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窗偶拾
書窗偶拾
●徐國能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如臺上翫月。
--張潮《幽夢影》
1.一個寂寞的字
二○○一年,美國科技第一大廠惠普併購了康柏,負責這項業務的是惠普設立於德拉瓦州的「哀綠綺思公司」,起初,沒有人知道這家地處偏遠名字又奇怪的小公司在做些什麼,直到消息公布,業界才恍然其中款曲。
「哀綠綺思謹以奴婢、女孩、妻室、妹妹,及一切卑下的恭敬的親愛的名義,寫這封信給她的阿伯拉,她的主上、她的父親、她的丈夫、她的哥哥……」每一封信的開頭,哀綠綺思小姐總是這麼說。
西元一一一四年,十九歲的法國少女哀綠綺思愛上了修道院裡才高學博的僧侶阿伯拉(Pierre Abelard),兩人在火裡擁抱,在水裡交纏。阿伯拉因此被教會驅逐、遭殺手暗算;哀綠綺思棄家私奔,祕密產子,通過了無數艱難,兩人終於比翼連理,死後合葬於巴黎拉色司墓園,至今為人憑弔。如果現代的商業間諜,曾經讀過這段十二世紀時幽微而堅貞的愛情故事,那麼或許可以破解惠普總執行長菲歐麗娜女士的謎語,商場風雲,自當又有一番不同的崢嶸了。
少年時候懵懵懂懂地翻過梁實秋譯的《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十解其一,據說梁氏初將他的翻譯刊登在月刊之時,對這束情書有著這樣的評語:「古今中外的情書,沒有一部比這個更為沉痛、哀豔、悽慘、純潔、高尚的」,回憶過去讀書的感受,似乎沒有梁氏所說的如此強烈,也許那時並不明白愛情是怎麼一回事,又或許這樣的故事,應該讓徐志摩來翻譯才更精彩。事隔多年,惠普的「哀綠綺思公司」又勾起了我少年讀書的一些回憶,我不知道這些美國商人是懷有一份人文的執著還是愛情的憧景。人面獅身的謎語在古代考倒了無數行旅沙漠的智者;這個謎一樣的公司,也用一則愛情的隱喻,騙過了縱橫捭闔的生意老手。只是總有一點莫名的感嘆,像愛情一樣的商業行為固然浪漫,但愛情被拿來掩護商業行為則令人憮然。
但當今文化就是如此,愛是一個氾濫的字,收音機裡的歌詞終日在傾訴愛的喜悅與苦惱,影視聲光裡所要傳達的也無非是愛的相關話題,我們總是如此善用與濫用愛這個字,無論是替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堂皇的理由;或是心虛地多賺一塊錢。因此愛也是一個不被理解而特別寂寞的字,總是在不經意間被無心地誤用或刻意地佔有,古往今來企圖解釋它的人都失敗了,無論是用文字或是肉身。而商業社會習慣了價值取向,因此總是比較在乎「愛」能帶來什麼好處,能完成哪些交易。
所有的文學,大概也離不開這個題材。問起寫武俠小說的朋友,他說他還沒有完成的故事,乃是描述一個尋找愛的少年,最後找到了恨。
靜夜星空,令人憮然良久。並不是「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的那種菩薩心腸,一個還沒有完成的虛構悲劇所預示的,究竟是人生的一個變相,還是共相?
所有的愛到最後都哪裡去了呢?像落花抑或墳墓。
就像這兩家以愛為名而結合的公司,幾年下來,運作似乎不如預期的順利。每當這種時刻,昨日之愛便成了一種巨大的冷笑。小說家張愛玲最擅長嘲弄這些因為愚騃而形成的尷尬,以及虛偽將要拆穿時的滑稽。不過她總是不寫出恨這個字,而寫成寂寞,一個少年去尋求愛而找到了寂寞。寂寞比恨悠長,比恨真實,也更貼近人生的處境,無論這個愛是得到了祝福還是留下了遺憾,隨著歲月,慢慢都會形成一種寂寞吧!歡笑遠離了,灰塵積厚了,老鐘遲邁地準時,陽光還是一樣燦爛的花園,每逢這種星期日,每一朵花開著都是一種愛的寂寞。
這使我想起了巴西的小說家阿馬多,在薩爾瓦多小鎮上與妻子嘉泰共度五十載的晨昏,深度詮釋了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可能。兩人遺囑將他們的骨灰撒在生前經常散步的芒果樹下,果實甜美,世事平淡,當記者拍照完畢,遊人相偕散去後的星期日傍晚,阿馬多的愛的遺蹟賸下些什麼呢?
在我的心中總是浮出這樣的黃昏:教堂的晚鐘拂遍青石階梯,家家戶戶的廚房中傳出肉桂或丁香的氣息,夕陽中滿樹黃金,一隻翠鳥在林間啁啾爾後飛去。白禮帽白西裝的男人在芒果樹下闔上書本,身影漸漸融進暮色。那本書燙金的封面已有些剝落了,不過沒有關係,我們知道,他必是剛讀完了一個寂寞又寂寞的故事。
2.沙漠
波赫士的寓言小說〈沙之書〉最後,老人將一本花了所有退休金所買來的,不斷自我增生、永無止境的書插入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公立圖書館黝暗的書架中。這是一個饒富詩意的隱喻:也許只有知識能吞沒知識;文字能容納文字。波赫士說:「無論沙或是書,都沒有止盡。」他不僅精通符號學,又是重要的文藝理論家與作家,我想他真正關心的應該是「書」而非「沙」的問題,故事中的「沙」,不過是用來譬喻人類知識無限膨脹的象徵物而已。
每次重讀這個故事,便對南美洲雨林一般的圖書館充滿奇幻的聯想,另一個好奇則是:為什麼他說「沙」是沒有盡頭的呢?我總想到高中時代的地理課,記憶了地球上數個重要的沙漠,塔克拉馬干、戈壁與撒哈拉等等,以及這些沙漠形成的原因,地處內陸、背向季風、高山屏阻,每一個原因都極富詩意,充滿遙遠而荒涼的想像。然而什麼是沙漠呢,年雨量多少公釐以下,土質以直徑小於多少的沙粒所構成等等,但沙漠應是有界線的吧,一條河、一座山或是一個經緯度,否則「無邊的沙漠」豈不等於將整個世界納入了沙漠中。以抽象的推想,也許最後一粒沙飄落的地方就是沙漠的邊境了,波赫士所謂「沒有止盡」,難道是指另一陣風起,沙漠又有了新的形狀,新的邊界這種無定性而言?
而夏日最讓我有沙漠的幻覺。
白灼的日光曬烤人間,無盡的口渴,棒球場的外野……。從窗臺上的一排仙人掌望出去,城市的繁華像一座浮動在遠方的海市蜃樓,清晰卻又模糊,就像一片回憶的高地,「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不過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我在大學某年的暑假讀到了小說《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中的這些字句,不知為何,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那年的暑假就在學校後面租賃的樓房裡度過,同學都回家去了,校園在寂靜中有一絲破敗的荒涼氣味。每天讀書或是聽音樂,下午繞著赤熱的跑道慢跑,然後一個人投籃,晚上租些老電影,像「齊瓦哥醫生」、「阿拉伯的勞倫斯」之類的,在悶熱的斗室中吹著電扇孤獨地看完,有時幾天也沒說話。那時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正在臺灣走紅,自由而無聊的時光裡我看遍了他的作品,年輕的日子好像最容易被這樣的話感動:「很久沒有感覺到夏天的香氣了,海潮的香、遠處的汽笛、女孩子肌膚的觸覺、潤絲精的檸檬香、黃昏的風、淡淡的希望、夏天的夢……但這些簡直就像沒有對準的描圖紙一樣,一切一切都跟回不來的過去,一點一點地錯開了」(《聽風的歌》),這些字句也就像夏夜的潮聲,搖蕩、潮濕而模糊了我的那段歲月。那時似乎感覺到在體內有著一片沙漠那樣的東西,心中某個部位失去了活著的感覺,人生是那樣乾燥、木然,而且逐漸擴大,但在所有的悲歡都走遠以後,卻反而覺得自己是那麼真實與孤獨的存在著。
我不知道那個漫長的暑假是如何結束的,一樣的開學,同學都曬得黑黑的回來了,一起打籃球時大家發現我的外線比以前準了許多。接著秋冬來到,繽紛而喧嘩,心中那片沙漠般寂靜的感覺漸漸消失了,乾淨得似乎不曾存在過。
十幾年過去了,每到夏天總還是讓我想到沙漠,一個曾經乾涸的季節。
我和同年紀的朋友一樣,很久沒有再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了,只是偶爾在雨夜聽比莉‧哈樂黛的爵士樂,偶爾在假日吃一盤義大利麵喝冰啤酒,偶爾想起那個夏天,時光的潮水終將淹沒每一片華麗的廢墟。
昨天學生寫來E-Mail,說近日無聊,正在看《遇見100%的女孩》。月明風清,塵囂漸落的深夜,我在窗前似乎看見對面樓房燈影中少年時的自己,村上先生的愛情故事與沙漠都還年輕嗎?我找出舊書,翻讀那些似曾熟悉的字句,我幾乎可以感覺到沙漠並沒有死去。
輕輕翻過下一頁,幾粒細沙被溫鬱的南風吹進了書頁裡,我的書房或許也是哪片沙漠的一部分吧!夜闌人靜,我悄悄閤上書冊,並將它們一起塞進擁擠的書架中。
3.雲中書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我與李清照一樣好久沒有收到一封信了。用藍色的墨水筆,手工精細地在信封寫著台啟,信中寫著鈞鑑與時綏的信,隔著封套一捏,便知道來信人將薄薄的單張信紙摺成三摺,字露在外面那種舊式的方法,內容還沒有看,就足以心動良久。
沒有收到信,信箱卻還是有的,除了公寓門前的鐵盒子,還有兩個電子信箱,一公一私,十分清楚。公寓的鐵盒子專收帳單、廣告、會議通知、喜帖(也算一種會議通知?)等等,極難得的聖誕節或新年,也不容易收到一張畫了聖誕老人或印了金字恭賀新禧的卡片。電子信箱也以廣告與通知為多,還有一些時下流行的笑話、圖片或新聞,逢年過節偶爾會有收到某某網站寄來的電子賀卡。鐵盒的來件需整理好丟到妻子設立的紙類回收袋;電子信箱則逕按「刪除」鍵即可。總而言之,這些稱不上信件的信件只堪惱人,一些不免的自憐是我的等待總被無用的資訊所嘲弄,而遲早有一天我也會被大地回收,被時光刪除吧!
書信展示胸中丘壑,最能代表一個人的文化品味。古人言情說理,總能戚戚於心,而文辭風雅,亦足以使人留連。中學時讀丘希範寫給陳伯之的勸降信,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幾個句子,對於倔強沙塞之間的陳伯之而言,大概比什麼都更具有說服力吧;試想丘遲據几而坐,筆酣墨飽,一揮而就地寫下了這四句話,墨瀋未乾而遙想陳伯之已率眾請降之景,真有其風流颯爽。三國時候的應璩寫給曹長思,信中說:「春生者繁華,秋榮者零悴,自然之數,豈有恨哉」,借天地四時以喻己心己況,無處不是動人之思。南朝時候的鮑照在大雷岸寫信給妹妹鮑令暉,從「棧星石飯,結荷水宿」走筆至「樵蘇一嘆,舟子再泣,誠足悲憂,不可說也」,實已非一封尋常家書,而成為我國山水文學的典範之作了。這些書信人情練達而修辭醇麗謹雅,大概是後人很難追蹤的。
何況現代真正在寫信的人也日漸減少了,要讀到好信,比要讀到好論文、好小說難上許多。表面原因是通訊進步,以語言溝通無論在效率或速度上都遠勝於文字,而真正的原因,我以為是彼此間能說的話、能談的感情,已不像過去那麼深了。
時代的進步加速了利益交換,間接促使人情澆薄。溝通也變成了一種標準化、規格化的模式。當這個模式成為習慣後,就難以去踰越與改變。因此所有人際間的感情就變得既平常又刻板,多一些的關心被疑為虛假,少一些的好奇則易被視為冷漠,最中庸的方法,人與人之間只賸下了:我是、好的、沒問題、不客氣、謝謝、再見……然後一絲莫名悵然,又待鈴聲響起。
但寫信就是沉澱與凝思,在當下可以斟酌字詞語氣,從容地反覆修改,直到準確地捉住了一種心境,適宜地寫下微溫的字句,燈窗秋韻,迢迢的心事盡付郵簡,然後等待敻遠的回聲傳來。這是個反覆與自我對話,並內省人情溫涼的過程,這樣的慎重其事自與通話的便捷不同,不過卻能多得一份塵囂裡的寧靜與真摯,也真能談出一些較深婉的情致。
不過寫信這事,畢竟是日漸陵遲的雅道了。
現在教書,最怕教應用文。老師教得惶恐,學生學得無聊,形式上的紛繁由於脫離了現實,變成了記憶的沉重負擔;內容上則因感情的匱乏,行文自是十分索然。其實古人寫信不止於說心事、敘寒溫,丘遲對陳伯之的招降、少年李白寫給刺史韓朝宗自我推薦、司馬溫公與王安石吵架,都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人生的厚度與學養的神采;白居易邀朋友喝酒的請柬沒有頓首鞠躬之類的應酬,只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聊聊二十字的殷勤;陶弘景回絕皇帝敦促其出仕的信上也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等四句話,應用文到了這步境地,我們這種荒村塾師也只好掩書下課去也。
古人雁足傳書,雲中來去,今者青鳥做使,為君探看,惜我許久以來耽於電話、傳真與E-mail,徒然辜負了寫信的逸興,也喪失了收信的微喜。因此現在儘管案牘勞形,偶爾要作應酬文書,總也不免搖曳竹管去渲染一份閑情,那怕是「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枯淡也沒有關係。只是每當此時,就不免聯想起徐文長寫給朋友信中的淒涼:「髮白齒搖矣!猶把一寸毛錐,走數千里道,營營一冷坑上;此與老牯踉蹌以耕,跩犁不動,而淚漬肩瘡者何異?」此情此景,古今一淚,只是今日又堪寄語何人?悲夫悲夫。
●本文錄自散文集《綠櫻桃》。
「 徐國能,《綠櫻桃》(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
●徐國能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如臺上翫月。
--張潮《幽夢影》
1.一個寂寞的字
二○○一年,美國科技第一大廠惠普併購了康柏,負責這項業務的是惠普設立於德拉瓦州的「哀綠綺思公司」,起初,沒有人知道這家地處偏遠名字又奇怪的小公司在做些什麼,直到消息公布,業界才恍然其中款曲。
「哀綠綺思謹以奴婢、女孩、妻室、妹妹,及一切卑下的恭敬的親愛的名義,寫這封信給她的阿伯拉,她的主上、她的父親、她的丈夫、她的哥哥……」每一封信的開頭,哀綠綺思小姐總是這麼說。
西元一一一四年,十九歲的法國少女哀綠綺思愛上了修道院裡才高學博的僧侶阿伯拉(Pierre Abelard),兩人在火裡擁抱,在水裡交纏。阿伯拉因此被教會驅逐、遭殺手暗算;哀綠綺思棄家私奔,祕密產子,通過了無數艱難,兩人終於比翼連理,死後合葬於巴黎拉色司墓園,至今為人憑弔。如果現代的商業間諜,曾經讀過這段十二世紀時幽微而堅貞的愛情故事,那麼或許可以破解惠普總執行長菲歐麗娜女士的謎語,商場風雲,自當又有一番不同的崢嶸了。
少年時候懵懵懂懂地翻過梁實秋譯的《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十解其一,據說梁氏初將他的翻譯刊登在月刊之時,對這束情書有著這樣的評語:「古今中外的情書,沒有一部比這個更為沉痛、哀豔、悽慘、純潔、高尚的」,回憶過去讀書的感受,似乎沒有梁氏所說的如此強烈,也許那時並不明白愛情是怎麼一回事,又或許這樣的故事,應該讓徐志摩來翻譯才更精彩。事隔多年,惠普的「哀綠綺思公司」又勾起了我少年讀書的一些回憶,我不知道這些美國商人是懷有一份人文的執著還是愛情的憧景。人面獅身的謎語在古代考倒了無數行旅沙漠的智者;這個謎一樣的公司,也用一則愛情的隱喻,騙過了縱橫捭闔的生意老手。只是總有一點莫名的感嘆,像愛情一樣的商業行為固然浪漫,但愛情被拿來掩護商業行為則令人憮然。
但當今文化就是如此,愛是一個氾濫的字,收音機裡的歌詞終日在傾訴愛的喜悅與苦惱,影視聲光裡所要傳達的也無非是愛的相關話題,我們總是如此善用與濫用愛這個字,無論是替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堂皇的理由;或是心虛地多賺一塊錢。因此愛也是一個不被理解而特別寂寞的字,總是在不經意間被無心地誤用或刻意地佔有,古往今來企圖解釋它的人都失敗了,無論是用文字或是肉身。而商業社會習慣了價值取向,因此總是比較在乎「愛」能帶來什麼好處,能完成哪些交易。
所有的文學,大概也離不開這個題材。問起寫武俠小說的朋友,他說他還沒有完成的故事,乃是描述一個尋找愛的少年,最後找到了恨。
靜夜星空,令人憮然良久。並不是「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的那種菩薩心腸,一個還沒有完成的虛構悲劇所預示的,究竟是人生的一個變相,還是共相?
所有的愛到最後都哪裡去了呢?像落花抑或墳墓。
就像這兩家以愛為名而結合的公司,幾年下來,運作似乎不如預期的順利。每當這種時刻,昨日之愛便成了一種巨大的冷笑。小說家張愛玲最擅長嘲弄這些因為愚騃而形成的尷尬,以及虛偽將要拆穿時的滑稽。不過她總是不寫出恨這個字,而寫成寂寞,一個少年去尋求愛而找到了寂寞。寂寞比恨悠長,比恨真實,也更貼近人生的處境,無論這個愛是得到了祝福還是留下了遺憾,隨著歲月,慢慢都會形成一種寂寞吧!歡笑遠離了,灰塵積厚了,老鐘遲邁地準時,陽光還是一樣燦爛的花園,每逢這種星期日,每一朵花開著都是一種愛的寂寞。
這使我想起了巴西的小說家阿馬多,在薩爾瓦多小鎮上與妻子嘉泰共度五十載的晨昏,深度詮釋了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可能。兩人遺囑將他們的骨灰撒在生前經常散步的芒果樹下,果實甜美,世事平淡,當記者拍照完畢,遊人相偕散去後的星期日傍晚,阿馬多的愛的遺蹟賸下些什麼呢?
在我的心中總是浮出這樣的黃昏:教堂的晚鐘拂遍青石階梯,家家戶戶的廚房中傳出肉桂或丁香的氣息,夕陽中滿樹黃金,一隻翠鳥在林間啁啾爾後飛去。白禮帽白西裝的男人在芒果樹下闔上書本,身影漸漸融進暮色。那本書燙金的封面已有些剝落了,不過沒有關係,我們知道,他必是剛讀完了一個寂寞又寂寞的故事。
2.沙漠
波赫士的寓言小說〈沙之書〉最後,老人將一本花了所有退休金所買來的,不斷自我增生、永無止境的書插入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公立圖書館黝暗的書架中。這是一個饒富詩意的隱喻:也許只有知識能吞沒知識;文字能容納文字。波赫士說:「無論沙或是書,都沒有止盡。」他不僅精通符號學,又是重要的文藝理論家與作家,我想他真正關心的應該是「書」而非「沙」的問題,故事中的「沙」,不過是用來譬喻人類知識無限膨脹的象徵物而已。
每次重讀這個故事,便對南美洲雨林一般的圖書館充滿奇幻的聯想,另一個好奇則是:為什麼他說「沙」是沒有盡頭的呢?我總想到高中時代的地理課,記憶了地球上數個重要的沙漠,塔克拉馬干、戈壁與撒哈拉等等,以及這些沙漠形成的原因,地處內陸、背向季風、高山屏阻,每一個原因都極富詩意,充滿遙遠而荒涼的想像。然而什麼是沙漠呢,年雨量多少公釐以下,土質以直徑小於多少的沙粒所構成等等,但沙漠應是有界線的吧,一條河、一座山或是一個經緯度,否則「無邊的沙漠」豈不等於將整個世界納入了沙漠中。以抽象的推想,也許最後一粒沙飄落的地方就是沙漠的邊境了,波赫士所謂「沒有止盡」,難道是指另一陣風起,沙漠又有了新的形狀,新的邊界這種無定性而言?
而夏日最讓我有沙漠的幻覺。
白灼的日光曬烤人間,無盡的口渴,棒球場的外野……。從窗臺上的一排仙人掌望出去,城市的繁華像一座浮動在遠方的海市蜃樓,清晰卻又模糊,就像一片回憶的高地,「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不過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我在大學某年的暑假讀到了小說《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中的這些字句,不知為何,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那年的暑假就在學校後面租賃的樓房裡度過,同學都回家去了,校園在寂靜中有一絲破敗的荒涼氣味。每天讀書或是聽音樂,下午繞著赤熱的跑道慢跑,然後一個人投籃,晚上租些老電影,像「齊瓦哥醫生」、「阿拉伯的勞倫斯」之類的,在悶熱的斗室中吹著電扇孤獨地看完,有時幾天也沒說話。那時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正在臺灣走紅,自由而無聊的時光裡我看遍了他的作品,年輕的日子好像最容易被這樣的話感動:「很久沒有感覺到夏天的香氣了,海潮的香、遠處的汽笛、女孩子肌膚的觸覺、潤絲精的檸檬香、黃昏的風、淡淡的希望、夏天的夢……但這些簡直就像沒有對準的描圖紙一樣,一切一切都跟回不來的過去,一點一點地錯開了」(《聽風的歌》),這些字句也就像夏夜的潮聲,搖蕩、潮濕而模糊了我的那段歲月。那時似乎感覺到在體內有著一片沙漠那樣的東西,心中某個部位失去了活著的感覺,人生是那樣乾燥、木然,而且逐漸擴大,但在所有的悲歡都走遠以後,卻反而覺得自己是那麼真實與孤獨的存在著。
我不知道那個漫長的暑假是如何結束的,一樣的開學,同學都曬得黑黑的回來了,一起打籃球時大家發現我的外線比以前準了許多。接著秋冬來到,繽紛而喧嘩,心中那片沙漠般寂靜的感覺漸漸消失了,乾淨得似乎不曾存在過。
十幾年過去了,每到夏天總還是讓我想到沙漠,一個曾經乾涸的季節。
我和同年紀的朋友一樣,很久沒有再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了,只是偶爾在雨夜聽比莉‧哈樂黛的爵士樂,偶爾在假日吃一盤義大利麵喝冰啤酒,偶爾想起那個夏天,時光的潮水終將淹沒每一片華麗的廢墟。
昨天學生寫來E-Mail,說近日無聊,正在看《遇見100%的女孩》。月明風清,塵囂漸落的深夜,我在窗前似乎看見對面樓房燈影中少年時的自己,村上先生的愛情故事與沙漠都還年輕嗎?我找出舊書,翻讀那些似曾熟悉的字句,我幾乎可以感覺到沙漠並沒有死去。
輕輕翻過下一頁,幾粒細沙被溫鬱的南風吹進了書頁裡,我的書房或許也是哪片沙漠的一部分吧!夜闌人靜,我悄悄閤上書冊,並將它們一起塞進擁擠的書架中。
3.雲中書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我與李清照一樣好久沒有收到一封信了。用藍色的墨水筆,手工精細地在信封寫著台啟,信中寫著鈞鑑與時綏的信,隔著封套一捏,便知道來信人將薄薄的單張信紙摺成三摺,字露在外面那種舊式的方法,內容還沒有看,就足以心動良久。
沒有收到信,信箱卻還是有的,除了公寓門前的鐵盒子,還有兩個電子信箱,一公一私,十分清楚。公寓的鐵盒子專收帳單、廣告、會議通知、喜帖(也算一種會議通知?)等等,極難得的聖誕節或新年,也不容易收到一張畫了聖誕老人或印了金字恭賀新禧的卡片。電子信箱也以廣告與通知為多,還有一些時下流行的笑話、圖片或新聞,逢年過節偶爾會有收到某某網站寄來的電子賀卡。鐵盒的來件需整理好丟到妻子設立的紙類回收袋;電子信箱則逕按「刪除」鍵即可。總而言之,這些稱不上信件的信件只堪惱人,一些不免的自憐是我的等待總被無用的資訊所嘲弄,而遲早有一天我也會被大地回收,被時光刪除吧!
書信展示胸中丘壑,最能代表一個人的文化品味。古人言情說理,總能戚戚於心,而文辭風雅,亦足以使人留連。中學時讀丘希範寫給陳伯之的勸降信,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幾個句子,對於倔強沙塞之間的陳伯之而言,大概比什麼都更具有說服力吧;試想丘遲據几而坐,筆酣墨飽,一揮而就地寫下了這四句話,墨瀋未乾而遙想陳伯之已率眾請降之景,真有其風流颯爽。三國時候的應璩寫給曹長思,信中說:「春生者繁華,秋榮者零悴,自然之數,豈有恨哉」,借天地四時以喻己心己況,無處不是動人之思。南朝時候的鮑照在大雷岸寫信給妹妹鮑令暉,從「棧星石飯,結荷水宿」走筆至「樵蘇一嘆,舟子再泣,誠足悲憂,不可說也」,實已非一封尋常家書,而成為我國山水文學的典範之作了。這些書信人情練達而修辭醇麗謹雅,大概是後人很難追蹤的。
何況現代真正在寫信的人也日漸減少了,要讀到好信,比要讀到好論文、好小說難上許多。表面原因是通訊進步,以語言溝通無論在效率或速度上都遠勝於文字,而真正的原因,我以為是彼此間能說的話、能談的感情,已不像過去那麼深了。
時代的進步加速了利益交換,間接促使人情澆薄。溝通也變成了一種標準化、規格化的模式。當這個模式成為習慣後,就難以去踰越與改變。因此所有人際間的感情就變得既平常又刻板,多一些的關心被疑為虛假,少一些的好奇則易被視為冷漠,最中庸的方法,人與人之間只賸下了:我是、好的、沒問題、不客氣、謝謝、再見……然後一絲莫名悵然,又待鈴聲響起。
但寫信就是沉澱與凝思,在當下可以斟酌字詞語氣,從容地反覆修改,直到準確地捉住了一種心境,適宜地寫下微溫的字句,燈窗秋韻,迢迢的心事盡付郵簡,然後等待敻遠的回聲傳來。這是個反覆與自我對話,並內省人情溫涼的過程,這樣的慎重其事自與通話的便捷不同,不過卻能多得一份塵囂裡的寧靜與真摯,也真能談出一些較深婉的情致。
不過寫信這事,畢竟是日漸陵遲的雅道了。
現在教書,最怕教應用文。老師教得惶恐,學生學得無聊,形式上的紛繁由於脫離了現實,變成了記憶的沉重負擔;內容上則因感情的匱乏,行文自是十分索然。其實古人寫信不止於說心事、敘寒溫,丘遲對陳伯之的招降、少年李白寫給刺史韓朝宗自我推薦、司馬溫公與王安石吵架,都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人生的厚度與學養的神采;白居易邀朋友喝酒的請柬沒有頓首鞠躬之類的應酬,只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聊聊二十字的殷勤;陶弘景回絕皇帝敦促其出仕的信上也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等四句話,應用文到了這步境地,我們這種荒村塾師也只好掩書下課去也。
古人雁足傳書,雲中來去,今者青鳥做使,為君探看,惜我許久以來耽於電話、傳真與E-mail,徒然辜負了寫信的逸興,也喪失了收信的微喜。因此現在儘管案牘勞形,偶爾要作應酬文書,總也不免搖曳竹管去渲染一份閑情,那怕是「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枯淡也沒有關係。只是每當此時,就不免聯想起徐文長寫給朋友信中的淒涼:「髮白齒搖矣!猶把一寸毛錐,走數千里道,營營一冷坑上;此與老牯踉蹌以耕,跩犁不動,而淚漬肩瘡者何異?」此情此景,古今一淚,只是今日又堪寄語何人?悲夫悲夫。
●本文錄自散文集《綠櫻桃》。
「 徐國能,《綠櫻桃》(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