从宫崎骏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意义”同好莱坞电影或者传教士那里得到的看来差不多。”
小妖无法认同,或者说,小妖认为叶凯老师仅仅分析了动画,没有作为一个观众去看动画,没有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去看动画……(大人们都太有才华了吖)
吉卜力不等于宫崎骏,不过这里抛开这个问题,仅仅谈宫崎爷爷和他的动画。
小妖一直觉得宫崎爷爷的动画是分享,而不是教育。因为小妖认为,教育就是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只能教给你具体的技术和知识,比如小妖学习wordpress,学习生态学……而分享是说,我把我看到的东西说给你听,不要求你必须要做什么,也不说什么是应该做的,就比如小妖在这里写文,仅仅为表达自己而已……
其实小妖一直觉得,教育是永远没办法塑造人的,所谓的三观、道德、爱什么的,和教育统统无关。如果简单粗暴地把世界一分为二(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教育既不能塑造好人也不能塑造坏人,只能给人提供做好事或是坏事的手段……(或许太极端了)
如叶凯老师所言,宫崎动画的确模式化,但是这种模式化和纯商业性质的模式化不一样,也不意味着没有创新,因为任何人的行为在一定年纪以后本就是模式化的,试问,如果有一天卡梅隆的电影拍成了王家卫的风格,或是反过来,王家卫拍成卡梅隆,你认为是卡梅隆创新了还是王家卫创新了?
宫崎爷爷或许创作动画之初的确有想过引导一下后辈的三观,但是随着一部动画的不断制作,按照他那种随性又认真的习惯,慢慢地动画也就脱离了最初的想法了,因为他足够真诚也足够投入……他只不过分享了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一些东西而已……
或许潜移默化中小妖被宫崎动画影响了,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即使不看动画,你能够不被纯粹商业化的快速消费品影响吗?事实上,小妖认为宫崎爷爷是个商业运作的大师,也认为一个不商业化的动画绝不是一个好动画(考虑到制作成本,即使某些看起来很冷的作品也不过其商业化受众比较小众而已),不过纯粹商业化的动画必定只是有可能满足了需求而绝没有探索的动画……
至于叶凯老师总结出的所谓传达的理念,小妖没有资格评价,因为这个是见仁见智的,小妖只能说小妖没有看出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爱是解决一切的钥匙”,而拯救,这个已经是用得太滥的词汇了,什么“人类毁灭与得救都在于自己”也已经是滥的失去了其意义的说法,所以小妖也只能说,小妖很渴望如果有一天虫想吃掉小妖,会有一个娜乌西卡愿意带着我飞离……
最后一点,退一步说,即使宫崎动画真有所谓教育意义,也绝对同部分好莱坞电影(不是全部)和传教士那里得到的相差甚远,或者这样说,那些所谓的教育意义也不过就是针对需求的商业化而已,宗教也是针对需求的商业化,而且还不见得是很成功的商业化(商业化成功的标准就是能否满足需求),而宫崎动画融入了宫崎爷爷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不仅仅是受众需求的投射,也是他自己所说的“投入真情”(见《宫崎骏的暗号》),这才是艺术家的魅力和生命力……
我们都知道,任何艺术作品不同程度上都是创作者的自传,但是很多所谓艺术家根本就是仅仅复制了受众的需求罢了,没有多少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针对叶凯老师的博文“艺术的成就往往在于创新,但从这一点来讲,宫崎骏电影却往往陷入一种模式或套路中,这也是能够获得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娱乐片普遍采用的情节结构。”提出一己之见(限于篇幅,所以仅仅是表达观点而已):首先,和科学、哲学不一样,艺术上的创新不在于提出了什么新模型解释世界,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或者思考视角(这里仅仅指最终呈现的作品),具体到动画,小妖作为一个观众觉得动画的创新就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并且是区别于已有作品的新鲜体验和思考;其次,艺术的成就并非“往往在于创新”,很多艺术作品没有多少创新也一样受喜爱,一样很成功,只要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也是艺术成就,如叶凯老师所言,宫崎骏模式化的确是他的动画被喜爱的理由之一,但这不是说创新不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准确地捕捉到受众的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创新弥补……小妖觉得艺术成就是指能够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或者提供某种视角,创新或者足够充分地商业化都可以达成,只不过是两条路罢了,都是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有可能会有成就,不过只要一天人们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他人需求,创新就永远有一席之地,永远会比商业化更受瞩目,但是这和艺术成就无关。也就是成就无关创新与否,但是创新却值得追求……
所以即便是模式化的宫崎动画,也还是有创新,也还是具有艺术生命力,事实上,如果真的按照宫崎爷爷自己的“我的动画最好一年内不要看两遍”(非原话,见2008美国《纽约客》杂志专访),有多少人会因为一般根本联想不到的所谓模式化而厌倦呢?可是有些动画,不要说回味,过几年根本就想不起来曾经存在过……
宫崎骏不是神,但他是一个真诚的人和一个执着的艺术家,所以他的动画可以被超越,但不会磨灭……如果用生命力这个词汇真的能够表达的话,小妖认为,宫崎动画的生命力也在于他的真诚和执着……
注:1、以上全部都是小妖的胡思乱想,完全不靠谱
2、红色字体是叶凯老师的博客原文(讨厌的豆瓣没有颜色……5555)
3、叶凯老师的博文有些地方写得很不错的
4、配图和文很不搭界,不过那是我一直一直的梦想……
嗯,博文的总体的观点和切入角度还是很有意思的,不过里面有段话:
“用神性给自己以力量,用帮手弥补人性的缺憾,用对手衬托正义的强大,这样三位一体的关系格局确立。
这三者的关系确立之后,为了让影片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思想意义”,担负起艺术的教化功能,宫崎骏就为主人公设定了三种主要功能:教化、帮助、拯救。看起来越来越像耶稣了。
宫崎骏不断传达这种理念之一就是: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和平共处,主人公与帮手之间,都处在这样关系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念之二就是对抗是毁灭的根源,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于是,主人公们就用这种的理念来教化观众、感化敌人,娜乌西卡、希达、千寻可以说是这教化的教主。而理念之三就是拯救,人类毁灭与得救都在于自己,一念之差,天堂与地狱之间。
粉丝们从宫崎骏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意义”同好莱坞电影或者传教士那里得到的看来差不多。”
![]() |
一直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 |
小妖无法认同,或者说,小妖认为叶凯老师仅仅分析了动画,没有作为一个观众去看动画,没有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去看动画……(大人们都太有才华了吖)
吉卜力不等于宫崎骏,不过这里抛开这个问题,仅仅谈宫崎爷爷和他的动画。
小妖一直觉得宫崎爷爷的动画是分享,而不是教育。因为小妖认为,教育就是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只能教给你具体的技术和知识,比如小妖学习wordpress,学习生态学……而分享是说,我把我看到的东西说给你听,不要求你必须要做什么,也不说什么是应该做的,就比如小妖在这里写文,仅仅为表达自己而已……
其实小妖一直觉得,教育是永远没办法塑造人的,所谓的三观、道德、爱什么的,和教育统统无关。如果简单粗暴地把世界一分为二(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教育既不能塑造好人也不能塑造坏人,只能给人提供做好事或是坏事的手段……(或许太极端了)
如叶凯老师所言,宫崎动画的确模式化,但是这种模式化和纯商业性质的模式化不一样,也不意味着没有创新,因为任何人的行为在一定年纪以后本就是模式化的,试问,如果有一天卡梅隆的电影拍成了王家卫的风格,或是反过来,王家卫拍成卡梅隆,你认为是卡梅隆创新了还是王家卫创新了?
宫崎爷爷或许创作动画之初的确有想过引导一下后辈的三观,但是随着一部动画的不断制作,按照他那种随性又认真的习惯,慢慢地动画也就脱离了最初的想法了,因为他足够真诚也足够投入……他只不过分享了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一些东西而已……
或许潜移默化中小妖被宫崎动画影响了,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即使不看动画,你能够不被纯粹商业化的快速消费品影响吗?事实上,小妖认为宫崎爷爷是个商业运作的大师,也认为一个不商业化的动画绝不是一个好动画(考虑到制作成本,即使某些看起来很冷的作品也不过其商业化受众比较小众而已),不过纯粹商业化的动画必定只是有可能满足了需求而绝没有探索的动画……
至于叶凯老师总结出的所谓传达的理念,小妖没有资格评价,因为这个是见仁见智的,小妖只能说小妖没有看出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爱是解决一切的钥匙”,而拯救,这个已经是用得太滥的词汇了,什么“人类毁灭与得救都在于自己”也已经是滥的失去了其意义的说法,所以小妖也只能说,小妖很渴望如果有一天虫想吃掉小妖,会有一个娜乌西卡愿意带着我飞离……
最后一点,退一步说,即使宫崎动画真有所谓教育意义,也绝对同部分好莱坞电影(不是全部)和传教士那里得到的相差甚远,或者这样说,那些所谓的教育意义也不过就是针对需求的商业化而已,宗教也是针对需求的商业化,而且还不见得是很成功的商业化(商业化成功的标准就是能否满足需求),而宫崎动画融入了宫崎爷爷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不仅仅是受众需求的投射,也是他自己所说的“投入真情”(见《宫崎骏的暗号》),这才是艺术家的魅力和生命力……
我们都知道,任何艺术作品不同程度上都是创作者的自传,但是很多所谓艺术家根本就是仅仅复制了受众的需求罢了,没有多少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针对叶凯老师的博文“艺术的成就往往在于创新,但从这一点来讲,宫崎骏电影却往往陷入一种模式或套路中,这也是能够获得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娱乐片普遍采用的情节结构。”提出一己之见(限于篇幅,所以仅仅是表达观点而已):首先,和科学、哲学不一样,艺术上的创新不在于提出了什么新模型解释世界,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或者思考视角(这里仅仅指最终呈现的作品),具体到动画,小妖作为一个观众觉得动画的创新就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并且是区别于已有作品的新鲜体验和思考;其次,艺术的成就并非“往往在于创新”,很多艺术作品没有多少创新也一样受喜爱,一样很成功,只要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也是艺术成就,如叶凯老师所言,宫崎骏模式化的确是他的动画被喜爱的理由之一,但这不是说创新不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准确地捕捉到受众的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创新弥补……小妖觉得艺术成就是指能够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或者提供某种视角,创新或者足够充分地商业化都可以达成,只不过是两条路罢了,都是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有可能会有成就,不过只要一天人们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他人需求,创新就永远有一席之地,永远会比商业化更受瞩目,但是这和艺术成就无关。也就是成就无关创新与否,但是创新却值得追求……
所以即便是模式化的宫崎动画,也还是有创新,也还是具有艺术生命力,事实上,如果真的按照宫崎爷爷自己的“我的动画最好一年内不要看两遍”(非原话,见2008美国《纽约客》杂志专访),有多少人会因为一般根本联想不到的所谓模式化而厌倦呢?可是有些动画,不要说回味,过几年根本就想不起来曾经存在过……
宫崎骏不是神,但他是一个真诚的人和一个执着的艺术家,所以他的动画可以被超越,但不会磨灭……如果用生命力这个词汇真的能够表达的话,小妖认为,宫崎动画的生命力也在于他的真诚和执着……
注:1、以上全部都是小妖的胡思乱想,完全不靠谱
2、红色字体是叶凯老师的博客原文(讨厌的豆瓣没有颜色……5555)
3、叶凯老师的博文有些地方写得很不错的
4、配图和文很不搭界,不过那是我一直一直的梦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