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案总结--一场不完美但效果卓著的短期咨询(1)
内心完善,注定是一个只能"无限趋近,无法达到"的远景目标。
我们生而残缺,用活着修修补补。。。完美只能想象。
囡囡是我的第一个访客介绍来的。
当时囡囡正因为医院开出的"偏执倾向"诊断而充满沮丧和恐惧,同时也因为人际关系矛盾而痛苦万分。我的访客是囡囡的闺中密友,自然希望我也能帮助囡囡走出来,所以在征求我的同意之后,把我的电话给了囡囡。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矛盾。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来说,第二个病人就是 "神经症性"病人,这挑战着实太大了些。我接手这个案例之后,我的督导老师也开玩笑对我说:你小子胆儿也太肥了!
在害怕挑战的同时,我也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欲望。我不想总是处理"他为什么不爱我?他为什么离开我?我是不是该冷他一段时间?" 这些更适合"巫师"去处理的问题,我想处理更有挑战案例——如同每一位医生所期待的一样。我相信,只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就不会给访客带来不良反应。当然还要加上督导老师的保驾护航。
据我了解,人的心理问题恶化过程和躯体器质性病变的过程非常类似:偶尔的不如意造成的一般心理问题,由于环境的持续作用,可能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症状开始泛化,比如:从反感某一个男同事泛化到反感男性。如果此时没有得到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支持,严重心理问题会发展成神经症性问题:不再因为现实的事件而困扰,而是开始被自己所困。具体说到偏执倾向,症状包括对人的普遍的猜疑。
在第一次电话会谈中,一开头囡囡就给我丢出了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她问我:"你们咨询师怎么定义诚实呢?"
你们咨询师。。。为什么她会把咨询师放在和自己对立的位置上呢?尽管下定义这件事已经够难的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具有挑战的部分,是这种对立的态度。尤其是想到,普遍多疑是偏执的症状,我打算冷处理这个问题。
"你遭遇到了什么?会让你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我反问。
没有花太长时间,我们就了解到了她愤怒的来源。在一次囡囡与同事的冲突中,囡囡最信任的闺秘有"拉偏架"的嫌疑,这让囡囡感觉自己被背叛了。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囡囡的闺密不断地劝囡囡"少说两句"。而囡囡觉得,作为闺密,她应该和自己一起反击对方。
所以囡囡才会问我:诚实是什么?难道闺密平常对自己百般关照都是假的?
在电话会谈中,我们聊到了很多。囡囡说到近两年,生活越来越不如意:父母对自己充满说教和压制,让她已经没有了回家的感觉——从盼望回家到害怕回家。在过去一年中,还发生了一些很可怕的事情,但她对此并没有细说。我曾经有一瞬间想抓住这个空子追问下去:你对我的隐瞒,是否可以被视为不诚实?但想了想,还是太冒险了。心理治疗不是说理,不是在理智层展开工作的。
第一次会谈中,囡囡不断的问我同一个问题:他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一开始我会帮她分析对方可能的动机。但很快我发现,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掘坟墓,因为这会引起更多的"为什么?凭什么?"的问题。我想,那次会谈恐怕是我距离偏执狂最近的一次交谈,起码是到目前为止最近的一次。
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问了囡囡一个问题:假设你在公园里放风筝。累了之后,把风筝放在草地上,休息。这时来了一个人,一脚踩坏了你的风筝。你会怎样?
囡囡回答:我会非常生气,你凭什么呀?!blablabla。。。
我打断她:忽然你发现,这是个盲人。你会怎样?
囡囡回答:哦,这样啊。。。那我不会生气,我还会很可怜他。。。等一会儿!。。。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明白了。我永远也不能明白别人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别人那么做。
天哪!it works!我心里长出了一口气!
可能只有聪明人才会掉进偏执的陷阱。在之后的会谈过程中,这个推断在不断地被证实着。而要把聪明人从陷阱里拉出来,只需要在聪明人的"盲点"上点上一盏灯。
那次会谈结束的时候,囡囡很高兴。我能体会那种高兴是来自于"解脱"。尽管我计划以后还需要不断验证,她是否真的、永久性的破解了这个陷阱。但那一刻,我心里觉得有把握。在感觉层面,我相信囡囡已经彻悟了这个问题。她已经体会到了"放下"的方法和力量,就不会再把自己紧缚起来,就如同已经体会到了阳光的温暖,就不会再次躲进阴影里一样。
我们生而残缺,用活着修修补补。。。完美只能想象。
囡囡是我的第一个访客介绍来的。
当时囡囡正因为医院开出的"偏执倾向"诊断而充满沮丧和恐惧,同时也因为人际关系矛盾而痛苦万分。我的访客是囡囡的闺中密友,自然希望我也能帮助囡囡走出来,所以在征求我的同意之后,把我的电话给了囡囡。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矛盾。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来说,第二个病人就是 "神经症性"病人,这挑战着实太大了些。我接手这个案例之后,我的督导老师也开玩笑对我说:你小子胆儿也太肥了!
在害怕挑战的同时,我也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欲望。我不想总是处理"他为什么不爱我?他为什么离开我?我是不是该冷他一段时间?" 这些更适合"巫师"去处理的问题,我想处理更有挑战案例——如同每一位医生所期待的一样。我相信,只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就不会给访客带来不良反应。当然还要加上督导老师的保驾护航。
据我了解,人的心理问题恶化过程和躯体器质性病变的过程非常类似:偶尔的不如意造成的一般心理问题,由于环境的持续作用,可能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症状开始泛化,比如:从反感某一个男同事泛化到反感男性。如果此时没有得到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支持,严重心理问题会发展成神经症性问题:不再因为现实的事件而困扰,而是开始被自己所困。具体说到偏执倾向,症状包括对人的普遍的猜疑。
在第一次电话会谈中,一开头囡囡就给我丢出了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她问我:"你们咨询师怎么定义诚实呢?"
你们咨询师。。。为什么她会把咨询师放在和自己对立的位置上呢?尽管下定义这件事已经够难的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具有挑战的部分,是这种对立的态度。尤其是想到,普遍多疑是偏执的症状,我打算冷处理这个问题。
"你遭遇到了什么?会让你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我反问。
没有花太长时间,我们就了解到了她愤怒的来源。在一次囡囡与同事的冲突中,囡囡最信任的闺秘有"拉偏架"的嫌疑,这让囡囡感觉自己被背叛了。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囡囡的闺密不断地劝囡囡"少说两句"。而囡囡觉得,作为闺密,她应该和自己一起反击对方。
所以囡囡才会问我:诚实是什么?难道闺密平常对自己百般关照都是假的?
在电话会谈中,我们聊到了很多。囡囡说到近两年,生活越来越不如意:父母对自己充满说教和压制,让她已经没有了回家的感觉——从盼望回家到害怕回家。在过去一年中,还发生了一些很可怕的事情,但她对此并没有细说。我曾经有一瞬间想抓住这个空子追问下去:你对我的隐瞒,是否可以被视为不诚实?但想了想,还是太冒险了。心理治疗不是说理,不是在理智层展开工作的。
第一次会谈中,囡囡不断的问我同一个问题:他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一开始我会帮她分析对方可能的动机。但很快我发现,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掘坟墓,因为这会引起更多的"为什么?凭什么?"的问题。我想,那次会谈恐怕是我距离偏执狂最近的一次交谈,起码是到目前为止最近的一次。
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问了囡囡一个问题:假设你在公园里放风筝。累了之后,把风筝放在草地上,休息。这时来了一个人,一脚踩坏了你的风筝。你会怎样?
囡囡回答:我会非常生气,你凭什么呀?!blablabla。。。
我打断她:忽然你发现,这是个盲人。你会怎样?
囡囡回答:哦,这样啊。。。那我不会生气,我还会很可怜他。。。等一会儿!。。。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明白了。我永远也不能明白别人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别人那么做。
天哪!it works!我心里长出了一口气!
可能只有聪明人才会掉进偏执的陷阱。在之后的会谈过程中,这个推断在不断地被证实着。而要把聪明人从陷阱里拉出来,只需要在聪明人的"盲点"上点上一盏灯。
那次会谈结束的时候,囡囡很高兴。我能体会那种高兴是来自于"解脱"。尽管我计划以后还需要不断验证,她是否真的、永久性的破解了这个陷阱。但那一刻,我心里觉得有把握。在感觉层面,我相信囡囡已经彻悟了这个问题。她已经体会到了"放下"的方法和力量,就不会再把自己紧缚起来,就如同已经体会到了阳光的温暖,就不会再次躲进阴影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