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兴衰记
炜炜来电说,最近准备出版一本作品集,申请加入作协,有空碰个头吗?
于是,我、炜炜和红光相约在一家咖啡吧。只见里面的人或倾诉心曲,或议论风生,然而像我们三人那样大谈文学的绝对稀罕。当红光慷慨激昂地表示追求文艺精神的决心,炜炜立场鲜明地指出创作对于培育高雅品位的意义时,我不无担心,虽说文人聚会咖啡馆是历史传统,但如今,周围客人恐怕会暗暗嘀咕:怎么那么不识时务?什么年代了?
我和炜炜、红光的亲密交流缘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不啻是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我们都从部队复员回到上海,因为文学爱好走到一起。我们把这种聚会称为“文龙”,即文学沙龙,每个星期都会碰头一次。
那是个百废待兴、充满憧憬的年代,每每在周五晚上,华灯璀璨时分,我骑车到五原路的一幢公寓楼。炜炜的那间房屋只有四五平方米,但我们感到十分充实。我们(那时还有谷桦,可说是“四人帮”)讨论彼此习作,分析《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上的作品,鉴赏世界名著,还把活动内容记录在册,我是书记员。你别说,利用“组织”的名义,对各人的写作确实起到了激励和推动作用。每次碰头,不拿出自己的东西就觉得落后了。记得我们经常“叫嚣”,要用自己的文字炸开文学杂志社的大门,四人心知不那么简单,然满足于眼前的自慰而狂笑忘形。
炜炜总是讲他的新构思,并不断有新作品出手。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短篇小说《三等奖获得者》发表了,署名是:闻隆。他认为这是我们的集体创作。我们用稿费聚餐,把酒相贺。红光会拉手风琴,更擅长绘画,艺术细胞发达的他在我们的熏陶下,也拿了起笔写作。我对喜好诗歌,勉强拿出了几篇貌似小说的文稿,自己都不满意。谷桦独辟蹊径,写了几篇儿童文学,投出去石沉大海。
那些个深夜,文龙聚会后的回家路上,我激动的身心借着自行车划过长长的静谧的马路,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跃跃欲试的兴奋感,努力拼搏的竞争感交织,回家后久久不能入眠。
90年代初,红光在“出国热”中远赴澳州,中国市场经济风生水起,一发不可收,改革开放唱响了春天的故事,社会变化令人应接不暇。文龙似乎不存在了,大家各有各的事情要忙。偶尔,会通过网络单线联系。
当初20来岁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此刻,倚偎在软软的咖啡座的我们看似悠闲,却不无感叹这几十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沉浮、挣扎、迷茫和奋力。
谷桦本在单位工会,后来下海从商,帮一个老板搞电器设备销售,一段时间里收入不错。后来他自立门户,不料老客户没抓牢,新客户没上门,顿时陷入困境,又偏偏查出肝癌,结果50岁时早逝。至于文学写作,早就在为生计奔波的路途上为“减轻负担”丢掉了。
炜炜在机关混了个正儿八经的处长,公务繁忙,应酬劳神。我呢,在企业的管理层搞了多年宣传工作,算个老白领。尽管我们叹息精力有限,缺少闲暇,但始终没有冷落文学,依然钟情缪斯。炜炜结合业务,写了几个剧本,并有被电视台播放。我则写了不少现代诗,被圈内认可,电台曾专题介绍。这两年红光回沪后,多年的生活积累喷薄而发,一年里写了五六个话剧本子。文龙的活动又有了由头,只是这年头见个面还真不那么容易,好几个月才有一次。
那天下午,在若隐若现的咖啡香里,我们聊着文学的意义,名著的魅力,却对当下盛行的物质至上思潮感到很是悲哀、无奈,很多人抛弃了理想,甚至丢失了灵魂。炜炜说,80年代时发表一篇作品,足以让你骄傲很久。今天,你告诉人家在刊物上发了一篇小说,人家可能当面捧你两句,内心却会可怜你:嗐,他只能做做这种无用的事情。外行人也许还会问,稿费有多少?
钱财固然重要,我们也追求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但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升不可或缺,真正要两手硬。炜炜感叹文学让他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我感悟文学让我平衡人生意境;红光感谢文学让他有了精神家园。我们为自己的文龙而自豪。环顾咖啡吧内众男女,有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有的矜持不语,若有所思。
于是,我、炜炜和红光相约在一家咖啡吧。只见里面的人或倾诉心曲,或议论风生,然而像我们三人那样大谈文学的绝对稀罕。当红光慷慨激昂地表示追求文艺精神的决心,炜炜立场鲜明地指出创作对于培育高雅品位的意义时,我不无担心,虽说文人聚会咖啡馆是历史传统,但如今,周围客人恐怕会暗暗嘀咕:怎么那么不识时务?什么年代了?
我和炜炜、红光的亲密交流缘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不啻是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我们都从部队复员回到上海,因为文学爱好走到一起。我们把这种聚会称为“文龙”,即文学沙龙,每个星期都会碰头一次。
那是个百废待兴、充满憧憬的年代,每每在周五晚上,华灯璀璨时分,我骑车到五原路的一幢公寓楼。炜炜的那间房屋只有四五平方米,但我们感到十分充实。我们(那时还有谷桦,可说是“四人帮”)讨论彼此习作,分析《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上的作品,鉴赏世界名著,还把活动内容记录在册,我是书记员。你别说,利用“组织”的名义,对各人的写作确实起到了激励和推动作用。每次碰头,不拿出自己的东西就觉得落后了。记得我们经常“叫嚣”,要用自己的文字炸开文学杂志社的大门,四人心知不那么简单,然满足于眼前的自慰而狂笑忘形。
炜炜总是讲他的新构思,并不断有新作品出手。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短篇小说《三等奖获得者》发表了,署名是:闻隆。他认为这是我们的集体创作。我们用稿费聚餐,把酒相贺。红光会拉手风琴,更擅长绘画,艺术细胞发达的他在我们的熏陶下,也拿了起笔写作。我对喜好诗歌,勉强拿出了几篇貌似小说的文稿,自己都不满意。谷桦独辟蹊径,写了几篇儿童文学,投出去石沉大海。
那些个深夜,文龙聚会后的回家路上,我激动的身心借着自行车划过长长的静谧的马路,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跃跃欲试的兴奋感,努力拼搏的竞争感交织,回家后久久不能入眠。
90年代初,红光在“出国热”中远赴澳州,中国市场经济风生水起,一发不可收,改革开放唱响了春天的故事,社会变化令人应接不暇。文龙似乎不存在了,大家各有各的事情要忙。偶尔,会通过网络单线联系。
当初20来岁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此刻,倚偎在软软的咖啡座的我们看似悠闲,却不无感叹这几十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沉浮、挣扎、迷茫和奋力。
谷桦本在单位工会,后来下海从商,帮一个老板搞电器设备销售,一段时间里收入不错。后来他自立门户,不料老客户没抓牢,新客户没上门,顿时陷入困境,又偏偏查出肝癌,结果50岁时早逝。至于文学写作,早就在为生计奔波的路途上为“减轻负担”丢掉了。
炜炜在机关混了个正儿八经的处长,公务繁忙,应酬劳神。我呢,在企业的管理层搞了多年宣传工作,算个老白领。尽管我们叹息精力有限,缺少闲暇,但始终没有冷落文学,依然钟情缪斯。炜炜结合业务,写了几个剧本,并有被电视台播放。我则写了不少现代诗,被圈内认可,电台曾专题介绍。这两年红光回沪后,多年的生活积累喷薄而发,一年里写了五六个话剧本子。文龙的活动又有了由头,只是这年头见个面还真不那么容易,好几个月才有一次。
那天下午,在若隐若现的咖啡香里,我们聊着文学的意义,名著的魅力,却对当下盛行的物质至上思潮感到很是悲哀、无奈,很多人抛弃了理想,甚至丢失了灵魂。炜炜说,80年代时发表一篇作品,足以让你骄傲很久。今天,你告诉人家在刊物上发了一篇小说,人家可能当面捧你两句,内心却会可怜你:嗐,他只能做做这种无用的事情。外行人也许还会问,稿费有多少?
钱财固然重要,我们也追求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但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升不可或缺,真正要两手硬。炜炜感叹文学让他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我感悟文学让我平衡人生意境;红光感谢文学让他有了精神家园。我们为自己的文龙而自豪。环顾咖啡吧内众男女,有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有的矜持不语,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