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选唐诗三百首》里一些有趣的地方
前两天翻出来一本旧书《新选唐诗三百首》,出版于1980年,看了之后发现大有乐趣,节选一些贴在这里。
对唐诗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看6,是个跟唐诗没什么关系的小故事,要么就ctrl+w,留“太长不看”的……不能忍。
1. 长安古意
卢照邻《长安古意》,是小椴所著武侠小说《长安古意》名字的来由。
这首长篇歌行里有句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现代人引用的时候常作“只羡鸳鸯不羡仙”,即是化用自这句诗,一说是出自梁羽生的手笔,具体见百度百科“只羡鸳鸯不羡仙”词条
2.郁金香
书里出现”郁金香“这一意象的诗不在少数,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沈佺期《古意》中有”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注释中说“堂”一作“香”),还有几首我忘了记录,但是通过百度搜索能发现有郁金香出现的诗确实不在少数。
书中郁金香的有关注释都是:花名,用它制成的香料也叫郁金香,古人用以薰衣被。
我读到这里感觉有点不对,郁金香这种花真的在唐朝就已出现在中国了吗?直觉郁金香的形态很不唐朝不中国,而且为什么在诗中出现的郁金香都是作香料,而不是以花的意象入诗,总觉得有种违和感。
检索之后发现关于郁金香原产地和引入中国的时间都是众说纷纭,然后我找到了这样一篇博文关于中国古代的郁金香,博文中说:“唐代诗人李白《客中作》有这样的佳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因此,现代很多国人即认为目前风靡各个城市的春季观赏花卉——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早在唐代的中国就有,并且已经很知名了。其实这又是一个因同名异物而犯的一个张冠李戴的误解。“兰陵美酒郁金香”是指用中药材“郁金”泡制的一种美酒,其味道特别醇香。郁金是属于姜科植物姜黄、郁金或莪术几种植物的块根入药,其外形似小白薯,因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故用其泡制的酒气味浓香,而且会呈现金黄色(应该就是唐代人所谓的琥珀色)。”
文中还有一些文献的摘引,看起来比较可信,与我本来想寻根问底的方向一致,我就偷个懒不一一核对了。
另还有纳兰词全编笺注的序言中也提到:“《忆王孙》: 暗怜双緤郁金香。欲梦天涯思转长。几夜东风昨夜霜。减容光。莫为繁花又断肠。 词中所谓郁金香,《笺校》以为是“袜上彩绣花样”,这是诗词注本中极常见的错误。此郁金香是指郁金的香气,非指郁金香花(tulip)。郁金香花传入中国尚不足百年的历史,历代典籍、诗词里所谓的郁金香多指一种香料,如李白《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晏几道《浪淘沙》“藕丝衫袖郁金香”。这里所称的郁金香,即Saffron Crocus sativus,汉译佛经译之为茶矩摩,由于茶矩摩稀有而昂贵,人们常以红花、郁金等代替,在名称上便发生了混淆。至于郁金,是一种姜科植物,被用作香料和药物。 ”
至此,与自己的疑问相符,暂时认定书里的注释有误好了,待有机会再去请教中药和花卉方面的专业人员,一探究竟。
3.纵死犹闻侠骨香
因为从小就看武侠小说,对江湖啊侠啊之类的诗句比较敏感,总看到这句诗。翻阅的时候发现了出处: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竟然是诗佛王维的手笔!不过看看王维的生平就可以理解,王维并非一生寄情山水长斋奉佛,他二十一岁中进士,但仕途屡屡受挫,且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王维被俘接受伪职,政治上失节。此后他才开始过起了“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的生活。
另外提一下,金庸《白马啸西风》中也引用了王维的诗:
“李文秀跟著他进屋,只见屋内陈设虽然简陋,却颇雅洁,堂中悬著一副木板对联,每一 块木板上刻著七个字,上联道:「白首相知犹按剑。」下联道:「朱门早达笑谈冠。」她自来回疆之後,从未见过对联,也从来没人教过她读书,好在这十四个字均不艰深,小时候她 母亲都曾教过的,文义却全然不懂,喃喃的道:「白首相知犹按剑……」华辉道:「你读过这首诗麽?」李文秀道:「没有。这十四个字写的是甚麽?」华辉文武全才,说道:「这是王维的两句诗。上联说的是,你如有个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但你还是别相信他,他暗地里仍会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还是按著剑柄的好。这两句诗的 上一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澜』。至於『朱门早达笑谈冠』这一句,那是说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他一番耻笑罢了。」李文秀自跟他会面以後,见他处处对自己猜疑提防,直至给他拔去体内毒针,他才相信自己并无相害之意,再看了这副对联,想是他一生之中,曾受到旁人极大的损害,而且这人恐怕还是他的知交好友,因此才如此愤激,如此戒惧。这时也不便多问,当下自去烹水泡茶。”
这首诗是《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4.四海为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四海为家是成语,查词典得
【解释】: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出自】:《史记·高帝本纪》:“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我们现在常用的也就是“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这个意思,但刘禹锡诗中的四海为家并非如此,而是“国家统一”之义。
来看看诗歌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5. 野夫
刘叉《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看到这句诗的时候想到,这是不是就是写《江上的母亲》的野夫的笔名由来。查阅资料之后发现果然如此。
徐鹏远:野夫不是您的本名,是笔名?
野夫:是笔名,但是这个笔名用了三十多年了。
徐鹏远:这个笔名我好像听起来特别有意思,它既带有一种乡土的霸蛮气,同时还带有一种类似于江湖的侠客气,我不知道您当时怎么会想到起这么一个笔名?
野夫:一个是我当时取这个笔名的时候,我正好在恩施,我的故乡,刚刚参加工作,1981年,我们那个老家是很偏远、很蛮荒的一个地方,在过去,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完全靠在一块,整个属于武陵山区,自古是所谓的蛮夷之乡,本身就透着一种蛮气,过去属于土司所管辖的地方。自己当时在山里面,中国有一个成语“山野村夫”嘛,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当时有这个意义在里面,就是表示自己是一个山里面的男人。另一方面,当时因为我在大学都喜欢读旧体诗词,这本身“野夫”这两个字在唐诗中间有一个著名的叫“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我很喜欢这个意境,就是一个山里人、一个普通人,“野夫”它还带有普通人这么一个意思,一个普通人,他在这个世界上遇见了很多不平的事,他胸中有一把刀都会被磨损,磨的受到损伤,他有愤愤不平的情怀,那种要打抱不平的情怀,我很喜欢作为一个男人是这样一种。我后来一生的经历,我觉得还是在体验这首诗的一些精神。
(采访的链接发不出)
6.坎曼尔
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坎曼尔,唐代中期我国兄弟民族回纥族的民间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白居易同时。……从坎曼尔仅存的几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残酷剥削,热心兄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维护祖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进步诗人。
看完这段介绍,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这么伟光正的少数民族诗人哎,唐朝哎。
接着看完书里辑录的两首诗我就跪了。
诉豺狼
东家豺狼恶,食吾馕,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
艾玛,这真的不是“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的唐朝版本么?尤其后三句,真是不忍直视。
忆学字
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
看到这里就真的有点儿难以理解了,在诗文化发展到鼎盛的唐朝,祖孙三代习字都超过十年,可谓浸淫中原文化已深,写出来的诗还是这个样,连打油诗都算不上,真的有好好学吗?没把老师气死吗?上学的时候一定是在想邻居妹子吧?更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两首诗会被收录在这本书里。哦对不起,先别急着喷“你行你写啊!”、“你知道坎曼尔sama有多努力吗?”、“地图炮!歧视!”。
之后我百度了一下,发现坎曼尔sama摊上大事了——
《坎曼尔诗签》来历
所谓《坎曼尔诗签》,是1961年至1962年间,由新疆博物馆两工作人员合谋,在13世纪的旧文书(真文物),上书写文字而伪造的“唐代文物”,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72年2月,郭沫若在核心刊物《文物》上发表了《〈坎曼尔诗签〉试探》一文,给予《诗签》明确的肯定和热烈的赞扬,使这件赝品广泛地传播开来。此后近二十年间凡涉及唐代文学、民族关系的著作莫不引用并宏扬之,成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少有的大骗局。这期间,虽有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予以否定、民族史专家萧之兴先生进行质疑,但由于郭沫若的影响,一直未能澄清真相。社科院文学所的杨镰先生经过八年的深入调查取证,终于在1991年初使作伪者伏首招认,谜底才被彻底揭开。杨镰先生写成《〈坎曼尔诗签〉辩伪》一文,发表于1991年第3期的《文学评论》,后丁东主编的《反思郭沫若》一书亦收入了该文(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随便点开一个链接,都有相关证伪的资料。哦,原来是这样。
对唐诗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看6,是个跟唐诗没什么关系的小故事,要么就ctrl+w,留“太长不看”的……不能忍。
1. 长安古意
卢照邻《长安古意》,是小椴所著武侠小说《长安古意》名字的来由。
这首长篇歌行里有句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现代人引用的时候常作“只羡鸳鸯不羡仙”,即是化用自这句诗,一说是出自梁羽生的手笔,具体见百度百科“只羡鸳鸯不羡仙”词条
2.郁金香
书里出现”郁金香“这一意象的诗不在少数,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沈佺期《古意》中有”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注释中说“堂”一作“香”),还有几首我忘了记录,但是通过百度搜索能发现有郁金香出现的诗确实不在少数。
书中郁金香的有关注释都是:花名,用它制成的香料也叫郁金香,古人用以薰衣被。
我读到这里感觉有点不对,郁金香这种花真的在唐朝就已出现在中国了吗?直觉郁金香的形态很不唐朝不中国,而且为什么在诗中出现的郁金香都是作香料,而不是以花的意象入诗,总觉得有种违和感。
检索之后发现关于郁金香原产地和引入中国的时间都是众说纷纭,然后我找到了这样一篇博文关于中国古代的郁金香,博文中说:“唐代诗人李白《客中作》有这样的佳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因此,现代很多国人即认为目前风靡各个城市的春季观赏花卉——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早在唐代的中国就有,并且已经很知名了。其实这又是一个因同名异物而犯的一个张冠李戴的误解。“兰陵美酒郁金香”是指用中药材“郁金”泡制的一种美酒,其味道特别醇香。郁金是属于姜科植物姜黄、郁金或莪术几种植物的块根入药,其外形似小白薯,因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故用其泡制的酒气味浓香,而且会呈现金黄色(应该就是唐代人所谓的琥珀色)。”
文中还有一些文献的摘引,看起来比较可信,与我本来想寻根问底的方向一致,我就偷个懒不一一核对了。
另还有纳兰词全编笺注的序言中也提到:“《忆王孙》: 暗怜双緤郁金香。欲梦天涯思转长。几夜东风昨夜霜。减容光。莫为繁花又断肠。 词中所谓郁金香,《笺校》以为是“袜上彩绣花样”,这是诗词注本中极常见的错误。此郁金香是指郁金的香气,非指郁金香花(tulip)。郁金香花传入中国尚不足百年的历史,历代典籍、诗词里所谓的郁金香多指一种香料,如李白《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晏几道《浪淘沙》“藕丝衫袖郁金香”。这里所称的郁金香,即Saffron Crocus sativus,汉译佛经译之为茶矩摩,由于茶矩摩稀有而昂贵,人们常以红花、郁金等代替,在名称上便发生了混淆。至于郁金,是一种姜科植物,被用作香料和药物。 ”
至此,与自己的疑问相符,暂时认定书里的注释有误好了,待有机会再去请教中药和花卉方面的专业人员,一探究竟。
3.纵死犹闻侠骨香
因为从小就看武侠小说,对江湖啊侠啊之类的诗句比较敏感,总看到这句诗。翻阅的时候发现了出处: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竟然是诗佛王维的手笔!不过看看王维的生平就可以理解,王维并非一生寄情山水长斋奉佛,他二十一岁中进士,但仕途屡屡受挫,且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王维被俘接受伪职,政治上失节。此后他才开始过起了“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的生活。
另外提一下,金庸《白马啸西风》中也引用了王维的诗:
“李文秀跟著他进屋,只见屋内陈设虽然简陋,却颇雅洁,堂中悬著一副木板对联,每一 块木板上刻著七个字,上联道:「白首相知犹按剑。」下联道:「朱门早达笑谈冠。」她自来回疆之後,从未见过对联,也从来没人教过她读书,好在这十四个字均不艰深,小时候她 母亲都曾教过的,文义却全然不懂,喃喃的道:「白首相知犹按剑……」华辉道:「你读过这首诗麽?」李文秀道:「没有。这十四个字写的是甚麽?」华辉文武全才,说道:「这是王维的两句诗。上联说的是,你如有个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但你还是别相信他,他暗地里仍会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还是按著剑柄的好。这两句诗的 上一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澜』。至於『朱门早达笑谈冠』这一句,那是说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他一番耻笑罢了。」李文秀自跟他会面以後,见他处处对自己猜疑提防,直至给他拔去体内毒针,他才相信自己并无相害之意,再看了这副对联,想是他一生之中,曾受到旁人极大的损害,而且这人恐怕还是他的知交好友,因此才如此愤激,如此戒惧。这时也不便多问,当下自去烹水泡茶。”
这首诗是《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4.四海为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四海为家是成语,查词典得
【解释】: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出自】:《史记·高帝本纪》:“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我们现在常用的也就是“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这个意思,但刘禹锡诗中的四海为家并非如此,而是“国家统一”之义。
来看看诗歌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5. 野夫
刘叉《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看到这句诗的时候想到,这是不是就是写《江上的母亲》的野夫的笔名由来。查阅资料之后发现果然如此。
徐鹏远:野夫不是您的本名,是笔名?
野夫:是笔名,但是这个笔名用了三十多年了。
徐鹏远:这个笔名我好像听起来特别有意思,它既带有一种乡土的霸蛮气,同时还带有一种类似于江湖的侠客气,我不知道您当时怎么会想到起这么一个笔名?
野夫:一个是我当时取这个笔名的时候,我正好在恩施,我的故乡,刚刚参加工作,1981年,我们那个老家是很偏远、很蛮荒的一个地方,在过去,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完全靠在一块,整个属于武陵山区,自古是所谓的蛮夷之乡,本身就透着一种蛮气,过去属于土司所管辖的地方。自己当时在山里面,中国有一个成语“山野村夫”嘛,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当时有这个意义在里面,就是表示自己是一个山里面的男人。另一方面,当时因为我在大学都喜欢读旧体诗词,这本身“野夫”这两个字在唐诗中间有一个著名的叫“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我很喜欢这个意境,就是一个山里人、一个普通人,“野夫”它还带有普通人这么一个意思,一个普通人,他在这个世界上遇见了很多不平的事,他胸中有一把刀都会被磨损,磨的受到损伤,他有愤愤不平的情怀,那种要打抱不平的情怀,我很喜欢作为一个男人是这样一种。我后来一生的经历,我觉得还是在体验这首诗的一些精神。
(采访的链接发不出)
6.坎曼尔
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坎曼尔,唐代中期我国兄弟民族回纥族的民间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白居易同时。……从坎曼尔仅存的几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残酷剥削,热心兄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维护祖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进步诗人。
看完这段介绍,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这么伟光正的少数民族诗人哎,唐朝哎。
接着看完书里辑录的两首诗我就跪了。
诉豺狼
东家豺狼恶,食吾馕,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
艾玛,这真的不是“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的唐朝版本么?尤其后三句,真是不忍直视。
忆学字
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
看到这里就真的有点儿难以理解了,在诗文化发展到鼎盛的唐朝,祖孙三代习字都超过十年,可谓浸淫中原文化已深,写出来的诗还是这个样,连打油诗都算不上,真的有好好学吗?没把老师气死吗?上学的时候一定是在想邻居妹子吧?更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两首诗会被收录在这本书里。哦对不起,先别急着喷“你行你写啊!”、“你知道坎曼尔sama有多努力吗?”、“地图炮!歧视!”。
之后我百度了一下,发现坎曼尔sama摊上大事了——
《坎曼尔诗签》来历
所谓《坎曼尔诗签》,是1961年至1962年间,由新疆博物馆两工作人员合谋,在13世纪的旧文书(真文物),上书写文字而伪造的“唐代文物”,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72年2月,郭沫若在核心刊物《文物》上发表了《〈坎曼尔诗签〉试探》一文,给予《诗签》明确的肯定和热烈的赞扬,使这件赝品广泛地传播开来。此后近二十年间凡涉及唐代文学、民族关系的著作莫不引用并宏扬之,成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少有的大骗局。这期间,虽有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予以否定、民族史专家萧之兴先生进行质疑,但由于郭沫若的影响,一直未能澄清真相。社科院文学所的杨镰先生经过八年的深入调查取证,终于在1991年初使作伪者伏首招认,谜底才被彻底揭开。杨镰先生写成《〈坎曼尔诗签〉辩伪》一文,发表于1991年第3期的《文学评论》,后丁东主编的《反思郭沫若》一书亦收入了该文(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随便点开一个链接,都有相关证伪的资料。哦,原来是这样。
-
hasr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5 21:47:43
-
豆友36236969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18:13:01
-
丑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8 0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