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偶见胤礽奏折有感
夏日,公元2013年7月6日,美国中部。公交车赶掉了,在学校的Union暂时休整。七八点的盛夏依然是明亮的,也不太热,心情舒畅,因为有衣穿,有书读,虽然活动不多,不觉孤独,只愿多花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
下午复习考试,本着休息一会的打算,上了上微博及其他网站。不怎得又搜索了胤礽,找到了不曾看见的满文奏折一份。突然心情添了点惆怅。不认识满语,却知道这字是极好的,漂亮极了。就如美国人看见好的书法,不懂一个字,也知道字是潇洒而细腻的一样。这可是是300多年的时光了,他写下这些的那年,怕是美国还跑着印第安人,从欧洲来的移民将安静的一片大陆变得喧哗和热闹。哪怕是这篇奏折的100年后,英国的使者才来到紫禁城要求乾隆帝开放通商,互通有无。 又100年后,同光中兴建立起来的海军全军覆没,割地开港赔款。光绪爷在小人的撺掇下企图变法,恭亲王以最后的时光来阻挡对政权的致命一击。又100年,怕是最卓有远见的人们才能大胆的预料到高速发展的20年。改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的生长,快的哪怕完整经历了20年的人们都不大清晰的记得过去是什么模样了。
即使有各种警告和担忧,也无法否认,一切都还是向上的势头。这夏日的忧伤来的没来由,也无法把忧伤整理出头绪。
恰好是作者写下奏折的这个年纪,跨越这么多年的时光,一种情绪梗在胸口无法诉说。那年大清刚刚建立50余年,康熙帝仍在平定四方的战乱,休养生息之后,江南各处已是盛世初现。年富力强的皇帝带着风华正茂的太子下江南,体察民情,体会打江山和守江山的不易。待帝王亲征葛尔丹,太子坐镇北京,监国理政,时时写奏折报告。
一字不认识的奏折里仿佛还能看见太子在盛夏的紫禁城里和留守的大臣们处理国务的情景。夏日炎热,年轻的太子还沉浸在监国的巨大喜悦, 面对整个帝国的责任如履薄冰。从黎明起就一直在忙碌,待到夕阳余晖,才徐徐踱步回毓庆宫。
奏折里还能看到当年一箩筐一箩筐练字的心血。见过很努力很努力的人们,但是没有童年的太子的作息却依然是最严的。资质愚钝的我怕是读书20遍就能记住吧,读写120遍的耐心要是怎样的? 从懂事的那一刻起,太子就知道他是命中担负责任的那一个,无论是任何的牺牲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父皇的期望,以及在年纪相仿的皇子里脱颖而出。
他竟然在没有母亲的孤单的宫中奇迹般的达到并且超越了帝王对他的苛刻要求。无论是四岁的时候被凌晨叫起读书,十三岁出阁讲学,二十二岁监国。
在监国的夏天,在走回毓庆宫的路上,不知太子有没有在一瞬间想到接下来是什么。他已经做好了接手管理国家的准备,却在一个没有实权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弟弟们长大了,父皇深刻的感觉到了他们的进步。而自己,除了办差和帮助处理政务,眼角有了第一丝皱纹和第一根白发,似乎没有什么进步。
一如当代少年得志的人们,从青年步向中年,突然事业不再像火箭般向上升。而周围的后辈却如雨后春笋般冒上来。读书和习字已经是无可挑剔,处理政务已经驾轻就熟,在父皇兄弟以及朝臣中间的周旋也习以为常了, 下一步在何处呢?
伟大的帝王不是流星,而是用长长的生命书写了宏伟的画卷。矛盾和危机在平静的十年中酝酿着,熟读二十四史,胤礽已经隐隐的猜到了答案。父皇大概会成为唐太宗这样的人物吧,开拓疆土亦开创盛世,而自己大概有这样几种结局。太子朱标---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弘皙能否争得过他的叔叔们。 太子李承乾---被废流放死去。成功继位的安国君---已经儿孙满堂,但愿能在皇位上多呆几年。总之,年少时期望的大展宏图,做一代明君的愿望在时间上已经越来越不被允许。
最后的故事既和之前的历史相似,又多了些曲折。长命的康熙帝不肯让出皇位,也不愿让太子过于闲着。于是兄弟相争,二立二废,终身囚禁,是最盛年时候的遭遇。丧妻丧父,子女离开,皇位最终不属于自己,是最后十年的遭遇。
于是太子,做了最苛严的准备,最终没有用武之地。年少时背的礼记还依稀记得,而潇洒飘逸的书法还没有走形。走不出小小的院落,饱读诗书的太子最终用上了幼时所学,给年幼的儿子们开蒙。年幼的弘㬙,眉眼里都是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年幼的自己想效法父皇做盛世明君,年幼的儿子却想知道小小院落外的世界是何样,阿玛口中的江南到底在何处。
写到了此处,才明白忧伤源于何处。满怀着向上的希望,做好了准备,却不知道历史让不让你上场。 命由天定,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做好上场的准备。可是,哪怕如此, 我们也不敢不做准备,不尽全力。
因为年幼的胤礽知道若是不达到父皇的期望,没有母亲的自己会立刻失去所有。时光走过300余年,我们知道一直要往前走 。不是因为感觉自己身负重任,站在千百年未有之时机,而是稍不注意,就会成为被命运抛弃的一个。勤奋从不满足,不敢懈怠,如300多年前年幼的太子一样,拼命地往前跑,只是为了准备好,等待上场的机会,无论前路如何。
太阳渐渐下山了,窗外望去,天色还未全黑。收拾东西,收拾心情。是为记。
下午复习考试,本着休息一会的打算,上了上微博及其他网站。不怎得又搜索了胤礽,找到了不曾看见的满文奏折一份。突然心情添了点惆怅。不认识满语,却知道这字是极好的,漂亮极了。就如美国人看见好的书法,不懂一个字,也知道字是潇洒而细腻的一样。这可是是300多年的时光了,他写下这些的那年,怕是美国还跑着印第安人,从欧洲来的移民将安静的一片大陆变得喧哗和热闹。哪怕是这篇奏折的100年后,英国的使者才来到紫禁城要求乾隆帝开放通商,互通有无。 又100年后,同光中兴建立起来的海军全军覆没,割地开港赔款。光绪爷在小人的撺掇下企图变法,恭亲王以最后的时光来阻挡对政权的致命一击。又100年,怕是最卓有远见的人们才能大胆的预料到高速发展的20年。改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的生长,快的哪怕完整经历了20年的人们都不大清晰的记得过去是什么模样了。
即使有各种警告和担忧,也无法否认,一切都还是向上的势头。这夏日的忧伤来的没来由,也无法把忧伤整理出头绪。
恰好是作者写下奏折的这个年纪,跨越这么多年的时光,一种情绪梗在胸口无法诉说。那年大清刚刚建立50余年,康熙帝仍在平定四方的战乱,休养生息之后,江南各处已是盛世初现。年富力强的皇帝带着风华正茂的太子下江南,体察民情,体会打江山和守江山的不易。待帝王亲征葛尔丹,太子坐镇北京,监国理政,时时写奏折报告。
一字不认识的奏折里仿佛还能看见太子在盛夏的紫禁城里和留守的大臣们处理国务的情景。夏日炎热,年轻的太子还沉浸在监国的巨大喜悦, 面对整个帝国的责任如履薄冰。从黎明起就一直在忙碌,待到夕阳余晖,才徐徐踱步回毓庆宫。
奏折里还能看到当年一箩筐一箩筐练字的心血。见过很努力很努力的人们,但是没有童年的太子的作息却依然是最严的。资质愚钝的我怕是读书20遍就能记住吧,读写120遍的耐心要是怎样的? 从懂事的那一刻起,太子就知道他是命中担负责任的那一个,无论是任何的牺牲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父皇的期望,以及在年纪相仿的皇子里脱颖而出。
他竟然在没有母亲的孤单的宫中奇迹般的达到并且超越了帝王对他的苛刻要求。无论是四岁的时候被凌晨叫起读书,十三岁出阁讲学,二十二岁监国。
在监国的夏天,在走回毓庆宫的路上,不知太子有没有在一瞬间想到接下来是什么。他已经做好了接手管理国家的准备,却在一个没有实权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弟弟们长大了,父皇深刻的感觉到了他们的进步。而自己,除了办差和帮助处理政务,眼角有了第一丝皱纹和第一根白发,似乎没有什么进步。
一如当代少年得志的人们,从青年步向中年,突然事业不再像火箭般向上升。而周围的后辈却如雨后春笋般冒上来。读书和习字已经是无可挑剔,处理政务已经驾轻就熟,在父皇兄弟以及朝臣中间的周旋也习以为常了, 下一步在何处呢?
伟大的帝王不是流星,而是用长长的生命书写了宏伟的画卷。矛盾和危机在平静的十年中酝酿着,熟读二十四史,胤礽已经隐隐的猜到了答案。父皇大概会成为唐太宗这样的人物吧,开拓疆土亦开创盛世,而自己大概有这样几种结局。太子朱标---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弘皙能否争得过他的叔叔们。 太子李承乾---被废流放死去。成功继位的安国君---已经儿孙满堂,但愿能在皇位上多呆几年。总之,年少时期望的大展宏图,做一代明君的愿望在时间上已经越来越不被允许。
最后的故事既和之前的历史相似,又多了些曲折。长命的康熙帝不肯让出皇位,也不愿让太子过于闲着。于是兄弟相争,二立二废,终身囚禁,是最盛年时候的遭遇。丧妻丧父,子女离开,皇位最终不属于自己,是最后十年的遭遇。
于是太子,做了最苛严的准备,最终没有用武之地。年少时背的礼记还依稀记得,而潇洒飘逸的书法还没有走形。走不出小小的院落,饱读诗书的太子最终用上了幼时所学,给年幼的儿子们开蒙。年幼的弘㬙,眉眼里都是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年幼的自己想效法父皇做盛世明君,年幼的儿子却想知道小小院落外的世界是何样,阿玛口中的江南到底在何处。
写到了此处,才明白忧伤源于何处。满怀着向上的希望,做好了准备,却不知道历史让不让你上场。 命由天定,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做好上场的准备。可是,哪怕如此, 我们也不敢不做准备,不尽全力。
因为年幼的胤礽知道若是不达到父皇的期望,没有母亲的自己会立刻失去所有。时光走过300余年,我们知道一直要往前走 。不是因为感觉自己身负重任,站在千百年未有之时机,而是稍不注意,就会成为被命运抛弃的一个。勤奋从不满足,不敢懈怠,如300多年前年幼的太子一样,拼命地往前跑,只是为了准备好,等待上场的机会,无论前路如何。
太阳渐渐下山了,窗外望去,天色还未全黑。收拾东西,收拾心情。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